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產油國特別是沙特從兩次石油危機中攫取了大量的財富,贏得了石油的霸權,主要的原因就是石油資源的不平等。
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
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歐盟7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中國是世界用油量排名第二的國度,但自給自足的程度才28%,有72%的原油從45個國家進口。中國進口原油的一半(44.1%)來自9個中東國家,從俄羅斯進口的比例也達到15.8%。
為了爭取更大的財富,中東產油國直接內耗不斷,1990年OPEC的五大創始國中的伊拉克發動了吞併科威特的戰爭,引起了沙特的不滿,美國發動了第一次海灣戰爭。
伊拉克石油供應的中斷,國際油價僅三個月的時間,從每桶14美元上漲到42美元/桶的高點。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國家也迅速增加產量,坐收漁利,搶佔了市場,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接連的石油危機,雖然短期提升了油價,但是各國在開發新的技術、尋找新的油田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逐步減輕。
以美國為例,美國從1953年就開始探索頁巖油儲量和技術,到1992年第三次石油危機後就有20多家公司參與其中。
2000年發現了重要的頁巖油油田,2005年成功將水平井和水力壓裂用於頁巖油藏開發,揭開了美國頁巖油開發的新篇章。
隨著頁巖油鑽探活動在多地展開,美國頁巖油產量進入快速增長期,到了2020年2月,此次石油降價危機前,美國已經是全球石油產量最高的國家,沒有之一!石油日產量約1283.3萬桶;第二名的俄羅斯,2020年1月,石油開採量約1088萬桶;沙特已經落到第三位,日產量約為973.3萬桶。
這也是沙特搞此次降價、增產,搶佔市場的真正原因。
縱觀這半個世紀的石油世界,美國人控制石油的手段是分成兩階段的。
第一階段,美國自己無法生產出大量的廉價石油,他就分化瓦解產油國的聯盟,大家看看OPEC組織的五大創始國。
委內瑞拉長期被制裁,石油出不去;伊朗被長期制裁,石油出口發展不起來;伊拉克長期處於混亂中,石油產業發展不起來;科威特比海南省還小,還被伊拉克吞併過;就剩下沙特一家獨大了。
分而治之,破壞產油國同盟,用戰爭手段威脅,用石油財富誘惑是第一階段的策略。
第二個階段就是美國找到本土的石油資源和石油開採技術後,通過輿論宣傳,戰爭威脅操縱國際石油市場動蕩謀取資本暴力。主要體現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通過量化寬鬆美元貶值的信息,把油價炒到147美元,造成國際糧食價格暴漲和豐產的饑荒。藉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停工停產,炒作石油需求下降,逼迫沙特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後繼續炒作石油儲量不足,把油價逼到負數,收割中小散戶。
對沙特而言,不降價就失去市場,要降價,美國就趁火打劫,搞負油價。
5月20日臨近,沙特怕油價再成負值,只能提前漲價提振市場。
感謝關注欣聞奇摘,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致力分享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