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上映於2004年,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金球獎提名,豆瓣評分9.3分。導演克里斯多福·巴哈提亞最初的靈感來源於1945年奧斯卡金像獎音樂片《關夜鶯的籠子》,因為他在7、8歲時看過這部電影,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放牛班」就是最差的班級,在這種班上,有一群被父母被老師放棄的孩子,這些孩子是眾人眼中的「問題少年」。不少人愛說謊,有過偷竊、打架鬥毆的經歷,然而這樣的一群孩子,卻因為代課老師馬修的到來,他們的生命有了不同的色彩,甚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問題少年」莫翰奇,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影片通過莫翰奇的回憶,以非線性化敘事方式,通過馬修老師與哈善校長為代表的兩種不同教育方式的博弈,充分展現了兩種教育方式下的「問題少年」的不同走向,繼而揭示「問題少年」的正確教育方式。
當我們面對「問題少年」時,究竟應該是犯錯懲罰力求改正,讓他成為一個屈服於權威的人,還是犯錯寬恕通過引導,讓他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影片最終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愛的教育,才是喚醒「問題少年」的最佳方式。
01情節上的獨特設置,將兩種教育方式充分展現,而溫暖又貫穿影片始終
電影通過非線性敘述和黑白灰的主色調,增強觀眾的年代代入感,直觀地揭示兩種教育方式以及帶來的不同結果。這兩種教育方式在不同人物的襯託下,使故事情節自然呈現在觀眾面前。電影以溫暖的同學回憶開始又以溫暖的師生情誼而結束,美好的結局彰顯電影的美好初衷以及導演對「問題少年」教育方式的樂觀期待。
第一,通過非線性敘事方式,圍繞馬修老師的教育作為故事主線通過倒敘的形式,電影從1999年一下回憶到1949年,採用黑白灰的主色調,表現一個失意的音樂家克萊蒙馬修,來到一所行為偏差的青少年寄宿學校——「池塘畔底」輔育院,擔任代課老師。
在校門口,他見到一個盼著星期六父親來接自己的小男孩貝比諾。而實際上,他的父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就死了。而後又是麥神父被蓋賀克誤傷,莫翰奇在黑板上大肆塗鴉,擾亂課堂秩序。繼而開啟了馬修老師與不同孩子之間的磨合和相處,不斷的展開故事線條。
在電影的寫實化角度中,場景基本固定在學校內,使故事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也使故事的走向更顯真實。而在與不同「問題」少年的相處中,馬修老師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影響了學生,也感染了老師,這也使觀眾深深被其所折服,並且引發深思。
第二,以孟丹為代表人物,揭示哈善校長和馬修老師不同教育方式下的不同反應,留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暗示兩種教育的不同結局走向。孟丹是一個問題少年,以實驗品的方式出場。剛來的他就被貼上了性格孤僻、變態心理,有殘暴、破壞、依賴的傾向,喜歡說謊、處於危險邊緣的標籤。在走出校長室的那一刻,校長要求馬修老師按照犯錯懲罰的教育方式進行管教,而這也是孟丹之前遭受的教育方式。顯然,馬修老師並沒有那麼做。
面對孟丹語言和行為的挑釁,馬修老師依舊沒有把他拋棄,反而接納了他作為合唱團的成員。後來孟丹被校長認為偷走了買煤炭的錢,遂報警。孟丹回來後,校長對其進行了長達半小時的鞭打和侮辱,又強迫孟丹俯首認罪,孟丹甚至動手掐住了校長的脖子。最後孟丹被遣返了管訓中心。臨走前,他給了馬修老師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
從未給過校長笑臉的孟丹,為何會在這一刻給了馬修一個笑容?我想,其實他的內心是明白的,馬修老師是他心中的好老師,他感謝他為他做的一切。他厭倦了別人給他的各種標籤,討厭那些有色的眼鏡,憎惡犯錯懲罰的教育方式,渴望自己得到尊重、認可和接納,而這一切只有馬修老師給了他想要的溫暖。如果按照馬修老師的教育方式,或許孟丹也會像莫翰奇那樣,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最後的縱火犯。
第三,非主角人物的設置,對推動情節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實現馬修老師愛的教育這一主旨,電影中原本跟哈善校長一樣奉行犯錯懲罰的郎老師、蕭老師以及麥神父,也漸漸加入到馬修老師的教育理念陣列中。如郎老師會跟著哼唱合唱團的音樂、蕭老師將校長私藏的木頭拿出來給孩子們燒熱水洗澡,麥神父向基金會寫信推薦合唱團,他們三位慢慢的被馬修老師愛的教育所感染。
另一邊,馬修老師還愛上了莫翰奇的母親,雖然這是一段沒有回應的單相思。但對於莫翰奇能夠拿到裡昂音樂學院的獎學金卻至關重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電影的敘事順序並不複雜,但裡面的情節鋪墊和人物設置卻精心設計。在看似自然的敘事線條中,每一步精心設計好的畫面,最終將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凸顯出來。
02影片以多處細節來展現「問題少年」教育的複雜性,繼而探討教育的真諦
電影通過兩種教育理念,即以馬修老師為主的人本主義教育和以校長哈善為首的行為主義教育,來探討「問題少年」的教育方式。透過電影的多角度呈現,讓觀眾自己去思考教育的真諦。
第一,從馬修剛到學校時的場景,展現校長行為主義教育方式的現狀馬修老師剛到學校就遇到了麥神父被學生設計的陷阱誤傷,校長要求兇手自首,在沒人自首的情況下採取輪流關緊閉的方式,直到兇手自首或遭檢舉。這樣高壓懲罰的氛圍之下,學生們依舊繼續淘皮搗蛋,甚至還將初來乍到的馬修錢包進行擊鼓傳花。當校長進門後,學生們立刻抱手站好,課堂瞬間安靜。
這樣的場景在很多的地方都有所體現,學生們在校長犯錯懲罰為代表的行為主義教育方式下,變成了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學會了審時度勢,恃強凌弱,不思進取,他們內心冷漠、甚至傷害老師而不自知和愧疚,內心本有的孩童天性被壓制,留下的只是叛逆和不可思議的另類舉動。
第二,從孩子們不同尋常的表現,展示馬修人本主義教育方式對「問題少年」春風化雨的影響當麥神父病重被轉送出去時,照顧麥神父多日的蓋賀克看著被抬走的神父,擔心地問了一句:「他會死嗎」。而在之前有個叫穆東的少年也是傷害了一名老師,並且導致老師縫了10針,校長的懲罰卻讓穆東走向了自殺。一個是表達了自己的愧疚和擔心,一個是走向了極端,這或多或少說明了馬修老師對於犯錯學生,採取寬容、諒解,引導其反省的人本主義教育方式有關,也揭示了好的教育方式對於一個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莫翰奇在受罰期間,沒有參與到合唱團,後來的他偷偷溜進教室學習唱歌。加入合唱團後,課後還會主動找到馬修老師學習。這與之前打架鬧事耍流氓的他完全不一樣,他學會了主動學習,主動進步,學會了團結。莫翰奇感受到了音樂和學業的美妙。這不得不說是馬修老師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給予學生愛與溫暖的人本主義教育的結果。
「問題少年」的教育確實是一個頗為複雜的問題,但在馬修老師這裡,一切都以寬容、理解、尊重和溫暖的愛予以一一化解。不管是怎樣的孩子,內心都需要別人的認可和尊重,這也與馬斯諾5個需求理論的思想不謀而合,在實現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外,還要追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馬修和哈善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向我們說明:世界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
03由影片的故事情節,探討「問題少年」教育對我們的啟示
孩子心靈上的許多烙印,都是成人無意間烙下的。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一生,也決定他一生。——蒙特梭利
第一,走進孩子,了解孩子,做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裁判員。影片中,馬修老師的第一堂課就是讓這些「問題」孩子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和未來想從事的職業,他看到了孩子們眼中夢想的自己:有消防員、牛仔、馴獸師、間諜、熱氣球駕駛員……或許在成人看來,這些職業都不能稱之為夢想,但馬修老師並沒有以此嘲諷或是打擊他們,而是讓他們燃起了心中的希望。就像電影中提到的:永不輕言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現實生活中,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不能因為他的想法與大人的經驗和經歷有偏差,就做起了裁判員,一味的對其批判和否定。教育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尊重個體的差異,理解不同的想法,然後通過一定的方式去強化去引導。始終要相信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大人認為的才是最好的。
第二,寬恕孩子,包容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樹立權威。影片中,馬修老師對於用歌聲謾罵自己的郭和頌,非但不計較,還認真糾正他的發音;面對莫翰奇的母親,沒有告知他受罰的事實,而是說他牙痛暫時不能前來,幫助莫翰奇解決了眼前的窘境。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但都透露出馬修老師那顆包容的心。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好孩子與壞孩子的化身。他們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如果想通過權威去糾正他們的偏差,而不是從他們的角度去傾聽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只會製造出更多叛逆的孩子。當家庭、學校和社會,多多給與他們包容,父母、老師做起他們的朋友,認真了解他們的想法時,孩子的成長過程才會健康和完善。
第三,找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和肯定孩子,而不是給孩子貼標籤影片中,馬修老師在組建合唱團時,儘管有的孩子五音不全,但他沒有放棄任何一個,他把會唱歌的孩子們分成了高中低音組,不會唱歌的貝比諾成了助理,唱歌跑調的郭和頌成了樂譜架。總之,在馬修老師那裡,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合唱團裡發光發熱,他常常讚美和鼓勵他們,說他們是剛從天堂離開的天使。反觀哈善校長,卻總是給孩子們貼上「無藥可救」的標籤。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說明了標籤對於孩子的重大影響。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把班上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他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8個月後,羅森塔爾對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但羅森塔爾名單上的學生卻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當你告訴孩子:你可以的,你很棒。孩子就會用這樣的心理,暗示自己去行動去努力;反之,你告訴孩子:你不行,你太差了。孩子肯定會做出消極的反應。對於「問題」孩子,一定要找到他身上的閃光點,去鼓勵和肯定他,讓他覺得自己有希望,有優勢,並非是個另類或者低人一等。只有重建起他們的自信,讓他們心中有愛,心中有希望,他們才能從「問題」中走出來。
寫在最後:
孩子的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蒙特梭利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積極的人從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消極的人將問題歸因於孩子本身。這也是「問題少年」存在的緣由。
而這部電影,正是通過兩種態度下的兩種教育方式,給所有的家長和老師上了一課。
當你面對一個所謂的「問題少年」時,不妨翻出這部電影進行重溫。你會發現當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給予孩子足夠的溫暖和愛,讓他在包容、理解、鼓勵的環境下成長時,他一定不會成為所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