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十二五」即將開始,中國經濟如何規劃布局成為看點。
根據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2010年11月2日的說法,「十二五」期間仍會有經濟增長等指標,但是「要突出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這樣一些目標,體現改善民生,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
「十一五」規劃曾提出,2010年比2000年人均GDP翻一番。實際結果是,2010年人均GDP有望達到4000美元,是2000年人均856美元的4倍以上,比2005年的1703美元增加了一倍。
「十二五」初步預定經濟增速在7%左右,比「十一五」預定的年均增長7.5%要低。但是考慮到不少地方提出5年GDP翻番的要求,是否全國也會再出現5年經濟翻番,甚至人均GDP達到1萬多美元,進入發達國家水平的行列呢?中國社科院數量所副所長李雪松給出否定答案。
如何看待「十二五」的內外需形勢,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本報記者近期專訪了從事測算研究的李雪松。
「十二五」仍不能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21世紀》:「十二五」期間,是否人均GDP會再翻一番,進入高收入國家水平?
李雪松:2009年中國人均GDP(地區生產總值)約3700美元,今年的最終數據還沒出來,可能會在4000美元左右。我們預計到2015年,人均GDP會是7455美元。按此看,未來五年還達不到人均GDP再翻一番的水平。實際上,2015年要達到人均GDP7455元的水平,年均經濟增速在9%以上,已經是一個很快的增度。
一般認為,人均收入1000美元到3800美元,屬於中等偏下收入組,3800美元到11000美元屬於中等偏上收入組的水平。根據我們的預測,到「十二五」末期2015年,7455美元的人均GDP,還是屬於中等收入組。
實際上2010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進入了中等偏上收入組水平,到了2015年還是在中等偏上收入組。高收入組是人均GDP在11000美元以上,到「十二五」末期中國還達不到能進入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行列。事實上,那個時候國際機構對高等收入組的標準也可能提高,所以整個「十二五」期間,中國人均GDP仍在中等偏上收入組,這是肯定的。
《21世紀》:在「十一五」期間,國家規劃提出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但是實際2010年人均GDP比2005年將近翻兩番。您認為這是什麼原因?十二五能否延續這樣的增速?
李雪松:過去的十年經濟快速發展,與加入世貿組織後,整個外貿形勢好,對經濟的貢獻率高有關。未來十年,是否能達到這個水平,保持過去十年的增長速度是一個問題。我們預測認為,要達到過去5年的速度,是比較困難的。
過去十年GDP年均增速在10%左右,而未來十年,在「十二五」期間,我們預測還可以達到百分之九以上的增長速度。但是到「十三五」,即2016至2020年,我們預測的增長速度,就要比「十二五」期間會有適當的下降。
這樣的話,未來5年人均GDP再翻一番,難度比較大。有些省提出5年人均GDP或者GDP再翻一番,從區域角度看是可以的,但是從全國來看還不行。
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21世紀》:過去多個國家人均GDP過了4000美元,已經進入中等偏上國家行列,但很長時間也未能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中國從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過渡,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李雪松:這是中國在「十二五」期間面臨的一大挑戰。要解決此問題,需要中國儘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從現在的標準來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就能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人均GDP在11000美元以上,即達到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水平,在全世界來看畢竟是少數。即只有少數國家能從中等收入國家變成為高收入國家。一些國家比如拉美,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較早,但是好幾十年,還是沒能跨越中等收入階段。
有些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很值得借鑑。比如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都跨越了這個階段,應該研究他們的經驗。
收入增長既是經濟問題又是社會問題。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就要按中央「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加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力度。這就要實現「居民的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這就需要國家在投資方面更多地向民生和社會保障方面來傾斜,來提升國內消費的潛力。
「十二五」期間還要利用現有的潛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其實就是注重發展平衡,發展還是第一要務,要在發展中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發展過程中,要更好地解決好社會問題,更加的關注民生問題,這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這不僅在「十二五」期間,在「十三五」也要重視,因為到「十二五」末期,按照我們的預測,人均GDP是7000多美元,到「十三五」末期2020年,人均GDP才是12000多美元。而這時,由於高收入組國家的門檻可能會有所提高,12000美元的水平,也不是肯定就能跨入到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所以,至少整個「十二五」、「十三五」期間,中國都屬於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需要妥善處理好經濟、社會和國內、國際各方面的平衡關係。
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很多有利條件,比如具有豐富的發展經濟的經驗,中國可以集中各方面力量,內耗較小,決策綜合了社會各界的知識、力量和智慧,這樣可以使得經濟發展在穩定而平衡的軌道上,同時政治比較穩定。只要政策恰當,我們完全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1世紀》:「十二五」提出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你有何建議?
李雪松:這個要看如何定義「同步」,至少我們要重視收入增長。去掉物價的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沒有名義增長那麼高的。現在每年居民收入增速比GDP要低些,GDP大概10%,居民收入增速要稍微低點。過去幾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要高一些。
未來應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速同步,同時勞動報酬,要跟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勞動生產率如果提高後,如果工資不上升的話,就是企業獲得的份額偏高。而此時工人工資的上漲幅度,可能就不能夠達到企業利潤的增速。解決此問題,就要增加工人的工資談判能力。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建立工人工資協商機制和提高工人工資談判協商能力。
「十二五」投資率下降仍很難
《21世紀》:日本等國家,經濟發展慢,但是海外投資收益很大,中國「十二五」要加大海外投資,是否財富積累方式要變化?
李雪松:這裡面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GNP(國民生產總值)和GDP(國內生產總值)的關係。中國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有一些年份,是GNP大於GDP的,有些年份是GDP大於GNP。
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地域的概念,在這個國土上,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創造的生產總值,都進入GDP。GNP是國民生產總值,它不是地域概念是國民概念,即有中國國籍的人,在中國創造的和在國外創造的,但要扣除外國人在中國創造的增加值,所以GNP和GDP誰大,比較複雜。
過去我們強調吸引FDI(對外直接投資),這有利於GDP提高,但不是GNP。「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提高吸引外資質量,同時要加大對外投資這方面,這意味著我們海外有GNP。這方面轉變就是將來要加大海外投資,但從現階段來看,我們的海外併購和海外投資,大部分都集中在資源能源領域,價格波動比較大,在製造業中,佔的比重相對不是太高。
未來「十二五」期間要加大海外投資,就要提升對海外投資的絕對額,同時在比例上,資源能源領域以外的比重也要提高。
《21世紀》:現在很多地方在下5年的投資計劃很大,那麼,「十二五」如何提高消費率,降低投資率?
李雪松:首先要明確,我們要逐漸提高消費,而不是直接壓低投資。根據我們的預測,從需求方面來看,「十二五」期間,固定資本形成率還會保持穩定的態勢。要使得資本形成率下降比較難,最關鍵的是使最終消費率(消費對GDP的比率)上升。要提高最終消費率,就要增加消費,這就要提高居民收入。
未來十年,至少「十二五」期間,投資還會保持一個較高的穩定發展,在投資穩定發展中需要著力優化投資結構。
(責任編輯:孟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