魯迅先生被視為用筆在戰鬥的戰士,他曾經說過:「真的勇士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魯迅說到也做到了。魯迅罵過無數人,他責罵那些當權者,文人和名流。他的寫作敏銳,他的責罵像棍棒敲打在對方的頭上。
魯迅一生批過無數人,但唯獨沒有罵過蔣介石。編輯還注意到,魯迅在給他的妻子徐光平的信中對蔣介石充滿了讚賞之情。
當時,他們的共同敵人都是北洋政府。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個人在這種經歷上有很多共同點。1926年北伐戰爭風起雲湧時,魯迅受到北洋政府的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期間得到蔣介石的幫助。
但是,他親眼目睹了蔣介石政府發起了「412政變」。1930年2月13日,魯迅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批評蔣介石政府的黑暗。起初,蔣介石希望與魯迅見面並聊天,但魯迅拒絕了。
蔣介石非常生氣。他指示浙江省委來「通緝」。事實上只是一個警告,要求他在撰寫文章時注意內容。後來,直至1930年5月7日夜間,李立三邀請魯迅在爵祿飯店作客。
李立三向魯迅提出要求,說魯迅是社會上的知名人士,有思想傳播能力。他想讓魯迅用本名寫一篇文章罵蔣介石。魯迅立即拒絕,因為如果他用真名發表文章,就無法在上海待下去,不得不去外國當寓公。從這點能夠了解到,魯迅從未指名道姓罵過蔣介石。
但魯迅一直都主張塹壕戰。魯迅先生雖然沒有指名道姓直接罵蔣介石,但對封帝從不手軟,對蔣的軍政文教外交等政策總是指責批評毫不留情,尤其對蔣的那幫爪牙總是口誅筆伐,大加譏嘲。而蔣對魯迅,總是一忍再忍,並不斷示好。魯迅卻一拒再拒,我行我素。魯與蔣並無私仇,但各自的世界觀和政治立場相對立,故而二人不能相知相交,只能相對了。
很多人質疑魯迅不罵蔣介石,也不罵日本人,但是想過沒有,魯迅畢竟是個作家,是個文人,他用手中筆做刀槍,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號召青年人投入到鬥爭中去,這勝似真刀真槍。以後也證明,很多青年人讀了魯迅的作品而覺悟了,自覺投入到民族抗敵及民族解放的洪流中。魯迅是播火者,是啟蒙者,不是單槍匹馬衝入火線的戰士。況且他也反對憑一己之力,與敵赤身肉搏,這甚至是愚蠢的行為!這就是魯迅一生批過無數人,為何唯獨沒有罵過蔣介石的原因。其中實情令人感慨。
當時有骨氣的文人這麼多,但是有的潛心研究不問世事,有的二十年不問政治(說的就是胡適),有的積極參與政治掀起白色波浪(說的就是蔡元培),有的則投向紅色浪潮,像魯迅這樣中立相對理智的又對社會以及這上面的人中立且一直敢於直言的人少之又少,原因很簡單,他的諷刺沒有文人的清高,沒有政治利益的糾紛,單純是出於對於對人民的愛,至少當時是這樣,他也一直停留在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時代。他可以選擇另一條路,但是他沒選擇,這是我尊敬他的原因。
魯迅精神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可是,這就好像你站在樹下,看見「魯迅」掛在一個枝頭,便你決定開始朝著那個方向爬樹,但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陷入劈頭蓋臉的枝葉迷宮當中,最後歪到了其他的枝條上,從而永遠也達不到「魯迅」的位置。於是在這條路上,你可能需要不斷自省,多次在跑偏之後及時勒馬迷途知返,並且你可能還需要一些運氣,當你在犯錯的時候沒有被一棍子打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永世不得翻身,並且你還需要有一定的天賦和足夠的時間,來完成上述的反反覆覆。
從悲觀的角度上來說,就算有人會不斷趨近於「魯迅」,「魯迅」可能永遠也不能復刻;但從樂觀的角度來說,爬到相同的高度甚至更高的高度,仍然存在可能性,並且應該是我們為之奮鬥的目標。可以把魯迅先生的那句話的「主客體」對調一下——「我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他們」所未經生活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