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憶《門孔》寫作往事 曾一次次擱筆哽咽

2020-12-26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餘秋雨與電影導演謝晉的關係很好。謝晉去世前立的遺囑中包括,他去世後的墓碑由余秋雨先生寫。謝晉導演去世後,餘秋雨執行了這個遺囑,寫了謝晉的墓碑,然後寫了一篇文章《門孔》。文章寫得很感人,讓讀者看到大導演謝晉生活中的艱辛:四個孩子,兩個孩子智力欠缺,而且很嚴重。但是謝晉與孩子們的情感甚篤,父子情令人感動。

餘秋雨透露,謝晉曾給他說,他的兒子阿三長年因病在家,「為什麼眉毛那麼稀疏?因為他每天在家的門孔裡面等我回來。他只要醒了就在門孔裡看,眉毛全部磨光了。」《門孔》這篇文章在網上流傳甚廣。最近這篇文章也被餘秋雨收集在一本叫《門孔》的散文集中,8月18日在上海書展上首發。餘秋雨說,自己寫書有八百多萬言,但唯有寫作這本書時,一次次擱筆哽咽。

在《門孔》裡,除了收入餘秋雨寫謝晉父子的《門孔》,還包括他寫的其他多篇寫人的新作,包括他寫巴金、黃佐臨、章培恆、陸谷孫、張可、王元化等文化名家,還包括他寫白先勇、林懷民、余光中等。可以說是餘秋雨寫作至今的全部單篇記憶文學的結集。新作之所以取名《門孔》,餘秋雨說,因為門孔的意思,守護門庭,窺探神聖。門孔的後面是家庭,守護著家庭,但又是窺探著神聖。對謝晉的兒子阿三來說,他每天在門孔處,窺探的是爸爸回來,而對更多人來說,則是期盼著更大的東西。「我把『門孔』這個含義當做當下艱苦奮鬥文化人的共同哲學。我很願意大家可以來看看我的這本新書,不是看我的文章,而是看這些文化前輩們,在艱難當中的努力、堅持,在門孔裡面守護門庭,又窺視著神聖,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過程。」

新書中還特別收入一篇《單程孤舟》,既是餘秋雨與妻子馬蘭多年來「相濡以沫、相依為命」情感歷程的自敘,也是餘秋雨對於此趟世間行旅的冷冽的徹悟:「只有此生,只有單程,只有孤舟,只有兩人。」在發布會上,餘秋雨還主動提到,社會上每半年有一條謠言說他和妻子馬蘭離婚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每次我和馬蘭看到都哈哈大笑。後來編得越來越誇張,各種各樣的謠言越來越複雜,甚至把我馬上和別人結婚的照片都登出來,這就亂了,請大家不要相信。我和馬蘭像好兄弟一樣,好朋友一樣,關係很好,很密切,我們是好夫妻,謝謝大家的關愛。」餘秋雨透露自己當下主要待在上海,「安安靜靜過日子,不上網、不用手機,大家找我很困難。我想告訴大家一個人不管走多遠,不管寫多少東西,重點還是一個小小的家庭,一個安靜的生活,一個被安頓住的自我靈魂,被安頓住了,安安靜靜的過日子,看著周圍的風雲,覺得非常非常幸福。」

提到餘秋雨,不能不說到他的超級暢銷書《文化苦旅》。這本書於1992年首次出版,是餘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該書開創「歷史大散文」風氣,影響甚大。至今仍在再版。與《門孔》一起亮相上海書展的,就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增訂版插圖本《文化苦旅》。這次修訂幅度較大,新增了十幾篇重要文章,約佔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其中入選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經典篇目也全部經過改寫、修訂。

提到這本給自己帶來巨大關注度的暢銷書,餘秋雨顯得很自豪。他說,前不久有人問他,為什麼你30年前的《文化苦旅》和絲綢之路,在起點和道路上不謀而合?「我當然很驕傲。在30年前,不做官、不出國、不做買賣、不做生意,辭職之後跑到絲綢之路的起點,跑到陝西、甘肅,一個人披著破棉襖去走。我說這是天的召喚,神秘的力量把我帶到了一個重要的地方,我開始一個人走,這就是文化苦旅,我覺得這條路走得對。這個「苦」並不是自己的苦,我們有百年血淚,但是我要告訴世界,這個民族有百年血淚,千年前的輝煌,是這樣的。所以我辭職之後來到來到公元七世紀的陽關。當時的陽關和現在不一樣,沒有車,要走路,一個人披著破棉襖走路。有的時候感覺不安全,就在自己的手上拿一塊石頭,就這樣走。這樣,寫成了《文化苦旅》。」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漆海毅

相關焦點

  • 餘秋雨攜新作《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談記憶文學與中國文脈
    餘秋雨攜新作《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談記憶文學與中國文脈  據悉,餘秋雨新書《門孔》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系餘秋雨至今所寫的全部單篇記憶文學的結集,特別收入新作多篇,餘秋雨著述八百多萬言,但他坦言:唯有寫作這本書時,一次次擱筆哽咽。  《文化苦旅》插畫增訂終極版此次也一併亮相上海書展,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苦旅》是在舊版《文化苦旅》的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
  • 「《門孔》的後面是家庭」
    餘秋雨新書《門孔》。一本取名《門孔》的散文集8月18日在上海書展首發。這本散文集收入的文章中,確有一篇專門寫謝晉父子的文章《門孔》。  眾所周知,餘秋雨與已故著名電影導演謝晉的關係很好,謝晉曾立遺囑請餘秋雨為自己寫墓碑,謝晉去世後餘秋雨執行了這個遺囑,然後又寫了這篇《門孔》的文章,寫得很感人,以至於在網上流傳甚廣。
  • 從「門孔」感受一個不一樣的餘秋雨
    徹底的邊緣、極致的顯赫、萬人的追捧、嘈雜的爭議,都曾出現在他的生命裡。他曾在「孤獨」中撰寫《世界戲劇學》,又在「熱鬧」中辭去職務,開始文化苦旅。「對於做官和出名,我沒有絲毫榮譽感;對於邊緣和孤獨,我沒有絲毫不適應。這是因為,前者只是偶然所遇,後者則是本性所歸。」    在餘秋雨過去的70多年時光中,他寫了很多書。
  • 餘秋雨:《門孔》真的是我寫的
    餘秋雨  餘秋雨緬懷謝晉導演的散文《門孔》曾在網上引起轟動,感動無數讀者。昨天下午,餘秋雨「記憶文學」結集《門孔》在上海書展首發,吸引了上千「餘粉」圍觀。  昨天的會場座無虛席,餘秋雨說,很多讀者關心他的近況,藉此機會他想告訴大家,過去他是三分之一時間在上海家中寫作,三分之一在北京帶博士生,三分之一在國外考察,現在大多數時間安靜地在家做自己的事情,「我連手機都沒有,所以找我很難。」接著他又補充說,馬蘭就是他的手機。
  • 餘秋雨記憶文學結集《門孔》
    (記者路豔霞)昨天,作家餘秋雨攜新書《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該書是他至今所寫的全部單篇記憶文學的結集,特別收入新作多篇。此前,餘秋雨緬懷謝晉導演的《門孔》在網上曾引起轟動。由這篇文章開始,廣大讀者紛紛尋找餘秋雨緬懷其他文化逝者的文章,於是發現了他筆下的巴金、黃佐臨、章培恆、陸谷孫、張可、王元化……同時,也讀到了他描述海峽對岸至今健在的文化名人星雲大師、白先勇、林懷民、余光中的一系列篇章。而這些文章此後都被收入了《門孔》一書中。除此之外,餘秋雨與妻子馬蘭的情感歷程自敘《單程孤舟》也收入其中。
  • 水木筠子‖餘秋雨《門孔》溫暖人的荒漠
    動人文字溫暖入心——讀餘秋雨《門孔》讀一本好書,可以讓人醍醐灌頂,有時會沉湎其中。讀完餘秋雨先生《門孔》這本書,我心中瀰漫著絲絲悲傷、感動,但更多的是溫暖,有親情、友情、愛情。以前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寫作是自己個人堆積情感的輸出,寫什麼樣的文字才能打動別人、引起別人的共鳴?讀罷這本書,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門孔》是餘秋雨先生的一部人物回憶散文集,共收十三篇文章。
  • 餘秋雨新作《門孔》延續《中國文脈》
    本報訊8月18日,餘秋雨攜新作《門孔》(湖南文藝出版社)亮相上海書展。餘秋雨說,「我以前寫過《中國文脈》,從遙遠的時候一直寫下來,寫到現代斷了,現在可以看《門孔》,它就是《中國文脈》的延續。」
  • 讀餘秋雨《謝家門孔》
    我本以為,餘秋雨先生的這篇文章,是寫關於那個時代謝家的興衰,然而並不是。他寫得是現代的謝晉。謝晉,何許人也?他1923年11月21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導演。他在60歲的時候對餘秋雨說:「現在,我總算和全國人民一起成熟了。」他確實晚熟。
  • ...十卷》將陸續再版 已推出《中國文脈》《文化苦旅》和《門孔》
    □半島記者  孟秀麗  文化名人餘秋雨的文學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由《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中國文脈》《極品美學》《傑作之秘》《空島·信客》《冰河》《門孔》組成的十部作品集《餘秋雨文學十卷》目前正陸續再版上市。目前已經推出的作品有《中國文脈》《文化苦旅》和《門孔》。  這些作品,是餘秋雨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所創作的,時間橫跨了三十年。去年,餘秋雨對於這些作品進行了大量的修改和訂正。
  • 餘秋雨新計劃:開書院、招博士、搞文化
    昨晚,華西都市報記者向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的助理金克林求證,他證實了這一消息。金先生介紹說,「10月12日『秋雨書院』成立後,餘秋雨將帶博士生進行中國文化史方面的研究,餘秋雨也將面向全國招收博士生。」  開書院為了培養更多「文化人」  昨晚,餘秋雨助理金克林向華西都市報記者透露:「秋雨書院」主要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負責。
  • 餘秋雨《文化苦旅》經典語錄5則:友情的敗壞,從利用開始
    提起中國國內的大作家,除了莫言之外,人們很快就會想起餘秋雨。餘秋雨的著作不少,其中最著名的還是他的《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是一部散文集,於1992年首次出版,是餘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筆者在讀了之後,也曾深深的被裡面的句子所吸引。下面是整理的一些裡面的句子,和大家一起學習。
  • 餘秋雨:以腳丈量絲路文化
    這位走得最遠的文人認為,絲綢之路的價值無與倫比,絲路文化的本性就是中華文明的本性 走近餘秋雨,宛若品味一場文化盛宴,享用一次文化饕餮。 從學術研究、教育行政到實地考察、隨筆寫作,餘秋雨經歷了不少徹底的攔斷和轉換,每次都是在別人認為狀態最好的時候離開,一遍遍地從零開始。
  • T179次列車長憶殉職乘警:最後一次見他時正執行任務
    中新社郴州3月31日電 題:T179次列車長憶殉職乘警:最後一次見他時正在執行任務中新社記者 魯毅 徐志雄31日,經鐵路部門緊張搶修,30日發生於京廣鐵路湖南郴州段的客運火車側翻事故線路已恢復通車。回憶起於忠元,41歲的趙大偉幾度哽咽,「他是個非常實在、盡責的小夥子,跟我們的班組非常團結,我最後一次看見他時,他正在執行任務。」這起因列車撞上線路塌方體發生的T179次列車發電車起火、5截車廂側翻事故,造成1名鐵路乘警殉職,4人重傷,123人輕傷。
  • 45歲餘秋雨「裸辭」,跑去大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金庸先生聽了,笑著回答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余光中先生也曾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除了餘秋雨。」這句頂級的評價,足以證明餘秋雨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最年輕大學校長的「裸辭」窮遊1991,餘秋雨先生還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是全國最年輕的一位大學校長,同時坐擁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等十幾個榮譽稱號,出版了許多文學著作,可以說是達到了文化教育界的巔峰。
  • [北京您早]《玩具總動員4》洛杉磯首映「巴斯光年」憶往事
    [北京您早]《玩具總動員4》洛杉磯首映「巴斯光年」憶往事 《玩具總動員4》洛杉磯首映「巴斯光年」憶往事。
  • 憶經典往事《奇蹟世界SUN》青春回憶
    原標題:憶經典往事《奇蹟世界SUN》青春回憶   《奇蹟世界SUN》絕對可以說是老玩家的青春記憶了,回首過去,各位玩家有沒有想起自己曾經在《奇蹟世界SUN》裡徵戰的那些時光和歲月。現在的《奇蹟世界SUN》裡依然還有很多玩家在不斷的堅持和努力奮鬥著,是時候回來看看自己的老朋友了。
  • 餘秋雨很精闢的一句名言,道出了無數人看待生命的誤區,告誡世人
    餘秋雨說「中國文化是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邊的小橋流水人家」,從古時候起,文人大多都是路上的。行走在路上,就是為了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風景、看生命,用一生的時間去追尋生命真正的樣子。談起人的生命,確實很簡短,唯有幾十年罷了。況且人的生命也是尤其脆弱的,脆弱的程度上很多時候連小動物都比不上。為何這般說呢?小動物生存能力強些,皮粗肉糙些,耐碰些。
  • 多年好友憶二月河:曾因手稿字難認被出版社退回
    刁書林告訴新京報記者,二月河曾留下心願,希望不要打擾太多人。新京報記者對話二月河生前好友刁書林。回憶起往事,刁書林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他說二月河首次將《康熙大帝》手稿送至出版社時,因字寫得太難認被退回。今天上午聽到了他去世的消息,我特別的悲痛,哭了好多次。我們是高中同班同學, 1963年到1968年期間,曾在一個床上睡了5年,後來參軍我們還在同一個團,幾十年的老朋友了。剛剛他女兒轉告我說,他之前就留下心願說「不要打擾太多人」。新京報:他做過什麼讓你印象很深的事情?
  • 30年前,餘秋雨用旅館便籤紙寫的文章發給雜誌社,主編:你火了
    我們上期講到中國當代最著名的文學大家,提到了莫言,那現在就必須得提一下餘秋雨。30多年了,餘秋雨創作的文學作品銷量達驚人的450萬冊,單憑一本《文化苦旅》就創造的150萬冊的傲人成績,可以說,餘秋雨是借自己一己之力創造了整個中國散文作品的銷售奇蹟。
  • 餘秋雨回應錯別字風波 呼籲統一異讀字
    本報訊(記者甘丹) 日前,學者餘秋雨在央視青年歌手大賽上擔任文化素質評委時,被觀眾現場指出念錯別字。昨日,餘秋雨和此賽事文化考題的出題者陳斌做客新浪聊天。餘秋雨表示自己在「仁者樂山」的「樂」字上,發音沒有錯誤。「一種是書面語言,一種是口頭語言」,餘秋雨表示,他認為漢字簡化不僅要簡化字體,還要簡化異體字和異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