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曾從荷蘭人手裡收復了臺灣,為何鄭氏政權守不住臺灣呢?

2020-12-16 人故事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臺灣淪為了荷蘭的殖民地,此後幾十年的時間裡,明朝政府一直未能收復臺灣。直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率兵進軍臺灣,與荷軍激戰九個月之久後,於第二年(1662年)成功從荷蘭中手中收復了臺灣。此時明朝已不復存在,鄭成功於是據守臺灣,對仿照明制對臺灣進行了改造,將明朝的政治制度、經濟、文化教育等「搬」到臺灣,以圖建立永久基業。此後清朝好幾次出兵徵討臺灣,均未能收復臺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後,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兵攻打澎湖、臺灣,清軍在與鄭軍的交戰取得了勝利,鄭克塽率部投降,最終清朝成功收復了臺灣。鄭氏政權在臺灣的統治時間前後才22年,為什麼鄭氏政權受不住臺灣呢?這就要從鄭氏政權在臺灣推行的各項措施說起。

鄭成功雕像

鄭成功將自己視為明朝遺臣,不僅仍恪守臣節,在統治臺灣期間,推行的各項制度基本上是仿照明制,在臺灣設立了一府二縣,置赤嵌城為承天府,設天興、萬年二縣。鄭成功深知處理好同臺灣土著居民關係的重要性,因此他下令團結當地有名望的土著,並嚴禁士兵侵擾土著居民住所,以爭取當地土著的支持。同時,為了穩定生產、休養生息,鄭成功下令清查田戶,徵納賦稅。為了防止清政府率兵伐臺,鄭成功派長子鄭經統領水師軍隊駐守在金門、廈門等地,以拱衛臺灣、澎湖。

鄭經

不過鄭成功統治臺灣時間很短,1662年6月,他得知吳三桂在昆明將明朝永曆皇帝絞殺的消息後悲痛欲絕,加之此時染病,因此便去世了,由其長子鄭經繼位。鄭經統治臺灣期間,極力加強自身的權力,他將臺灣改成東寧,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官分理政事,自己為最高決策者。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經率部西徵遭遇大敗,回臺後一蹶不振,第二年一月便去世了。鄭經死後,鄭氏政權內訌不斷,最終鄭克塽在混亂中繼位,但此時的鄭氏政權日益腐敗,鬥爭激烈。自鄭經西徵失敗後,不僅士氣不振,經濟上也遭遇了大危機,一時難以恢復。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鄭氏政權下令徵收各類名目的賦稅,將經濟的重壓攤派到普通民眾身上,出現了士兵公然劫掠百姓的情況。這種情形下,臺灣民眾的起義不斷,據夏琳《閩海紀要》記載臺灣這時發生了嚴重的水旱災害,「米價騰貴 , 民不堪命」,而鄭氏政權不顧百姓疾苦,仍加重稅收,許多民眾不得不起來反抗,反過來又加劇了鄭氏政權的覆亡。

清收復臺灣之戰

而這時的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亂後,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趁機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舉兵攻打澎湖、臺灣,清朝採取了「剿撫並用」的策略,軍事上取得勝利後,善待俘虜,並救濟當地的百姓,一時民心所向,而鄭氏政權卻人心渙散,難以避免覆滅的結局。

相關焦點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何再沒有明朝皇室宗親被鄭氏集團擁立為帝?
    鄭成功一直以來都是倍受敬仰的民族英雄,正是他率領軍隊,趕走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維護了民族尊嚴與領土完整,這份功績值得後世的推崇與緬懷。與此同時,鄭成功也是明末清初時期著名的抗清將領,他率兵在東南沿海地區抵禦清軍南下,努力維持著南明政權的存續,成為了當時「反清復明」人士的重要希望。
  • 1652年郭懷一起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前哨
    但鄭芝龍之子鄭成功並未隨父投降,而是轉而收攏四散的鄭氏部屬,以廈門為基地展開抗清活動。國立臺灣博物館收藏的《鄭成功畫像》(絹本)鄭成功僅僅憑藉廈門島彈丸之地,顯然不足以供養其龐大的抗清隊伍。出身海盜(海商)世家的鄭成功,此時重操海貿舊業,依靠旗下龐大的船隊擊敗海面上的其他競爭對手,重新壟斷東亞洋面的海上貿易。
  • 鄭氏三代對臺灣的開發
    1662年,鄭成功驅逐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從鄭成功收復臺灣到1683年康熙統一臺灣,臺灣經歷了鄭成功、鄭經、鄭克(土+爽)三代的統治和經營,臺灣社會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鄭氏政權在臺灣建立起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 1661年,鄭成功如何收復臺灣
    葡萄牙國小人稀,又不太會經營,在荷蘭人的擠壓下,慢慢讓出了小霸王的地位。他們被從日本趕走,他們的馬六甲要塞被荷蘭人攻佔,活動的通路被切斷,香料生意的壟斷權落到了荷蘭人手裡。荷蘭人在亞洲活動,怎能繞得開中國?
  • 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明清交替之際,鄭成功在攻打南京失敗後,轉而把目光盯到了臺灣。當時的臺灣被荷蘭殖民者所佔據,鄭成功成功地把荷蘭人趕走了,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康熙元年,鄭成功去世了,他的兒子鄭經接了班。這讓清廷意識到武力收復臺灣只是時間問題了。不過由於康熙早期麻煩事太多,一時也顧不上臺灣。三藩之亂結束後,清朝的統治更加穩固。僅僅三年左右的時間,康熙就派出20萬水師進攻臺灣,並一舉成功的剿滅了鄭氏政權。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 為何鄭成功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一、 1661年初,鄭成功很惆悵。 他面臨著一個重要選擇:怎樣收復臺灣? 在後人的理解中,這是一個不用想的問題。荷蘭人佔據了美麗的寶島,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鄭成功責無旁貸。 不打不是中國人!
  • 明末之後收復臺灣,第一次38年,第二次22年,第三次代價最大
    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臺灣幾次離開祖國懷抱,又幾次被收復。最後一次離開祖國懷抱是在國共內戰之後,國民黨敗逃臺灣,至今沒有回歸。明末之後有過三次收復臺灣,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三次。
  • 明末時期,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康熙與臺灣成為內附
    導讀:明末時期,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康熙與臺灣成為內附臺灣是孤懸在中國東南海疆上的一個島嶼,宋元時代已有國人移民該處。明末有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等人來到島上經營開發,不過後來鄭芝龍任明朝官員,荷蘭人進入了寶島,直到鄭成功東徵臺灣,建立反清復明基地,從此清鄭才隔海對抗起來鄭成功擊敗荷蘭人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制訂過一系列開闢島嶼的計劃,可惜他不久病逝,這些開臺事業只有留待他的兒子鄭經來實現了。
  • 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不禁讓人感慨,臨死之前的他竟是含恨而終
    在荷蘭人統治臺灣的三十八年裡,大大小小的起義不計其數,而均以失敗告終,其中最為壯大的一次起義是由郭懷一主導的起義,當時起義的多為身在臺灣的漢人,人數達到四五千人,但是當時的他們也沒有像樣的武器,更多的是農耕經濟下的鐮刀、鋤頭之類的工具,而當時的荷蘭統治者已經有洋槍火炮,這樣的軍事較量不免顯得以卵擊石,而當時他們的內部也被人舉報,所以這樣的起義註定是失敗,郭懷一和參與者都被殺害
  • 鄭成功收復臺灣,一座城池久攻不下,俘虜上前說:「我有辦法」
    臺灣自古以來便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但是臺灣卻數次被外敵侵佔,又數次被收回,在歷次的收復臺灣戰爭中,尤以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振奮人心。公元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率軍進攻荷蘭在臺灣修建的熱蘭遮城,大破荷蘭軍隊,同年2月1日,荷蘭臺灣總督揆一無奈之下,籤署投降協議,並率領全體荷蘭人撤離臺灣。
  • 鄭成功小傳:收復臺灣的抗清名將,無顏見先人,抓破臉面而死
    (萬象特約作者:南山南)【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小傳:收復臺灣的抗清名將,無顏見先人,抓破臉面而死(國立臺灣博物館藏的鄭成功畫像)【海邊出生的中日混血】1638年(14歲),鄭成功考中秀才,光耀門楣。1644年(20歲),鄭成功被送往南京國子監求學,拜入文壇領袖錢謙益門下。錢謙益替他起字「大木」,希望他成為參天大樹。1645年(21歲),南明弘光政權覆滅,父親鄭芝龍擁戴隆武帝登基。隆武帝對鄭成功十分喜愛,但是又沒有合適的女兒嫁給他,於是賜國姓朱,賜名成功,人稱國姓爺。
  • 專為收復臺灣而生的大英雄,這座城堡是他在臺灣的家
    公元1624年,荷蘭人進犯福建沿海,被明朝福建水師擊敗,退出澎湖抵達臺灣在大員海外的一鯤身島上建築城堡,名為熱蘭遮。開始對臺灣進行長達38年之久的殖民統治。巧合的是同年8月,一位眉清目秀小孩啼哭著來到人世,他就是38年後驅逐荷蘭侵略者的民族英雄鄭成功。
  • 荷蘭人在清朝統一臺灣的行動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文/劉家歡1662年,荷蘭殖民者被鄭成功逐出臺灣。1683年,清政府降服臺灣鄭氏,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在這二十多年間,清朝政府幾次嘗試與荷蘭人聯合,共同徵討鄭氏。一、「敵人的敵人是朋友」,荷蘭希望與清軍結為盟友1646年,鄭成功起兵抗清,荷蘭人就有消息稱鄭成功打算進攻臺灣。荷蘭人很早就把鄭成功當作了他們的潛在敵人。1653年到1661年。
  • 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又殺回臺灣,為什麼最終逃離?
    絕大多數國人都有這麼個印象:鄭成功在1662年收復臺灣後,荷蘭殖民者被永久趕出中國領土。其實,歷史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在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便捲土重來,重新佔領臺灣北部的雞籠。那麼,荷蘭企圖再次奪回臺灣的陰謀為什麼最後破產呢?在那段波譎雲詭的歷史時期,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呢?筆者結合中方及荷蘭的歷史資料,揭開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的神秘面紗。
  • 清代史: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統一中國,臺灣回歸
    康熙幼年即位,他所繼承的是一個飽經戰火摧殘、經濟凋零、國弱民貧、各股勢力對抗、政權不穩的國家基業。為了穩固江山,讓清朝走向更加輝煌的盛世,康熙進行了一系列的整治和改革。在擒鰲拜、平三藩之後,他又趁著告捷餘威,把注意力轉向臺灣。
  • 鄭成功憑本事收復臺灣,為何給兵敗的荷蘭人送禮?
    1626年的時候,去過臺灣的西班牙人手繪的一張南臺的港口的古地圖,在這裡邊呢就勾勒出了當年鹿耳門地勢險要的這麼一個特點,很狹窄,很細長,大家都可以通過這個地圖能夠感受得到,而為什麼非得是古地圖呢?是因為這樣。因為他太狹窄,太細長了。
  • 鄭成功收復臺灣對如今的對臺方式有什麼借鑑意義,你怎麼看
    鄭成功收復臺灣!01:鄭家的發家史鄭芝龍從16世紀40年代起,我國臺灣等沿海島嶼「海盜」群起,他們有精良的戰船和武器,獨霸一方,是整個臺灣海島區域成為法外之地,孱弱的明朝根本無力管轄臺灣海峽之事。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七月,侵佔臺灣的荷蘭人巴特勞姆帶戰艦九艘攻廈門,被鄭芝龍率福建水師擊退(擊沉五艘,奪得一艘,殲敵數千,生擒119人),這次大勝的好處是其被提拔為總兵。
  • 正值盛年的鄭成功,為何收復臺灣僅三個月就突然去世了?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他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功蓋千秋。可是他正要大展宏圖之時,卻在收復臺灣三個月後突然病逝,年僅39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 美麗臺南,濃縮寶島四百年變遷,鄭成功由此登陸收復臺灣
    臺灣《時代周刊》曾寫到:「認識臺灣,應從臺南開始;認識臺南,就從老街道鑽探起。」這老街道指的就是位於臺南海安路的神農老街。這條被譽為臺南第一街的小巷中,這裡曾是臺南最熱鬧的地方,宗教、祭祀、金融和民俗活動都會在這條小巷中登場。傍晚在小雨中到此一遊,真的能夠體會濃濃的臺南的古老風情。各種酒吧、咖啡館、日式料理、手工店、燒烤攤遊走一圈後,你大抵只能扶牆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