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居民自治呼喚長效機制 老小區「改」出新品質

2020-12-19 閩南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老小區「改」出新品質(產經觀察)

  「今年要買輛電動車代步了!」新年伊始,家住浙江省寧波市白沙街道大慶社區貝加邊小區的崔文娟就盤算起了今年家中的「大事」。

  以前小區的老舊車棚裡滿是雜物,也沒有電源,給電動車充電還要從家裡私拉電線,雜亂不說,還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去年小區改造後,車棚被清理粉刷一新,家家戶戶都劃定了停車區域,還配上了智能充電裝置。這讓崔文娟下定了買電動車的決心,「我們去年就交了100元改造費,就等著今年能用上新車棚。」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從2017年開始,我國已在廈門、廣州等15個城市啟動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這些老舊小區改造帶來了哪些驚喜?過去的「堵點」「痛點」又是如何疏通的?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改造激發活力

改造的是環境,提振的是精氣神,拉動的是居民消費

  管道堵塞、線路雜亂、屋頂漏水、門禁損壞、公共設施老舊……這是不少老舊小區的現狀。尤其是一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小區,因為沒有物業管理,小區公共環境、設施的日常維護很難維持。

  「好政策來了,我們孔雀小區也趁勢發展!」寧波市鄞州區白鶴街道孔雀社區黨委書記石蓉喜不自勝。

  走進孔雀小區,雨汙分流、四網合一、牆面雪白,規整的線路取代了「蜘蛛網」,每個單元裝了電子防盜門禁,家家戶戶還配上了信報箱。「每天回家走路步子都更有勁兒了!」小區居民打趣道。

  小區改造之初,進展可不順利。「改造需要資金,雖然一部分由政府撥款,但是居住環境的改善也是居民自己的事兒,如果自己不出錢不出力哪能推得動?」石蓉說,雖然都有改善居住條件的願望,但大家都不太願意補交住宅專項維修基金,「一直都沒這個概念。」

  怎麼辦?一個24人組成的工作小組挨家挨戶上門宣講政策好處,同時從居民共識基礎較好的3個樓入手開始改造。半個月後,改造效果一亮相,其他業主紛紛主動繳納維修金。最後孔雀小區一共補交住宅專項維修基金帳戶800戶,佔小區居民比例超過90%,維修金繳納成為小區長期以來改造難的突破口。

  老舊小區改造還有「隱形戰線」,優先改造的是水、電、氣、路及消防等影響居民基本生活和安全的「裡子」問題。

  地下管廊就是試點城市青島市的一大改造重點。「一下雨就積水,小孫子回來都進不了家門,我攢了不少磚頭,就等著下雨時鋪在積水中。」青島市老舊小區一層住戶張德政說,過去一下暴雨全家就苦不堪言,小區進行海綿改造後再也不擔心門口積水了。負責改造的中建一局安裝公司項目技術負責人鄒澤龍告訴記者:「我們把小區原有的水泥路面換成石英砂透水磚,還在底下建了一個107立方米的儲水池,再遇暴雨,雨水就會迅速通過滲水磚滲入地下,流入儲水池,儲存的水經過消毒裝置後還可以用來澆花、洗車。」

  經過這一改造,小區雨水年淨留值能夠達到74%,也大大減輕了市政排水的壓力。儲水設施還解決了小區綠地損毀的現象,得到了居民的紛紛點讚。

  改造的是環境,提振的是精氣神,拉動的是居民消費。湖北省宜昌市寶聯社區書記汪宏芳告訴記者,其管內黃龍小區做過一項統計——改造後一年內,小區內新購置車輛兩輛,房屋翻新裝修8起,「小區環境好了,停車方便了,整個社區都活躍了起來。」

改造就像繡花

改什麼、怎麼改,居民說了才算數

  「老舊小區改造就像繡花一樣,要一針一線細緻地去繡才行。」這是很多一線社區工作人員的真實感受。工程上的難題都不算難,難在聚攏共識,改到老百姓的心坎兒裡。

  「停車難」是很多老舊小區的痛點。寧波市貝加邊小區也不例外。雖然居民改造停車設施的意願強烈,但對具體怎麼改卻不容易達成共識。

  「居民才是最了解小區環境的人,乾脆就讓大家一起來『頭腦風暴』。」貝加邊小區社區書記張潔靜說,「改什麼,怎麼改,小區召集居民開了10多次『睦鄰議事會』,前後參加討論的有600多人。」

  經過廣泛討論,一個獲得大多數居民認可的方案出爐了:規定小區內單向行駛、避免無序擁堵,小區路面施劃出標準停車位,再將小區邊上廢棄公廁的地塊規劃成一個新的停車場。如今,這個方案已經一一實現。小區內施劃出20多個停車位,新建的停車場增加了30多個停車位,已經投入使用。改造後停車變成了計時收費,小區居民停車有優惠,2小時內停車免費,一晚上收費4元。

  從免費的無序亂停沒車位到計費的有序停車車位足,小區居民很擁護。「剛開始還怕大家會對收費這件事情有擔心,沒想到有車的都很積極地拿著房產證來登記停車資格,還有幾個居民看到今後停車方便了,已經決定買車了。」張潔靜說,小小的停車位改造好像一下子釋放了大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然而,有些改造卻因為觸碰了一些居民的利益,一時難以推動。別看黃龍小區現在的改造支持率達到了100%,但此前在一次次入戶調查和宣講後,仍有10%的居民投了反對票。「這些反對的居民大多在小區違規亂搭亂建,改造會把他們的違建拆除。」汪宏芳說,拆除違建一直是改造的難中之難。

  群眾工作還得群眾做,汪宏芳發動小區居民,讓黨員帶頭,一戶一戶地去「算長遠帳」:「違建拆了,看起來你的『地盤』少了,但是安全隱患沒了,鄰裡意見沒了,而且公共設施、環境更好了,小區房子也升值了!」 一個個「釘子戶」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下被「拔除」了。黃龍小區共拆掉違建房屋27間,騰出面積1200多平方米,這些空間被用作修建院牆、增設消防通道、修建活動設施。

  貝加邊小區也是如此,清除違建後的空間被用作設立共享學堂、幸福食堂等。原本不願意拆除的居民也嘗到了甜頭。「有了共享學堂,社區給我們請了老年大學的老師講課,還辦了一個智慧型手機培訓班,我們班上的老學員們紛紛用上了智能機!」貝加邊小區智慧型手機培訓班班長周志潮說。

呼喚長效機制

依靠居民自治,還要引入社會化的改造、管理力量

  「新三天,舊三年,一夜回到改造前。」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前有的老舊小區改造後「好景不長」,這句順口溜說的就是改造後由於缺乏後續管理、小區面貌又變差的問題。改造只是第一步,老舊小區改造後如何進行長效管理、持續更新?

  河水潺潺、卵石潔白,宜昌嘉明花園小區裡的河道景觀別有意趣。不過這處景觀並不屬於小區改造的範疇,而是改造後居民自己找來材料一點點修建鋪設起來的。「改造完成後,小區就成立了自己的業委會,居民管理小區的熱情空前高漲,業委會成員帶動大家自己動手扮靚家園。」宜昌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改造後的長效管理需要依靠居民自治,讓居民自己成為小區管理的主體,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建立管理的長效機制,引入社會化的改造、管理力量也必不可少。

  北京市朝陽區勁松街道勁松北社區是改革開放後北京市第一批成建制住宅區。這個40歲「高齡」的小區成為北京市第一個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改造的社區,開始探索市場化的改造和管理新模式。

  基礎類改造項目由市、區兩級財政出資,小區自選類項目和其他提升費用由引入的社會資本願景集團來投資。修建停車場、增設景觀、鋪設燈光、加裝電梯……勁松北社區逐漸「返老還童」,並且以「自我造血」的可持續模式更新著。

  「截至目前集團已投資近4000萬元,我們計算在微利情況下預計10餘年可收回全部投入。」願景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對社區閒置低效空間進行改造提升,引入居民所需的便民服務業態,通過後續物業服務的使用者付費、停車管理收費、空間租金收入以及未來可能落地的養老、託幼、健康等產業,實現一定期限內的投資回報。後期還可通過金融機構投資等方式,形成老舊小區有機更新長效發展的投融資機制。

  社區被盤活了,居民也有了生活的新盼頭。他們不僅成為被服務的對象,也成為提供服務的人。劉師傅的新發地「菜籃子」社區便民店即將開業,周師傅成了物業保潔隊的一員,露天理髮20多年的申師傅夫妻倆搬進了社區理髮店……隆冬時節,勁松北社區裡卻顯得暖意融融。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探索老舊小區改造後續長效機制,還有一些障礙等待破題。比如社區管理涉及眾多部門,齊抓共管整體合力不足;老舊小區缺乏改造標準和專屬規範,風險管控難,讓組織實施者責任風險難釐清;企業投資老舊小區有機更新法律政策保障不足,不利於吸引市場力量參與……

  「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會產生更多的改造需求。」宜昌市住建局負責人說,只有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才能化作奮鬥的新動力、消費的新潛力,一茬一茬地釋放出來。  本報記者 趙展慧

原標題:依靠居民自治呼喚長效機制 老小區「改」出新品質

責任編輯:鄭莉莉

相關焦點

  • 南京啟動最大規模老小區出新 5年惠及百萬居民
    近日,南京召開老舊小區整治動員大會,今年南京計劃整治老舊小區240個,涉及房屋1900幢,惠及居民7.2萬戶。到2020年,南京要出新936個小區,涉及百萬居民。出新「靜悄悄」,居民感受卻很深,他們說老房子出新後住得更舒心,也感覺更有面子。
  • 打造城市有機更新的「杭州樣本」 老房子「改」出新生活
    「將管線整治、停車泊位、電梯加裝、養老託幼、安防消防、長效管理等通盤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努力實現『十年內最多改一次』。」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為一攬子解決民生痛點,杭州市構建「市、區、街道、社區、業主」五級聯動機制。
  • 馬家堡街道老舊小區「改」出居民幸福感
    嘉園二裡社區通過把脈問診、小事自管、大事共管等法子,讓馬家堡街道的老舊小區「改」出居民幸福感。區委、街道工委與社區黨委三級合力 把脈問診開良方由於嘉園二裡小區的原產權單位超過了十年合約期未與物業公司進行續籤,自此以後,這兩棟樓的居民就生活在無物業管理的老樓裡,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與不堪重負問題重重的老樓之間,矛盾就像理不清的毛線,越纏越緊,越滾越大。
  • 浦口老舊小區改造:「老」居民過上了「新」生活
    居民自治,多個部門齊破局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需要什麼樣的物業,只有業主才知道。2017年4月,海都嘉園成立了小區管委會,如今已召開五次業主大會。「前三次業主大會,全部圍繞物業這一『老大難』問題展開。」小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第一次業主大會討論是否更換物業、第二次討論物業費標準、第三次則是公開招聘物業。
  • 老舊小區改造「南昌模式」 讓「老」居民享受「新」生活
    公共設施老化,沒有電梯,化糞池汙水外溢……這是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的問題。老舊小區作為南昌市城市的一部分,如何讓老舊小區共享城市發展成果?如何通過老舊小區改造給居民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南昌市各縣區紛紛從自身實際情況入手,在創新中尋找破題之策,為老舊小區改造摸經驗、探路子。改什麼?
  • 贛縣區燕南小區「改」出居民幸福感
    贛縣區燕南小區「改」出居民幸福感客家新聞網 陳宗熙 記者彭璐 歐豔芬整潔乾淨的路面、精心繪製的文化牆、嶄新的加裝電梯、一批新增的活動場所……近日,記者來到贛縣區燕南小區時,看到昔日髒亂差的小區從「面子」到「裡子」都煥然一新,處處流淌著溫馨祥和的氣氛。老舊小區整治改造是改善群眾人居環境、增進百姓獲得感的民生工程。
  • 老舊小區怎麼改,居民說了算
    老小區改造居民說了算 始建於1996年的麗寶第花苑,現有58個單元,615戶、約2067人,今年被列入省級宜居住宅區改造項目。工程隊8月底進場後,並沒有急於施工,而是首先成立了由街道、社區、物管公司、小區業主代表共同組成的臨時黨支部,便於及時交流工程進度,傾聽意見建議。
  • 江北新區眾多老舊小區出新啦!有沒有你家
    針對小區停車難、環境差等硬體設施進行了補短板,完成了16棟房屋外立面整體防水改造、8000平米綠化種植、140多個小區停車位整體規劃、雨汙管道改造、監控設施、路燈及中心廣場出新更換等。不僅如此還對小區配套設施進行改造,對小區大門進行改造、增加了門房、完善了道閘,顯得小區更加「高大上」了。小區改造的同時還引進了市場化物業企業,加強小區整治後的長效管理。
  • 政協委員進社區共議長效管理
    2020-10-14 09:45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鼓樓區中央門街道日前開展「有事好商量·民生專題協商」活動,政協委員們走進新門口社區,與居民代表共聚一堂,探索老舊小區如何推進長效管理。南報網訊 (通訊員  張世秀  融媒體記者  王聰)  鼓樓區中央門街道日前開展「有事好商量·民生專題協商」活動,政協委員們走進新門口社區,與居民代表共聚一堂,探索老舊小區如何推進長效管理。 新門口18號小區居民、網格支部書記範新華說,今年4月17日,小區啟動人臉識別智能門禁,沒錄入住戶信息的人,再難進入小區。
  • 「五位一體」共同締造 老舊小區改造一舉多得
    通過對全省16市全域試點,山東初步構建起黨建統領、政府引導、居民主體、社會支持、企業參與的「五位一體」共同締造機制。「紅色物業」長效管理機制模式,確保改造後的老舊小區實現物業服務全覆蓋,有效實現了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動,解決了基層社會治理難題,夯實了基層社會治理基礎。社區治理新機制要充分發動居民參與。濰坊市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堅持共同締造理念,實施「兩輪徵詢法」,改造前「問需於民」、改造中「問計於民」、改造後「問效於民」,發動居民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
  • 清江浦區「居民微自治」走出社區治理新路徑
    近年來,清江浦區不斷強化社區治理在社會治理中的基礎性作用,構建「居民微自治」創新型體系,走出一條契合城市社區實際、可複製的現代社區治理新路徑。「居民微自治」體系的核心在於網格化自治與協商民主議事,即以網格為單元,搭建協商民主議事平臺,發揮廣泛性、制度化優勢,促進居民與社會組織有序參與基層公共治理。  建強「三個組織」,提升主體能力。
  • 改造:「改」出居民幸福感
    高山在小區內邊走邊看,指出,前一階段我市老舊小區改造成效顯著,要把改造過程中湧現出的經驗和有效做法繼續用於下一階段改造工作,同時,要注意收集群眾意願,把民情民意貫穿改造工作始終,提升居民的參與感,爭取得到居民的廣泛認可。改造過程中,要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集中精力、高標準改造,確保「改一個、成一個」,避免過程性浪費。
  • 陽信保障農村改廁後續管護機制長效運行
    「農村改廁工作是一項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我縣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工作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但這只是基礎,關鍵在於後期管理。」陽信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姚振祥說。今年以來,陽信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廁所改造後續管護工作,讓廣大改廁群眾願意用、用得放心、用得省心,真正將農村改廁做成一項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
  • 構築舒暢新生活 順應民心著眼實際,建德高質量推進「老舊小區...
    各部門合力推進,領出了老舊小區改造首張施工許可證,新安江街道辦通過EPC項目總包,由浙江鉅元負責總承包。  如今的望江小區綠蔭環繞,鮮花盛開,乾淨整潔,建築院落井然有序,頗有江南園林韻味。項目的成功實施,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增強了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得該小區成為新安江主城區有機更新建設的小區樣板。「我們終於揚眉吐氣了,很開心,經過改造,小區徹底舊貌換新顏。」
  • 南京副市長陸冰昨進小區檢查整改情況,表示小區出新擬建群眾監督組
    「南京小區出新雨汙分流,交給市民打分」  系列報導④  連日來,在南京市民挑刺小區出新雨汙分流問題後,各部門都採取了整改措施。昨天,南京市副市長陸冰走進明華新村和大鐧銀巷66號小區檢查整改情況,詢問居民還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
  • 西城區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老舊小區「改」出幸福新天地!
    巧謀劃精設計,「借」出新空間白雲路七號院建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與想像中老舊小區的侷促和雜亂不一樣,走進小區可以看到,停車有序、道路寬敞、設施齊全。小區有人管了,居民笑開顏為保證已實施綜合整治的小區改造效果得以較好保持,西城區出臺了《西城區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實施物業管理的工作方案(試行)》,利用兩年時間,用財政資金以獎代補的形式給予新引入的物業管理單位進行市場培育、扶持,以切實將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機制建立起來
  • 黃州江岸名都小區通過居民共治共享成為網紅小區
    經過了6年多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小區黨建、居民自治、社會服務、公益活動等工作已走在城區同類型小區前列,小區環境和居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黨建引領,創新小區治理12344工作法」。
  • 延慶以精細治理 築文明「根基」,以長效機制 迎冬奧「花開」!
    位於大秦鐵路延慶北站西側的火車站小區是個始建於1988年的老舊小區,因長期失管、環境髒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一直不高。一到秋天,本身就閉塞的樓道裡又堆滿醃菜缸、冬儲蔬菜,居民進出十分不便,怨聲載道。可現在的火車站小區,樓道寬敞,路面平整,垃圾分類投放,停車秩序入位,堵在心裡的大石頭沒了,居民素質也明顯提高了。「沒想到我們老居民也能住上『新』小區,真得感謝政府、感謝創城啊。」
  • 黨建引領小區自治 紫荊園社區愈加美麗
    黨建引領小區自治紫荊園社區愈加美麗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7月16日訊(記者 曾鶴群 張頤佳)近日,長沙市開福區伍家嶺街道紫荊園社區一片忙碌,在其國慶新村小區,各樓棟牆壁正被刷白,蜘蛛網般網、電線得到美觀的綑紮,樓棟之間新劃出不少停車位,花壇整修一新……居民楊忠克說,黨建引領小區自治,紫荊園社區越來越美麗,生活越來越美好。
  • 「居民不問什麼時候舊改了!」微更新之後,上海這個石庫門小區發生...
    原標題:「居民不問什麼時候舊改了!」微更新之後,上海這個石庫門小區發生了這麼多變化唐燁攝  「你看我們小區的綠植長得好吧!」不過,最初街道與居委幹部卻為這些綠化煩惱:政府出資通過小區微更新栽種了這些綠化,但之後誰來進行維護、費用從哪裡來?  裡弄小區大都屬於公房,來自居民的租金極其低廉,完全支撐不起日常維護,因此政府對裡弄小區管理實行「託底」,但只承擔最基本的物業管理。貴州西小區在微更新後硬體品質提升了,相應的維護成本必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