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是淮軍著名將領,他早年靠私鹽為生,後來投奔李鴻章徵戰南北,平定叛亂有功,深得李鴻章賞識與信任,後來,由於李鴻章保舉陝西巡撫未果,加上部下士兵譁變,導致革職賦閒在家。
劉銘傳閒居十幾年,同一些辦洋務和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交往,其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
中法戰爭爆發後,李鴻章為了確保他的海防計劃不受影響,也為了保衛臺灣的戰略地位,便奏請朝廷派劉銘傳赴臺抵禦法軍。戰爭結束後,清政府認識到了臺灣的重要戰略地位,在李鴻章等人的建議下,設立臺灣省,由劉銘傳為臺灣首任巡撫。
劉銘傳就任後,在臺灣進行大刀闊斧般的改革,他整頓吏治和財政,設立招商局發展工商業,興修鐵路隧道促進交通,開辦學院發展教育……
劉銘傳所做的這些直接推動了臺灣的近代化,有感於他的偉業,後世臺灣人將他與鄭成功、丘逢甲、連橫並立起來供後世臺灣人紀念。
劉銘傳在臺灣所做的每一項改革和努力都非常艱辛,最有重大意義的是他鋪設了兩條貫通海峽兩岸的海底電纜,為維護晚清時期的兩岸關係做出了傑出貢獻。
這是一件看似無法完成的大事:
為了方便快捷地加強兩岸關係的溝通交流,劉銘傳決定實行先進的電訊技術,而實現這一技術的前提基礎只能是在海底鋪設電纜。但要鋪設電纜是項花費巨大異常艱難的工程,況且當時在中國也沒有這項工程的技術和所需設備。要是成功了,這將這是中國最早的海底電纜。
在英勇無畏的劉銘傳面前,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他聘請英國一家公司負責這項工程的設計與實施,並於同年底順利完成任務。一共鋪設二條:第一條由臺灣滬尾至福州,全長117海裡,直接溝通了臺灣與大陸之間的聯絡;第二條由臺灣安平至澎湖媽宮港,全長53海裡。
劉銘傳為臺灣海峽兩岸鋪設的這兩條海底電纜,極大地便利了晚清海峽兩岸關係的溝通交流,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祖父、著名臺灣史學家連橫先生曾如此評價劉銘傳:
臺灣三百年間,吏才不少,而能長治立策者,厥維兩人:曰陳參軍永華,曰劉巡撫銘傳,是皆有大勳勞於國家者也。永華以王佐之才,當艱危之局,其行事若諸葛武侯。而銘傳則管、商之流亞也,顧不獲成其志,中道以去,此則臺人之不幸。然溯其功業,足與臺灣不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