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品如人品:酒文化「先幹為敬」從何而來?一字之別,意義卻不同
「有朋自遠方來,無酒不成宴席。」
中國的製酒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至數千年前的上古時期;中國的酒文化博大精深,非常注重待客之道。
熱情好客中,處處體現了中國人的酒文化。
酒宴中,勸酒詞層出不窮,但愛喝酒、會勸酒的人,往往會說上一句:我先幹為敬,您隨意!
這句勸酒詞,不僅讓人感到勸酒人有禮節,熱情誠意待客,更容易讓喝酒的人聽起來舒服,喊著痛快。
那麼,「先幹為敬」勸酒詞在古代就有,還是現代人的一種創新發明呢?
查閱資料,「源易緣」留心到,「先幹為敬」一詞的解釋是,主人在敬酒時,自己先將所端的酒杯中的酒,一飲而盡,然後再請對方飲酒的一種禮節。
「自己先飲,再請客人喝!」這樣的習俗,早在古代就有,只不過所說的勸酒詞有所不同。
古人為何先喝,除了基本的禮節、尊重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對方放心。
大家知道,酒能成事,但更能壞事。歷史上多少英雄好漢,戰場上沒有被打敗,卻倒在了酒宴上。
中國的傳統文化《周易》中,「酒」為水,用易經八卦中的「坎卦」來代表,坎卦又是易經64卦中的險難四卦之一。
熟悉易經的朋友會懂得,坎卦往往被稱為「坎陷」,說明坎卦兇險重重。
宋代大理學家程頤在解釋此卦時稱:習謂重習,它卦雖重,不加其名,獨坎加習者,見其重險,險中復有險,其義大也。
也就是程頤在提醒世人,身處「習坎」之險境,要特別地注意安全。
「坎險卑下,外示以柔,內存於剛……」古今案例中,在酒裡被下藥、下毒等做手腳遇害的案例,也並不少見。
古人在應酬活動中,為了證明酒是乾淨的,沒有問題的,往往會端起酒杯先飲完。
目的之一,就是讓對方喝起來放心,放心飲用。
交際往來中,主人勸客人喝酒,先喝為飲,叫做「應酬」。客人待主人喝過以後,也會舉杯暢飲,回敬主人的熱情和好意。
可見,「先幹為敬」這句勸酒詞,原本源於最初的「先飲為敬」。
一字之別,既體現了主人的豪爽,又不乏待客者的真誠,更體現出了中國酒文化的精神內涵……這也難怪,現在的人越來越愛用「先幹為敬」這個詞了!
就此話題,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見,歡迎留言互動。
參考資料:《周易》、《中國禮儀大全》、《中華傳統民俗五千年》、《中國酒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