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大學一次西遷的興慶湖畔校園圖書館西側,矗立著一塊名為「1977歷史拐點」的石碑,那是1977、1978級學生畢業三十年後送給母校的禮物,上面鑿刻這兩屆學生所在班級的名稱,其中有一個班級叫「鍛壓八一」,在西安交通大學二次西遷的渭水之濱——創新港西遷大道東側的高端裝備製造研究院庭院裡,生長著一棵形態可掬的小黑松,那是1978級鍛壓八一班送給創新港的禮物。
圖書館西側的「1977歷史拐點」石碑
創新港西遷大道東側高端裝備之咋研究院庭院裡的小黑松
石碑小松,是四十多年前交大的一個班級對母校不了的情、深深的愛。它會讓一代代學習、工作在西安交大的同學和老師們看到,在母校的發展過程中,曾經有過一個班級——1978級鍛壓八一班;它也為西安交大的歷史紀錄冊上增加了一個永遠默默地愛著母校的名字——1978級鍛壓八一班。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系鍛壓專業82屆畢業合影
恢復高考43年,不能忘卻的記憶
43年前的1977年,國家恢復了停止十一年的高考制度。恢復高考後的首批大學生在1978年年初入學。這年秋天,經過第二次高考,48名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年輕人,在錄取率只有5%的窄道中,擠進了西安交大的校門,組成了鍛壓八一班。在這48名同學中,男同學44名,女同學4名。有來自農村的、也有來自工廠的,有應屆畢業生,也有下鄉知青、回鄉青年、民辦教師等。同學們的年齡差最大達17歲,長者32歲,幼者15歲。有趣的是,學校竟然把兩位年齡相差最大的同學安排在一個架子床上,長者睡下鋪,幼者睡上鋪,儼然像一對「父子同學」。一舍8人,4個架子床,1張方桌,8個小凳,就是我們當時的安歇之地。
1978年的宿舍
現在的學弟學妹們,可能不能理解我們當時對知識的饑渴與求知的欲望。清晨,校園裡到處都是挎著書包在聆聽高音喇叭中播送的「New Concept English」的學生;八點鐘以前,階梯教室裡早已滿滿登登坐滿了學生,等候老師上課。
中午排隊打飯,同學們一個個都像今天低頭看手機的學生們一樣低頭看著自製的英語單詞卡片;晚飯後,宿舍裡早已安排好的值班同學,搶先背著三、四個書包跑去圖書館搶佔座位;夜裡11點,自習教室熄燈後,同學們才三三兩兩走在回宿舍的梧桐道上。此時,不知還有多少同學站在走廊裡、廁所裡,藉助著微弱的燈光看書學習.....這一幕幕的情景,彷佛就發生在昨天。
同學們低頭看英語單詞卡 自製的英語單詞卡
同學們在圖書館學習 同學借窗外的光看書
那時候,我們的生活單調到現在都不可想像,周六下午去公共浴室洗個澡,晚上去校園南廣場(現思源活動中心)看一場露天電影,那是我們唯一的享受和娛樂;禮拜天偶爾上上街,買點書或牙刷牙膏之類的生活用品;頭髮長了去交大商場(現交大街)的理髮店理個髮......僅此而已。大多數同學都習慣了一個月不出校門。可以說,那時候我們95%時間的都用在學習上,也正是如此的努力和刻苦,通過紮實的學習知識打下良好基礎,使得77、78兩級學生畢業後深受社會的歡迎,成為改革開放和四個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社會廣泛的讚譽和尊重。
同學們在南廣場看電影 公共浴室
我們不能忘記,我們在學校裡學到的每一門知識,每一項技能,都是母校優良的學風、老師嚴謹的教誨和培育的結果。基礎課數學周老師,上四個班的大課,講課條理清晰、循循善誘、通俗易懂;理論力學王老師,側引旁證、生動有趣,將複雜的力學問題用通俗的語言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材料力學林老師,講課節奏把握的十分準確,往往是下課鈴響時他的最後一句話講完;我們鍛壓教研室的力學大師莊懋年老先生,講彈塑性力學,偏微分方程把四塊滑動黑板寫的滿滿登登,而且書寫時根本不看書;郭成老師擔任我們的數學輔導員,每位同學提的問題他都耐心地、不厭其煩地進行答疑等等。以上幾例,也充分說明了老師們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對學生的責任心和高水平的講課能力。
老師們的教誨,我們享用一生
入學教育,奠定基礎。記得在入學教育時,我們專業的於德弘老師給我們說,交大是國內的名校,以「要求嚴、底子厚、門檻高」著稱,老交大是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樣板辦學,英文授課,連教材都是英文的。要求極其嚴格,曾經實行過考試用秒表計時。正是有這樣的辦學理念和管理辦法,培養出了無數享譽國內外的名師大家。「你們能進交大是很幸運的,希望你們珍惜這個機遇,盡最大努力,在這一流的學習氛圍裡學到知識和本領,畢業後在各行各業裡發揮你們的作用,做出成績和貢獻。」於老師的話激勵著我們每一位同學,在學校度過充實的四年學習生活,畢業後也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光和熱,做出了各自的成績。
生動故事,終身受益。製圖課續老師在開課時講了一個小故事《理髮學徒練刀功》,故事中這樣講,一個師傅讓徒弟在西瓜上練刀功(以前理髮都是用刀),徒弟正練的起勁,師傅讓他幹別的事,徒弟隨手把剃鬚刀扎在西瓜去幹別的事,這樣久而久之,養成了隨手扎刀的壞習慣,後來學成出師上手理髮,有天他正給一位顧客理髮,師傅叫他幹別的事,他隨手就把刀扎在了顧客頭上... ...理髮學徒練刀功的小故事教育我們無論幹什麼事,開始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否則在以後的工作中就會出大事。續老師還給我們教了學製圖的七個字:不多、不少、不重複,告訴我們做事要嚴謹、完整,但不畫蛇添足,不做多餘的、無用的事。《理髮學徒練刀功》的故事和這七字之訣讓我們享用終身。
畢業實習,師生情誼。1981年夏天,我們班被安排到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實習,帶隊的是謝關煊、於德弘、郭成、王金恆、邢光漢、蔡平等幾位老師。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師生們吃在一起,都是在一汽鍛造分廠食堂就餐;住在一起,暑假期間在一個中學的教室裡休息,課桌一拼,自帶的鋪蓋卷一鋪,就是我們的床位。老師們就像我們的長輩和兄長,從學習到生活,對我們有無微不至的教誨、關心和愛護。由此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我們終身難忘。
諄諄叮囑,殷殷期望。記得在畢業座談會上,莊懋年老先生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你們碰上了好時代,國家正是用人的時候。你們在這裡讀書,除了沒有學費,國家還給你們發助學金,現在,給你們分配好工作單位,又給你們發派遣費。我們那時候國家處在戰亂中,誰給你找工作,哪有派遣費呀?我真的羨慕你們。你們要珍惜今天的時光,到工作單位後,敬業愛崗,努力工作,以優異的工作業績回饋國家對你們的培養。」
八十年代初,我們完成了大學本科的學業,躊躇滿志地奔赴祖國各地,投入到了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幾十年來,我們用母校和老師教給我們的知識在各自的事業和領域中做出了非凡的業績,為建設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已退休或接近退休。我們可以自豪地向國家和人民報告:國家在改革開放之初培養出來的我們,親身經歷、參與、見證了國家由貧變富,由弱到強的歷程。我們國家今天能取得如此世界矚目的成就,其中有我們的汗水與貢獻。回首幾十年的風雨歷程,我們親身實踐了奧斯託洛夫斯基的名言,我們沒有虛度年華,不會悔恨;沒有碌碌無為,不會羞愧,我們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建設和發展。「77、78級」是改革開放的標誌,「金77,銀78」,是祖國和人民對我們的評價和讚譽。同時,我們也滿懷成就感地向母校和老師匯報,我們沒有辜負您們的教育和培養,無愧為交大人的稱號。
飲水思源,根植於交大人的心田
飲水思源,是矗立在交大校門裡的碑,也是根植在每一位交大學子心田裡的種子。我們78級鍛壓八一班沒有也不會忘記母校的培育和恩師的教誨,自從我們畢業離開學校,無時不在關心和注視著母校的發展和變化,經常返校聚會,看望老師、參觀校園;不時捐助愛心,回報母校。也會以班級名義組織的整體返校聚會活動。
1996年,母校建校100周年,西遷40周年時,全班集體首次返校,參觀了鍛壓教研室,看望了老師;
2008年,入學30周年時,我們全班同學返校,和老師們歡聚一堂,匯報工作,再次接受老師的教誨;
2012年,畢業30周年時,全班再次返校,參觀母校,拜見恩師。並捐款一萬元,用於「77、78級畢業30周年紀念石暨捐贈助學專項基金」
2016年,母校建校120周年,西遷60周年時,部分同學返校,參加學校組織的紀念活動;
2018年,入學40周年時,全班集體返校,參加「1977、78級校友入學40年返校活動」暨班級聚會,為「讓創新港綠起來」項目捐款18960元,在創新港高端裝備製造研究院內植樹一棵,表達了我們班對母校二次西遷的祝福。
2008年返校留念
2012年返校留念
捐贈證書
2016年返校留念
2018年返校留念
捐贈證書
時光荏苒,滄桑巨變。但不變的是我們對母校的情和愛,對母校的眷戀和牽掛。千言萬語,說不完我們對母校的感謝;宏篇浩章,道不盡我們對老師的感恩。謹以一首小詩結尾,用以表達我們鍛壓八一班全體同學對母校的情感:
恢復高考遇良機,
金榜題名如心意。
如狼似虎啃書本,
饅頭鹹菜充腹飢。
諄諄教誨一輩享,
悉悉培育終生益。
石碑小松為信物,
飲水思源永銘記。
作者簡介:劉漢雄,男,陝西省清澗縣人,黨員,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西安交通大學機械系鍛壓專業1978級八一班校友。主要從事國防裝備微小精密器械的製造。曾參與過多個引進產品的國產化研製和多個國產型號產品的研製,獲得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在國內公開發行的雜誌上發表專業技術論文17篇,獲得多個行業和廠內政研優秀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