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鏡頭下的陝西:古都西安保存完整,華陰西嶽廟遭受重創

2021-01-08 小郭曰

前言

本系列照片所拍攝時間全部為1932年夏季。一些外國旅人帶上他們手中的相機,記錄了由河南省黑石關一路向西前行,最終到達甘肅省會蘭州城途中的所見所聞。照片的內容包含了河南、陝西、甘肅等地的古蹟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

前期河南省回顧1932年鏡頭中的河南:洛陽與想像差異巨大,函谷關道路崎嶇

1932年手繪的旅行地圖

30年代初的居住在陝西省關中平原百姓的生活是什麼樣子?本期文章選取拍攝於陝西省的10幅照片,

從潼關一路出發,途中經過位於華陰縣城的西嶽廟,到達臨潼在遊覽華清池後便繼續向西渡過灞橋進入西安古城。眾人在古城之內停留的三日中,詳細參觀了位於城內的碑林,省立中山圖書館以及城外的大雁塔與小雁塔。

民國1917年地圖中的潼關——西安一線

此外文章原版的黑白照片已經重新上色,本文也將引用數張民國時期河南省地圖進行說明。

1932年的關中平原紀行

一,潼關——灞橋

民國時期潼關——西安詳圖
西嶽廟

如今位於華山北側,華陰市東郊的西嶽廟自古以來一直都是祭祀西嶽之神的地方。廟宇也千百年中經歷過多次重修,這張照片拍攝幾年之前,廟宇被軍閥馮玉祥部隊所佔領後,改造成為彈藥庫。1932年,就在這些旅人抵達此處的前不久,一場因彈藥庫起火而引發的火災使得萬壽閣在一片火海中化為灰燼。

鴻門宴

公元前206年劉邦先入關滅秦,進駐鹹陽後派兵守函谷關,以防止項羽向西進攻。另一方面,當時項羽剛剛於巨鹿之戰中殲滅秦軍主力,緊接著率40萬大軍破函谷關,進駐鴻門準備襲擊劉邦。劉邦採納張良建議,結交項羽叔父項伯從中調解,並親至鴻門會見項羽。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便發生於此。近兩千年過去,曾經雙方會面的地方,在民國30年代初時已經成為了一片片的田地。

臨潼城

從潼關出發,向西前行大約三日左右便可以來到臨潼城腳下。繞城一周不過五裡左右,東側並沒有建造供人進出的城門。就是這樣一個並不算太顯眼的地方,歷史上卻有許多著名事件和故事與這裡相關聯。西周時期的烽火戲諸侯與唐朝時楊貴妃唐玄宗的愛情故事便是最好的證明。

華清池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千年之前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曾經對華清池以及楊貴妃這樣描述到。千年之後,華清池中依然有泉水不斷地湧出,然而無心的地方軍閥正在用曾經御池中的水洗刷著馬鞍。

灞橋

在古時,往返於長安之間的人們會選擇在灞橋橋頭送別友人,同時會折下柳枝用於紀念。於是灞橋就留下了許多與折柳相關的雅句。

通過灞橋後,就算抵達了古都西安。

二,古都西安城

西安街市

來到民國時期的西安城,依然能夠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沉澱。從高大雄偉的東城門進入城內,時間猶如凝固,看到的依舊是那個明清時期繁華而又熱鬧的西安府。

站在街上,看到的是一輛輛掛著藏青色遮陽布轎子在自己身邊的擦肩而過。街道兩旁也因炎炎夏日的到來,掛滿了遮陽簾。

同一角度下的今昔西安對比
碑林

西安碑林的名聲一直在外,以長安為中心的隋唐文化在這裡璀璨奪目。孔廟內千年之前的石碑無論是內容還是雕刻技藝上來講都是稀世珍品。

這其中就包括著見證唐朝中國與西亞文明交流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同時這裡還留下了李邕,褚遂良,顏真卿等在內的大書法的珍貴作品。有幸來到此處的參觀者,面對一個保存極為完整的碑林無不驚嘆稱讚。

陝西省立中山圖書館

這座民國時期圖書館前身是供慈禧太后藏寶的「亮寶樓」。1932年時,這裡陳列著從三國時期諸葛孔明使用過的銅鈹,到盛唐時期能工巧匠所雕刻的昭陵六駿之特勒驃等寶物。同時這裡也擺放著代表當時新思潮的書刊雜誌。西安千百年來的新舊往事全部都濃縮在了這座博物館之中。

大雁塔

這座磚塔在1400多年前因玄奘取經返回後需要供奉佛像,舍利以及梵文經典而建造。登上七層的磚塔後渭水平原便一覽無餘。民國時期的大雁塔位於西安南城外大約九華裡處,遙想千年之前的唐代,大雁塔當年所處位置是在城內東南偶。站在塔頂,遙想千年之前西安城的巨大變化,不由得感慨萬千。

小雁塔

與大雁塔的雄偉壯觀相比,小雁塔看上去更加的端莊優雅。這同樣是一座唐朝時所建造,保留至今的古塔。即便上世紀塔寺周圍已經滿是桑田,塔本身也有些許殘破,但從遠處望去,千年之前的古塔依然美不勝收。

結語

如今80多年已經過去,位於關中地區潼關——西安沿線的各個城鎮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規模早已與原來不可同日而語,現代交通方式的加入也使得原本需要幾日的通行時間在幾小時之內便可抵達。

衛星地圖中潼關-西安沿線

但在前任拍攝的舊照片中,近90年前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關中平原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深入其中,便可細細品味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下一期,我們會繼續留在陝西省境內,從鹹陽出發,一路向西北方向前進,一路抵達陝西與甘肅省的交界——長武。

下一期,我們會繼續留在陝西省境內,從鹹陽出發,一路向西北方向前進,一路抵達陝西與甘肅省的交界——長武。

相關焦點

  • 陝西老照片:民國初期的西安古城、灞橋、鐘樓以及華陰廟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渭河之南、秦嶺以北,集眾多光環與一城——「世界歷史名城」,「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西安南門外,1914年西安灞橋,1914年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改滋水為灞水並修橋,故稱「灞橋」,現位於西安市灞橋區,也曾叫做情盡橋、斷腸橋、銷魂橋,曾是西安東出的必經之地。
  • 陝西老照片:民國初期的西安古城、灞橋、鐘樓以及華陰廟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渭河之南、秦嶺以北,集眾多光環與一城——「世界歷史名城」 ,「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西安灞橋,1914年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改滋水為灞水並修橋,故稱「灞橋」,現位於西安市灞橋區,也曾叫做情盡橋、斷腸橋、銷魂橋,曾是西安東出的必經之地
  • 1932年的陝西西安老照片
    1932年的陝西西安,圖為西安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的鴻門遺址。楚漢爭霸時期的鴻門宴就發生在這裡,驪山雨水衝刷成溝,出口處的形狀似門而得名鴻門。1932年的陝西西安,圖為臨潼縣的城牆。1932年的陝西西安,圖為臨潼的華清宮。始建於唐初,是唐王朝的一座別宮,位於驪山下又稱驪宮,清朝初期重修。唐玄宗寵幸楊貴妃,尤其在華清宮的故事名傳千古。1932年的陝西西安,圖為臨潼灞水上的灞橋。春秋時期秦穆公始建橋,後歷代多有重建移建,圖中為清道光年間重修。此橋是古代長安的重要通道,橋畔栽有柳樹,並設驛站。1932年的陝西西安,圖為小雁塔。
  • 民國初年陝西社會民生,雜草叢生的西安鐘樓
    1913年,陝西華陰西嶽廟,也叫華嶽廟。從外面殘存的白雪可以知道拍攝時間應該在冬季。西嶽廟位於陝西華陰市區東約1.5公裡的嶽鎮東端,是歷代祭祀華山神的廟宇和皇帝巡視時的行宮,大約建於漢武帝元光初年,後世歷代均由擴建或重修。整個廟宇建築仿皇宮形制,規模宏大,建築雄偉。
  • 陝西華陰西嶽廟:明清宮殿御苑式古建築群
    西嶽廟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區嶽鎮東端,供奉西嶽華山兵神金天王,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形成於漢魏,營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一直都是歷代帝王祭祀華山之神的要地,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雖然幾經天災人禍,但至今仍保存多處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的古建築。
  • 1932年陝西西安的老照片
    陝西西安,圖為西安臨潼區新豐鎮紅門遺址。公元楚漢爭年紅門宴就在這裡舉行,驪山雨水衝刷成溝,出口形狀與大門形狀相似,故名紅門。的陝西西安的牆顯示了臨潼縣的牆。圖為陝西西安華清宮。王朝建於唐朝早期,他也被稱為驪宮,位於驪山之下,他是清初重建的。唐玄宗偏愛楊貴妃,尤其是在華清宮。陝西西安,圖為灞橋在巴河上。春秋時期,這座橋最早建於秦穆公年,但後來又重建了,在圖片中,他是在清道光重建的。這座橋是古代長安的重要通道,橋旁邊有柳樹,並設立了一個驛站。
  • 走進西安之華山西嶽廟
    在西安做了一天的休整,參觀了陝西歷史博物館,夜遊大雁塔廣場,看五彩壯觀華麗的噴泉,我們的下一站遊覽地是華山。華山在陝西渭南的華陰縣境內,在西安火車站乘著旅遊專線車直達華山腳下。西嶽華山,曾在地理課本上聞名它的險峻,2017年初,我與它有緣相會,華山成為我攀登的又一座名山,勵志的高峰。
  • 這裡最陝亮丨華陰形象宣傳片——山水華陰
    編者按:西部網、陝西頭條推出《這裡最陝亮——陝西城市形象宣傳片展播》系列專題,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以微視頻的方式,生動展示陝西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瑰麗的風光風情和新時代追趕超越奮進之勢。在中國西部有一座山水輝映、美麗峻秀的旅遊休閒之都,她就是中原入陝第一市、陝西的東大門——華陰。華陰南依秦嶺、北瞰黃渭、東臨潼關、西望長安,距古城西安一百二十公裡,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美譽,至今已經有兩千一百多年的歷史。
  • 陝西的西嶽廟,當地遠近聞名的佛教寺院,建築均是古遺蹟
    這個景區就是位於陝西的西嶽廟,這個景區可以稱得上是我們國家一個非常便宜的旅遊景點。西嶽廟規模很大,年代久遠,逛一天也逛不完,而且還有免費的齋飯和免費的禪房住宿,門票僅20元,這樣的價錢就算是很良心了。位於陝西省渭南市的西嶽廟,是一座當地遠近聞名的佛教寺院,寺院內所有的建築均為明清時期的古遺蹟,寺院內保存著大量的古代石碑,石碑上刻有眾多名人的名言。
  • 【陝西文物覽】西嶽廟——《太華山記》石幢
    西嶽廟《太華山記》石幢由座、身、頂三段組成,身為八稜柱形。頂壓八角形石盤一層,石盤上壓圓形覆盆蓮花,下部為須彌座,束腰,浮雕仰覆蓮花兩層。石幢共八面,六面書刻明代著名文學家李攀龍寫的《太華山記》,即作者遊覽華山盛景時的情景,其餘兩面是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華陰縣令董盛祚書寫的跋文。
  • 漢西嶽華山廟碑——(華陰、長垣、四明)合壁之華陰本
    漢西嶽華山廟碑(華陰、長垣、四明)合壁之華陰本(民國石印版)《漢西嶽華廟碑》東漢名碑。刻於桓帝廷熹八年(165)郡守袁逢刻,原在陝西省華陰縣西嶽廟中,西嶽廟系漢武帝時所建,名集靈宮,東漢桓帝時,改稱西嶽廟。廟內保存很多歷代修建和祭祀華山的碑石,其中有著名的《西嶽華山廟碑》。碑文記載了漢代統治者祭山、修廟、祈天求雨等情況。
  • 作為13朝古都的西安,究竟是因為什麼導致西安皇宮沒有保存下來?
    西安是13朝古都,最為輝煌時期也就是周秦漢唐。這一時期都有宮殿,比如秦鹹陽宮、阿房宮,漢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唐太極宮、大明宮等,其規模都要大於現在的紫禁城。很可惜的是,這些皇宮都沒有保留下來,只能通過遺址來想像當時的富麗堂皇。
  • 央視春晚陝西元素爆發 華陰老腔一夜紅遍大江南北
    原標題:央視春晚陝西元素大爆發   2016年央視猴年春晚播出後,陝西鄉黨可謂是自豪滿滿,西安成為央視春晚歷史上唯一一個二度擔任分會場的城市,城牆永寧門甕城那極具文化底蘊的分會場場地,震撼了全國觀眾
  • 西安、洛陽與北京,誰才是華夏第一古都?
    西安、洛陽、北京三座城市在我國都是家喻戶曉的,原因無他,因為它們在我國的歷史上都做過很多年的古都,特別是北京,還是現代中國的首都。那麼有個很有爭議的問題就來了,這三座城市,誰才是華夏第一古都呢?西安有秦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古代宮殿遺留,雖然不算完整,但也看得出曾經的輝煌。
  • 古城西安,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古都,作為華夏文明和中華文化關鍵發源地,西安自古以來就是說君王都,其依次有西漢、秦、漢朝、新莽、漢朝、漢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皇朝在西安定都。現在西安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影響下,將成為中國大西部交通要塞,摩登時尚、美食遍布,古色古香書院門交錯老街的酒吧咖啡店,碰撞出西安年輕新模樣,在千年古城自由行,更能體驗千年歷史底蘊。
  • 暢遊西安,感受千年古都的歷史情懷
    西安是一座有著深厚底蘊和故事的城市,十三朝古都,每一個王朝的興衰都在這裡留下深深的烙印,走在西安的街道上,就好像在閱讀一本厚厚的歷史書。十三朝古都的縮影,都在衣食住行當中,每一處風景,每一個街角,都是凝固的記憶,她的魅力,需要你親自去體會。
  • 陝西的老照片,見證100年前的西安、漢中等地
    第六期與大家分享陝西。 德國攝影家柏石曼先生帶著我們走進陝西,100年前的陝西大地。 陝西虎踞龍盤之地,漢唐帝都的所在地,八百裡秦川,留下太多的歷史遺蹟。現在提起陝西,最先能夠想到的就是西安,曾經的長安繁華地,五嶽之中的西嶽華山,那時候的漢中也是大名鼎鼎, 下圖就是陝西勉縣的馬超塑像。
  • 古都西安三日遊_兵馬俑第一站
    古都西安三日遊 兵馬俑第一站       西安三日遊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古都西安、古城牆、華清池、兵馬俑、西嶽華山,讓你度過一個充實的旅途。        簡單介紹一下西安:西安,古稱長安,又曾稱西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城市。
  • 西北風情陝西,特色麵食耳熟能詳,古都西安見證歷史發展
    其實說到各種口味和做法的麵食,陝西的餐飲市場上也是種類繁多,馬虎面、關中老碗、柳巷面以及排骨麵等諸多麵館都是來到古城必吃的麵館,不過除了這些之外,涇陽鍋盔也是極具地域特色的,用小麥麵粉製作而成的鍋盔,外形大小的確跟鍋蓋大同小異,不僅吃的時候不會硌牙,而且具有好消化和便於長期保存的特點,因此很多外地遊客都會在回程的時候帶上涇陽鍋盔作為旅途紀念。
  • 「五嶽第一廟」——陝西華山西嶽廟
    萬壽閣,位於北城牆中心,為西嶽廟內最宏偉的高臺閣樓,四周迴廊,飛簷翹角,閣起三層,最上為望河樓。中國網圖片庫 劉國興攝影    陝西東線的西嶽華山因聞名天下遊人如織,但其腳下16裡外有座「百丈層樓隱深樹,飛甍正欲摩蒼穹」的古建築群,卻鮮為人知。其實,那裡有一處規模宏大、古香古色、非常珍貴的大型建築群落,因為「五嶽」的祭廟中只有西嶽廟能夠直接望見華山,獨具特色,所以非常有名,有「華山望祭通天下」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