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和集美不一樣。
一開始大家心目中的集美是小而美的集美學村,龍舟池、集大和集美中小學。居民區與學校混雜在一起,包裹著集美區政府,向南向東擴張。拓展的邊界在集美大橋戛然而止,鰲園和集美大道像兩條邊界線,圈起了這一帶的煙火氣與書卷香。幾個橋頭的別墅區,走進去逛一圈,別有一番怡然自得的小確幸。時至今日,這裡依舊是集美最像老廈門的地方。
10年前集美新城還在圖紙上的時候,當時因為資金不足被迫到島外買房的朋友們,選擇的範圍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那個時期的集美,更多是指代集美橋頭和杏林橋頭。畢竟離島內只有一步之遙,進出方便,生活便利,能看海,有沒有學校都不是首次置業的剛需需要重點琢磨的事情。
當年的紅盤,是紅樹康橋,是碧海藍天,是泉舜泉水灣,是古龍御景,是萬科金御華府,是聯發杏林灣一號。無他,離島近,有公交直達,價格美麗,戶型緊湊。沒人關心什麼精裝修質量之類的,因為大家都是毛坯,交樓都能敲出一堆空鼓,大概率用的是海沙,反正都要在後期自己裝修來處理。那時的消費者多可愛,有的住就ok啦,儘快交房讓拖家帶口的剛需們住進去省租金才是王道。
哦,還有一個大學康城,就是在杏北和灌口連接的地方。4.5千的價格屬實滿足了一堆留廈人的中國夢。
後來中海保利招商中交中航城龍湖這幾個外地金字招牌來了,有央企正規軍,有民企佼佼者。集美的新房開發區域擴大到了集美新城、灌口和集美北部新城。那時候的依舊是比拼產品、景觀和交通便利性的時代。誰比誰多偷了多少面積,誰比誰離島近10分鐘,誰比誰多看了兩眼湖和海,都能成為撩撥買房人心頭天平的關鍵因素。
再往後,恆大、ioi、國貿、世茂這些開發商的進入,龍湖首開的攜手合作,以及住宅蓮花系的多點發力,標誌著集美新城從名義上的總舵主,成為實際行動上的槓把子。
商場、地鐵、公交總站、新學校、歌劇院、巨型湖景公園、酒店、馬戲團、各類政府公建,你能想到所有關於城市核心功能區的配套一點一滴從規劃圖紙變成現實,花了真金白銀堆砌起來的優勢地位把其他區域的仨瓜兩棗遠遠甩開。要說建發、中海和中交超過4萬元的成交價格,不僅僅是依託於學校,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上生長。
這麼一對比,其實尷尬就來了。中心已經擺在那裡,那過去十多二十年那些早已買入的舊項目們,怎麼辦?
只能說,時代在拋棄落後者的時候,連句抱歉都不會說。
我們來捋一捋那些被看不見的手放棄的區域吧。
NO1:集美文教區
優勢:離島近,有地鐵brt加持,生活配套成熟,學區不錯。
劣勢:太成熟了,缺乏發展空間,除非大規模拆遷。不過,這類歷史文化街區,我覺得很困難。
NO2:集美橋頭&集美北部新城
優勢:離島近,brt出島第一站,有大型商場,有學校,其中集美橋頭片區對應的是集美中學,有海景,距離濱海浪漫道一步之遙。
劣勢:東方樂活島停擺已久,沒新盤沒人炒作,缺乏強有力的操盤企業。即使是剛拍出的港中旅,從全國範圍看也沒見到操盤一個區域非常成功的案例。況且這個區域居然還有本地國企一手房在售,賣了快10年了都。
NO3:杏林橋頭
優勢:離島近,有海景,生活配套成熟。自住挺舒服。
劣勢:交通堵堵堵,沒有地鐵沒有brt,大概政府覺得有路就可以了。學區都是新學校,關注教育的家長到了點肯定要換房。馬路對面杏林村的徵遷改造也許是這一片重新起飛的契機。目前看投資升值缺乏發動機。
NO4:灌口&杏北
優勢:有地鐵規劃,有商場規劃,學校自成體系但是不咋地,很多盤人氣不差。
劣勢:盤太多太雜,二手供應量可以砸暈所有新進入的開發商。距離島內其實比較遠,而且中間還有漫長的城市斷層帶。傳說中的軟三接盤俠,我覺得只有窮的那一批才會買這裡,稍微寬裕一點你猜他們會買哪?
NO5:中科院片區
優勢:好像也沒啥優勢,到天馬山挺近的。
劣勢:這一帶感覺是孤島,周邊還有大片的土地待開發,也許是今後集美發力的地方,誰說得準呢。生活配套不大齊全,到哪裡都遠,最近的商場大概是華大萬科裡?買這一片,等成熟估計會非常遙遠。除了能便宜買到,否則目前看沒啥理由。
NO6:北站片區
優勢:地鐵和brt的首發站,坐動車出差旅遊蠻方便。基本的生活配套都有了,但僅限於基本。其實這一帶原本規劃蠻好的,就是被一群不願意投入招商引資的假金主給霍霍了。
劣勢:沒學區,遠,建成的建築門可羅雀,人氣嚴重不足。
我估計這一篇還是會讓一大堆買入這些區域的朋友們不開心。可有什麼辦法呢?馬太效應,資源和配套都被虹吸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