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區姜畲鎮白鷺湖村美麗屋場。 (記者 歐陽天 攝)
展開美麗鄉村新畫卷
——湘潭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亮點回眸
湘潭在線12月14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黃武平)繼持續開展了6年的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之後,為期3年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今年是收官之年。一年來,全市上下緊緊圍繞黨中央、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總結經驗、鞏固成果,因地制宜、分類實施、精準發力,切實提升村民群眾參與度,積極拓寬資金保障渠道,助推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優化,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截至11月上旬,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特色亮點鮮明。
最近,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考核組對湘潭市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並表示許多經驗和模式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國推介。
「三化」提升垃圾汙水治理水平
垃圾去哪裡?一直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老大難問題。近年來,湘潭市突出「線」「面」結合、「質」「量」並重、「內」「外」兼修,在做好環境整治的同時,積極引導農民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狠抓「三化」(網格化、項目化、分類化)提升垃圾汙水治理水平,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100%,各鄉鎮實現垃圾壓縮中轉設施全覆蓋。
韶山市全域推進垃圾分類工作,4個鄉鎮分別探索構建了以定期評比、積分兌獎等為抓手的垃圾分類模式,共計擁有7座城鄉生活垃圾壓縮中轉站,新建或改造利用再生資源分揀中心199處,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完善。去年,韶山市獲評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縣(市)區。
湘鄉市泉塘鎮因地制宜推進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重點圍繞「二度三化四分」(即認可度、踐行度,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利用、分類處理)進行大膽探索,形成了泉塘村「精細型」、軍塘村「實效型」和錦屏村「自主型」3種模式,著重引導村民將餐廚垃圾「漚掉」、木質廢棄物用作生活燃料「燒掉」、建築垃圾「填掉」、電池等有害垃圾「送掉」、可回收的廢舊金屬製品等「收掉」,效果明顯。
目前,全市5個縣(市)區均已完成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率91.3%,秸稈綜合利用率89.75%,農膜回收率81.5%,均超過三年行動指標任務。
垃圾處理付費制開創省內先河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和難點是生活垃圾治理,需要較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光靠各級財政專項經費顯然不夠。而且單靠財政投入,會讓村民缺乏主人翁責任感和參與意識。」湘鄉市梅橋鎮政府有關負責人說。該鎮在廣泛徵求意見、大力宣傳發動的基礎上,從去年6月份開始,全鎮17個村正式啟動衛生服務費收取工作。
其中,上峰村速度最快,不到兩個月時間,485戶農戶付費率達96%。
梅橋鎮是湘鄉市乃至湘潭市率先啟動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機制的鄉鎮之一,其他地方緊隨其後,逐漸實施了這一舉措。截至目前,湘潭全市763個行政村已全部建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機制,在全省率先實現行政村全覆蓋,並在全省率先出臺市級指導性實施方案。
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制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全市各地的工作方式及付費標準不盡相同,基本上以村為單位制定實施辦法。有的村集體經濟收入較高,每戶每年只要交20元或30元;有的村只按照一定標準公布各戶繳費額度,然後從村集體收益分紅中直接扣除,無需村幹部或保潔員上門收取。
為切實搞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制工作,市、縣、鄉三級分別建立健全了相關激勵機制和制約措施,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推動作用,嚴格落實獎補辦法,促使家家出力、戶戶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氛圍越來越濃。
「五個注重」領跑農村「廁所革命」
11月19日下午,湘潭高新區板塘街道新農村向家組村民趙美珍在門前的菜園裡一邊施肥,一邊與鄰居聊天。她說:「去年改造的封閉式三格化糞池真的好,從第三格舀出來的肥料水無色無味,可肥效比過去那些又髒又臭的糞水強多了,而且種出來的菜很少長蟲子。」她的鄰居馬上接過話茬:「那確實,要是以前你在施肥,周圍臭氣燻天,誰還敢來和你聊天?」
去年,板塘街道獲得270個「廁所革命」指標,全部放在新農村。為把這項民生工程辦實、辦好,街道、村嚴把施工人員技術培訓關,施工過程中又派專人全程監管,確保完工一座合格一座,為高新區乃至全市「廁所革命」樹立了好榜樣。今年,板塘街道「廁所革命」有80座改廁任務,全部安排在農聯村,從8月6日開始至9月20日全面完成,僅用了40多天時間,保質保量提前完成了年度任務,再次成為全市「廁所革命」先進。
像這樣的優秀典型全市還有很多,既得益於各縣(市)區、鄉鎮自身的措施硬、辦法好,同時離不開全市廁所革命「五個注重」這根指揮棒的作用。「五個注重」即注重政策引導,連續3年來將農村「廁所革命」列入市級民生實事;注重部門協作,農業、住建、衛健等相關部門聯合開展技術指導、質量把關、資金保障;注重調度督查,建立了「周調度、月督查、年考核」工作機制;注重模式創新,新(改)建戶用廁所項目由村、農戶和施工方籤訂三方協議,並張榜公示,實現農民事農民辦農民管;注重發動群眾,鼓勵引導他們投工投勞,積極參與配合。
3年來,全市共完成戶廁新(改)建82079座,一、二類縣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覆蓋率分別達98%、88%以上;其中,嶽塘區、湘潭高新區已超額完成一類縣(市)區指標任務。去年,湘潭市農村「廁所革命」的「五個注重」工作經驗在全國中部10省農村改廁座談會上作重點推介。
「十百千萬」總攬美麗鄉村建設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去年以來,湘潭市為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實施「千村美麗、萬村整治」工程的部署安排,決定用兩年時間,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十鎮百村千場萬戶」,在全省率先開展美麗鄉村「十百千萬」創建活動。要求各地立足現有條件,充分利用自然風貌、基礎設施和建築布局,通過規劃設計,以修整為主、建設為輔,打造10個美麗鄉村示範鄉鎮(街道)、10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1000個美麗屋場示範點、10000個美麗庭院示範戶。
去年,全市圓滿完成「十百千萬」年度目標任務,各項創建成果被省檢查考核組給予了滿分評價。
今年,全市各地按照《湘潭市2020年美麗鄉村「十百千萬」創建工作方案》,致力打造湘潭縣花石鎮、湘鄉市慄山鎮等5個美麗鄉村示範鄉鎮(街道),積極創建湘潭縣錦石鄉碧泉村、雨湖區鶴嶺鎮龍安村等6個省級精品鄉村,高新區板塘街道新農村、韶山市銀田鎮華南村等8個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另外,爭創14個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17個縣級美麗鄉村示範村、363個「美麗屋場」示範點,驗收「美麗庭院」示範戶28015戶、「美麗庭院」星級戶81997戶。目前,各項創建工作已接近尾聲,只待評估驗收或認定。
與此同時,湘潭市充分發揮廣大農村婦女的積極性,創新推出「美麗庭院+」模式,將美麗庭院創建融入一二三產業發展中,讓美麗庭院轉化為產業發展資源、傳承鄉風文明的載體。
雨湖區姜畲鎮易建河村婦女黃小衛,通過宅基地置換,出資將隔壁農戶的破敗空心房拆除,改造成美麗庭院,大大提高了自家及周邊農戶的生活質量。湘潭縣雲湖橋鎮煙山村婦聯執委彭友明,主動將自行打造的美麗庭院作為村婦聯開展各類活動的場所,並打造出「孝老愛親」文化角,供村民參觀學習。韶山市銀田鎮銀田村依託秀美田園、美麗庭院,統籌規劃建成李家衝美麗屋場,打造韶山知行研學實踐基地,村上48戶美麗庭院示範戶參與接待遊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
「三個創新」經驗和成果全省領先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點多面廣線長,沒有清晰的思路和強硬的手段,就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近幾年湘潭市堅持「三個創新」(創新整治標準、創新群眾發動、創新籌資渠道),積極構建「政府主導、村組組織、農民主體、社會支持」的共建共享格局,致力打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湘潭樣本」。
在「四級書記」抓環境整治的領導體制下,全市各級政府通過專項經費預算,整合綠化項目資金、畜禽糞汙治理項目資金,積極爭取國、省相關項目資金等渠道,強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經費保障。同時,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撬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以「真金白銀」換綠水青山。
市整治辦以國、省七項任務九項指標為基礎,按照「村莊分類、標準分級、示範分區」的要求,將全市763個行政村分為示範型村135個、標準型村468個、基本型村160個,在村莊「四清四治四提升」和國省道「三治三化」整治中設置不同的目標任務;將「一江兩水」沿線作為「廁所革命」示範區開展整村推進,將國省道沿線鎮區作為垃圾汙水治理示範區開展PPP項目建設,將「十園十鎮」作為村容村貌示範區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實現了整治模式和指標體系的優化創新。
同時,建立健全考核獎懲機制,營造比學趕幫氛圍。市整治辦每月對各縣市區(園區)、鄉鎮開展明察暗訪,每季度評出「優秀縣市區(園區)」「末位縣市區(園區)」「五好鄉鎮」「五差鄉鎮」,宣傳典型,曝光問題,約談後進,促進全市人居環境整治水平同步上升。
去年,湘鄉市被評為全省鄉村振興先進縣、湘潭縣被評為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縣,韶山市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縣,湘潭縣烏石鎮躋身全國衛生鄉鎮。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場推進會上,湘潭市以「堅持三個創新 打造湘潭樣本」為題作典型經驗發言。
截至目前,全市各地均實現了無害化廁所、垃圾分類、付費服務機制「三個全覆蓋」,經驗和成果全省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