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現象級電影教你如何面對「問題少年」的教育

2020-12-12 生活如歌聊情感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上映於2004年,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金球獎提名,豆瓣評分9.3分。導演克里斯多福·巴哈提亞最初的靈感來源於1945年奧斯卡金像獎音樂片《關夜鶯的籠子》,因為他在7、8歲時看過這部電影,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放牛班」就是最差的班級,在這種班上,有一群被父母被老師放棄的孩子,這些孩子是眾人眼中的「問題少年」。不少人愛說謊,有過偷竊、打架鬥毆的經歷,然而這樣的一群孩子,卻因為代課老師馬修的到來,他們的生命有了不同的色彩,甚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問題少年」莫翰奇,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影片通過莫翰奇的回憶,以非線性化敘事方式,通過馬修老師與哈善校長為代表的兩種不同教育方式的博弈,充分展現了兩種教育方式下的「問題少年」的不同走向,繼而揭示「問題少年」的正確教育方式。

當我們面對「問題少年」時,究竟應該是犯錯懲罰力求改正,讓他成為一個屈服於權威的人,還是犯錯寬恕通過引導,讓他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影片最終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愛的教育,才是喚醒「問題少年」的最佳方式。

01情節上的獨特設置,將兩種教育方式充分展現,而溫暖又貫穿影片始終

電影通過非線性敘述和黑白灰的主色調,增強觀眾的年代代入感,直觀地揭示兩種教育方式以及帶來的不同結果。這兩種教育方式在不同人物的襯託下,使故事情節自然呈現在觀眾面前。電影以溫暖的同學回憶開始又以溫暖的師生情誼而結束,美好的結局彰顯電影的美好初衷以及導演對「問題少年」教育方式的樂觀期待。

第一,通過非線性敘事方式,圍繞馬修老師的教育作為故事主線通過倒敘的形式,電影從1999年一下回憶到1949年,採用黑白灰的主色調,表現一個失意的音樂家克萊蒙馬修,來到一所行為偏差的青少年寄宿學校——「池塘畔底」輔育院,擔任代課老師。

在校門口,他見到一個盼著星期六父親來接自己的小男孩貝比諾。而實際上,他的父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就死了。而後又是麥神父被蓋賀克誤傷,莫翰奇在黑板上大肆塗鴉,擾亂課堂秩序。繼而開啟了馬修老師與不同孩子之間的磨合和相處,不斷的展開故事線條。

在電影的寫實化角度中,場景基本固定在學校內,使故事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也使故事的走向更顯真實。而在與不同「問題」少年的相處中,馬修老師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影響了學生,也感染了老師,這也使觀眾深深被其所折服,並且引發深思。

第二,以孟丹為代表人物,揭示哈善校長和馬修老師不同教育方式下的不同反應,留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暗示兩種教育的不同結局走向。孟丹是一個問題少年,以實驗品的方式出場。剛來的他就被貼上了性格孤僻、變態心理,有殘暴、破壞、依賴的傾向,喜歡說謊、處於危險邊緣的標籤。在走出校長室的那一刻,校長要求馬修老師按照犯錯懲罰的教育方式進行管教,而這也是孟丹之前遭受的教育方式。顯然,馬修老師並沒有那麼做。

面對孟丹語言和行為的挑釁,馬修老師依舊沒有把他拋棄,反而接納了他作為合唱團的成員。後來孟丹被校長認為偷走了買煤炭的錢,遂報警。孟丹回來後,校長對其進行了長達半小時的鞭打和侮辱,又強迫孟丹俯首認罪,孟丹甚至動手掐住了校長的脖子。最後孟丹被遣返了管訓中心。臨走前,他給了馬修老師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

從未給過校長笑臉的孟丹,為何會在這一刻給了馬修一個笑容?我想,其實他的內心是明白的,馬修老師是他心中的好老師,他感謝他為他做的一切。他厭倦了別人給他的各種標籤,討厭那些有色的眼鏡,憎惡犯錯懲罰的教育方式,渴望自己得到尊重、認可和接納,而這一切只有馬修老師給了他想要的溫暖。如果按照馬修老師的教育方式,或許孟丹也會像莫翰奇那樣,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最後的縱火犯。

第三,非主角人物的設置,對推動情節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實現馬修老師愛的教育這一主旨,電影中原本跟哈善校長一樣奉行犯錯懲罰的郎老師、蕭老師以及麥神父,也漸漸加入到馬修老師的教育理念陣列中。如郎老師會跟著哼唱合唱團的音樂、蕭老師將校長私藏的木頭拿出來給孩子們燒熱水洗澡,麥神父向基金會寫信推薦合唱團,他們三位慢慢的被馬修老師愛的教育所感染。

另一邊,馬修老師還愛上了莫翰奇的母親,雖然這是一段沒有回應的單相思。但對於莫翰奇能夠拿到裡昂音樂學院的獎學金卻至關重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電影的敘事順序並不複雜,但裡面的情節鋪墊和人物設置卻精心設計。在看似自然的敘事線條中,每一步精心設計好的畫面,最終將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凸顯出來。

02影片以多處細節來展現「問題少年」教育的複雜性,繼而探討教育的真諦

電影通過兩種教育理念,即以馬修老師為主的人本主義教育和以校長哈善為首的行為主義教育,來探討「問題少年」的教育方式。透過電影的多角度呈現,讓觀眾自己去思考教育的真諦。

第一,從馬修剛到學校時的場景,展現校長行為主義教育方式的現狀馬修老師剛到學校就遇到了麥神父被學生設計的陷阱誤傷,校長要求兇手自首,在沒人自首的情況下採取輪流關緊閉的方式,直到兇手自首或遭檢舉。這樣高壓懲罰的氛圍之下,學生們依舊繼續淘皮搗蛋,甚至還將初來乍到的馬修錢包進行擊鼓傳花。當校長進門後,學生們立刻抱手站好,課堂瞬間安靜。

這樣的場景在很多的地方都有所體現,學生們在校長犯錯懲罰為代表的行為主義教育方式下,變成了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學會了審時度勢,恃強凌弱,不思進取,他們內心冷漠、甚至傷害老師而不自知和愧疚,內心本有的孩童天性被壓制,留下的只是叛逆和不可思議的另類舉動。

第二,從孩子們不同尋常的表現,展示馬修人本主義教育方式對「問題少年」春風化雨的影響當麥神父病重被轉送出去時,照顧麥神父多日的蓋賀克看著被抬走的神父,擔心地問了一句:「他會死嗎」。而在之前有個叫穆東的少年也是傷害了一名老師,並且導致老師縫了10針,校長的懲罰卻讓穆東走向了自殺。一個是表達了自己的愧疚和擔心,一個是走向了極端,這或多或少說明了馬修老師對於犯錯學生,採取寬容、諒解,引導其反省的人本主義教育方式有關,也揭示了好的教育方式對於一個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莫翰奇在受罰期間,沒有參與到合唱團,後來的他偷偷溜進教室學習唱歌。加入合唱團後,課後還會主動找到馬修老師學習。這與之前打架鬧事耍流氓的他完全不一樣,他學會了主動學習,主動進步,學會了團結。莫翰奇感受到了音樂和學業的美妙。這不得不說是馬修老師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給予學生愛與溫暖的人本主義教育的結果。

「問題少年」的教育確實是一個頗為複雜的問題,但在馬修老師這裡,一切都以寬容、理解、尊重和溫暖的愛予以一一化解。不管是怎樣的孩子,內心都需要別人的認可和尊重,這也與馬斯諾5個需求理論的思想不謀而合,在實現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外,還要追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馬修和哈善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向我們說明:世界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

03由影片的故事情節,探討「問題少年」教育對我們的啟示

孩子心靈上的許多烙印,都是成人無意間烙下的。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一生,也決定他一生。——蒙特梭利

第一,走進孩子,了解孩子,做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裁判員。影片中,馬修老師的第一堂課就是讓這些「問題」孩子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和未來想從事的職業,他看到了孩子們眼中夢想的自己:有消防員、牛仔、馴獸師、間諜、熱氣球駕駛員……或許在成人看來,這些職業都不能稱之為夢想,但馬修老師並沒有以此嘲諷或是打擊他們,而是讓他們燃起了心中的希望。就像電影中提到的:永不輕言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現實生活中,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不能因為他的想法與大人的經驗和經歷有偏差,就做起了裁判員,一味的對其批判和否定。教育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尊重個體的差異,理解不同的想法,然後通過一定的方式去強化去引導。始終要相信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大人認為的才是最好的

第二,寬恕孩子,包容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樹立權威。影片中,馬修老師對於用歌聲謾罵自己的郭和頌,非但不計較,還認真糾正他的發音;面對莫翰奇的母親,沒有告知他受罰的事實,而是說他牙痛暫時不能前來,幫助莫翰奇解決了眼前的窘境。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但都透露出馬修老師那顆包容的心。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好孩子與壞孩子的化身。他們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如果想通過權威去糾正他們的偏差,而不是從他們的角度去傾聽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只會製造出更多叛逆的孩子。當家庭、學校和社會,多多給與他們包容,父母、老師做起他們的朋友,認真了解他們的想法時,孩子的成長過程才會健康和完善。

第三,找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和肯定孩子,而不是給孩子貼標籤影片中,馬修老師在組建合唱團時,儘管有的孩子五音不全,但他沒有放棄任何一個,他把會唱歌的孩子們分成了高中低音組,不會唱歌的貝比諾成了助理,唱歌跑調的郭和頌成了樂譜架。總之,在馬修老師那裡,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合唱團裡發光發熱,他常常讚美和鼓勵他們,說他們是剛從天堂離開的天使。反觀哈善校長,卻總是給孩子們貼上「無藥可救」的標籤。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說明了標籤對於孩子的重大影響。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把班上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他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8個月後,羅森塔爾對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但羅森塔爾名單上的學生卻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當你告訴孩子:你可以的,你很棒。孩子就會用這樣的心理,暗示自己去行動去努力;反之,你告訴孩子:你不行,你太差了。孩子肯定會做出消極的反應。對於「問題」孩子,一定要找到他身上的閃光點,去鼓勵和肯定他,讓他覺得自己有希望,有優勢,並非是個另類或者低人一等。只有重建起他們的自信,讓他們心中有愛,心中有希望,他們才能從「問題」中走出來。

寫在最後:

孩子的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蒙特梭利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積極的人從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消極的人將問題歸因於孩子本身。這也是「問題少年」存在的緣由。

而這部電影,正是通過兩種態度下的兩種教育方式,給所有的家長和老師上了一課。

當你面對一個所謂的「問題少年」時,不妨翻出這部電影進行重溫。你會發現當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給予孩子足夠的溫暖和愛,讓他在包容、理解、鼓勵的環境下成長時,他一定不會成為所謂的問題。

相關焦點

  • 一部關於問題少年教育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一部關於問題少年教育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回想起讀過的《愛與教育》,暴力能壓制問題,卻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執著的愛,真誠的對待,心與心坦誠的話語,才能溫暖冰冷的靈魂,抹去暴力的塵埃。《放牛班的春天》一部並不那麼浪漫的法國電影,卻在今日依舊煥發光彩、溫馨。當《海上的清風》在耳邊響起,那個擁有天籟嗓音的「魔鬼少年」莫朗奇揚起面龐,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總是被戳中。池塘畔底,生者鐵鏽的大門,關著一群問題少年。打開大門,看到的是一張張冰冷麻木的面龐,馬修驚詫,這是怎樣的一群孩子?本該屬於孩子的活潑、笑容,熱情在這裡幾乎沒有。
  •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不聽話,面對教育衝突,家長該如何選擇
    教育最怕遇上熊孩子,原因無他,面對熊孩子很多家長就算滿心都是科學教育、愛的教育,但面對喜歡搗亂的熊孩子,這些理智都會拋諸腦後,簡單粗暴反而更有效。但高壓教育終究有弊端,相比溫和的教育方式,高壓教育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那麼如何解決教育衝突,讓孩子在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呢?
  • 從「壞小孩」角度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傳達的教育理念
    與其去想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如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那麼,如何避免孩子們淪為「壞小孩」?答案就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電影的社會背景作為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5位,《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學生時期必看的一部佳作,豆瓣評分上96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
  • 《放牛班的春天》:從兩種心理學流派的對立,解析孩子的教育方式
    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言:不同於一般的利用悲傷煽情的悲情電影,或者是拼命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電影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作品。這部電影就是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事業失意但很有才華的馬修老師被分配到一家教養院中作代課老師,而這家教養院是為"問題少年"而設。
  • 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電影——評《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的一部法國音樂劇情片,本片導演原為音樂家,故事改編自一部1947年的電影,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生命的故事。
  • 放牛班的春天:國內評分最高的音樂教育片
    因為該片主要講述了指揮家嚴梓朗通過「熱血合唱團試驗計劃」讓一群「廢柴學生」在音樂中找回自我的故事,所以很多人將這部電影稱為「港版《放牛班的春天》」!因為這所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且有著不良嗜好的問題少年,所以這所學校還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
  • 《放牛班的春天》你以為的鄉村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法語),原意是合唱團的意思,影片引進到中國以後才用的現在這個看似鄉土氣息濃厚實則飽含深意的名字。放牛班是一種俚語稱呼。在臺灣,所謂」放牛班」就是初中的不升學班,專給那些被認為沒有出息的差生開設,學生基本上都出生於社會最底層的家庭,很多人家裡很窮。放牛班制度一直是臺灣教育制度的一個為人所詬病的汙點。所以不要看到這個名字第一眼就以為講鄉村放牛兒童的故事而被勸退,該片所反映的教育問題在如今的社會依然值得我們深思。
  • 《放牛班的春天》:治癒電影背後,是不同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差異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直到至今都是非常出名的一部教育電影,即使這部電影已經上映了15年,而且背景是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裡,劇情對比於現在的電影來說顯得有點老舊,但是其中經典的道理教育意義以及現實問題,是值得我們家長或是教育者需要反思。
  • 《放牛班的春天》:影史又一巔峰之作,你真的看懂了嗎?
    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由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的一部法國劇情片,傑拉爾·朱諾、尚-巴堤·莫裡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 放牛班的春天面對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們到底該如何取捨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對比一下兩者異同:
  •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與音樂的結合,給學生一個明媚的春天
    如果不是因為朋友的推薦以及電影本身的好評如潮——豆瓣評分高達9.3。單看這部電影的名字,《放牛班的春天》,估計你也和我一樣,點都不想點開來看。這是講一個班的學生放牛的勵志故事?要是這樣想你就錯了。這是一部有關教育與音樂的電影,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故事令人難以忘懷,再加上電影特有的音樂元素,這部電影在給觀眾帶來溫情動人一幕的同時,也帶給了觀眾無盡的思考。
  • 《放牛班的春天》:教師應始終牢記學生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震動另一個一棵樹;一個雲推動另一個雲;一個靈魂呼喚另一個靈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巴拉蒂在的作品,這是一部聲譽很好的著名電影。作為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一上映就贏得了無數的大獎。
  • 《放牛班的春天》:經典音樂電影所蘊含關於孩子和教育的深刻思索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2004年上映的音樂電影。該片由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電影曾獲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提名、第17屆歐洲電影節最佳作曲獎等諸多榮譽和提名。在豆瓣,接近88萬人為這部電影打出9.3分的高分。
  • 《放牛班的春天》:天籟的歌聲背後,是真誠的愛的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音樂電影,主要講述的是,1949年,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池塘之底」當老師。「池塘之底」是一所特殊的封閉式學校,裡面收養的都是一些「問題兒童」。面對這群被大人們放棄的「壞」孩子,馬修用他的愛和音樂感化了大家,最後也獲得大家的愛。
  •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9.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這種對孩子身心的傷害,不僅僅只是特例,而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就有體現。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導演通過一群孩子和老師的相處方式,揭示了不同教育方式下形成的差別。最終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解讀豆瓣9.2的高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重新定義愛的含義 ​
    教育不是為了教會年輕人謀生,而是教會他們創造生活!1 放牛班的春天的來到這是一部感動過無數人的法國音樂電影,由法國著名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導演,曾獲得法國年度票房冠軍。2005年入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原創歌曲兩項提名,以及第6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等獎項。這部電影就是《放牛班的春天》,電影的開頭是50年以後,我們看到成年之後的莫翰奇,成為了一個出色的指揮家。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影片背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啟示
    文/小莉子前段時間,一位朋友給我推薦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快結束時,看到馬修老師老師離開的時候,學生們為他折的紙飛機和唱歌送別時,我淚目了。不是因為這部電影精彩的劇情,而是因為學生對馬修老師的愛,讓我為之觸動。唯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收穫孩子的愛。
  • 豆瓣9.3分,《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裡的音樂可以如此美好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央視電影頻道的「佳片有約」。電影的名字《放牛班的春天》很容易讓人錯過這樣一部佳片。這部上映於2004年的法國電影,在當年度的金球獎和奧斯卡都獲得了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在豆瓣上,900多萬豆友看過《放牛班的春天》,評分高達9.3分。
  • 《放牛班的春天》:治癒心靈,尋找人生的春天
    在這樣的日子裡當然很適合看一些能夠治癒心靈的適合春天的電影。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一部就是豆瓣評分高達9.3的經典之作《放牛班的春天》。很多人在看到標題時可能會誤以為這是一部很有鄉土氣息的電影,其實不然,"放牛班"這個詞彙是源自於臺灣的一個形容被老師們放棄的差生班級的用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吊車尾"。
  • 尋找放飛自己的春天,評析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簡樸的電影,沒有華麗的背景修飾,裡面的主角馬修也只不過是一個失業的音樂教師,一個其貌不揚,內心善良的小人物,但他的所作所為用他自己獨特的方式,以音樂和他的善良,寬容,仁慈拯救了放牛班那些已被遺棄孩子的心靈,讓他們找到了自己準確定位,成為了有用的人,一個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民教師在此時被展現到了一個高度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電影背後的教育理念和啟示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推薦了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我看到老師和老師走的時候,學生們為他疊起了馬修,唱起了再見,我哭了。不是因為電影的精彩情節,而是因為學生們對老師馬修的愛,這讓我感動。只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得到孩子們的愛。這也讓我更加深信: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尊重和愛是它真正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