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故事|石碑小松,情系交大的信物

2020-12-08 騰訊網

在交通大學一次西遷的興慶湖畔校園圖書館西側,矗立著一塊名為「1977歷史拐點」的石碑,那是1977、1978級學生畢業三十年後送給母校的禮物,上面鑿刻這兩屆學生所在班級的名稱,其中有一個班級叫「鍛壓八一」,在西安交通大學二次西遷的渭水之濱——創新港西遷大道東側的高端裝備製造研究院庭院裡,生長著一棵形態可掬的小黑松,那是1978級鍛壓八一班送給創新港的禮物。

圖書館西側的「1977歷史拐點」石碑

創新港西遷大道東側高端裝備之咋研究院庭院裡的小黑松

石碑小松,是四十多年前交大的一個班級對母校不了的情、深深的愛。它會讓一代代學習、工作在西安交大的同學和老師們看到,在母校的發展過程中,曾經有過一個班級——1978級鍛壓八一班;它也為西安交大的歷史紀錄冊上增加了一個永遠默默地愛著母校的名字——1978級鍛壓八一班。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系鍛壓專業82屆畢業合影

恢復高考43年,不能忘卻的記憶

43年前的1977年,國家恢復了停止十一年的高考制度。恢復高考後的首批大學生在1978年年初入學。這年秋天,經過第二次高考,48名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年輕人,在錄取率只有5%的窄道中,擠進了西安交大的校門,組成了鍛壓八一班。在這48名同學中,男同學44名,女同學4名。有來自農村的、也有來自工廠的,有應屆畢業生,也有下鄉知青、回鄉青年、民辦教師等。同學們的年齡差最大達17歲,長者32歲,幼者15歲。有趣的是,學校竟然把兩位年齡相差最大的同學安排在一個架子床上,長者睡下鋪,幼者睡上鋪,儼然像一對「父子同學」。一舍8人,4個架子床,1張方桌,8個小凳,就是我們當時的安歇之地。

1978年的宿舍

現在的學弟學妹們,可能不能理解我們當時對知識的饑渴與求知的欲望。清晨,校園裡到處都是挎著書包在聆聽高音喇叭中播送的「New Concept English」的學生;八點鐘以前,階梯教室裡早已滿滿登登坐滿了學生,等候老師上課。

中午排隊打飯,同學們一個個都像今天低頭看手機的學生們一樣低頭看著自製的英語單詞卡片;晚飯後,宿舍裡早已安排好的值班同學,搶先背著三、四個書包跑去圖書館搶佔座位;夜裡11點,自習教室熄燈後,同學們才三三兩兩走在回宿舍的梧桐道上。此時,不知還有多少同學站在走廊裡、廁所裡,藉助著微弱的燈光看書學習.....這一幕幕的情景,彷佛就發生在昨天。

同學們低頭看英語單詞卡 自製的英語單詞卡

同學們在圖書館學習 同學借窗外的光看書

那時候,我們的生活單調到現在都不可想像,周六下午去公共浴室洗個澡,晚上去校園南廣場(現思源活動中心)看一場露天電影,那是我們唯一的享受和娛樂;禮拜天偶爾上上街,買點書或牙刷牙膏之類的生活用品;頭髮長了去交大商場(現交大街)的理髮店理個髮......僅此而已。大多數同學都習慣了一個月不出校門。可以說,那時候我們95%時間的都用在學習上,也正是如此的努力和刻苦,通過紮實的學習知識打下良好基礎,使得77、78兩級學生畢業後深受社會的歡迎,成為改革開放和四個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社會廣泛的讚譽和尊重。

同學們在南廣場看電影 公共浴室

我們不能忘記,我們在學校裡學到的每一門知識,每一項技能,都是母校優良的學風、老師嚴謹的教誨和培育的結果。基礎課數學周老師,上四個班的大課,講課條理清晰、循循善誘、通俗易懂;理論力學王老師,側引旁證、生動有趣,將複雜的力學問題用通俗的語言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材料力學林老師,講課節奏把握的十分準確,往往是下課鈴響時他的最後一句話講完;我們鍛壓教研室的力學大師莊懋年老先生,講彈塑性力學,偏微分方程把四塊滑動黑板寫的滿滿登登,而且書寫時根本不看書;郭成老師擔任我們的數學輔導員,每位同學提的問題他都耐心地、不厭其煩地進行答疑等等。以上幾例,也充分說明了老師們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對學生的責任心和高水平的講課能力。

老師們的教誨,我們享用一生

入學教育,奠定基礎。記得在入學教育時,我們專業的於德弘老師給我們說,交大是國內的名校,以「要求嚴、底子厚、門檻高」著稱,老交大是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樣板辦學,英文授課,連教材都是英文的。要求極其嚴格,曾經實行過考試用秒表計時。正是有這樣的辦學理念和管理辦法,培養出了無數享譽國內外的名師大家。「你們能進交大是很幸運的,希望你們珍惜這個機遇,盡最大努力,在這一流的學習氛圍裡學到知識和本領,畢業後在各行各業裡發揮你們的作用,做出成績和貢獻。」於老師的話激勵著我們每一位同學,在學校度過充實的四年學習生活,畢業後也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光和熱,做出了各自的成績。

生動故事,終身受益。製圖課續老師在開課時講了一個小故事《理髮學徒練刀功》,故事中這樣講,一個師傅讓徒弟在西瓜上練刀功(以前理髮都是用刀),徒弟正練的起勁,師傅讓他幹別的事,徒弟隨手把剃鬚刀扎在西瓜去幹別的事,這樣久而久之,養成了隨手扎刀的壞習慣,後來學成出師上手理髮,有天他正給一位顧客理髮,師傅叫他幹別的事,他隨手就把刀扎在了顧客頭上... ...理髮學徒練刀功的小故事教育我們無論幹什麼事,開始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否則在以後的工作中就會出大事。續老師還給我們教了學製圖的七個字:不多、不少、不重複,告訴我們做事要嚴謹、完整,但不畫蛇添足,不做多餘的、無用的事。《理髮學徒練刀功》的故事和這七字之訣讓我們享用終身。

畢業實習,師生情誼。1981年夏天,我們班被安排到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實習,帶隊的是謝關煊、於德弘、郭成、王金恆、邢光漢、蔡平等幾位老師。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師生們吃在一起,都是在一汽鍛造分廠食堂就餐;住在一起,暑假期間在一個中學的教室裡休息,課桌一拼,自帶的鋪蓋卷一鋪,就是我們的床位。老師們就像我們的長輩和兄長,從學習到生活,對我們有無微不至的教誨、關心和愛護。由此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我們終身難忘。

諄諄叮囑,殷殷期望。記得在畢業座談會上,莊懋年老先生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你們碰上了好時代,國家正是用人的時候。你們在這裡讀書,除了沒有學費,國家還給你們發助學金,現在,給你們分配好工作單位,又給你們發派遣費。我們那時候國家處在戰亂中,誰給你找工作,哪有派遣費呀?我真的羨慕你們。你們要珍惜今天的時光,到工作單位後,敬業愛崗,努力工作,以優異的工作業績回饋國家對你們的培養。」

八十年代初,我們完成了大學本科的學業,躊躇滿志地奔赴祖國各地,投入到了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幾十年來,我們用母校和老師教給我們的知識在各自的事業和領域中做出了非凡的業績,為建設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已退休或接近退休。我們可以自豪地向國家和人民報告:國家在改革開放之初培養出來的我們,親身經歷、參與、見證了國家由貧變富,由弱到強的歷程。我們國家今天能取得如此世界矚目的成就,其中有我們的汗水與貢獻。回首幾十年的風雨歷程,我們親身實踐了奧斯託洛夫斯基的名言,我們沒有虛度年華,不會悔恨;沒有碌碌無為,不會羞愧,我們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建設和發展。「77、78級」是改革開放的標誌,「金77,銀78」,是祖國和人民對我們的評價和讚譽。同時,我們也滿懷成就感地向母校和老師匯報,我們沒有辜負您們的教育和培養,無愧為交大人的稱號。

飲水思源,根植於交大人的心田

飲水思源,是矗立在交大校門裡的碑,也是根植在每一位交大學子心田裡的種子。我們78級鍛壓八一班沒有也不會忘記母校的培育和恩師的教誨,自從我們畢業離開學校,無時不在關心和注視著母校的發展和變化,經常返校聚會,看望老師、參觀校園;不時捐助愛心,回報母校。也會以班級名義組織的整體返校聚會活動。

1996年,母校建校100周年,西遷40周年時,全班集體首次返校,參觀了鍛壓教研室,看望了老師;

2008年,入學30周年時,我們全班同學返校,和老師們歡聚一堂,匯報工作,再次接受老師的教誨;

2012年,畢業30周年時,全班再次返校,參觀母校,拜見恩師。並捐款一萬元,用於「77、78級畢業30周年紀念石暨捐贈助學專項基金」

2016年,母校建校120周年,西遷60周年時,部分同學返校,參加學校組織的紀念活動;

2018年,入學40周年時,全班集體返校,參加「1977、78級校友入學40年返校活動」暨班級聚會,為「讓創新港綠起來」項目捐款18960元,在創新港高端裝備製造研究院內植樹一棵,表達了我們班對母校二次西遷的祝福。

2008年返校留念

2012年返校留念

捐贈證書

2016年返校留念

2018年返校留念

捐贈證書

時光荏苒,滄桑巨變。但不變的是我們對母校的情和愛,對母校的眷戀和牽掛。千言萬語,說不完我們對母校的感謝;宏篇浩章,道不盡我們對老師的感恩。謹以一首小詩結尾,用以表達我們鍛壓八一班全體同學對母校的情感:

恢復高考遇良機,

金榜題名如心意。

如狼似虎啃書本,

饅頭鹹菜充腹飢。

諄諄教誨一輩享,

悉悉培育終生益。

石碑小松為信物,

飲水思源永銘記。

作者簡介:劉漢雄,男,陝西省清澗縣人,黨員,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西安交通大學機械系鍛壓專業1978級八一班校友。主要從事國防裝備微小精密器械的製造。曾參與過多個引進產品的國產化研製和多個國產型號產品的研製,獲得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在國內公開發行的雜誌上發表專業技術論文17篇,獲得多個行業和廠內政研優秀論文獎。

相關焦點

  • 交大創始人盛宣懷之孫盛毓鳳捐贈珍貴校史文獻
    盛宣懷之孫盛毓鳳先生向學校捐贈此文獻,原黨委書記、校史編委會主任王宗光接受贈書,校檔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張凱向盛毓鳳頒發捐贈證書。儀式由檔案文博管理中心副主任曹靈鈺主持。,檔案文博管理中心副主任兼校史館館長歐七斤簡要介紹了這套《愚齋存稿》的捐獻購置過程和研究展示價值,感謝盛毓鳳先生慷慨出資購捐重要校史文獻,支持交大校史文博事業。
  • 「上海交大12151基金」捐贈籤約儀式在安泰經管學院舉行
    他表示,交大因圖強而生,歷史見證交大的初生與崛起,見證了中華的覺醒;交大因改革而興,交大人堅持說實話、幹實事,並在改革和發展中勇挑重擔;交大因人才而盛,敬才、愛才、惜才。大學是全體校友共同的精神家園,這次捐贈體現了校友對學校、學院的認可,以實際行動助力母校發展的決心,交大必將不負厚望,秉持「飲水思源,善款善用」的宗旨,以開創性的研究工作和卓越的人才培養質量,造福和回饋社會,為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貢獻力量。
  • 清華校友捐贈石碑獻禮校慶 銘刻校訓校歌(圖)
    新立石碑 獻禮清華百年校慶 一共4塊為校友捐贈  近日,在清華大學工字廳南面的草地上,四塊為校慶立起的石碑引起了學生們的關注。  昨天下午,記者看到,在清華大學工字廳西南面的草地上,立起了四塊石碑,其中三高一矮,離它們不遠處還有兩個方形土坑沒有填滿。  矮的小石碑約半人高,刻著清華的校名。三塊較高的石碑大約四五米高,刻著小篆體的字。  中間的石碑正面刻有「清華大學」四個字。
  • 置信集團「情系教育 愛心助學」公益行動捐贈儀式在綿陽市中原愛心...
    6月15日,置信集團「情系教育 愛心助學」公益行動捐贈儀式在綿陽市中原愛心學校舉行。本次活動,置信集團向學校學生宿舍捐贈空調120臺,為全體初中部住校生帶來了福音。捐贈儀式中,綿陽江油市教體局胡勇介紹了學校的建校歷程和取得的成績,對教師們寄予了殷切希望,並鼓勵學生們以優異的成績回報這份愛心。
  • 幾行文字,滿眼故事!這位畢業生的臨別告白值得交大人都聽一遍!
    幾行文字,滿眼故事!這位畢業生的臨別告白值得交大人都聽一遍! 2017年3月6日,基金會的老師像往常一樣打開了籌款頁面,網頁上新捐贈的記錄裡出現了一條留言。
  • 眾人拾柴火焰高,古「通濟橋」石碑以捐贈方式回歸千年古鎮
    這些伍佑古碑刻是由眾多有識之士共同出錢購買並無償捐贈的。作為此次群捐活動的組織者,江蘇紅色收藏委員會副主任畢陽表示,為表達對家鄉重建古鎮的熱情,眾多有識之士出錢出力,目的是保護文物和文化傳承。記者看到,古「通濟橋」題字碑是一對,原鑲嵌在石橋兩側,分別長70釐米、高20釐米、厚15釐米左右,每塊重100公斤左右,漢白玉材質。
  • Up杭州·聯連富陽丨博物館再次收到捐贈文物 這塊墊腳石竟是清代石碑
    近日,家住杭州市富陽區龍門鎮的孫群亞主動聯繫富陽博物館,希望捐贈自己發現的一塊石碑。這是富陽博物館開館以來收到的第53件捐贈文物。孫群亞捐贈的石碑是她鄰居用來做墊腳板洗衣服的,她看到上面有字,就把它洗乾淨,看看是什麼,結果發現是石碑。她想這麼大一塊石碑或許有文物價值,就聯繫了富陽博物館。這塊石碑尺寸為225×67.5釐米,經博物館工作人員初步鑑定,為清代道光年間的石碑,字跡雋秀,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富陽博物館接收捐贈文物後,向孫群亞頒發了捐贈證書。
  • 硬派西交大|IIR
    校友捐贈方面,西交大體系較為公開透明,學校教育基金會累計捐贈額超4億(艾瑞深,2018年底數據),還創立了開放式網絡捐贈平臺「思源悅捐網」。截至今年4月,網絡平臺捐贈總額突破500萬人民幣,累計捐贈人數達18074人,即便捐贈1元錢的校友,也能在平臺查詢到自己的名字。
  • 江門老人捐獻陳白沙原文石碑
    潘樹照老人講述石碑的故事金羊網訊記者陳卓棟,通訊員張一知、譚耀廣攝影報導:6月14日上午,江門市博物館再得一件與明代大儒陳白沙相關的文物該文物為江門社會熱心人士潘樹照捐贈的《誄潘季亨詩序石碑》,據介紹,這一石碑為陳白沙原文石碑,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潘樹照介紹,《誄潘季亨詩序石碑》是他祖上留傳下來的,該碑嵌於獅山山腳潘氏族人牆壁。碑文提及的潘季亨是他的祖先。據悉,潘季亨是潮連坦邊人,明代學者,曾師從明代大儒陳白沙十六年,兩人亦師亦友關係深厚。
  • 回顧上海交大發展史,有哪些驚心動魄故事?
    年,這是輝煌的70年,上海交大始終與祖國同呼吸,與上海共脈搏!70年前,為了上海的勝利解放,交大有哪些驚心動魄的故事?70年後,讓我們將這些散落的紅色記憶串起,用心感受上海解放前後,交大人前赴後繼、開拓奮進的英勇事跡,赤膽報國、忠於人民的愛國情懷!
  • 石安印話(第55期):黃易「小松所得金石」印賞
    近日在上海博物館印章館品賞印章,看到清代篆刻家黃易所刻的「小松所得金石」印,有所感,這期來說說這位浙派大家。△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小松所得金石」黃易(1744-1802),清代著名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字大易、大業,號小松、秋庵(盦),又號秋影庵主、散花灘人、蓮宗弟子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
  • 漫步18個打卡地標,這還是你認識的上海交大嗎?
    進門右手邊是一片卵石鋪成的空地,上面有一些石碑、石碾。石碑是當時學校的界碑,仔細看上面還有「南洋公學」的字樣。石碾據說是建校時用來平整地面的。這些應該是交大現存最早的一批痕跡,已經有120多年的歷史了。
  • 銅仁市團屬系統開展情系留守兒童志願服務活動
    銅仁市團屬系統開展情系留守兒童志願服務活動 發布時間:2020-05-29 10:18:20      來源:銅仁新聞網   在「六一」兒童節即將來臨之際
  • 華東交大「天佑學子」培養計劃啟航
    主題班會共話青春成長  「蔡老師,我有一個心願,希望您下次再來交大時,可不可以送給我們一個真正的高鐵車頭的模型呢?」「正好我有一個這樣的模型,下次過來的時候,一定帶過來,作為鼓勵你們不斷前行的信物。」  在該校北區列車咖啡廳,蔡慶華與80名「天佑學子」以「傳承天佑精神 踐行新時代使命」為題,講述鐵路故事,共話青春成長、理想擔當。
  • 與小松PC56在一起,踏實做挖機老闆
    一切留影、始於紀念,是《小松美圖·有獎徵集》大賽參賽者王瑞海拍照的初衷。來自湖南邵陽的王瑞海,2012年進入工程機械行業,起初跟著師傅學開挖機,從20噸的老設備開始。短短六年時間,一點一點,從行業「小白」成長為了閱機無數的專業機手。由於平日的工作範圍都是隨老闆在當地的鄉鎮活動,因此王瑞海接觸到的都是小工程,比如修理農田、鋪設路基、在山裡搞房屋建設等。
  • 上海交通大學-健之佳捐贈籤約儀式舉行
    12月1日下午,雲南健之佳健康連鎖店股份有限公司向上海交通大學捐贈籤約儀式在徐匯校區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舉行。校黨委書記楊振斌、副校長張安勝,雲南健之佳健康連鎖店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藍波校友,上海交大1988屆工業管理本科12141班代表朱偉軍校友,以及健之佳高管40餘人,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校友總會辦公室、安泰經管學院負責人及師生代表共同出席並見證儀式。捐贈儀式由張安勝主持。
  • 招搖的定情信物,錦覓的定情信物,雪見的定情信物,而她的是童年記憶
    相信大家平常的時候都喜歡看各種電視劇吧,而不管是古裝劇還是現代劇中,男女主角確定彼此心意的時候,肯定會有一個代表兩人愛情的定情信物,並且有些定情信物還有靈性,還能保護對方,相信你一定有想到的劇中定情信物了吧,那現在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吧。
  • 「情系沂水·袁米飄香入戶來」 晁岱雙新年祝福公益活動舉行
    2020年1月11日至12日,在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之際,由省派沂水縣鄉村振興服務隊、安後文化傳媒(山東)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情系沂水·袁米飄香入戶來」晁岱雙新年祝福公益活動在沂水舉行。元旦前夕,省派沂水縣鄉村振興服務隊和省物化探勘查院聯合印製5000份新年掛曆發送群眾祝福新年,掛曆中「福」字和「情系沂水真情在 鄉村振興福滿堂」對聯由晁岱雙題寫。晁岱雙現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公共關係部副主任,是首都師範大學書法專業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後、碩士生導師。
  • 上海交大校慶獲贈盛宣懷宗譜
    上海交大創始人盛宣懷的後人向學校捐贈了《龍溪盛氏宗譜》,是探尋盛宣懷開創南洋公學根源的重要文獻。此外,在校慶招待會上,校領導就中國高校如何進入世界一流行列發表主題演講。盛氏宗譜揭開面紗昨日,交通大學創始人盛宣懷的後人向學校捐贈了《龍溪盛氏宗譜》。
  • 交大文物級地標!90歲的執信西齋,青春正好!
    在交大徐匯校園西區一隅  靜靜佇立著一處文物級老建築它始終默默堅守,與校同行在紀念建校124周年之際它也迎來了自己的90歲生日今天讓我們走進這座歷經滄桑的寶藏感悟時代的變遷,共話交大故事一同送上最誠摯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