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園,繡娘現場製作蘇繡作品 許叢軍攝(人民圖片)
上海世博會,如火如荼。細心的遊客已發現,早在上世紀初就在世博會上名聲大噪的中國刺繡,這次在家門口,更是集體亮相: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為各自館區增添了華麗的色彩。
蘇繡「煙柳畫橋水巷,粉牆黛瓦人家,一架繡繃,十指春風」;蜀繡「三月雨紛紛,四月繡花針;紅酥手,青絲萬千根,姻緣多一分」;粵繡「早見於盛唐,歷經千年而不衰」;湘繡曾身披「本極精巧,甲天下」的美譽。
四大名繡,分列東、中、西、南四方,千年針行,積澱下中華文明的精巧、優雅與智慧。如今現代大工業的崛起,令古老的刺繡行日漸式微,或多或少都面臨著衝擊和困惑:版權糾紛、後繼乏人、特色趨同、技藝革新……
當工坊手藝遭遇產業化,將碰撞怎樣的火花?四大名繡能否再傳百年?本報記者帶您一起尋訪答案。
伴隨著牡丹亭的天籟之音,4位鎮湖繡娘一邊刺繡,一邊與遊客交流——這,已成為上海世博會蘇州館內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四大名繡之一的蘇繡在靜靜地針行千年之後,不斷被推到輿論面前:不久前蘇繡作品《貴妃醉酒》被曝光遭遇版權風波;在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154件蘇繡藝術品質押出3000多萬元銀行貸款。據悉,以藝術品質押獲得銀行貸款的融資模式在全國尚屬首創。
當傳統與現代交織,蘇繡將會呈現怎樣的發展圖景?
繡品
「蘇繡現代化,繞不開版權問題」
鎮湖,是太湖之濱的一個山水小鎮,也是「中國刺繡藝術之鄉」。一條繡品街上,集聚了八千繡娘、四百繡莊,「家家有繡繃,戶戶在刺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鎮湖繡品主要是生活日用品,如今,正逐漸朝藝術收藏品的方向發展。
正是這種轉變,讓蘇繡與版權糾紛不期而遇。不久前,上海某公司一紙訴狀將蘇州市古吳繡皇工藝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認為它侵犯了其對畫家劉令華創作的油畫《貴妃醉酒》享有的專有使用權。
「繡娘習慣於從書畫作品、攝影作品尋找創作的題材。但時代不同了,傳統的書畫名作不牽涉版權問題,現代題材一不小心就可能侵犯到智慧財產權。」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黨工委書記、鎮湖刺繡協會會長虞美華說,蘇繡要過「現代化」這道關,版權是個繞不開的問題。
為解決版權危機,鎮湖一方面加大對繡娘文藝素質的培養,另一方面積極籌建產品交易平臺,徵集和購買產品設計方案,區分情況供繡娘無償或有償使用。虞美華介紹,版權危機也喚醒了鎮湖繡娘們的版權意識,如今鎮湖註冊了「鎮湖刺繡」品牌商標和「鎮湖蘇繡」國家地理標誌,對本地繡品予以產權保護。
走進蘇州刺繡研究所原所長、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張美芳的蘇繡藝術創新中心,迎面便是李政道創意、由她刺繡的「金核子對撞」。為了表現重離子對撞時的閃爍狀態和爆發力度,張美芳專門研製出一種截面為三角形的絲線,使作品的刺繡線條產生強烈的折光感,有極強的立體效果。作品不僅贏得李政道的充分認同,還被吳冠中等畫家贊為「神品」。
張美芳認為,刺繡文化的表達,要不斷顯示出動態的活力和生命。「在美國舉辦刺繡展覽時,外國友人有句話讓我回味無窮,『你們的展覽表明,中國的傳統在發展』。傳統工藝不能總是呈現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必須在現代科技、現代生活中汲取營養。」
繡娘
「使自己的刺繡作品多些原創性」
色彩淡雅、圖案秀麗、針法活潑、繡工精細……蘇繡作品,以「秀」冠絕天下。受明代吳門畫派浸染,畫繡結合的特色在蘇繡身上尤為明顯。就圖案而論,蘇繡多以傳統中國畫為底稿,其山水花鳥繡多有傳統佳作。
然而隨著電腦繡花技術的普遍應用,蘇繡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擁有高超技藝的蘇繡傳承人和高品質的蘇繡藝術品越來越少,蘇繡傳承也有危機。
鎮湖高級工藝美術師梁雪芳的工作室,正展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專業委員會的作品展。「鎮上一些人對這個不太感興趣」,她苦笑了笑。
蘇州繡娘技藝的傳承,大多是家傳,當然也不乏拜師學藝。囿於相對狹窄的刺繡圈,繡娘的創作領域多局限於花鳥山水的傳統題材,或者是以畫稿、照片為底本,繼承傳統有餘,創新活力不足。
近幾年來,鎮湖小小街道上,產生有高級工藝美術師43人,盧福英還被評為江蘇省高級工藝美術大師。以她們為代表的新一代繡娘,正在走出一條刺繡藝術的繼承與創新之路。
梁雪芳算得上新一代繡娘的代表。初學刺繡,梁雪芳就學習繪畫、書法和攝影等藝術知識;從事刺繡,卻喜歡結交書畫家、攝影家,思考刺繡作品的「意境」;拿下不少大獎,仍熱切地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文霞為師;已有高級技術職稱,還要到清華美院做訪問學者研究纖維藝術。梁雪芳說:「總要使自己的刺繡作品多些原創性。」
然而,更多繡娘的文化素養依然堪憂。梁雪芳坦言:整個鎮湖不缺技術,缺的是設計和研發。
鎮湖也在積極為繡娘尋找出路:一方面是鼓勵繡娘們走出去,激發她們更高的藝術追求;另一方面,與蘇州工藝美院合作辦起了專科學歷教育的「蘇繡班」。
不過也有人認為,術業有專攻,在設計上書畫家們還是主要力量,繡娘要成為既精技藝又擅設計的全才,很難。張美芳曾力主刺繡所的員工學習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等課程,「主要培養審美能力,讓她們能讀懂書畫家的藝術語言。」張美芳說,「蘇繡本來就是藝人和文人畫家密切合作的產物。」
繡莊
「讓刺繡提高了一大步」
鎮湖刺繡業的鼎盛,得益於「繡莊」的大發展。1998年,姚惠芬、姚惠琴姐妹在鎮湖辦起了第一家繡莊——「琴芬繡莊」。
敞亮的作坊裡,繡娘們端坐繡繃前,神情專注,面容沉靜,一幅幅繡品在千針萬線下清晰而生動……姚氏姐妹的繡莊吸引了數十名繡娘,其中不乏臨近鄉鎮的姐妹。在繡莊工作既有穩定的收入,又能得到擁有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的老師指點,繡莊對繡娘們的吸引力遠遠勝於「獨坐紗窗刺繡遲」的家庭分散加工。1700米的繡品街上如今集中有400多家繡莊,短短十年有餘,鎮湖刺繡銷售年產值達到6億多元。
「繡莊讓鎮湖的刺繡提高了一大步。」虞美華說,長期以來,蘇州刺繡一直是家庭生產的模式,而繡莊集生產、設計、經營、管理、培訓等於一體,將一批繡娘集中起來提供技術輔導,大大提高了繡娘的素質,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電腦輔助設計、絲線面料銷售、裝潢包裝業務和物流運輸產業等隨之發展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刺繡產業鏈。
「除了繡品街的400多家繡莊,鎮湖尚有6000多戶刺繡人家散落鄉村,我們計劃建設刺繡文化創意園,將更多鄉村繡娘集中起來。」虞美華雄心勃勃。
蘇繡(小百科)
明末由上海顧繡發展而成,繡線細如毫毛,繡工精緻,用色細膩典雅,如同工筆重彩畫。具有圖案秀麗、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無論是人物還是山水,無不體現江南水鄉那清雅而細膩綿長的文化內涵。2006年5月20日,蘇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