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賞析物件中的文化

2020-12-26 騰訊網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蘊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像武林中失傳已久的至高武學秘籍一樣,深邃的令人神往又卻步。而《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卻神奇地化繁為簡,將各種雜亂無章的文化常識分門別類,並以實物為引,生動形象又不乏歷史根據。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由北京大學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出版50多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全書分為曆法、樂律、職官、科舉等十四章,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宏如宗法禮俗微如衣食住行,涵蓋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

每一章每一節的開端,都有一種古代的物件作為「引子」,吸引讀者的思緒慢慢進入歷史的長河。從物件中,從歷史中,品味一段獨特的文化,讓人尤臨其境。

一、以物析文,可鑑歷史

看古裝劇,我們常看到天子出行會坐馬車,那麼天子的馬車究竟應該有幾匹馬?每匹馬看起來並駕齊驅,實際上又各自有什麼作用?馬車栓馬只是普普通通勒上就行了麼?馬車究竟是該坐著還是站著?這一連串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常識》中都得到了回答。

「天子駕六」車馬坑於2006年在河南省洛陽市唐宮西路出土,書中附有出土時的照片,其馬車結構、馬的屍骸都十分清晰。而這看似很普通的一輛馬車中,卻隱含著許多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

原來,漢代以前,絕大多數馬車都不超過四匹,能夠坐上這六匹馬馬車的人便是東周天子無疑。但實際上,周代天子的車輿制度一直都是存在爭議的。同時,車體的構造十分講究,拴馬的方法也是十分講究的。車轍應有幾寸,車轂應有幾幅,人從哪裡上車,車和馬都配有什麼裝飾,每一個細節之處都展現了前人無窮的智慧和深厚的造詣。

如何讓四匹馬能夠並駕齊驅、各司其職?書中還特意介紹了「六轡」的繫結法,圖解了馬是如何栓到車上的,韁繩是如何在「駕駛員」手中操控的,形象至極。

同時,書中還介紹了秦始皇陵的車馬、西晉的車馬陣、戰國時的車軎等,只要是與車馬有關的文化和歷史都被聚集到了一處,詳盡卻不冗雜。

二、以物析文,可溯起源

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還是印度,過去在學界一直都有爭論。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二十八宿衣箱證明,二十八宿是在中國產生的。

古代的天文知識受到科學水平和歷史條件的限制,多是用來進行佔星的,也是統治階級利用的一種工具,但不可否認,它的發展與演變為現代天文學奠定了極其重要的基礎。

即便不是系統地學習古代天文學,但是很多名詞都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像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不僅對於我們學習古文和閱讀古書很有幫助,而且對於許多事情的溯本正源也是有極大益處的。

正如當下很多年輕人追捧和討論「十二星座」卻不知道「十二次」。殊不知,外國古代將黃道帶分為白羊、金牛等十二個等份,叫做黃道十二宮。而這「黃道十二宮」和我國古代的十二次用意相同,只是起訖界限有所不同。同時,除了像《聖鬥士星矢》這類的作品深入人心地談到了「黃道十二宮」,想必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十二星座」究竟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答案就在書中的一幅「黃道十二宮」彩繪星圖中。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對於隱藏在天文星象中的文化進行了總結和歸納,用許多難得一見的古物古話進行印證,不做猜測、只述事實。

三、以物析文,可知百味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這句寫進《三字經》裡的話,大概是文人對於糧食作物的最初印象,但其實,上古的糧食作物有所謂五穀、六穀和百穀。雖然不是說穀物有一百種,但也是多不勝數。

1960-1973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唐代花式面點中,可以很容易的辨認出「餃子」這種食物。而餃子的發明時代還遠遠早於唐代。

除了糧食作物,因遊牧業、畜牧業帶動的食肉文化也是經過「千變萬化」的,很多烹製方法在古書中都有記載,甚至連「糖」都有著一段「複雜」的歷史。可見,中國的飲食文化不是浪得虛名的,是經過千百年的沉澱和演變的。

包括盛食物的器具,也是很講究很有文化的。糧食應該如何儲存和計量?吃茶之前應該做什麼準備?器具上的圖案有什麼來歷?這些都在書中得到了詳細的解答。

「文化」是虛,「文物」是實,虛實結合,讓文物有了故事,讓文化有了承載。人們常說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又何曾不是呢?歷史的積澱和文化的積澱是不可分割的。無法改變時間潮流的我們,只有從這些歷史的物件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宛若傾聽物件的聲音,它告訴了我們一段段的歷史,展示給我們一種種的文化。

相關焦點

  • 名稱《中國古代文化常識》-Name《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因此我們可以從關係如何、關係是否有序的稱謂中看出當時的禮節。避免君主和家族的禁忌,易其姓或名字一提名字,就得提電視劇中的經典臺詞。在電視劇中,大多數耿直的人在自我介紹之前都會加上「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在古代,人們的名字不是那麼自由。古人有時因為君王或他們的長輩而改姓。《隋唐演義》中徐茂公的原型是李Ji(Jì),原名為徐Shiji和李Shiji,單詞為MaoGong。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內容簡介 發表時間:2011-02-16   來源:中國文明網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
  • 中國古琴文化藝術賞析
    在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古琴作為四藝之首,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古琴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也是中國高雅藝術之風的完美代表。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推薦中華瑰寶-歷史悠久的古琴,使您在藝術殿堂中學到全面的古琴鑑賞知識及賞析悠揚的古琴文化。
  • 古代文化常識試題(一)
    原標題:古代文化常識試題(一) 古代文化常識試題(一) 題號 1.文中涉及一些中國文化常識
  • 2020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1.下列相關文學文化常識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先要沐浴、更衣、獨居,忌食魚肉葷腥,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做「齋戒」。「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指前者。  15.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廟祝:廟堂中管香火的人。  B.巡按: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巡按御史」的簡稱,負責考核吏治等事務。  C.致仕:仕途已經結束了,即被貶或流放。
  • 不懂古文不要緊,但不懂這一百個文化常識,你的書就白讀了
    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其中的精髓,只有熟讀之,深思之,明辨之才能被我們吸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才智。其中100個文化常識,是我們必須知道的,否則,你的書真的白讀了。四書五經是古代學子的必讀經典。裡面蘊含著豐富的知識,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此外,《老子》《莊子》是千古奇書。尤其是《莊子》天馬行空的想像,簡直讓人嘆為觀止。
  • 在中國古代老虎和獅子的文化地位更高?
    因為在中國的藝術家中,以畫虎馳名的畫家很多,有名的有張善子、胡爽庵、劉奎齡、劉繼卣、馮大中、阮班超等。他們的虎代表了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趨勢,使畫虎藝術和中國的民間審美有機的結合起來,成就了人們心中虎的理想。
  •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所謂四大發明,難道就是放了個炮仗造了張紙?
    年輕學生說,中國古代沒什麼不得了的,四大發明不就是放了個炮仗造了張紙嗎?聽了這話,這位叫孫機的老先生不禁心底一震。他是文物專家,考古學家,在國家博物館工作了幾十年。他非常清楚,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很輝煌,本應成為常識,但年輕人為什麼不知道呢?於是,他在自己的講演稿基礎上,經過不斷完善,最終寫出了這本書。
  • 總結了2020年100題必考文化常識的重點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指前者。  15.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廟祝:廟堂中管香火的人。  B.巡按: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巡按御史」的簡稱,負責考核吏治等事務。  C.致仕:仕途已經結束了,即被貶或流放。
  • 感受中國古代銅鏡文化
    也可以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我們的中國古代銅鏡,是如何在鏡子這一塊小小的方寸之地,綻放出絢麗的文化之花的。 四乳神獸鏡 而因為具有上述的優勢,銅鏡也成為了中國古代諸種金屬器物之中沿用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又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過非常多的影響的古器物
  • 跟非遺傳承人學習製作線裝書,老物件中感受濟南文化
    爭做濟南小名士,尋訪老物件;傳承非遺技藝,親手做一本刻有班級名字的線裝書;尋訪榜樣人物,上一堂關於濟南一帶一路的歷史課……4月14日,齊魯晚報「齊魯未來星」泉水文化研學營迎來了濟南市十畝園小學2016級2中隊的隊員們。
  • 古代椅子有什麼講究?中國古代家具文化之椅子文化
    數千年來,中國古典家具始終與社會的政治、文化及人們的風俗、信仰、生活方式等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比如中國古代的椅子,它便是中國禮儀和等級名分的象徵。在古代,只有男子才有坐椅子的權利,女子不能坐?古代的椅子,到底有哪些講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文學常識專題:古代稱謂文化——謙稱
    這一章節接著講下古代文學常識敬稱、謙稱。有時候兩者容易混淆,考試的形式會出現選擇題或判斷題,敬稱、謙稱是否用錯對象。另外在讀文言文時會遇到敬稱與謙稱,也會妨礙理解。謙稱:(謙辭)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
  • 文言文中必須具備的文化常識
    關於文化常識這一題,很多同學苦於積累不夠,要放任自己,聽天由命,這道題就交給"運氣",其實,大可不必。在高考中,文化常識這一題,不考偏題,不考怪題,考的題目確實都是常見的"常識題",哪些是常識題呢?所以,就要球我們同學學在備考中注意——有的放矢,集中力量攻克主要知識點,不要求鑽,求偏。首先的著眼點,肯定是著眼於高考題,高考題比較準確,參考意義很大。接下來,我們就以高考題為基準,為大家篩選出近年來高頻文化常識知識點。第一,稱謂。最常考,人的名,字,號。
  • 《中國文化讀本》:一本書讀懂中國文化
    讀中國,你會越來越愛這片神奇的土地;讀中國,你會越來越親這裡的每一寸山河。這不是一本介紹中國文化簡單常識的通俗讀物,不是一本中國文化的小百科辭典,更不是一本文化導遊手冊,而是一本能顯示中國文化內在精神和中國人的活生生的心靈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態度、審美情趣的文化讀物。
  • 古代顏色中的文化擔當:青色
    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我國古代顏色的主要分類以及顏色背後的文化內涵,並且探討了古人獲取顏色的起源以及顏色與我國古代哲學之間的關係。在以後的文章中我們繼續探討我國古代顏色的文化內涵,這一期我們探討的是青色。和中華民族對應的顏色,大家最能夠想到的就是紅色和黃色。紅色素有中國紅的稱謂,每到春節的時候,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是一片紅色。
  • 【國學】古代書信文化常識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一直崇尚君子之風。《禮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不唐突。學會寫信是一種文化素質和個人涵養的最基本體現。  我國的書信史源遠流長,戰國時期樂毅的《報燕惠王書》、魯仲連的《遺燕將書》、李斯的《諫逐客書》等,都已是傳誦千古的名篇。但先秦兩漢人寫信,形式比較隨便。至遲到魏晉時期,開始有人撰作「書儀」,就是各類書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寫信時套用。迄今所知最早的書信格式,是晉代書法家索靖書寫的《月儀》。
  • 龔世學:管窺中國古代符瑞文化
    符瑞,或稱之為「祥瑞」「瑞應」「禎祥」「符應」「嘉瑞」「嘉祥」等,是古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徵驗與吉兆。符瑞文化生於殷周之際,殷周之際新天道觀念的形成是其產生的關鍵因素,圖騰崇拜、徵兆信仰、史官文化等因素是其產生的重要原因。
  • 博覽群書沒時間,喜歡古代歷史文化可以讀一下這四本書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和中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四大古國誕生的文明都屬於原生文明,分別影響著周邊地區。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2019年隨著良渚遺址的考古工作取得階段性的成果,已經證實良渚遺址就是證實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4|朋友關係稱謂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代常見朋友關係稱謂,大家記得收藏喔。【患難之交】逆境中結交的朋友。【莫逆之交】莫:沒有;逆:牴觸。志同道合的朋友。【金蘭之交】情投意合親如兄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