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風潮,品味帝王文人的茶韻茗事

2020-12-19 騰訊網

"紫砂器,即以今江蘇省宜興市周遭蘊含質地致細、含鐵量高的陶土,以泥片鑲接方式成形,經約1100至1200度高溫煅燒而成的器物。宜興陶匠製作的作品中,以紫砂壺最受明清文人雅士稱頌。如周高起(?-1654)《陽羨茗壺系》中所說「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或李漁(1611-1680)《閒情偶寄》中茶壺的品評:「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即「宜興」古名)」。連乾隆皇帝(1711-1799)也在〈烹雪疊舊做韻〉詩中特別註記:「宜興磁壺煮雪水茶尤妙」。由此想見宜興紫砂壺不僅見於文人墨客的茶寮,也是常民百姓和帝王茶席上競逐的佳品。

品鑑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紫砂器的內涵,從中體驗紫砂風潮掀起的茶韻茗事與絕佳的工藝技術。

一、皇家茶器

清宮飲用茶品的豐富性,透過文獻記載得以一窺堂奧。品茗使用的器具,以茶壺和茶碗為最大宗,包含瓷胎、宜興胎、金屬胎、玉胎等多種不同的材質。其中因宜興茶器具有宜茶特性,尤受青睞,堪稱皇家茶器的代表。特別因康熙皇帝喜愛畫琺瑯工藝,不惜為宜興胎茶器施繪琺瑯彩,讓宜興胎茶器擁有繽紛絢麗的獨特樣貌;雍正皇帝亦相當喜愛宜興茶壺,屢屢降旨要求御窯廠照樣仿燒瓷胎製品;乾隆皇帝不僅曾訂製專屬的宜興茶器,甚至使用髹漆技法雕琢整件茶壺,反映出另一種審美趣味。

清 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四季花卉方壺

.尺寸:通蓋高 11.6、高 6.4、口徑 6.4、底徑 7.1 x 7.1 公分

宜興胎畫琺瑯五彩四季花卉方壺,壺身周正,壺流、壺鈕及壺把亦作四方。壺身、壺蓋四面,以琺瑯彩繪飾四季花卉,整體炫麗而繽紛。壺底正中先以白色彩料打底,後書「康熙御製」四字藍料楷書款,或可推測其為康熙皇帝御用的茶器之一。學者回溯乾隆三年《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指出其為乾隆皇帝推動一系列為文物配匣的作品中,首批入選的「宜興四方畫琺瑯四季茶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清 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萬壽長春海棠式壺

尺寸:高 8.7、壺 7.0、口徑 5.7 公分

宜興胎畫琺瑯萬壽長春海棠式壺,以四瓣瓜稜為壺身,以繾綣瓜葉為壺蓋,整體頗具像生趣味。此類作品壺內與壺把相對應處,可觸摸一道縱向接跡,壺內、外底部皆留有一周接痕。也就是說,該類製品並非以四瓣泥片拼接,而是先以長方形泥片圈圍筒狀置於底片(壺底),修整時再以工具壓印出瓜稜。 其壺腹兩側以琺瑯彩繪飾桃實、桃花,象徵長壽;流嘴二側則為月季花,象徵長春,取「萬壽長春」之吉祥寓意。

二、魅力琺瑯彩

康熙時期,皇家作坊在傳統掐絲琺瑯與歐洲琺瑯彩燒造技術的基礎上研製畫琺瑯,同時運用地方技術和傳教士引進之西方技法,並加以改良,成果斐然。這項工藝技法被廣泛運用於宜興胎、瓷胎、銅胎與玻璃胎的裝飾上,在康熙朝已發展出別具特色的皇家風格。至雍正時期,畫琺瑯訴求細緻、秀雅的紋樣;乾隆朝則持續精進技術,器面經常滿畫紋樣以形成花團錦簇的效果。乾隆時期亦開始逐漸給予畫琺瑯系統化地命名,並將之統一收儲於端寧殿北小庫,可見其對畫琺瑯的珍視。此次展出的畫琺瑯作品除了呼應紫砂器的裝飾技法外,亦對比壺形呈現紫砂壺流行的作用,反映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情景。

清 康熙

銅胎畫琺瑯牡丹紋方壺

尺寸:高 9 公分、長 14.4 公分、寬 7.3 公分、肩長寬 7.2×8.9 公分

此件銅胎扇形方壺器身四面分繪折枝牡丹,姿態各異。器肩環飾纏枝番蓮,四方流、把每面皆彩繪卷草紋。蓋以鈕為蓮心,蓋面繪蓮瓣。底成瓦狀內凹,白地書紅色「康熙年制」雙方框雙行楷書款。通器以明黃色為地,體現富麗堂皇的皇家風格,為康熙時期開創之皇家畫琺瑯的典型樣貌。此器紋樣與宜興胎畫琺瑯相似,器形亦仿自宜興壺,為清宮挪用宜興壺設計概念於銅胎畫琺瑯的具體例證。

清 康熙

銅胎畫琺瑯菊花紋方壺

尺寸:通高 9.6 公分、口徑 6 公分

此件銅胎畫琺瑯方壺四邊圓滑,器面以橘瓣造型銅圈作橘瓣式開光,內繪不同顏色之盛開菊花。開光外以明黃為地,上繪折枝菊花、葉。流、把皆為方形,亦用明黃地,上以菊花圖樣裝飾。菊瓣式壺蓋以柱頭式鈕為花心,菊瓣輻射狀平鋪於蓋面。器底以菊瓣形銅圈作足,底面白地藍書「康熙御製」雙圓框楷書款。通器以菊花為設計元素,畫琺瑯用色顯示康熙時期典型的皇家風格。器形仿自宜興壺,體現康熙時期內廷相關飲茶文化發展富麗堂皇的面貌。

三、宜興 歐窯與廣窯

十六世紀以來,宜興出產的陶瓷,除紫砂器之外,還有傳稱由歐姓陶人研發燒制的品類,透過文獻轉述而得知該類作品同時涵蓋仿鈞和帶哥窯紋片兩種類型。這些作品在清宮檔案中一律記成「宜興掛釉」,坊間也有歐窯的說法。然而,隨著新出土考古資料的佐證,部分以前歸屬於「宜興窯」的作品,今日已被重新修正為廣窯。所謂廣窯是指廣東石灣地區出產的陶瓷器而言,該地產出帶乳濁釉質感的類型和宜興仿鈞器特別接近。此次展出者皆為清宮舊藏,一方面用以對照皇家器用,展現庶民品味與風貌,另一方面亦同時反思宜興和廣窯混淆不清的問題。

清 乾隆

「脩身理性」款紫砂茶葉末釉琴

尺寸:長 110.7 公分

此作為傳世唯一紫砂胎仿仲尼式琴。通體施鱔魚黃釉並有打磨痕,多處露出胎色。嶽山及腹下有窯變藍、紫和月白等各色大小斑點。琴徽填以白釉,雁足與軫均皆為白玉。龍唇、嶽山、軫槽、雁足孔等未施釉,露紫砂胎。龍池內以篆書刻「維沙陶瓦,制從鴻蒙。鳶飛魚躍,為歌南風」四句詩。琴首系絲線穗七根,每一絲穗各系一玉珠,鳳沼內同樣以篆書刻出「脩身理性」四字琴名。 琴首鐫刻乾隆皇帝詠〈宋瓷琴〉御製詩,詩末署「乾隆丙寅秋八月御賞幷題句」紀年銘(乾隆十一年,1746),並落「乾隆御賞」、「幾暇怡情」兩枚鈐印。

紫砂鈞釉蟠桃水注

尺寸:最高 10.3 公分

此器狀連蒂帶枝葉蟠桃,中空,尖端有小孔為流,另端折枝高起處為注口。全器滿釉,光澤內斂,積釉處天藍凝厚,薄處泛黃;釉面現小白點並砂眼多處。腹部隱約陷下「萬壽齊天」四字。底部有小支釘痕三。此種以動植物天然肖形為題材,製作像生且巧妙實用的文房用品,為明末清初盛行的風氣,桃形的水往或筆洗,屢載於文人筆記中。本器塑形生動,所施天藍釉色屬鈞釉系統;雖然金華、景德鎮、廣窯皆盛產仿鈞釉色作品,但此件文具似較近於宜興的製作技法、釉及造形。

四、茶 饗宴

自唐代陸羽(約733-804)《茶經》流通以來,喝茶一事已從日常解渴,延伸出更多人文精神概念的討論。歷代雅士無不附庸風雅,品啜佳茗、著書立說。相關風潮並且一直延續至現在,相關活動有增無減,甚至可見依據個人品味、意趣,排組出豐富多樣的茶席。因此氛圍,我們也嘗試從想像出發,揀選院藏出產自宜興和景德鎮的茶器展演一道關於茶的饗宴。

明 宣德

瓷胎紫金釉桃形把壺

尺寸:壺高 11.1、通蓋高 12.8、口徑 3、底徑 5.6 公分

瓷胎紫金釉桃形把壺,器身仿若桃實,以一轉枝帶葉桃花橫亙、環繞壺腹。壺流呈含苞待開樣貌、壺蓋呈四瓣瓜蒂,整體生動寫實。通體施紫金釉,器內及底部施罩白釉,白釉泛青,圈足處可見露胎。壺底以青花書寫「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外加雙圈。此器曾擺設於幹清宮內,與宜興胎紫金釉套杯放置一起,不排除兩者曾為宮廷成套的飲茶器具。

清 乾隆

紫砂紫金釉套杯

尺寸:高 3.6、口徑 5.6、底徑 3.1 公分

紫砂紫金釉套杯,由五件大至小可依序套合之小杯相疊成套,俗稱套杯。其以紫砂為胎,外壁施罩紫金釉,杯內於燒成後加鑲金屬,整體典雅富麗。紫砂套杯作品,至遲於晚明已可見得,見於萬曆十年(1582)趙西漳墓。本院典藏作品中,「雍正年制」款銅胎畫琺瑯黃地花卉紋套杯,其整體造型與趣味,亦可與紫砂紫金釉套杯相對照。從紫金釉套杯配有專屬之木匣、錦袱,或可推測其為當時受到皇帝珍賞之品茗茶器。

看完點個「在看」支持下小編

相關焦點

  • 您錯過的一場紫砂盛宴「砂本無韻」紫砂特展
    砂本無韻紫砂特展2014年12月,一把由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合作而成的泰鬥級紫砂孤品大石瓢壺亮相申城「砂本無韻」紫砂特展。底款鐫「林園」陽文,壺鋬下鐫「韻石」款。玉成窯何心舟制曼陀華館款金石文字壺此壺式為曼生壺式之一,平肩,蓋中板線裝飾,扁柱鈕,曲流,圓弧把,形制古雅,寬廣而平整的壺身為畫家提供一個以坯為紙的創作空間,是頗有個性的文人壺式。鈐「曼陀花館」、「心舟」小章。
  • 當竹遇上紫砂
    那麼,當竹遇上紫砂,會演變出什麼樣的變化呢? 以竹入壺 竹,是紫砂花貨重要的創作題材,竹型茗壺已成為紫砂塑器的一大門類。,主要指在壺上陶刻、堆雕、泥繪等手法飾以飄逸瀟灑的竹畫或題寫詠竹贊竹的詩句(由於竹文化的滲透而使壺的品味不同凡響,充分體現出文人雅趣)。
  • 紫砂史記「三」清中期紫砂 文人紫砂的熱潮
    清中期紫砂文人紫砂的熱潮。紫砂史記(三)清代中期文人對紫砂的愛好發展成為群體性參與的實踐行為,並形成「熱潮」。紫砂陶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氣性,文人可以以坯代紙,在開闊面上縱橫捭闔地題詩銘文、作畫篆刻,詩書畫相互輝映。可以這樣說,文人的偏愛賦予了紫砂壺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們把這種具有文人氣息的紫砂陶稱為「文人紫砂陶」。
  • 花間一壺茶,你可以帶上清風,明月和紫砂
    從紫砂壺誕生之時起,便被文人喜愛賞識。文人的喜愛,又讓紫砂壺的創作變得越發的雅致生動。清·松樹烹茶圖詩文紫砂壺紫砂壺是為泡茶而生的壺。明代以前,人們大多喝的是團茶,尤其是極致風雅的宋代,更是把品茶過程的精緻和講究提升到了極致。
  • 「涵墨壺韻——鮑志強紫砂藝術展」中國美術館開幕
    2016年9月3日下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共宜興市委宣傳部、江蘇省工藝美術協會、江蘇省陶瓷行業協會等聯合主辦的「涵墨壺韻—觀眾觀看鮑志強的紫砂壺鮑志強的紫砂藝術將傳統紫砂工藝與文人藝術形式結合起來,他不僅把玉器、書畫眾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紫砂壺的設計之中,還設計了大量的掛盤、扇面等,將紫砂與現代文人生活的聯繫進行了完美融合與展現
  • 何謂「茶韻」,什麼是鐵觀音的茶韻?
    自古至今,很多的文人雅士追求人生的忘我境界,我們知道茶中有道,道可道,又非彼道。「柴米油鹽醬醋茶」與「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道便不是同道。茶也如此,苦澀是它,香醇亦是它;閒情詩意是它,人生百味亦是它。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韻味,何謂「茶韻」?
  • 陶都古事:為何蘇東坡痴迷宜興茶與紫砂壺?
    雖一生顛沛流離,仕途不順,但幸運的是宜興的山水風光、紫砂陶壺、茶水吸引了他,讓他找到了夢想中可寄身棲心之地。公元1100年,貶在海南的蘇東坡被特赦,不回四川,決然奔赴宜興養老。遺憾的是,儘管近在咫尺,但他最終沒有真正回到夢想寄身棲心之地,卒於常州。《宜興縣誌》載:境內有名山136座。
  • 宜堂手記:一位紫砂文人的日常
    在我看來,龍文是三位一體的:匠人、文人、設計師。這裹所說的設計( design),乃是一個全然現代的概念。就好像今天,我們需要修舊如舊、造新如舊的良匠,但更需要貝聿銘、安藤忠雄這樣的建築設計師,提出新的設計理念,把建築變成全然現代的空間、光影、居住的藝術。
  • 紫泥新鐸傳漢音,汲來松泉試烹茗 世界最強大腦受贈玉成窯造文人紫砂
    這把文人紫砂能從所有備選藝術品裡勝出,原來還有淵源的故事。清代玉成窯借鑑漢代青銅禮器之形,創作文人紫砂,漢鐸壺是玉成窯經典器型之一,其文人紫砂堪稱國粹。土即代金,茶當呼荼。」 有「赧翁」的落款。這「赧翁」便是玉成窯創始人梅調鼎的晚號。據了解,海上大畫家唐雲先生也收藏過一把漢鐸壺。「這把是原配的,唐雲先生舊藏的玉成窯漢鐸壺可惜缺了壺蓋,因珍愛有加,後特請顧景舟大師配了蓋」,張生娓娓說道。
  • 紫砂原礦紅泥,品味名師純手工西施壺
    喝茶養生,喝茶養性,茶飲品在各種場合都是百搭的良好飲料,除了近些年的普洱事件,茶是更為健康的休閒飲品。而飲茶的工具則品類繁多,無論南方北方,諸多喜茶愛茶的茶友津津樂道的就是考究的紫砂茶具,作為紫砂原料之一的紅泥,更是以富含氧化鐵,光潔亮麗,日久愈發紅色,且橙中顯紅,並且硬度更高受到廣大茶友的喜愛。
  • 京秋茶韻飄香 2020北京國際茶產業博覽會開幕
    本屆展會展覽面積達25000㎡,設立國際標準展位1200個,規劃全國名茶區、普洱茶/黑茶區、白茶區、茶器美學區、老茶一條街、紫砂區6大展區,展品囊括六大茶類、茶具、茶器、紫砂、陶瓷、紅木、茶食品、茶服、茶包裝等,覆蓋茶產業全產業鏈,旨在為茶行業搭建一個信息傳播、產品展示、貿易交流的一站式平臺,幫助茶行業從業者重振信心,促進疫後京津冀茶產業的恢復與發展。
  • 十一文博圈重磅活動,臺北故宮專家北京首講清代工夫茶與茶器
    茶學導師:廖寶秀,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前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代表作有《歷代茶器與茶事》、《茶韻茗事——故宮茶話》、《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宋代吃茶法與茶器之研究》等。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在東方茶事中流傳數百年的工夫茶之美在哪裡?
  • 正器紫砂|錢一清 · 刀鋒下的藝術人生
    宜興紫砂始於宋、盛於明清、繁榮於當代,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傳統的延續脈絡,而將詩、書、畫融於一體的文人壺,始於清代。清代文人陳曼生,可說以一己之力,開創文人壺風潮。「曼生十八式」,引多少文人墨客為之狂熱。
  • 世園會不僅有花草田園,還有「書香茶韻」和詩意!
    300餘場活動展現「茶文化」品味書香之餘,遊客還可以在生活體驗館感受別樣茶韻。「這就是紫砂泥料,可塑性很強。」茗茶歷史文化展區,一場紫砂壺製作體驗活動正在進行中,顧敏芳將打泥片用的木搭子遞給9歲的小姑娘笑笑。
  • 宜茶亦酒 歷代罕見紫砂酒具賞析
    在宜興紫砂的龐大家族裡,除了千姿百態的紫砂茶壺之外,還有型制各異的紫砂酒具。紫砂酒具在明清兩代十分多見,更早的可以追溯到宋代。雖然文人崇尚「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士風度,但許多文人在樂茶的同時也樂酒好飲。紫砂酒具形式多樣,有酒注、酒壺、酒杯、暖酒壺等許多品種。
  • 茶與花的對話 驚豔的不是眼睛 而是心靈
    點茶、焚香、插花、掛畫,在古代被合稱為生活四藝(也有稱「四事」的),是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在中國有著古老的傳統意味。其中的茶藝插花多沿襲了東方插花的風格,並融入了茶道的精神,讓我們在茶聚的過程中,品在嘴裡,美在眼裡,靜在心裡。
  • 紫砂壺利茶,到底「利」在哪?
    什麼是利茶?天下茶器何其多,紫砂壺又有什麼特別之處,何以利茶?快跟小編來一探究竟。 所謂「利茶」,淺而言之即指泡茶好喝,口感香醇;細究其裡,則指茶器能綻放茶之本真色、香、味,使茶葉釋放元素、吐盡精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揚香提味,達到品茶的最佳效果。
  • 不同種類的茶搭配不一樣的茶具,才能體現茶的色香味形韻
    例如英國的下午茶,用骨瓷的茶壺和茶杯泡紅茶,茶湯紅潤,茶韻悠長,他們飲用習慣加奶或加糖,其味濃鬱可口,回味無窮。人草木茶禪文化條紅茶:紫砂(杯內壁上白釉)、白瓷、白底紅花瓷、各種紅釉瓷的茶壺和杯具、蓋杯、蓋碗。 紅碎茶:紫砂(杯內壁上白釉)以及白、黃底色描橙、紅花和各種暖色瓷的咖啡壺具。
  • 王忠東: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壺 她的名字叫宜興
    王忠東說,「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壺,她的名字叫宜興」,很多人都是通過紫砂來認識宜興的。而只有來過宜興的人,才真正知道並喜歡這座城市的魅力。這裡不僅有一把紫砂壺,還有迷人的山水。宜興,是一座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生態旅遊城市。這裡,山水含韻,草木生情。獨特的山水資源使得溪山畫卷美不勝收,有著江南水城婉轉雅致的別樣風情。
  • 水岸華庭|千年風雅傳當世,紫砂名家蔣彥邀您坐而論道,品鑑尊壺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中國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的,紫砂壺茶具實現了日常家用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與古老的「五行說」、「陰陽觀」相契合,與儒釋道等傳統文化相融合。自明代以來,文人雅士偏愛紫砂壺與「詩、書、畫」相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