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後,日本人火燒致遠艦模型狂歡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甲午戰後,日本數萬民眾聚集在東京上野公園,用1:1的比例用木頭複製致遠和定遠兩艦,然後齊呼口號打沉定遠、致遠,並將火把扔到船上,看到兩艘大船燃燒著熊熊烈火,日本民眾高舉雙手熱情狂歡。

「致遠艦就是中國海軍軍魂、中國民族魂的物證。所以這次看到致遠艦瓷盤上的艦徽還在發光的時候,就覺得這種精神還沒有消失,還在熠熠生輝。」隨著「丹東一號」確認為北洋海軍名艦致遠艦,一直參與該項考古工作的陳悅也放下了心頭的一塊石頭。

陳悅說,致遠艦的發現最大意義是,讓這段歷史再次被彰顯,一個活生生的紀念碑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從而引起我們對海權的反思。

當時日本媒體報導的火燒定遠、致遠模型的照片。途中為定遠模型,被誤寫為鎮遠。模型為木質,按照原艦1:1製作。(陳悅供圖)

接受華西都市報專訪時,陳悅還向記者接著透露甲午戰後發生在日本的一件事:日本數萬民眾聚集在東京上野公園,1:1比例用木頭複製了致遠和定遠兩艦,民眾齊呼口號「打沉定遠、打沉致遠」,隨後將火把扔到船上,看到兩艘大船燃燒著熊熊烈火,日本民眾高舉雙手,高聲歡呼。陳悅說,這個看著略帶巫術性質的舉動,實際上代表了北洋海軍給日本帶去的難以磨滅的心理震撼,雖然甲午戰勝,但是恐懼並沒有消除。

確認致遠艦「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華西都市報:您從一開始就介入到「丹東一號」的考古發掘,能否介紹一下,兩年來「丹東一號」是如何被確認為「致遠艦」的?

陳悅:這是一個逐步確認的過程。2014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啟動對「丹東一號」沉船的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方形舷窗以及一枚關鍵的一門11毫米的10管格林機關炮、一枚152mm口徑的炮彈德不孤,這些都是這三艘沉船中致遠艦所獨有的。

但要確認它是致遠艦還需要更直接的證據。今年9月17日,在水下發現了瓷盤碎片,9月18日打撈出水,經過拼接復原後,出現了帶有「致遠」字樣的艦徽,再加上之前的諸多間接證據,就可確認這艘沉艦就是致遠艦。

華西都市報:但在最初大家一度認為這是超勇艦,這是為什麼?

陳悅:這是一個很怪異的事情,因為根據日本的史料記載在致遠艦坐標點沉沒的是超勇艦,而這套坐標在此前從沒有公布過。所以在最初大家一度認為這艘甲午沉艦是超勇艦而不是致遠艦,而且當時也不敢往致遠上想。

但現在可以發現,日本的記載是錯的,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華西都市報:是否是日方故意記錯?陳悅:這還不能確定。不過圍繞這艘致遠艦,有一件事至今還無法完全解釋。就是考古隊員發現沉艦上整個甲板鋪滿了一層石頭,且石頭都非常巨大,都有非常明顯的人工雕琢的痕跡。

沉艦地點遠離海岸,為何這些大石塊會出現在沉艦的甲板上?有人認為是日本熟悉中國的風水文化,把石頭壓在船上就是破壞掉中國的風水,同時還有壓著北洋海軍乃至中國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

揭秘幕後 日本數萬人火燒致遠艦1:1模型

華西都市報:這說明,即使致遠艦被打沉,日方依然對致遠艦對北洋海軍心存忌憚?

陳悅:我給你講一件甲午戰後發生在日本的事,至今聽起來仍感覺像帶有巫術色彩的舉動。

甲午戰後,日本數萬民眾聚集在東京上野公園,公園裡有一個湖叫不忍池,日本人用1:1的比例用木頭複製了致遠和定遠兩艦,然後民眾齊呼口號,打沉定遠、打沉致遠,隨後將火把扔到船上,看到兩艘大船燃燒著熊熊烈火,日本民眾高舉雙手,熱情狂歡。

這個上野公園舉行火燒定遠、致遠儀式的場面,曾被日本的浮世繪描繪下來。

華西都市報: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

陳悅:1886年,北洋水師的定遠艦前往日本長崎港進行第一次大修。作為當時的亞洲第一鐵甲艦,定遠艦的出現震撼了日本,在加上當時發生的長崎事件。日方大肆宣揚中國清政府憑藉海軍實力強大而欺辱日本,此後日本海軍的發展也都以定遠為目標,擊沉定遠為目的。甚至兒童中都出現了「擊沉定遠」的遊戲。

經過近10年的努力,日本自認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於是在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但在甲午海戰中,雖然北洋水師戰敗,但讓日本一直有解不開的心結,一個是定遠艦沒有被他們擊沉,而且海戰中日本兵還發出了「定遠為什麼打不沉」的絕望呼聲。同樣,致遠艦,也不是被日艦擊沉,而鄧世昌率艦最後向日艦發出衝鋒的舉動,則給他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心理震撼。

為了解開這個心結,就在上野公園出現了火燒定遠、致遠的詭異場面了。

華西都市報:在公園裡火燒定遠、致遠為自己提氣、解恨。

陳悅:是的。日本的自信其實就是在甲午之後產生的。在甲午之前,日本一直處於被北洋海軍威懾的地位,這種既恨又怕的心理普遍存在於當時的日本人心中。雖然甲午戰勝,但是恐懼並沒有消除,通過火燒事件,日本人來獲得心理上的和精神的自信。

在甲午戰後,北洋水師戰艦殘骸多被日軍打撈、拆分,當做戰利品陳列在神社、學校和公園。「致遠艦」沉沒後,日軍將「致遠艦」的機關炮拆走,至今仍置放在橫須賀市三笠艦主題公園內,炫耀戰績。121年前的屈辱依然在傷害中國人的感情。

反思歷史日本重新使用「吉野」之名,用意明顯

華西都市報:在1997年國家文物局批准打撈致遠艦時,當時張序三中將就說:「致遠」艦官兵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團結奮戰抵禦外來侵略的愛國精神,我們撈的是民族魂,哪怕只剩下一塊鐵也要把它撈上來。

陳悅:對,致遠艦就是中國海軍軍魂、中國民族魂的物證。所以這次看到致遠艦瓷盤上的艦徽還在發光的時候,就覺得這種精神還沒有消失,還在熠熠生輝。

致遠艦跟其他船不一樣,它是一艘正能量的船,是最能體現北洋海軍風貌的一艘戰艦。同時致遠艦的發現也是目前中國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北洋海軍戰艦。在此之前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北洋海軍戰艦遺物出水。

華西都市報:近年來,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一些軍艦採用甲午海戰中的舊名,比如「吉野」號,當時「吉野」號是北洋海軍的大患,或者說因為有吉野號日本才敢發動甲午海戰,對此您怎麼看?

陳悅:日本海上自衛隊現在的艦船命名規則,和舊日本海軍是一致的,都是用地名來命名。隨著船的增多,出現了重名,也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同「吉野」這樣有歷史印記的名字命名,這裡面能夠感受到某種用意吧。

陳悅:華西都市報發現經遠艦,是甲午史上最重要事件之一

「華西都市報發現的經遠艦和本次發現的致遠艦,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甲午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陳悅說。

近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再次在黑島尋訪到一塊來自經遠艦的鐵甲殘骸。該殘骸重約200餘斤,十餘年前由漁民在海中打撈所得,後被放置在路旁風吹日曬。

2014年,在甲午海戰120周年之際,華西都市報記者來到遼寧黑島,聯合國內知名水下攝影師慨文,潛入海底,首次用鏡頭記錄下了水下的經遠艦殘骸。這是繼120年前「經遠艦沉沒」最後一張遺影后,關於經遠艦最新的一組照片。

同時記者還搜集到十餘種關於經遠艦的遺骸資料,記者將這些資料的照片提交給陳悅後,他將這一信息轉告了當時正在莊河臨海調查「丹東一號」的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去年8月華西都市報全國獨家拍攝的第一張經遠艦海底殘骸照片。

去年10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公布「經遠艦」的水下照片,確認了華西都市報所發現的沉船遺骸就是經遠艦。

而這組等待了120年的珍貴圖片,則格外引起了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的關注。經過照片比對和兵棋推演,陳悅得出了這樣一個驚人結論:「由此可確認,在黃海海戰中,日艦並未直接擊沉任何一艘北洋軍艦;而追擊經遠艦的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涉嫌集體作偽證。」陳悅的最新發現,目前已經引起了日方專家的關注,並對此展開研究。

「此事現在已經引起了日本專家的注意,」陳悅說,「日方專家經過研究後,也開始懷疑第一遊擊隊有關經遠艦的陳述。」(文/王國平)

相關焦點

  • 專家:甲午之後 日本數萬人曾火燒致遠艦模型
    為了解開這個心結,就在上野公園出現了火燒定遠、致遠的詭異場面了。  華西都市報:在公園裡火燒定遠、致遠為自己提氣、解恨。  陳悅:是的。日本的自信其實就是在甲午之後產生的。在甲午之前,日本一直處於被北洋海軍威懾的地位,這種既恨又怕的心理普遍存在於當時的日本人心中。
  • 玉石俱焚,甲午海戰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吉野號
    這一時期的北洋水師,不僅擁有鎮遠艦、致遠艦等當時世界上頂尖的主力戰艦,海事人才更是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諸如鄧世昌等青壯派新式海軍人才成為北洋水師的中堅力量;這時候的北洋水師,說是東亞第一也不為過。然而好景不長,清朝頑固派眼界短淺,認為北洋水師氣候已成,便不再對其傾注精力財力。甚至慈禧太后本人,為了填補內宮開支、維持其奢靡生活,公然削剝海軍軍費,挪用水師經費。
  • 致遠艦殘片揭開答案
    對中國窺視已久的日本以清軍入朝為藉口,派遣日軍攻佔朝鮮,清朝被迫對日宣戰,甲午中日戰爭就此拉開帷幕。甲午海戰歷時近9個月,清軍陣亡31500餘人,其中就有著名的海軍將領鄧世昌。在甲午海戰爆發一個多月後,黃海之戰正式打響,北洋水師慘敗,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駕駛軍艦衝向日寇的吉野號,最終以身殉國。
  • 致遠艦水下考古成果發布:提取文物200餘件(組圖)(1)
    原標題:致遠艦水下考古成果發布:艦體損毀嚴重提取文物200餘件央廣網北京12月30日消息(記者丁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電影《甲午風雲》中,鄧世昌的一句「撞沉吉野」,讓我們始終銘記那段悲愴屈辱的歷史,更讓我們無法忘記葬身海底的致遠艦。
  • 定遠艦鐵甲出水!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它的出水,讓人們又仿佛回到了1895年那個風雲激蕩的歲月,讓人看到了那隻號稱亞洲最強艦隊昔日的榮光。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
  • 致遠艦水下考古結項 使用中國自創方法保護艦體
    「丹東一號」沉艦(致遠艦)遺址地處遼寧省丹東市東港西南約50多公裡的海域,距離最近的大鹿島約20公裡。2013年11月,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會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丹東一號」水下考古調查項目;2014年4月鎖定水下沉艦的準確位置;2015年8月到10月,考古調查發現「致遠」瓷盤、穹甲、方形舷窗、魚雷引信等重要遺物,確認沉艦的身份為北洋水師甲午沉艦——「致遠艦」;2016年9月到10月,清理出沉艦的舭龍骨,確認沉艦的埋藏深度、分布範圍及整體保存狀況;本次水下調查工作結束前,採取犧牲陽極的辦法對艦體採取保護措施
  • 北洋水師主力艦艇盤點 打不沉的定遠鐵甲艦和悲壯航行的致遠忠魂
    海軍不像陸軍,你拿著70年前的AK47照樣不怵現役的M4或者95突,但同級別的海軍爺爺艦永遠剛不贏新銳艦艇。甲午海戰又正好爆發於海軍科技高速發展的19世紀末期,幾年相差的可能就是一個科技等級,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北洋水師還在使用老式的克虜伯前裝填架退炮,而日本海軍已經在使用後裝填速射炮了。
  • 還記得電影甲午風雲裡的吉野號嗎,它差點成了北洋水師的一員
    電影《甲午風雲》電影甲午風雲中鄧大人命令致遠艦撞沉吉野的一幕令小夥伴們熱血沸騰。 致遠艦復原CG圖其實吉野號和致遠艦有很近的血緣關係。雖然兩艦設計者不同,但前者沿襲了前者的設計思路,並作了升級整合,噸位增加,航速更快,火炮為速射炮。
  • 中日黃海海戰嚴重失誤,鄧世昌本不該帶領「致遠艦」做自殺式攻擊
    人們往往會思考,洋務運動之後所建立起來的新式海軍,並且是位列彼時世界第七的強大艦隊,為何仍然無法帶領日落餘暉中的清帝國取得對蕞爾小國—日本的戰爭的勝利。這樣的疑問,驅使著大量的人去關注那場決定了北洋艦隊命運的黃海海戰。
  • 日本要「復活」吉野號,還記得甲午海戰嗎?
    可以說,日本對中國的傷害是極深的,而日本卻一直沒有正視歷史,總是做出許多傷害中國人感情的事情,比如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否認大屠殺和慰安婦事件,可以說日本人是傷透了中國人民的情感。最近又有一件事情引起了中國網民的憤怒,據悉就在我國第三艘055萬噸驅逐艦下水之際,日本的27DDG萬噸驅逐艦也傳來了下水的消息,新的艦艇下水就需要命名,可以說對於艦艇的命名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則, 比如我國是地名,向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就命名為遼寧艦。
  • 甲午海戰中沉沒的「經遠艦」考古細節披露!開啟塵封124年的時光膠囊
    在大鹿島海域,集中了中日兩國幾乎全部主力戰艦,海戰持續了5個多小時,此次海戰中,北洋水師損失了「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四艘戰艦;「定遠」「鎮遠」「靖遠」「來遠」四艦遭受重創。而日本海軍「松島」「赤誠」「比睿」「西京丸」也遭重創。
  • 《易經》需卦「高島吞象」佔例:清國水師慘敗「致遠艦」沉沒
    《易經》需卦九三爻:「高島吞象」佔例:清國北洋水師慘敗「致遠艦」沉沒《易經》第五卦「水天需」,九三爻辭:需於泥,致寇至」。日本易學大師「高島吞象在「甲午海戰」的開戰前夕,以需卦、卦象、卦爻辭、爻位、互卦、反卦,綜合分析出日本海軍和陸軍獲利,而中國清朝海軍有「戰艦覆沒之事」。高島將此卦的結果上呈日本政要,日本的報紙當時有刊登此預測。在預斷的四十天後,清朝的牙山及平壤失守。
  • 日本吉野號威風一時,卻被自家軍艦撞沉!314人葬身海底
    吉野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艘巡洋艦,它曾是日本海軍的主力戰艦,在甲午海戰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後,它還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坊間曾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吉野號原本是李鴻章想訂購的軍艦,但是由於資金不足,才被日本買去。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大東溝海戰謎題:日本預謀之戰? 陣形失誤之戰?
    日軍收到情報後的誤判,是兩軍主力相遇、對決的導火索  關於甲午黃海海戰的爆發背景,由來已久的觀點認為,那是自豐島海戰之後,中日兩國海軍期盼已久的主力對決,是兩國海軍準備多日、互相苦苦搜尋之後發生的必然之戰。可歷史的真相,遠非這麼簡單。  日本聯合艦隊之所以在9月17日中午非常巧合地出現在大東溝外海,完全得益於他們的情報系統。
  • 躍言:在英國拜謁北洋水師故勇墓,看到一張山東艦照片
    就在致遠艦下水的半年前,就在這座埃爾斯維克船廠,日本海軍訂購的浪速號巡洋艦剛剛建成交付。浪速號的第一任艦長就是甲午海戰時的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祐亨。也就這艘浪速艦,甲午戰爭中在第三任艦長東鄉平八郎指揮下,先在豐島海戰中,擊沉了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後又在大東溝海戰中,作為第一遊擊隊的主力之一,擊沉了同一船廠建造的超勇號。
  • 攻倭艘而屢破,怒沉滄海而不悔——鄧世昌和致遠艦
    7月,為加強臺、澎地區的防務,清政府在英國阿姆斯特朗廠訂購了兩艘巡洋艦,造價每艘84.5萬兩白銀,這就是「致遠」艦和「靖遠」艦。1887年兩艦建造完成,次年春駛抵天津大沽。由於中法戰爭結束後,臺、澎地區局勢緩和,李鴻章等決定將兩艦留歸北洋。光緒14年(1888),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時,「致遠」艦被編入中軍隊,管帶鄧世昌升署中軍中營副將,並以總兵記名簡放,加提督銜。
  • 甲午戰爭後,日本那艘「吉野號」軍艦怎麼樣了?結局讓人解氣
    在這一戰過後,日本已然成為了亞洲的暴發戶,僅戰爭賠款就高達兩億三千兩白銀,其收穫的戰利品更是多達上億日元。要知道,當時的日本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只有八千萬日元而已。由此可見日本在此戰中收穫頗豐。吉野艦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洋水師沉沒的致遠、經遠、超勇、揚威4艦軍艦,幾乎都是被日軍的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艦組成的日方第一遊擊隊擊沉或重創沉沒的。
  • 甲午振威將軍,晚清海軍總司令——葉祖珪和靖遠艦
    光緒13年(1887),清政府在英國阿姆斯特朗廠訂購的 「靖遠」和「致遠」兩艘鐵甲艦接收回國。兩艦艦身長250英尺,寬38英尺,吃水15英尺,排水量2300噸,動力5500馬力,航速18節。艦上裝備有21公分主炮、15公分炮、5.7公分炮、輪轉式機炮、18英寸魚雷發射管等武器,乘員202人。光緒14年(1888),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時,「靖遠」艦被編入中軍隊,管帶葉祖珪升署中軍右營副將銜。葉祖珪(1852-1905),字桐侯,福建閩侯人。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駕駛班。1871年7月畢業,船政第一期畢業。
  • 1896-1911年 甲午海戰後重建的北洋海軍老照片
    中日甲午海戰後,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為苛刻、也是最空前屈辱的一道條約,戰爭賠款以及被迫向西方列強借支高利貸的巨額利息等代價竟高達6億兩白銀。這相當於相當於建設30支北洋艦隊的經費,約等於當時日本七八年的財政收入,同時也使得日本一躍而上取代中國成為東亞的頭號強國。「海琛」號上的現代軍隊這是1908年清末軍艦「海琛」號官兵留下的合影。1896年,清廷向德國訂購三艘穹甲巡洋艦,海琛是最後來華的一艘,此後一直是清末主力艦之一。
  • 甲午海戰英勇「定遠艦」鐵甲出水!幕後有廣東水下考古人的汗水
    甲午沉艦系列調查是近年水下考古的重要項目,隨著「致遠艦」「經遠艦」「定遠艦」相繼被發現,為人們深入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更豐富、可靠的實物資料,同時也見證著中國水下考古技術不斷走向成熟。此次「定遠艦鐵甲」的發現,對北洋海軍、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等研究同樣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