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簡介
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研究發現了青蒿素,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結構的抗瘧新藥,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抗瘧治療失效難題。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療法是最佳瘧疾治療方法,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1978年她領導的「523」研究組受到全國科學大會表彰;1979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2011年獲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6年獲我國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
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作為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2018年獲得「改革先鋒稱號」。在抗瘧藥物研發道路上,默默耕耘了40多個春秋,屠呦呦讓「小草」青蒿成為舉世聞名的「中國神草」。青蒿素的研發,是她生命中的重要歷程,也是她人生的壯麗風採。
1、屠呦呦創建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抗性瘧蔓延,抗瘧新藥研發在國內外都處於困境的情況下,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國家「523」抗瘧藥物研究的艱巨任務,被任命為中醫研究院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屠呦呦從本草研究入手,編撰了載有640種藥物的《瘧疾單秘驗方集》等資料,並先後進行300餘次篩選實驗,確定了以中藥青蒿為主的研究方向。在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治療寒熱諸瘧的啟迪下,屠呦呦創建了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獲得了對鼠瘧原蟲抑制率達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這是青蒿素發現史上最為關鍵的一步。
為了加速研發進度並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兩位課題組的同志不顧安危親自試服該提取物,證明了其安全性。當年臨床評價的有效結果在「523」內部會議上報告,帶動了全國對青蒿提取物的抗瘧研究。
2、屠呦呦團隊率先發現新型抗瘧有效單體—青蒿素
在得到了具明確抗瘧活性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後,屠呦呦課題組開始分離有效單體成分。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課題組從青蒿抗瘧有效部位中分離提純得到抗瘧有效單體—青蒿素。1973年秋,中藥所派人在海南瘧區對青蒿素做臨床試驗,觀察到青蒿素的臨床有效性。青蒿素的發現,改寫了只有含氮雜環化合物的抗瘧歷史,標誌著人類抗瘧歷史步入新紀元。
3、屠呦呦團隊開創了青蒿素類新藥成藥之先河
後在「523」辦公室的安排下,屠呦呦研究員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進展匯報,促進全國對青蒿素的協作研究。1978年,屠呦呦領導的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523」研究組受到全國科學大會的表彰。1979年,「抗瘧新藥—青蒿素」獲得國家發明獎二等獎,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為第一發明單位。1981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致函中國衛生部,提議在中國北京召開青蒿素國際會議,由此「抗瘧新藥青蒿素」為世界熟悉和認可。1986年,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獲得自我國新藥審批辦法實施以來的第一個一類新藥的《新藥證書》[(86)衛藥證字X-01號]—青蒿素。
1973年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還原衍生物雙氫青蒿素,由雙氫青蒿素結構中的羥基得以製備各類青蒿素衍生物,促使國內、外對青蒿素類藥物研究不斷深入。屠呦呦負責的科研組經多年努力,得以創製出臨床藥效高於青蒿素、又復燃率低的新一代抗瘧藥雙氫青蒿素,其片劑具有更突出的「高效、速效、安全、劑量小、口服方便、復燃率低」等優點。該藥於1992年獲國家「一類新藥證書」[(92)衛藥證字X-66、67號]。她主持的「雙氫青蒿素及其片劑」研究被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
4、屠呦呦獲得一系列國際國內大獎,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鑑於在青蒿素發現中的原創性貢獻,屠呦呦獲得2011年度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頒獎詞:「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2015年6月獲美國華倫?阿爾波特獎;2015年10月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第一位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科學家。至今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療法(ACT)仍為WHO推薦的抗瘧的最佳治療方法,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人類健康和中醫藥科技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國家需求為己任始終是屠呦呦的人生追求,她繼續主持著青蒿素的科學研究工作,致力於創造出新的成果,以造福於人類健康。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