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石油的往事四:新產油國增加,中東國家分裂,石油權利勢微

2020-12-21 欣聞奇摘

中東產油國特別是沙特從兩次石油危機中攫取了大量的財富,贏得了石油的霸權,主要的原因就是石油資源的不平等。

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

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歐盟7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中國是世界用油量排名第二的國度,但自給自足的程度才28%,有72%的原油從45個國家進口。中國進口原油的一半(44.1%)來自9個中東國家,從俄羅斯進口的比例也達到15.8%。

為了爭取更大的財富,中東產油國直接內耗不斷,1990年OPEC的五大創始國中的伊拉克發動了吞併科威特的戰爭,引起了沙特的不滿,美國發動了第一次海灣戰爭。

伊拉克石油供應的中斷,國際油價僅三個月的時間,從每桶14美元上漲到42美元/桶的高點。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國家也迅速增加產量,坐收漁利,搶佔了市場,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接連的石油危機,雖然短期提升了油價,但是各國在開發新的技術、尋找新的油田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逐步減輕。

以美國為例,美國從1953年就開始探索頁巖油儲量和技術,到1992年第三次石油危機後就有20多家公司參與其中。

2000年發現了重要的頁巖油油田,2005年成功將水平井和水力壓裂用於頁巖油藏開發,揭開了美國頁巖油開發的新篇章。

隨著頁巖油鑽探活動在多地展開,美國頁巖油產量進入快速增長期,到了2020年2月,此次石油降價危機前,美國已經是全球石油產量最高的國家,沒有之一!石油日產量約1283.3萬桶;第二名的俄羅斯,2020年1月,石油開採量約1088萬桶;沙特已經落到第三位,日產量約為973.3萬桶。

這也是沙特搞此次降價、增產,搶佔市場的真正原因。

縱觀這半個世紀的石油世界,美國人控制石油的手段是分成兩階段的。

第一階段,美國自己無法生產出大量的廉價石油,他就分化瓦解產油國的聯盟,大家看看OPEC組織的五大創始國。

委內瑞拉長期被制裁,石油出不去;伊朗被長期制裁,石油出口發展不起來;伊拉克長期處於混亂中,石油產業發展不起來;科威特比海南省還小,還被伊拉克吞併過;就剩下沙特一家獨大了。

分而治之,破壞產油國同盟,用戰爭手段威脅,用石油財富誘惑是第一階段的策略。

第二個階段就是美國找到本土的石油資源和石油開採技術後,通過輿論宣傳,戰爭威脅操縱國際石油市場動蕩謀取資本暴力。主要體現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通過量化寬鬆美元貶值的信息,把油價炒到147美元,造成國際糧食價格暴漲和豐產的饑荒。藉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停工停產,炒作石油需求下降,逼迫沙特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後繼續炒作石油儲量不足,把油價逼到負數,收割中小散戶。

對沙特而言,不降價就失去市場,要降價,美國就趁火打劫,搞負油價。

5月20日臨近,沙特怕油價再成負值,只能提前漲價提振市場。

感謝關注欣聞奇摘,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致力分享生活的智慧。

相關焦點

  • 美國石油往事
    中東從來不太平,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個璧就是石油。  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曾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他沒有說的是,對美國而言,控制了石油,才有的美元霸權。
  • 中東石油危機迫近:石油淨出口的崩潰
    SrsroccoReport稱,中東地區正在走向石油工業危機。不幸的是,市場並沒有意識到即將到來的任何危險,因為人們主要關注的是中東正在產出多少石油,而不是出口。SrsroccoReport認為,一個國家石油產量實際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石油淨出口量。
  • 中東石油新格局
    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促使阿拉伯國家聯手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這給美國經濟造成了猝不及防的打擊。時任總統理察·尼克森(Richard Nixon)宣布,要在7年內實現美國的能源自給。但這位不走運的政客在任期尚未屆滿就被趕下臺,承諾也沒有兌現。
  • 中東石油比俄羅斯「便宜」,為什麼中國還要從俄羅斯進口石油?
    中東的石油是淺層油,所以其開採的成本較低,但是開採的成本低,並不代表著購買的價格就低,在網絡上一直有一個聲音:就是中東的石油價格低,為什麼我們卻依然選擇價格遠遠高於中東的俄羅斯,那真實情況是這樣嗎?所以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價格並沒有比中東貴多少。為什麼要購買俄羅斯石油?其實不僅僅是俄羅斯,最近這十年來,我國不斷在擴大自己的石油來源國,以分散石油進口的風險,中東地區目前的進口比例已經降至50%以下。俄羅斯、非洲以及拉美成為了很好的替代區域。
  • 美國石油往事-新聞頻道-和訊網
    中東從來不太平,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個璧就是石油。  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曾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他沒有說的是,對美國而言,控制了石油,才有的美元霸權。
  • 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四)
    「你們依賴阿拉伯國家的只佔你們消費量的1/10,但我們則要全部依賴它們。」——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直率地對基辛格說。這次中東石油危機不僅對西方世界的經濟是沉重的打擊,它甚至還迫使西方世界改變了他們的中東政策。
  • 資源的詛咒:石油對中東各國的消極影響
    1973年之後,阿拉伯產油國僅通過提價一項,就使石油收入從1973年的300億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億美元。另有統計表明,1972年至1980年期間,伊朗的石油收入增長了30倍;伊拉克的增幅更是達到了驚人的50倍,從5.75億美元增加到260億美元。21世紀以來的幾輪油價大幅上漲依然如此,2011年國際油價達到每桶107美元,中東產油國再次賺取了巨額石油財富。
  • 中東石油戰再起,國際油價暴跌10%
    來源:每天學點經濟學記者:喬麥隨著疫情在中東的蔓延加劇,中東地緣政治局勢也再生變數。周六石油戰爭開打,周日中東股指集體大幅下挫。OPEC一直在與俄羅斯就一項為期三年的減產協議進行談判,此前俄羅斯總統普京一度對外放風,同意雙方的減產協議。
  • 中東石油風雲︱提高石油標價鬥爭:利比亞、美國與跨國公司
    二戰後,美國以戰時制定的《美國對外石油政策》報告這一指導戰後美國對外石油行動的綱領性文件為藍本,實施其控制中東石油,建立戰後石油霸權的戰略。到20世紀50年代,基本實現了排擠英法傳統勢力,奪取中東石油資源,建立以埃索、德士古等七家國際石油公司(即「七姐妹」)聯合經營中東石油和控制中東產油國的機制,確立了戰後美國石油霸權。
  • 為什麼中東的石油那麼便宜,我國依舊購買俄羅斯的高價石油?
    2013年6月,經過雙方協定,中國將在未來25年內向俄羅斯增加採購3.6億噸原油,每年增量接近1500萬噸,合同總金額達到了2700億美元,按照這個價格計算,我國每噸石油進口高達750美元,折算下來每桶接近102美元。
  • 想當年中東國家是如何以石油為武器,狠狠教訓西方國家的
    戰爭初期因為阿拉伯國家前期準備是比較充分的,埃及敘利亞的軍隊呢打了對手一個措手不及,尤其是打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勢如破竹,四天時間就完成了之前的目標,因為打仗之前是制定戰略目標的,基本上就是四天完成。前三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的軍隊都被以色列打敗,打得灰頭土臉,這次戰爭一開始打得不錯,一雪前恥。但是埃及軍隊就犯了一個錯誤,就是贏得一系列勝利之後呢就開始固守據點,就不太乘勝追擊了,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
  • 中東劇變導致石油危機的可能性很小
    中東地區的政局動蕩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這場劇變中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是突尼西亞,並迅速波及北非和中東地區的埃及、約旦、葉門、阿爾及利亞、伊朗、阿曼、利比亞、沙特等13個國家。之後,聯合國出面幹預,一些大國開始介入。目前,該地區局勢尚不明朗,世界經濟和石油市場面臨考驗。
  • 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五)
    在日本,它們認為自己與中東危機完全沒有直接的關係,為被列人「非友好國家」名單而感到懊喪。日本的石油供應44%來自阿拉伯海灣國家。在所有工業國家中,它是最依賴石油,將之作為整個能源的來源的國家,與美國相比,美國在石油方面的能源比重為46%,日本則達77%。日本曾經理所當然地認為,石油是保證經濟增長的基本的和可靠的燃料。現在,不能再這樣認為了。
  • 美國到底還需不需要中東石油?
    美國總統川普8日針對伊朗襲擊美軍駐伊拉克基地發表全國講話,他提到:「我們實現了能源獨立,美國不再需要中東石油。」此番言論引發熱議,有美媒指出,事實上美國煉油廠仍在使用中東地區生產的石油。不過,自川普就任總統以來,美國重回石油生產霸主地位,他正在重塑國際能源市場。
  • 劉朝全:中國與中東的石油金融合作
    在這裡,從專業視角帶您領略石油風雲,從經濟技術研究的角度預判油氣行業未來。2019年11月22-24日,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6屆全球年會在廣州舉行。本屆會議主題為「全球穩定:新變局、新發展」。在11月23日的圓桌論壇上,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朝全就「中國與中東的石油金融合作」進行了發言。
  • 中東國家和汶萊富裕是因為石油,有石油是因為布施
    中東國家和汶萊富裕是因為石油,有石油是因為布施,在全球經濟出現重大變動的當代,中國一定要培養起全民布施習慣我們以前聽過很多口號,一會工業強國一會科技強國一會勞動強國。現在我國工業勞動科技都有了,美國卻想將供應鏈從我國撤出,那麼在這種時刻,我覺得有必要研究一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富裕路徑,那就是中東,汶萊等國。中東汶萊,眾所周知靠石油致富,基本上伊斯蘭國家都有石油。甚至就是靠石油成為比較發達的國家。那麼為什麼會如此,他們總是有這麼富裕的資源呢?
  • 頁巖革命改變國際石油貿易流向
    國際石油貿易流正在發生顯著變化。亞洲在重新平衡全球石油市場中將起重要作用。未來數年,亞洲將吸收美國不再需要的原油,從而為非洲、拉美以及中東的石油供應商提供一個重要輸出市場。  美國產量增,多地有「震感」  水力壓裂和水平鑽井等新技術已經釋放了被「困」在北美頁巖層中的石油和天然氣。原本已經習慣於向美國銷售石油的供應商需要尋找新客戶以應對美國石油進口需求下降所帶來的新局面。
  • 加拿大石油儲量世界第三,為什麼大家卻更關心中東石油?
    加拿大的石油儲量確實非常大,不過不是第二,而是小三。以1700億桶排在了委內瑞拉3000億桶(第一)和沙特2600億桶(第二)之後。而且,不僅僅不關注加拿大,也不關注排在第一的委內瑞拉。同為美洲大陸上一北的加拿大和一南的委內瑞拉,反而是更加關注夾在中間的儲量只有400億桶不到的美國。更不用說是沙特等中東國家。
  • 中東石油風雲|OPEC的鬥爭:爭奪石油標價權的新階段
    會議聽取了利比亞、伊朗、沙特、伊拉克等國與跨國石油公司就提高石油標價和稅率等問題進行談判的情況匯報,在綜合各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決定:「確定在成員國營業的石油公司純收入的55%為最低稅率……確定在所有成員國中統一提高標價或稅收參考價以反映國際石油市場普遍改善的情況。」
  • 興也石油,衰也石油,世界上最富有的那個中東國家,如今快沒錢了
    油企的日子不好過,石油出口大國的日子更難過。科威特快沒錢了據美國彭博社報導,曾經靠出口石油積累了大量財富、並一度被稱為全世界最富裕國家之一的中東國家科威特,如今卻因為油價暴跌,而面臨財政緊張的問題。從彭博社的報導來看,導致科威特陷入這般境地的原因,是國際原油價格自2014年以來的持續低迷。再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同時各國政府為了節能減排而尋找可替代的清潔能源,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油價格也持續面臨著下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