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器,即以今江蘇省宜興市周遭蘊含質地致細、含鐵量高的陶土,以泥片鑲接方式成形,經約1100至1200度高溫煅燒而成的器物。宜興陶匠製作的作品中,以紫砂壺最受明清文人雅士稱頌。如周高起(?-1654)《陽羨茗壺系》中所說「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或李漁(1611-1680)《閒情偶寄》中茶壺的品評:「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即「宜興」古名)」。連乾隆皇帝(1711-1799)也在〈烹雪疊舊做韻〉詩中特別註記:「宜興磁壺煮雪水茶尤妙」。由此想見宜興紫砂壺不僅見於文人墨客的茶寮,也是常民百姓和帝王茶席上競逐的佳品。
品鑑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紫砂器的內涵,從中體驗紫砂風潮掀起的茶韻茗事與絕佳的工藝技術。
一、皇家茶器
清宮飲用茶品的豐富性,透過文獻記載得以一窺堂奧。品茗使用的器具,以茶壺和茶碗為最大宗,包含瓷胎、宜興胎、金屬胎、玉胎等多種不同的材質。其中因宜興茶器具有宜茶特性,尤受青睞,堪稱皇家茶器的代表。特別因康熙皇帝喜愛畫琺瑯工藝,不惜為宜興胎茶器施繪琺瑯彩,讓宜興胎茶器擁有繽紛絢麗的獨特樣貌;雍正皇帝亦相當喜愛宜興茶壺,屢屢降旨要求御窯廠照樣仿燒瓷胎製品;乾隆皇帝不僅曾訂製專屬的宜興茶器,甚至使用髹漆技法雕琢整件茶壺,反映出另一種審美趣味。
清 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四季花卉方壺
.尺寸:通蓋高 11.6、高 6.4、口徑 6.4、底徑 7.1 x 7.1 公分
宜興胎畫琺瑯五彩四季花卉方壺,壺身周正,壺流、壺鈕及壺把亦作四方。壺身、壺蓋四面,以琺瑯彩繪飾四季花卉,整體炫麗而繽紛。壺底正中先以白色彩料打底,後書「康熙御製」四字藍料楷書款,或可推測其為康熙皇帝御用的茶器之一。學者回溯乾隆三年《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指出其為乾隆皇帝推動一系列為文物配匣的作品中,首批入選的「宜興四方畫琺瑯四季茶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清 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萬壽長春海棠式壺
尺寸:高 8.7、壺 7.0、口徑 5.7 公分
宜興胎畫琺瑯萬壽長春海棠式壺,以四瓣瓜稜為壺身,以繾綣瓜葉為壺蓋,整體頗具像生趣味。此類作品壺內與壺把相對應處,可觸摸一道縱向接跡,壺內、外底部皆留有一周接痕。也就是說,該類製品並非以四瓣泥片拼接,而是先以長方形泥片圈圍筒狀置於底片(壺底),修整時再以工具壓印出瓜稜。 其壺腹兩側以琺瑯彩繪飾桃實、桃花,象徵長壽;流嘴二側則為月季花,象徵長春,取「萬壽長春」之吉祥寓意。
二、魅力琺瑯彩
康熙時期,皇家作坊在傳統掐絲琺瑯與歐洲琺瑯彩燒造技術的基礎上研製畫琺瑯,同時運用地方技術和傳教士引進之西方技法,並加以改良,成果斐然。這項工藝技法被廣泛運用於宜興胎、瓷胎、銅胎與玻璃胎的裝飾上,在康熙朝已發展出別具特色的皇家風格。至雍正時期,畫琺瑯訴求細緻、秀雅的紋樣;乾隆朝則持續精進技術,器面經常滿畫紋樣以形成花團錦簇的效果。乾隆時期亦開始逐漸給予畫琺瑯系統化地命名,並將之統一收儲於端寧殿北小庫,可見其對畫琺瑯的珍視。此次展出的畫琺瑯作品除了呼應紫砂器的裝飾技法外,亦對比壺形呈現紫砂壺流行的作用,反映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情景。
清 康熙
銅胎畫琺瑯牡丹紋方壺
尺寸:高 9 公分、長 14.4 公分、寬 7.3 公分、肩長寬 7.2×8.9 公分
此件銅胎扇形方壺器身四面分繪折枝牡丹,姿態各異。器肩環飾纏枝番蓮,四方流、把每面皆彩繪卷草紋。蓋以鈕為蓮心,蓋面繪蓮瓣。底成瓦狀內凹,白地書紅色「康熙年制」雙方框雙行楷書款。通器以明黃色為地,體現富麗堂皇的皇家風格,為康熙時期開創之皇家畫琺瑯的典型樣貌。此器紋樣與宜興胎畫琺瑯相似,器形亦仿自宜興壺,為清宮挪用宜興壺設計概念於銅胎畫琺瑯的具體例證。
清 康熙
銅胎畫琺瑯菊花紋方壺
尺寸:通高 9.6 公分、口徑 6 公分
此件銅胎畫琺瑯方壺四邊圓滑,器面以橘瓣造型銅圈作橘瓣式開光,內繪不同顏色之盛開菊花。開光外以明黃為地,上繪折枝菊花、葉。流、把皆為方形,亦用明黃地,上以菊花圖樣裝飾。菊瓣式壺蓋以柱頭式鈕為花心,菊瓣輻射狀平鋪於蓋面。器底以菊瓣形銅圈作足,底面白地藍書「康熙御製」雙圓框楷書款。通器以菊花為設計元素,畫琺瑯用色顯示康熙時期典型的皇家風格。器形仿自宜興壺,體現康熙時期內廷相關飲茶文化發展富麗堂皇的面貌。
三、宜興 歐窯與廣窯
十六世紀以來,宜興出產的陶瓷,除紫砂器之外,還有傳稱由歐姓陶人研發燒制的品類,透過文獻轉述而得知該類作品同時涵蓋仿鈞和帶哥窯紋片兩種類型。這些作品在清宮檔案中一律記成「宜興掛釉」,坊間也有歐窯的說法。然而,隨著新出土考古資料的佐證,部分以前歸屬於「宜興窯」的作品,今日已被重新修正為廣窯。所謂廣窯是指廣東石灣地區出產的陶瓷器而言,該地產出帶乳濁釉質感的類型和宜興仿鈞器特別接近。此次展出者皆為清宮舊藏,一方面用以對照皇家器用,展現庶民品味與風貌,另一方面亦同時反思宜興和廣窯混淆不清的問題。
清 乾隆
「脩身理性」款紫砂茶葉末釉琴
尺寸:長 110.7 公分
此作為傳世唯一紫砂胎仿仲尼式琴。通體施鱔魚黃釉並有打磨痕,多處露出胎色。嶽山及腹下有窯變藍、紫和月白等各色大小斑點。琴徽填以白釉,雁足與軫均皆為白玉。龍唇、嶽山、軫槽、雁足孔等未施釉,露紫砂胎。龍池內以篆書刻「維沙陶瓦,制從鴻蒙。鳶飛魚躍,為歌南風」四句詩。琴首系絲線穗七根,每一絲穗各系一玉珠,鳳沼內同樣以篆書刻出「脩身理性」四字琴名。 琴首鐫刻乾隆皇帝詠〈宋瓷琴〉御製詩,詩末署「乾隆丙寅秋八月御賞幷題句」紀年銘(乾隆十一年,1746),並落「乾隆御賞」、「幾暇怡情」兩枚鈐印。
明
紫砂鈞釉蟠桃水注
尺寸:最高 10.3 公分
此器狀連蒂帶枝葉蟠桃,中空,尖端有小孔為流,另端折枝高起處為注口。全器滿釉,光澤內斂,積釉處天藍凝厚,薄處泛黃;釉面現小白點並砂眼多處。腹部隱約陷下「萬壽齊天」四字。底部有小支釘痕三。此種以動植物天然肖形為題材,製作像生且巧妙實用的文房用品,為明末清初盛行的風氣,桃形的水往或筆洗,屢載於文人筆記中。本器塑形生動,所施天藍釉色屬鈞釉系統;雖然金華、景德鎮、廣窯皆盛產仿鈞釉色作品,但此件文具似較近於宜興的製作技法、釉及造形。
四、茶 饗宴
自唐代陸羽(約733-804)《茶經》流通以來,喝茶一事已從日常解渴,延伸出更多人文精神概念的討論。歷代雅士無不附庸風雅,品啜佳茗、著書立說。相關風潮並且一直延續至現在,相關活動有增無減,甚至可見依據個人品味、意趣,排組出豐富多樣的茶席。因此氛圍,我們也嘗試從想像出發,揀選院藏出產自宜興和景德鎮的茶器展演一道關於茶的饗宴。
明 宣德
瓷胎紫金釉桃形把壺
尺寸:壺高 11.1、通蓋高 12.8、口徑 3、底徑 5.6 公分
瓷胎紫金釉桃形把壺,器身仿若桃實,以一轉枝帶葉桃花橫亙、環繞壺腹。壺流呈含苞待開樣貌、壺蓋呈四瓣瓜蒂,整體生動寫實。通體施紫金釉,器內及底部施罩白釉,白釉泛青,圈足處可見露胎。壺底以青花書寫「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外加雙圈。此器曾擺設於幹清宮內,與宜興胎紫金釉套杯放置一起,不排除兩者曾為宮廷成套的飲茶器具。
清 乾隆
紫砂紫金釉套杯
尺寸:高 3.6、口徑 5.6、底徑 3.1 公分
紫砂紫金釉套杯,由五件大至小可依序套合之小杯相疊成套,俗稱套杯。其以紫砂為胎,外壁施罩紫金釉,杯內於燒成後加鑲金屬,整體典雅富麗。紫砂套杯作品,至遲於晚明已可見得,見於萬曆十年(1582)趙西漳墓。本院典藏作品中,「雍正年制」款銅胎畫琺瑯黃地花卉紋套杯,其整體造型與趣味,亦可與紫砂紫金釉套杯相對照。從紫金釉套杯配有專屬之木匣、錦袱,或可推測其為當時受到皇帝珍賞之品茗茶器。
看完點個「在看」支持下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