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龍鎮果農喜摘柑橘
三峽之美,在於山水。
三峽柑橘,自然天成。
她的味道,值得細細品評,慢慢回味。
三峽柑橘,從4000多年前延續至今,成了這片神奇的土地饋贈給三峽兒女的珍貴禮物,僅萬州20個鄉鎮範圍內,百齡紅桔樹多達5000多株,被譽為百裡川江的守護神、庫區桔柑的活化石、世界紅桔的基因庫。
三峽柑橘,遍布平湖兩岸,得益大山大河的孕育,猶如鑲嵌在三峽平湖的一顆明珠。古有紅桔染層林,今有萬州玫瑰香橙、開州春橙、雲陽紅橙、奉節臍橙、梁平柚、忠縣忠橙惹人醉。
從金秋時節到陽春三月,三峽盡展平湖紅,大街小巷橘飄香。古紅桔色似紅霞,清香沁脾,酸甜可口;玫瑰香橙有著玫瑰般色彩、香甜誘人;檸檬皮薄肉厚,口感酸爽……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獨一無二的三峽果味。
千年的貢品 三峽的福星
萬州區太龍鎮向坪社區,一個坐落在長江邊的小社區。村莊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橘,對於橘子,他們總有著不一般的感情。
這裡盛產的古紅桔是三峽柑橘的金字招牌,形如燈籠,色如明焰,清香誘人,酸甜可口,又兼有生津止渴、清胃利腸、止咳止痢、疏肝解鬱等多種藥用價值,自古被視為「吉祥如意」「平安吉慶」的象徵。上至皇親貴胄,下到黎民百姓,無不對它喜愛有加。
在這裡,至今流傳著一則民謠:
大禹治水苦,巨仞斧鑿痕。
神女賜紅桔,獎賞三峽人。
福星碧樹掛,惠澤千萬年。
坊間傳聞,紅桔是天上的星星所變的,是神女賜給三峽人民的仙果。因此,歷代的文人墨客,都愛用「福星」形容紅桔。
褪去神話色彩的古紅桔,在三峽地區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當時重慶長江沿岸已是名副其實的桔鄉。
《巴縣誌》載:「又西為銅罐驛……地饒桔(紅桔)柚,家家種之,如種稻也。」《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蜀漢江陵千樹桔……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蜀漢江陵」即指如今的三峽庫區萬州一帶。
到西漢時期,萬州紅桔「已產甚豐」,成為皇家的貢品。當時紅桔貿易鼎盛,朝廷在萬州專設「桔官」一職,收管桔稅。民國《萬縣鄉土志》記載:「漢時桔正豐,故朐忍(轄萬縣)設桔官,後代無聞,清末漸興。約1926年境內約有30萬株,以沱口為最多,或以糖蜜之作,桔餅色味較資內尤佳。
經過千百年的積澱,古紅桔與三峽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超越了農業種植和自然生長,深深紮根於文化當中。據《萬縣市志》記載:清末民初,縣人文小魯釀製的「超群牌」桔精酒風味獨特,曾獲省勸業會獎章,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從1980年起,地區果酒廠的「雙魚牌」中國橙酒、精製廣柑酒、桔柑酒先後分獲國、部、省優質產品稱號。
新中國成立以後,三峽的紅桔產銷持續興旺。每到秋冬橘子成熟的季節,家裡的大大小小男女老少都在為採摘而忙碌。果農用剪刀輕輕剪下飽滿的橘子,一筐筐充盈的橘子蜿蜒成一道道絢爛的錦緞,放學的孩子跟著父母體驗著勞動的艱辛與幸福,歡聲笑語漫過山谷,翻過山嶺,顫落一樹一樹熟透的橘子。
千年的產業 三峽的驕傲
果農牟奇銀回憶,那時全國人民吃的紅桔,4個裡面有一個是三峽柑橘;世界人民吃的橘子罐頭,很大一部分產自三峽,還有橘皮練成的精油出口到國外更是價值不菲。
對於像老牟這樣的普通百姓來說,紅桔曾是這裡家家戶戶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當年種橘子能手討老婆都容易許多。」老牟臉上洋溢著自豪。
鼎盛時期,三峽庫區腹心的萬州古紅桔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佔全國紅桔種植總面積的1/3,產量13萬噸,佔全國總產量1/2。上百齡樹齡的多達5000多株,這一區域可稱為世界最大的紅桔基因庫。每到初冬時節、長江兩岸一片墨綠,點綴著繁星般的桔紅,桔香四溢,成為長江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的變化,三峽柑橘有著更美的遠景,更高的期許。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重慶市提出要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要求,把柑橘作為推動重慶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大力發展柑橘產業,致富果農,振興鄉村。
相比於傳統農業產業,柑橘產業無論是在從經濟效益還是生態效益上都是其無法比擬的。於是,柑橘產業肩負起了保護長江三峽生態、構建長江生態屏障的歷史使命與擔當,致力於為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發展柑橘,三峽是有底氣的,更是有實力的。
臨山擁水的三峽庫區,是農業農村部規劃的長江上遊柑橘優勢產業帶核心區。這裡冬季冷涼,但無明霜,是發展晚熟柑橘的寶地。這裡土壤肥沃深厚,土質為砂壤、黃壤和紅壤,磷、鉀含量豐富,pH值適宜,約6.0~7.5,有機質含量1.0%~1.5%,為晚熟柑橘提供了棲息之所。
借勢發展,三峽開啟了差異化發展之路,不與贛南爭「中」(中熟),不與兩湖(湖南、湖北)爭「早」,大力發展晚熟柑橘。
曾幾何時,我們驚喜地發現,沿江兩岸,昔日光禿禿的小山崗搖身一變,綠樹滿山,傳統的農作物被高效經濟作物所取代,結出了累累碩果。當全國都沒有新鮮柑橘上市的時候,三峽柑橘卻獨佔鰲頭、百花齊放。
忠縣是「忠橙」國家級柑橘生態原產地,也是「全國柑橘產業30強縣」,被譽為「中國柑橘城」。「忠橙」面積達到35.5萬畝,形成了「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再到榨乾吃盡」的完整產業鏈,品牌價值達到8.86億元。
長壽柚種植10萬畝,有「源於沙田、優於沙田」之說。因長壽柚脆嫩化渣,醇甜如蜜,汁多味濃,沁人心脾的獨特口感和潤肺、止咳、平喘、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加之市場需求不斷擴大,長壽區逐漸將沙田柚作為主導產業發展,並形成了特色柚子經濟。
梁平柚是「中國三大名柚」之一,果皮芬香濃鬱,果肉純甜、脆嫩化渣,集美味、營養和藥用價值於一體,被譽為「天然水果罐頭」。目前,梁平柚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年產量9萬噸,實現綜合產值10億元。
平湖萬州,地處長江上遊柑橘優勢產業帶核心區,柑橘發展歷史悠久,前景燦爛。萬州古紅桔,形如燈籠,色似紅霞,被譽為庫區生態守護神、柑桔活化石。如今,這一延續4000年的古老產業,實現鳳凰涅槃,正通過創建中國農業重要文化遺產。古桔如斯,洋橘飄香。漂洋過海的玫瑰香橙,獨具玫瑰色、富含花青素,成為晚熟柑橘的耀眼明珠。萬州檸檬,現有10萬畝,年產5萬噸,是全國最大的青檸檬產區。全區38萬畝柑橘產業,正承載著「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先行示範區的重任,闊步前行!
千年的國味 三峽的橘香
作為三峽庫區的一大特色產業,三峽柑橘的風味,就在那歷史長河中,大江大河間。
滔滔長江,橫貫三峽,放眼望去,一派「掩映橘林千點火」「苞霜新橘萬株金」的景象。果子芳香與顏值並存,果皮顏色靚麗,果面細膩;咬上一瓣,橘汁四濺,甘甜如飴,酣暢入心。
這樣的美味,正如晚唐文學家皮日休,在詠橘詩中描繪的「個個枝頭葉捧鮮,彩凝猶帶洞庭煙」的樣子。這樣的美景,亦如唐代詩人李紳在《橘園》一詩中明快吟唱:「江城霧斂輕霜草,園橘千株欲變金。朱實摘時天路近,素英飄處雲海深。」
直到今天,傳承千年的國味依舊被大家喜愛。
每年冬季,隨著三峽庫區水位的上升,長江兩岸橘紅飄香,三峽迎來了最美的時節。
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三峽平湖碧水東流,寬闊的江面船影點點,偶爾還有一群群白鷺與野鴨掠過江面自由嬉戲,兩岸滿山遍野的橘樹與一棟棟農家小洋房相映成趣。
迫不及待地穿行於橘林小道去尋覓那美好的景色。那一盞盞金燦燦的「小燈籠」綴滿枝頭,泛起少女般迷人的紅暈,映紅了田間地角。微風吹過,橘香四溢,滿園的空氣仿佛都是香甜的。
最美人間四月天,漫山遍野的柑橘林將山村妝點成一個綠色的世界,甜蜜的花香和清新的果香交織混合在一起,沁人心脾,這便是三峽柑橘的「花果同樹」奇觀。
果園裡,喜摘柑橘的果農,摘出一擔擔金色的希望,採擷一筐筐歡聲笑語。好客的果農也熱情地邀請大家分享豐收的喜悅:「大家隨便摘,隨便吃吧,別客氣呢!」摘下那向陽的大紅橘,輕輕剝開紅紅的橘皮,將那金黃色的橘瓤送入口中,真是水汪汪、甜絲絲的,入口即化渣,那柑橘的香甜讓人回味無窮。
公路邊,隨處可見一輛接一輛的大貨車滿載剛剛採下的鮮果負重前行,「吭哧」「吭哧」地喘著粗氣,朝著四面八方開去。從車牌上看,有北京的,上海的、天津的,還有新疆的、內蒙的。
眼下這情景,正應驗了為三峽柑橘量身定製的歌曲《三峽紅》中所唱到的:「江上揚白帆,山上披秋風,遠古走進來,三峽雲播種。千樹萬樹桔,三峽百裡紅,自古走出去,江城南北通,國味古紅桔,玫瑰香橙紅,遍野點燈籠,桔頌天地紅……」
三峽柑橘想要展現的韻味,還不僅於此。
每年春節,客居鵬城的王偉都要買幾箱三峽的橘子帶過去,慢慢品嘗,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吃的不光是橘子,更是家鄉的味道。每每吃橘的時候,酸酸甜甜的橘子勾起了他酸甜的鄉愁,這橘子,又成了相思物。
千年的品牌 三峽的招牌
三峽柑橘一共有250萬畝,達產後產量達375萬噸。其中不乏奉節臍橙、萬州玫瑰香橙、忠縣忠橙等一批叫得響的品牌。
有數據顯示,奉節臍橙,品牌價值位居全國橙類第一名,2018年年產量30萬噸,綜合產值24.25億元,全縣種植臍橙年收入超10萬元的農戶超過2000戶,7006戶貧困戶依靠臍橙種植戶均實現增收23200元。
這些獨特的「三峽味道」,如何擁有更為廣博的產品知名度、美譽度?如何在更大範圍佔有更豐厚的市場份額?答案就在「品牌」二字。
重慶市提出優先打造三峽柑橘區域公用品牌,以展示重慶柑橘品牌整體形象。
今年1月,一段長達25分鐘的視頻在央視「農廣天地」欄目播出,芳香馥鬱的三峽柑橘瞬間火爆全國。畫面中,茫茫橘海連綿不絕,滿樹枝椏好像掛著無數的小燈籠,金果壓枝,層林盡染,如詩如畫。
電視畫面裝不下三峽柑橘的美,另一方面,三峽柑橘積極走出去。1月中旬,重慶市農業農村委舉辦的2019三峽庫區柑橘產品推介會上,匯聚萬州、長壽、墊江等10個區縣的三峽柑橘首次集體亮相,20多種貼有三峽柑橘標誌的產品成為全國各地經銷商們關注的焦點。
第一次感受到握指成拳帶來巨大魔力的三峽柑橘企業,希望成立三峽柑橘產業聯盟,抱團發展,希望積極打造這一區域公用品牌,讓三峽柑橘賣得更好、賣得更遠、賣得更快。
成立三峽柑橘產業聯盟,就如同十根張開的手指緊緊握在一起,好似顆顆石榴籽牢牢抱成團。
在他們的規劃中,將區域公用品牌推行農業品牌自主運行模式,實施企業化推進,成立了行業協會,行業協會負責運營,以市場化運作,對品牌實施動態監管,建立品牌退出機制,一旦企業產品出現問題,將取消其對區域公用品牌的使用權。
「這一平臺的搭建,給我們種植業主吃了一顆定心丸,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增強了我們的發展信心。我們一定會服從管理,提升產品質量,維護好三峽柑橘這個金字招牌。」萬州玫瑰香橙協會會長陳貴兵深諳品牌的重要性,他表示,萬州現有柑橘企業大多起步晚,規模小,如果沒有三峽這樣的大品牌、知名品牌作支撐,沒有產業的大聯盟,萬州38萬畝柑橘的銷售之路仍然艱難。
三峽柑橘,發展正當時!
(三峽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