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報全媒體記者 蘇俊傑 攝
花城廣場—海心沙—廣州塔,這裡是廣州對外開放的「城市客廳」,是「千年商都」的新地標,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7年廣州《財富》全球論壇均在此精彩亮相。其中,花城廣場是廣州目前最大的廣場,2010年10月起向公眾開放,周邊建有廣州圖書館新館、廣州大劇院、廣東博物館新館、廣州市第二少年宮、廣州國際金融中心等地標建築;位於珠江江心的海心沙島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的舉辦場地,現已開放為市民公園,也是城市重要的文藝演出地;廣州塔則是「羊城新八景」之一,也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旅遊觀光塔。
威水史
城市中心區建設的典範
花城廣場位於廣州市城市新中軸線珠江新城核心區,規劃佔地面積56萬平方米,呈寶瓶狀,綠化面積40萬平方米,為市民及遊客打造觀光、休閒、娛樂、購物等配套齊全的「城市客廳」。其規劃理念超前,被譽為「特大城市中心區建設的典範」。作為廣州市目前一次性建成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地下空間開發項目,花城廣場地下50多萬平方米全部架空打通,用作車行通道、地下商業城、停車位,以及APM旅客自動輸送系統。廣場每天客流量超過20萬,立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能有效解決城市CBD的交通難題。
海心沙與花城廣場一橋相連,是集文化、旅遊、休閒、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和文化旅遊名片。園博會、廣州國際燈光節、廣州國際馬拉松等盛大活動,均以海心沙為重要選點。
隔江相望的廣州塔,以600米建築總高度成為目前全世界已投入使用的最高電視觀光塔。多年來,廣州塔斬獲不少獎項,包括第37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及創新技術與產品展覽金獎和大會特別大獎,國家級建築設計金獎,中國土木工程領域科技創新最高榮譽獎項——詹天佑獎,被譽為世界工程諮詢行業的「諾貝爾獎」的「菲迪克百年重大建築項目傑出獎」等。
新徵程
A 廣州的城市客廳與形象擔當
花城廣場—海心沙—廣州塔這一廣州城市形象標誌性區域的形成,與廣州亞運會等盛事密切相關。
此前,中軸線北段80層中信廣場未考慮設計觀光層,如何俯瞰廣州市容?適逢2010年廣州亞運會電視轉播需要,城市需要一座新的地標。廣州塔2005年正式動工建設,亞運會開幕式前建成,其後成為廣州新城市地標。
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在海心沙舉行。亞運會之後,廣州市政府將有代表性的場館活化利用,打造成為海心沙公園。
如今的海心沙,還擁有佔地兩萬平方米的花海,每個季度都有不同的主題花海,成為市民周末消遣好去處。原來的亞運碼頭也已恢復,粵劇紅船在此停靠,與岸上展覽、特色餐飲逐步聯動。
羊城晚報記者從廣州市國規委獲悉,花城廣場(珠江新城核心區)從提出規劃概念到亞運會前建成前後歷經18年。它的成功建成,彰顯了廣州始終堅持將城市最中心、地價最貴的區域留給廣大市民享用的理念。逐步建成的花城廣場—海心沙—廣州塔,成為城市新中軸線的三顆明珠,也成為廣州的城市客廳與形象擔當。
B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傳播中心
根據規劃,廣州新中軸線的城市功能涵蓋金融辦公、商務綜合、商務辦公、文化藝術。
花城廣場周邊39幢各有特色的建築,既有博物館、大劇院、少年宮、圖書館四大公共文化設施,也有商業建築等。據天河中央商務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花城廣場內的花城匯匯聚300餘家優質商戶,周邊業態以金融業、現代商貿業和商務服務業為主,總部企業集聚,「天河CBD擁有廣州市認定的總部企業105家,60%以上集中在花城廣場周邊」。
據介紹,花城廣場—海心沙—廣州塔一帶正打造成文商旅融合發展示範區,為市民及遊客帶來更有品質的生活體驗。目前,廣州塔·珠江黃金水段創5A景區申報工作正積極推進,整個區域包括海心沙與花城廣場,最終將形成水陸空樞紐型網絡景區。
隨著廣州市「一江兩岸三帶」的優化,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推進,花城廣場—海心沙—廣州塔未來大有可為。今年9月,廣州市政協城建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崔虹建議,整合廣州海心沙一帶文化資源,將其打造成為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傳播中心。
規劃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建築設計經全球徵集,綠色環保新技術率先應用,高端產業與人才集聚,商業模式多維度創新,資金頻繁流動……這一片區成為改革開放廣州城市發展最鮮活的樣本之一。
親歷者
廣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強:用「繡花」功夫打造區域典範
「這一城市中央區域的形成,要感恩時代,感恩改革開放。」陳強說。他告訴記者,2008年正值廣州「十年一大變」的節點,廣州亞運會等多個機遇疊加,天時地利人和,快速推進了廣州的城市開發與建設。這幾年,廣州城投一直配合天河區政府,用「繡花」的功夫實施城市管理,打造區域典範。
「花城廣場—海心沙—廣州塔連成一線,是城市的中心。這裡的硬體條件已經比較完善,當下與未來,要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繼續以人為本,提升服務品質,營造文化氛圍,同時展示城市的新面貌。」陳強說。
值得一提的是,海心沙與羊城晚報還有一段緣分。廣州亞運會閉幕後,海心沙的定位問題備受關注。2012年,羊城晚報就海心沙「後亞運時代」的開發利用適時推出系列獨家策劃,與市民一起探討「共建共治共享」,為海心沙公共與商業利益尋找平衡點。
其時參與報導採寫的羊城晚報記者何裕華回憶:「政府曾表態海心沙將作為市民廣場,那麼如何在惠民的同時尋找盈利點呢?為了找到這個共贏點,報社派記者前往新加坡和上海體驗當地商務會展旅遊產業,尋找海心沙未來發展可借鑑的經驗;並採訪專家學者,召集市民前往海心沙調研等,廣泛聽取各方建議。」
「報導出街沒多久,海心沙就宣布免費開放了,這在當時是很大的變化。現在的海心沙加入了演出、展覽等商業運營,不僅有了『生財之道』,還豐富了城市旅遊文化資源。」何裕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