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梅倩 息縣法院
人民群眾的「知心人」
楊威,1984年出生,2012年進入息縣人民法院,先後任職於東嶽法庭、夏莊法庭。八年的基層法庭工作使他看起來「滄桑」了很多,但他溫和的笑容衝淡了風霜,總能讓人倍覺親切。
紮根基層的八年裡,他從一個初出茅廬的「愣頭青」成長為一名獨當一面的「老法官」。近兩年,他個人的年均審結案件數都在500件以上,是當之無愧的辦案能手。
「夙興夜寐」 留住傳承續寫芳華
2019年4月,楊威任東嶽法庭庭長,接棒原庭長「全國模範法官」姜輝,成為東嶽法庭的現任庭長。自在東嶽法庭任職以來,楊威心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便與日俱增。東嶽法庭曾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集體一等功」,時任庭長姜輝更是曾獲得「全國模範法官」稱號。接管這樣一個優秀的法庭,壓力可想而知。楊威曾說過,接任東嶽法庭庭長時,自己心裡就已經暗下決心,一定要俯下身子,深入群眾,竭盡所能將東嶽法庭「服務群眾,紮根基層」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
一年多來,楊威帶領團隊在法庭扎了根,東嶽成為了他的「另一個家」。人民法庭面對的當事人都是附近村子的村民,因為沾親帶故,鬧的總是家長裡短、一地雞毛的瑣事。但楊威知道,如果不是迫不得已,鄉親們是不願意對簿公堂的。只有妥善處理這些小事情,才能跟鄉親們貼的更近,讓法槌落的更穩。東嶽地理位置偏僻,因為不熟悉情況,這一年多來,楊威跟著當地的人民調解員走過附近大大小小几十個村落,有時候是為了送一張地址不詳的傳票,有時候是為了查明案情及當事人情況。樹木林立的小道上,他們曾數次穿梭。
對楊威來說,群眾的心事就是他的心事。2020年夏天,因為一場土地承包糾紛,楊威帶著捲尺跟著當事人趕到涉案土地察看。當時正值盛夏,原被告所承包的土地緊緊相連,涉案土地上鼓囊囊的玉米正在結粒,眼看豐收在望。考慮到測量的準確性,也為了保護當事人利益,楊威決定等秋收後再測量。眨眼秋收已過,楊威心裡一直惦記著此事。在得知玉米已經收割後,便立即聯繫當事人進行再次測量,以便儘快處理紛爭。村民的大事小情,在楊威這裡都是重要的。他雖不表露於外,但卻始終心中惦念,事事皆有回音,有回應。
「精益求精」 用專業化解鄰裡糾紛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只有具備了紮實的知識根基,個人才能才可以真正施展。作為四川大學的法律碩士,楊威的專業知識很是紮實,而多年基層法庭工作經歷,又讓他掌握了更多「情法共融」的專業能力。
2020年6月,楊威接到了一起排除妨害糾紛案件。案件當事人張某曾在2008年購置了息縣某小區房屋一套。去年年底,張某想要裝修新房,因常年在外務工,便把裝修事宜全權委託給了父親。誰料自己的父親居然認錯了門,錯將王某的房屋當作自家的進行了裝修。待當事人王某發現時,房屋裝修已經基本完工,事情眼看著無法收場,兩家便鬧到了法院。
接到案件後,楊威迅速了解案情,考慮到雙方的損失和維繫鄰裡關係,楊威決定儘快促成雙方調解。但因雙方爭議大,又各有苦衷,第一次調解並不順利。為了促成調解,楊威同時邀請該鄉司法所、街村村委會參與第二次調解。雖然第二次調解也未成功,但雙方訴求的差距在逐漸縮小。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放棄。在第三次調解中,楊威數次到雙方當事人家中,從情、理、法多方面做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工作。最終,王某同意不再要求張某恢復原狀、賠償損失,並願意給予張某適當補償。案件糾紛得以圓滿解決。
案件調解終於結束,看到二人握手言和,楊威的心裡終於鬆了一口氣。這個案件固然也可以直接作出判決,甚至判決會更省時省力,但考慮到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及以後鄰裡關係,楊威採用了些「笨」功夫,多次走訪,三次組織調解,最終促使案結事了,雙方矛盾得以真正化解。
「百轉千回」以真心彰顯司法溫情
法官的特別職業身份令他們總是會見到更多的悲歡與紛爭,楊威也不例外。在這個小小的法庭裡,他見過太多的淚水,太多的爭吵,似乎紛爭總是跟隨不幸而來。但在這「苦水」中浸泡過的楊威,卻始終有一顆柔軟的心。也許是因為見得多,他反而更能感同身受,更清楚什麼樣的方案對當事人才更有益。在楊威心裡,司法並不是冷冰冰的法條,它應該是能帶來溫暖和慰藉的「小太陽」。
楊威曾受理過一個離婚案件,案件當事人劉某的成長經歷很特殊。劉某年幼時,父親因故去世,母親拋下他遠嫁他鄉。年僅幾歲的劉某此後便過起了居無定所的日子,由親戚幫襯著照顧,直到劉某十歲。此後,不願寄人籬下的劉某便開始自己謀生,一路磕磕絆絆也終於能夠養活自己。因為童年的經歷,劉某很是孤僻,時常一人獨來獨往,幾乎不與人打交道。直到三十多歲,才經人介紹認識了小他八歲的鄒某,兩人不久後便組建了家庭,並育有子女。也許是因為家庭實在困難,兩人常因瑣事爭吵。在又一次發生爭吵後,劉某將鄒某訴至法院,請求離婚。
得知劉某的家庭情況後,楊威先找到了鄒某。當看到鄒某口口聲聲同意離婚,但言語間卻又流露出不舍後,楊威的心裡有了決斷。他先是走訪了劉某的鄰裡,了解夫妻二人的日常相處和幾個孩子的狀況。隨後找到當地的扶貧幹部,詳細詢問二人的家庭收入等。接著,楊威將兩人約來,從劉某個人的不幸童年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再到身為父母的責任與擔當,以及鄒某的不舍。一個多小時的溝通,鄒某早已泣不成聲,劉某也數次背過身搽拭淚水。最終劉某主動撤回起訴,夫妻二人重歸於好。
「家庭紛爭裡,當事人爭的也許並不是對錯,他們需要的或許只是一份理解和一次真誠的溝通。」楊威感慨道。
悠長的林間鄉道上,沉沉的夜色逐漸漫上來,呼嘯的警車駛過,捧著卷宗的楊威正在仔仔細細的翻看材料。今天是周五,一周的忙碌之後,他想回家去看看女兒。因為常年紮根基層,對妻子和孩子來說,他是「周末丈夫」「周末父親」。趕上忙碌的時候,相聚的時光就更加短暫。因為心中懷著虧欠,每次回家他都恨不得時光能慢一點,再慢一點,但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肩上的責任催著他收拾行裝趕赴「戰場」。
「不惰者,眾善之師也。」只有勤奮不怠,才是一切善行之師。作為一位基層法官,楊威深知當事人的苦楚與無奈,更理解他們期待案件儘快解決的焦慮。因為了解,所以不怨。面對形形色色的當事人,他只是默默地俯下身子,加班加點辦好手中的每一起案件。他始終相信:自己的奔波最終會化成一劑良藥,治癒那些紛爭與苦痛。
息縣法院往期精選
【往期精選】「法」進校園,護航人生【往期精選】息縣法院裁判文書上榜了!【往期精選】息縣縣委書記金平同志點讚息縣法院這項工作......原標題:《人民群眾的「知心人」 —— 記東嶽法庭庭長楊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