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日辭職的鳩山由紀夫,從其上臺至辭職不足9個月,是近10年來執政時間最短的日本首相。不過,鳩山並不是日本政壇唯一一位「短命」的首相,近4年的日本首相任期都不足一年,日本首相更換頻率之高令人咋舌。
為何日本首相更換如此之快?相比一些國家因更換領導人出現的混亂局面,日本社會為何又能基本保持平穩?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教授昨日接受晨報記者採訪,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首相更換頻率為何這麼高
王少普認為,日本首相相對較高的更換頻率,與其政治體制密不可分。「日本實行的是內閣議會制,首相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而是由間接選舉產生,也就是選民先選舉議員,然後經國會決議,在議員中提名首相,擁有多數議員的政黨的黨首,自然也就會成為日本首相。」
王少普進一步分析稱,這樣的政治制度更容易導致首相中途更換。「比如當首相所在黨的黨內意見認為需要更換黨首時,那麼作為黨首的首相自然也就下臺了。鳩山的辭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這樣一種情況。雖然他是在面臨普天間機場搬遷等諸多困境下辭職的,但他的辭職與所在民主黨內越來越高的反對呼聲有密切關係;另一種情況是,如果在野黨對首相提出不信任案,又獲得議會通過,那麼首相也要下臺。比如麻生太郎擔任日本首相時,就曾遭遇當時為在野黨的民主黨等向國會眾議院提出的對麻生內閣的不信任決議案,以及向參議院提出的對麻生的問責決議案。」
王少普說,在美國這類總統制國家內,議會就不可能以通過不信任案的方式迫使總統辭職,「因為美國的總統不由議會產生,他和議會議員分別由選民選舉產生,總統不對議會負責,議會除行使彈劾權之外,不能以通過不信任案的方式迫使總統辭職,所以,一般來說美國總統都能任滿。相比較之下,日本的內閣議會制就更容易導致首相中途更換」。
日本社會為何能保持平穩
雖然日本首相變換頻繁,政局動蕩,但相比一些國家因頻繁更換領導人出現的混亂局面,日本社會卻能基本保持平穩運作。對此,王少普認為,這與日本的社會結構、經濟組織成熟以及法制較為完善等特點有關。
王少普解釋說:「從社會結構上來說,日本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等較小,國民以中產階級居多,兩頭小、中間大,呈橄欖型,較為穩定;其次,日本的市場經濟比較成熟,公司等經濟組織縱橫交錯,而且其僱傭制度有自己的特點,相當多的公司實行『終身僱傭制』,日本國民的大多數被吸收於大大小小的公司中,而且對於公司有很強的依附感,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網絡,對社會的穩定與正常運轉發揮了基礎性的支撐作用,受政局動蕩的影響相對較少;此外,日本的民主制度有較嚴格的法制保障,國民的法制與民主意識也比較強,其民主制度能在較嚴格的法制框架內運轉,發生騷亂的可能性也小。在多方面原因之下,雖然日本首相更迭頻繁,但日本社會一般不會因此發生大動亂。」
不過,王少普同時認為,日本政局不穩對於日本社會及經濟發展依然有所影響。「首相頻繁更迭,政局不穩,容易導致政策缺乏連續性。由於首相任職時間不穩定而且短暫,許多時候政策的制定本身就缺乏認真準備,而一旦執行起來,也往往不能貫徹到底,朝令夕改。這一弊端,在日本已顯現無疑,現在,不少日本民眾也對日本政局十分失望,渴望能出現比較穩定的局面。」
日本外相稱應繼承日美協議
日本外相岡田克也3日說,日本下屆政權應當繼承日美兩國就駐日美軍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達成的協議。岡田克也當天上午在外務省舉行的記者會上說,日美兩國協議是內閣決定的事情,下屆政權當然應繼承這一協議。
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2日在執政的民主黨眾參兩院議員全體會議上宣布辭去首相職務,並願為普天間基地遷移、社民黨退出執政聯盟、政治資金等問題承擔責任。
5月28日,日美兩國政府就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把普天間基地遷至衝繩縣名護市邊野古周邊。鳩山未能兌現去年8月在眾議院選舉中作出的至少遷到衝繩縣外的承諾。(解放網-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