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臺灣淪為了荷蘭的殖民地,此後幾十年的時間裡,明朝政府一直未能收復臺灣。直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率兵進軍臺灣,與荷軍激戰九個月之久後,於第二年(1662年)成功從荷蘭中手中收復了臺灣。此時明朝已不復存在,鄭成功於是據守臺灣,對仿照明制對臺灣進行了改造,將明朝的政治制度、經濟、文化教育等「搬」到臺灣,以圖建立永久基業。此後清朝好幾次出兵徵討臺灣,均未能收復臺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後,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兵攻打澎湖、臺灣,清軍在與鄭軍的交戰取得了勝利,鄭克塽率部投降,最終清朝成功收復了臺灣。鄭氏政權在臺灣的統治時間前後才22年,為什麼鄭氏政權受不住臺灣呢?這就要從鄭氏政權在臺灣推行的各項措施說起。
鄭成功雕像
鄭成功將自己視為明朝遺臣,不僅仍恪守臣節,在統治臺灣期間,推行的各項制度基本上是仿照明制,在臺灣設立了一府二縣,置赤嵌城為承天府,設天興、萬年二縣。鄭成功深知處理好同臺灣土著居民關係的重要性,因此他下令團結當地有名望的土著,並嚴禁士兵侵擾土著居民住所,以爭取當地土著的支持。同時,為了穩定生產、休養生息,鄭成功下令清查田戶,徵納賦稅。為了防止清政府率兵伐臺,鄭成功派長子鄭經統領水師軍隊駐守在金門、廈門等地,以拱衛臺灣、澎湖。
鄭經
不過鄭成功統治臺灣時間很短,1662年6月,他得知吳三桂在昆明將明朝永曆皇帝絞殺的消息後悲痛欲絕,加之此時染病,因此便去世了,由其長子鄭經繼位。鄭經統治臺灣期間,極力加強自身的權力,他將臺灣改成東寧,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官分理政事,自己為最高決策者。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經率部西徵遭遇大敗,回臺後一蹶不振,第二年一月便去世了。鄭經死後,鄭氏政權內訌不斷,最終鄭克塽在混亂中繼位,但此時的鄭氏政權日益腐敗,鬥爭激烈。自鄭經西徵失敗後,不僅士氣不振,經濟上也遭遇了大危機,一時難以恢復。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鄭氏政權下令徵收各類名目的賦稅,將經濟的重壓攤派到普通民眾身上,出現了士兵公然劫掠百姓的情況。這種情形下,臺灣民眾的起義不斷,據夏琳《閩海紀要》記載臺灣這時發生了嚴重的水旱災害,「米價騰貴 , 民不堪命」,而鄭氏政權不顧百姓疾苦,仍加重稅收,許多民眾不得不起來反抗,反過來又加劇了鄭氏政權的覆亡。
清收復臺灣之戰
而這時的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亂後,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趁機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舉兵攻打澎湖、臺灣,清朝採取了「剿撫並用」的策略,軍事上取得勝利後,善待俘虜,並救濟當地的百姓,一時民心所向,而鄭氏政權卻人心渙散,難以避免覆滅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