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汪涵李雪琴李佳琦直播被中消協點名
關於直播帶貨槽點集中在明星帶貨涉嫌刷單造假,售後服務滿意度低、體驗較差兩個方面。
這段時間有參加汪涵直播間的商戶在朋友圈發文稱,之前該公司電商店鋪參加汪涵直播。開播費10萬,退款率76.4%,ROI僅為0.3,「更令人氣憤的是直播進行中出現大批多臺退款單的刷單行為,於是店鋪收到平臺的虛假交易警告。」
同樣,11月11日晚,脫口秀演員李雪琴與楊天真等被邀在某平臺參與了一場帶貨直播,前端顯示為311萬觀看,卻被爆料稱只有不到11萬真實存在,其他觀眾人數都是花錢刷量,而與李雪琴親切互動的「粉絲」的評論,絕大部分是機刷。
近日,職業打假人王海稱知名主播辛巴所售燕窩是糖水,引發網友關注。據王海方面表示,辛巴直播中所售燕窩糖水。
近來如此多的直播在帶貨過程中頻頻翻車,其歸根結底到底是為什麼呢?直播帶貨本是一種商業手段,那麼我們就從商家的流量獲取方面來分析一下。
我們都知道現在商家對於流量的渴望已經幾乎快要達到不擇手段的地步,尤其是一些通過網絡渠道推廣自家品牌和產品的部分商家。以前商家獲取流量的渠道是通過電商平臺,隨著電商的發展,以及越來越多的商家加入進去,導致競爭越來越激烈,電商獲流的成本也就越來越高。
比方說某電商平臺,隨便搜索一款產品都能達到幾千上萬的商家,即使全部砸錢買廣告也只有少數幾個頭部品牌能夠獲利,而且利潤也已經被壓榨的所剩無幾。其中除了人工以及運營成本之外,基本上相當一部分都成了廣告成本。反而,商家的廣告成本卻同時也就成為了平臺的收入。
這就造成了一種困擾,依託平臺廣告成本太高,脫離平臺反而沒有流量,所以只能尋找其他的渠道來獲取流量。傳統的一些新媒體渠道,比如說公眾號、微博、社群等雖然成本低廉,但是見效太慢,周期太長,而且引流效果不太穩定。所以商家往往不會作為主流渠道來運營。
而這幾年隨著短視頻的異軍突起,突然爆紅的主播正中商家的下懷。主播因為有著天生的流量但是卻無法變現。商家有著囤積的商品卻獲取不到流量。雙方一拍即合,於是造就了現在的直播帶貨產業。
對於帶貨主播來講,背後的潛規則,基本上是透明的,但卻又是不可告人的。一般主播帶貨有一個坑位費 ,而所謂坑位費一般是根據主播的粉絲基礎而定價的,低的有幾百的,貴的數十萬都有可能。
直播帶貨一般是不包含保底銷售協議的,並且所售出貨物是要有提成的。這樣的直播帶貨模式主要是靠包裝自己的粉絲數量以及活躍度來進行坑位費獲利。
另外一種直播帶貨是包含保底銷售協議的,所售出貨物也是要有提成的。這樣的直播帶貨模式主要是靠流量造假以及刷單來進行獲利。
流量造假和刷單不僅能夠使自己完成基本的保底銷售協議,而且華麗的數字能夠使自己的身價保障,獲取更加可觀的收益。
對於商家來講,拋除昂貴的坑位費,然後還得算上不低的銷售分成,商家所售賣商品必須達到一定的量才能夠獲利,但往往事與願違,殊不知華麗的報表背後卻是醜陋的真相。所以商家要不然退而求其次的薄利多銷,要不然就縮減成本、偷工減料。最終傷害的的卻是整個市場環境和廣大的消費者。
從始至終帶貨主播都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角色,合作是暫時的,本身也僅僅只是介紹了一下產品而已,又能夠賺取高額的費用,何樂而不為呢?
有的人會拿主播帶貨和明星代言相提並論,其實在我看來是有本質區別的,最起碼明星的言行舉止是受品牌方所約束的,但是主播卻是依舊可以我行我素。主播靠的就是在有流量的時候儘可能多的變現,因為自己本身可能都不敢保證自己能夠紅多久。相對來說主播不怕消耗自己的人氣,怕的是自己有人氣的時候不能儘快變現。
現階段直播帶貨能夠被商業市場接受,同時得到大眾的認可,本身除了商業模式的更迭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大眾的包容心。營銷環境在快速的變革,相應的制度監管也應該能夠跟上來。當大眾的信任被消耗殆盡,直播的產業還能走多遠呢?
#汪涵李雪琴李佳琦被中消協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