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蘊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像武林中失傳已久的至高武學秘籍一樣,深邃的令人神往又卻步。而《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卻神奇地化繁為簡,將各種雜亂無章的文化常識分門別類,並以實物為引,生動形象又不乏歷史根據。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由北京大學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出版50多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全書分為曆法、樂律、職官、科舉等十四章,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宏如宗法禮俗微如衣食住行,涵蓋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
每一章每一節的開端,都有一種古代的物件作為「引子」,吸引讀者的思緒慢慢進入歷史的長河。從物件中,從歷史中,品味一段獨特的文化,讓人尤臨其境。
一、以物析文,可鑑歷史
看古裝劇,我們常看到天子出行會坐馬車,那麼天子的馬車究竟應該有幾匹馬?每匹馬看起來並駕齊驅,實際上又各自有什麼作用?馬車栓馬只是普普通通勒上就行了麼?馬車究竟是該坐著還是站著?這一連串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常識》中都得到了回答。
「天子駕六」車馬坑於2006年在河南省洛陽市唐宮西路出土,書中附有出土時的照片,其馬車結構、馬的屍骸都十分清晰。而這看似很普通的一輛馬車中,卻隱含著許多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
原來,漢代以前,絕大多數馬車都不超過四匹,能夠坐上這六匹馬馬車的人便是東周天子無疑。但實際上,周代天子的車輿制度一直都是存在爭議的。同時,車體的構造十分講究,拴馬的方法也是十分講究的。車轍應有幾寸,車轂應有幾幅,人從哪裡上車,車和馬都配有什麼裝飾,每一個細節之處都展現了前人無窮的智慧和深厚的造詣。
如何讓四匹馬能夠並駕齊驅、各司其職?書中還特意介紹了「六轡」的繫結法,圖解了馬是如何栓到車上的,韁繩是如何在「駕駛員」手中操控的,形象至極。
同時,書中還介紹了秦始皇陵的車馬、西晉的車馬陣、戰國時的車軎等,只要是與車馬有關的文化和歷史都被聚集到了一處,詳盡卻不冗雜。
二、以物析文,可溯起源
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還是印度,過去在學界一直都有爭論。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二十八宿衣箱證明,二十八宿是在中國產生的。
古代的天文知識受到科學水平和歷史條件的限制,多是用來進行佔星的,也是統治階級利用的一種工具,但不可否認,它的發展與演變為現代天文學奠定了極其重要的基礎。
即便不是系統地學習古代天文學,但是很多名詞都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像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不僅對於我們學習古文和閱讀古書很有幫助,而且對於許多事情的溯本正源也是有極大益處的。
正如當下很多年輕人追捧和討論「十二星座」卻不知道「十二次」。殊不知,外國古代將黃道帶分為白羊、金牛等十二個等份,叫做黃道十二宮。而這「黃道十二宮」和我國古代的十二次用意相同,只是起訖界限有所不同。同時,除了像《聖鬥士星矢》這類的作品深入人心地談到了「黃道十二宮」,想必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十二星座」究竟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答案就在書中的一幅「黃道十二宮」彩繪星圖中。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對於隱藏在天文星象中的文化進行了總結和歸納,用許多難得一見的古物古話進行印證,不做猜測、只述事實。
三、以物析文,可知百味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這句寫進《三字經》裡的話,大概是文人對於糧食作物的最初印象,但其實,上古的糧食作物有所謂五穀、六穀和百穀。雖然不是說穀物有一百種,但也是多不勝數。
1960-1973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唐代花式面點中,可以很容易的辨認出「餃子」這種食物。而餃子的發明時代還遠遠早於唐代。
除了糧食作物,因遊牧業、畜牧業帶動的食肉文化也是經過「千變萬化」的,很多烹製方法在古書中都有記載,甚至連「糖」都有著一段「複雜」的歷史。可見,中國的飲食文化不是浪得虛名的,是經過千百年的沉澱和演變的。
包括盛食物的器具,也是很講究很有文化的。糧食應該如何儲存和計量?吃茶之前應該做什麼準備?器具上的圖案有什麼來歷?這些都在書中得到了詳細的解答。
「文化」是虛,「文物」是實,虛實結合,讓文物有了故事,讓文化有了承載。人們常說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又何曾不是呢?歷史的積澱和文化的積澱是不可分割的。無法改變時間潮流的我們,只有從這些歷史的物件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宛若傾聽物件的聲音,它告訴了我們一段段的歷史,展示給我們一種種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