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18號線一期工程開工,本報記者探訪施工難度最大的龍泉山「瓦斯隧道」
地鐵18號線是國內設計時速最快的地鐵線路,最高時速可達140千米。
龍泉山隧道,是全國第一條穿越高瓦斯地層的軌道交通工程。
一期工程計劃於2020年完工,未來將與新機場同步開通。
地鐵18號線一期工程是成都至天府國際機場的軌道交通專線,8月16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成都地鐵公司獲悉,18號線一期工程已經正式開工。這條軌道交通專線通車後,從成都市區到位於簡陽的天府國際機場,坐地鐵18號線,最快約半個小時即可到達。
在龍泉山隧道施工現場記者看到,這裡正在緊張施工。由於該隧道穿越龍泉山油氣地質,是一條「瓦斯隧道」,工作人員的衣服必須穿純棉的,手機、鑰匙等金屬也不能帶入,以防止產生靜電……龍泉山隧道不僅是18號線一期最關鍵、難度最大的節點工程,也是全國第一條穿越高瓦斯地層的軌道交通工程。要打通這座隧道,無疑是一項精細活。
現場探訪
檢查比機場嚴格
工程耗時需3年
要進入龍泉山隧道施工現場,檢查關卡很多。「比機場檢查還嚴格。」成都地鐵建設分公司工程一部副部長辛永波說,在這裡施工,安全要求特別高。
龍泉山隧道有何獨特之處?辛永波介紹,這裡是18號線施工難度最大的區域。它位於天府新站——三岔湖站區之間,長達9695米。而18號線正線全長約58.6公裡,隧道就佔了整個18號線長度的約六分之一。也就是說,只有「徵服」龍泉山隧道,18號線才能順利開通。
由於施工環境複雜,相比其他隧道,龍泉山隧道的工期要慢很多。辛永波估計,在龍泉山隧道,一個月的施工進程僅有約70米,要把這條隧道打通,將耗時約3年。
【瓦斯隧道斜井工人消除靜電】
設備需防爆改裝
風機全天候運轉
在龍泉山隧道施工,是在鋼絲上跳舞。
龍泉山下隱藏著大量的瓦斯,這裡的瓦斯是油氣田瓦斯,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比空氣輕,容易積聚在隧道頂部。瓦斯不僅有毒,而且極易引發爆炸。
辛永波告訴記者,為了讓瓦斯一直處於「溫柔」的狀態,早在今年初,施工方就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例如,所有進入現場的機械設備及機具都要進行防爆改裝,配備瓦電閉鎖裝置。一旦瓦斯濃度超標,設備就會自動熄火。所有電線都是防爆電線,每個施工人員都配備了瓦斯監測儀。
同時,為了降低瓦斯濃度,隧道的風機必須保持全天候運轉,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停止通風。
工作服要純棉
手機鑰匙不能進場
為了減少靜電,進入龍泉山隧道要經過幾道關卡。
第一關就是換衣服。施工人員必須穿全棉製衣服。第二關,手機、鑰匙、打火機、電子表、手電筒、攝像機等金屬,均不允許帶進施工現場。第三關,施工人員要觸摸靜電消除球,消除人體靜電。此外,施工人員還得經過金屬探測門和金屬探測器兩道監測。經過這幾道關口之後,才能進入施工區域。
「你以為過了關卡就結束了,並沒有。」辛永波說,每名施工人員還要佩戴一個智能晶片。在隧道的哪個位置,人流密度是否過高,監控中心都能夠隨時定位和查看。
揭秘18號線
時速可達140公裡
為國內最快地鐵
18號線一期工程是成都至天府國際機場的軌道交通專線,設計時速最高140千米,為國內設計時速最快的地鐵線路。
據已有報導顯示,18號線的平均時速能達到90公裡,且分為普通線和機場快線兩種。普通線即每站經停,一共9個站。而機場快線,則只經停博覽城一站,37分鐘即可抵達天府國際機場。兩條線的票價也將有不同。
「時速很高,需要比較大的隧道斷面來運行。」辛永波說,這次成都地鐵首次採用大直徑盾構進行隧道掘進,在高富水砂卵石地層採用大直徑盾構在國內外也屬首次。
連接簡陽
未來有望延伸至資陽
18號線從成都出發,連接簡陽,未來很可能將延伸到資陽。
今年5月,成都市和資陽市相關部門,就軌道交通18號線連接簡陽延伸至資陽建設方案,進行了專題研究。會議提出,資陽市政府應儘快將18號線延伸至資陽建設方案編制納入資陽市城市交通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報省住建廳審批後,加快啟動申報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前期工作,一併納入8月30日前《成都市第三輪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建設規劃》申報中,力爭在10月30日前獲得國家住建部批覆。
2020年完工
與新機場同步開通
成都地鐵18號線正線起自成都南站,終點至天府國際機場,正線全長約58.6km,共設車站9座。9個站點分別是火車南站站、錦城廣場站、世紀城站、麓山站、博覽城北站、興隆站、合江站、三岔湖站和天府機場站。其中,在火車南站站、錦城廣場站、世紀城站、麓山站、博覽城北站均可與成都地鐵1號線換乘。
位於博覽城的綜合交通樞紐是成都目前規劃的最大軌道交通換乘樞紐,有4條軌道線在此交匯,分別是地鐵1號線三期、6號線、18號線和眉山線。
成都人去新機場,何時才能坐上18號線?
辛永波說,除了龍泉山隧道正式開建,18號線興隆站、火車南站站、世紀城站、麓山站等五個車站也已經全部實現進場打圍。未來,18號線將與新機場同步開通。而根據此前公布的建設方案顯示,地鐵18號線一期工程計劃於2020年1月完工。
華西都市報記者 劉秋鳳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