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臺灣時,康熙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2020-12-12 小姐姐講史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收復臺灣那年是1683年,康熙正值而立之年,而完成收復臺灣的人正是施琅。

為什麼是施琅而不是別人?

福垊認為原因有四:

第一、施琅擅長水戰。

施琅的祖籍是河南固始人,但他的老家在福建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晉江就歸馬可波羅筆下的世界第一大海港——泉州市所管轄。晉江本身就瀕臨大海,而施琅在小時候就是一個弄潮兒,可以說得上是浪裏白條張順一樣的人物。施琅年少時,就加入了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隊伍。從海盜到招安,施琅說得上久經戰陣。清朝當時幾乎沒有像樣的水師,而「浪裏白條」的施琅,熟悉海洋的天時地利,非常善於海上作戰。儘管施琅反覆無常,但清朝收復臺灣必須找「內行」、找「專家」,更何況施琅非常了解明鄭王朝(東寧王朝)。

第二、施琅知己知彼。在鄭芝龍的隊伍裡,施琅堪稱老資格,他參軍早,久經戰陣。可以說對鄭芝龍的隊伍簡直是了如指掌。說起老資格,施琅甚至比鄭芝龍的長子鄭成功還老呢。至少在年齡上,施琅比鄭成功還大三歲呢!按照《孫子兵法》所言,打仗最講究的就是知己知彼,唯有如此才能先勝後求戰,從而百戰百勝。有句話是最危險的敵人就是最了解你的人,更何況施琅背靠清朝,有志於此。

第三、施琅志在於此。在清朝,施琅被列為貳臣;可在臺灣的回歸上,施琅是當之無愧的一賢。有志者事竟成!施琅有一個夢,那就是收復臺灣統一祖國。施琅為了收復臺灣,遭到了很大阻力。比如「滿洲第一勇士」鰲拜就很不看好施琅,漂洋過海收復臺灣,認為他太冒險,會損兵折將的。施琅是貳臣,有鰲拜的阻攔,不僅他建議石沉大海,就是的福建水師提督(全稱是提督軍務總兵官)也給罷免了,在北京整整待了13年。不過,他的意志並沒有消沉,反而時刻關注東南局勢。這就是所謂的「有志之人志不移」。

第四、施琅咬牙切齒。

鄭成功最恨清朝,清朝把已經投降的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鄭芝豹(鄭成功五叔)、鄭彩等族人先後被殺。可以說清朝之於鄭成功,那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同樣的施琅之於鄭成功,也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想當初,施琅隨鄭芝龍、鄭芝豹、鄭彩等人投降清朝之後,投降的鄭芝龍家族死於非命。幸運的是施琅,就在清朝很好地活了下來。不過,施琅的境遇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和他的叔叔施福、好友黃廷賣力地為清朝攻城掠地。和清朝並不信任他,反而想要趁機滅掉他這支力量。鬱悶的施琅不甘坐以待斃,一怒之下趁了個機會,又回到了鄭成功的部隊之中。

鄭成功對於「好馬又吃回頭草」的施琅非常歡迎,施琅也是如魚得水,奮發有為。不過,有一件事,讓兩人的關係迅速處於不共戴天!因為這件事,鄭成功抓了施琅,殺了施顯,殺了施大宣。施顯是施琅的老弟,施大宣是施琅的老爸,施琅也是在心腹和民眾齊心搭救下,再次降清。鄭成功殺了施琅的老爸、老弟,是因為施琅殺了曾德。曾德和施琅是同事,都是鄭芝龍的手下,鄭芝龍投降後,曾德和鄭成功走得很近。施琅「好馬又吃回頭草」後,鄭成功令曾德受施琅節制。曾德不甘位居人下,但他才不如施琅,施琅如魚得水的背後是鄭成功對他的不滿。施琅很有才,但有才的人也有脾氣,施琅多少有點桀驁不馴。

鄭成功上岸剽掠,用以抗清,施琅立即反對,說他這是以己之短擊人之長,而且以剽掠確保糧草那是抱薪救火。鄭成功很生氣,奪了施琅的權,讓施琅上岸——廈門。這廈門是是鄭成功的叔叔鄭芝莞守城,清朝大將軍馬得功偷襲。鄭芝莞一看架勢不對,立即腳底抹油,草民施琅率領60餘人,瘋狂反擊。殺了馬得功的弟弟,差點抓住馬得功,牢牢地守住了廈門。

鄭成功非常開心,一下子賞了他二百兩白銀。拿著白花花銀子的施琅卻很生氣,他最想要的不是錢而是官復原職。施琅就向鄭成功倒苦水,還說自己看破紅塵,要青燈古佛一生,鄭成功的態度基本就是隨你倆字。給他派了工作,讓他去募兵,施琅非常生氣,一怒之下變成了光頭施琅。曾是其手下的曾德,卻經常往鄭成功那裡跑,施琅太生氣了。說不定還會想「曾德會不會告發他。」施琅怒不可遏就把曾德給殺了,當時鄭成功派人下命令不讓施琅殺曾德。施琅收到命令後,立即殺害了曾德。這可把鄭成功氣壞了,施琅的弟弟和爸爸就這樣被殺了。

施琅有多大作用?

施琅作用很大,既可以說是主要作用是重要作用,福垊簡述如下:

施琅有點像伍子胥,最初一心要報仇,慢慢地他將把國家統一當做「報仇」。為了消滅鄭氏,統一臺灣,他蟄伏了13年。在這13年裡,他沒有一天不關注臺灣,不再為如何收復臺灣,統一祖國而殫精竭慮。13年後,康熙認同他的剿撫並重時,他又宵衣旰食,夜以繼日地打造精兵強將,並著力實現船堅炮利。是他親率大軍,乘風破浪,知其守軍,攻其不備,兼用奇正之兵,一舉登島。施琅強兵壓境後,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採用攻心術!鄭成功和他有殺父之仇,但他為了獲取臺灣的民心,主動去祭拜鄭成功之廟,並給予了鄭氏父子很高的評價。此等胸懷,非伍子胥可比,足以和郭令公(郭子儀)將軍相比。想當年,郭子儀的祖墳被挖,皇帝要嚴查此事,郭子儀卻反思自我,不讓追查。

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一天,那個人!在1683年的8月13日,施琅正式收復了臺灣。他這個靖海侯可謂當之無愧,就是他的兒子施世綸,也是一代廉吏。我們所熟知的三公案(《包公案》、《施公案》、《藍公案》)中的《施公案》主角就是施世綸,要和包拯齊名了。

相關焦點

  • 明明姚啟聖在收復臺灣中,貢獻大於施琅,為何康熙卻只獎施琅
    由於鄭軍善海戰,而清廷一直沒有訓練有素的水師,因此和鄭軍作戰時,一旦鄭軍避於海上,清軍則無策可施,為此姚啟聖特意奏請康熙,希望加強水師建設,以達到早日收復臺灣的目的。在康熙的支持下,第一支萬餘人的福建水師得以組建,並配備裝備優良的戰船和西洋火炮等,其四,舉薦良才。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
  • 清朝收復臺灣的名將,康熙為何選他,他又起到什麼作用呢?
    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一名降將對鰲拜說,殺掉鄭成功的父親,雖然當時投降了清朝;挖掉鄭成功的祖墳;不準沿海人員與鄭成功部隊有經濟往來,破壞掉沿海的所有船隻等等。這些措施加上家庭原因,鄭成功就這樣倒在了39歲這個年齡上,也是天妒英才。鄭成功不死,臺灣的收復可能更加困難。施琅因為痛恨鄭成功,便再次投降清朝,而且得到了清廷的重用。
  • 施琅提出徵伐日本,對清朝百利而無一害,為什麼康熙不同意?
    康熙親政後,把收復臺灣提上了日程。之前鄭成功死後,清朝就準備招撫鄭氏,但是都被鄭經拒絕了。不過康熙早期我們知道確實太忙了,在除掉鰲拜之後,又要面臨三藩之亂,還有西北的準噶爾叛亂。在三藩之亂後,大清內部趨於穩定了,於是康熙啟用施琅決定採用武力收復臺灣。恰在當時,鄭經去世,僅12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大權實際上為馮錫範、劉國軒掌握,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康熙利用這個鄭氏集團內部不穩定的時候,收復了臺灣。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主要成就是率軍攻克臺灣,結束海峽兩岸對立局面。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由於農曆六月間是臺灣海峽颱風盛行之時,施琅前兩次渡海攻臺就因颶風半途而廢,臺軍主將劉國軒斷定清軍不會在此時冒險渡海,對清軍的進攻毫無防備。
  • 收復臺灣的施琅,是幫助統一的大功臣,還是背主求榮的大奸臣?
    收復臺灣的施琅,是幫助統一的大功臣,還是背主求榮的大奸臣?臺灣是孤懸在海外的一座大島,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它的戰略地位很重要。雖然一度在陸地上取得了戰爭的優勢,但是最終還是敗給了經驗的不足,無奈只好依賴於水上優勢退回海上,這也就有了後來鄭成功收復臺灣。趕走了荷蘭人,臺灣成為了鄭氏集團的大本營,背靠大海,坐擁龐大的武裝船隻,鄭成功也有了發展壯大的機會以祈求未來能夠再次回到陸上去推翻清朝的統治,恢復明朝。
  • 從鄭氏家族手中收復臺灣的施琅,國家功臣還是民族叛徒?
    施琅生活於明末清初,無論對過去或者現在而言都是爭議性頗大的歷史人物。對整個中華五千年歷史來說,施琅可能微不足道。但維護國家統一的角度出發,施琅又是一位需要受到重視的歷史人物。作為一位自願投誠的明朝官員,施琅在清朝時期解決了臺灣的明朝勢力鄭成功,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 鄭經疑心太重把施琅的家人全給殺了,施琅回到岸上大罵姚啟聖
    鄭經給康熙送了求和信,想用緩兵之計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明珠知道鄭經不懷好意,但他認為這是收復臺灣的良機,如果像姚啟聖說的那樣對待鄭經,鄭經見求和不成肯定會頑抗到底,康熙綜合了明珠和姚啟聖的意見,既不能拖著也不能被鄭經牽著鼻子走,康熙命明珠前往臺灣談判,一定要堅守翔發稱臣登岸的三個原則,明珠則提出疑慮他和姚啟聖各奉其旨,如果遇到緊急情況該聽誰的
  • 施琅從來沒有攻佔過臺灣?只是接受了鄭克塽的投降!
    在《康熙王朝》中因鄭經殺死了施琅全家,導致施琅投降清廷。於是施琅訓練水師一舉攻佔臺灣,鄭經也自刎而死。那麼歷史上施琅真的是這樣收復臺灣的嗎?其實不是!施琅從未攻上臺灣,而他的最大貢獻也不是收復臺灣,而是保住了臺灣!
  • 《康熙王朝》中收復臺灣的施琅真的是鄭經逼反的嗎?完全不是!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施琅是被鄭經殺死全家老小後,憤然投清,從而成為清朝福建水師提督,也拉開了臺灣鄭氏集團的噩夢。那麼歷史上的施琅真的是被鄭經逼反的嗎?施琅是福建泉州晉江龍湖鎮衙口人,少年時學書不成,所以放棄去學劍。
  • 《康熙王朝》中施琅能收復臺灣,皆因跟北宋名將狄青做了同一件事
    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不知是否還記得這樣一幕。滿清八旗不習水戰,對與海戰都諱莫如深,這一點等到施琅投靠清軍也是如此,在康熙決定收復臺灣之時,施琅為了激起士兵的勇氣,讓他們認為這次作戰一定會勝利。施琅施琅耍了一些小手段,將100枚銅錢的兩面都弄成正面,然後對士兵說,如果天意這次能勝,那我將這100枚銅錢拋出去,落下來也一定是正面,結果100枚銅錢全部是正面,那些士兵們也深信不疑,士氣高昂。這是《康熙王朝》化用的北宋名將狄青的做法,那狄青又是怎樣做的呢?有一次,前線不僅久攻不下,而且還連吃敗仗。這時候,朝廷緊急派遣狄青馳援前線。
  • 明末時期,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康熙與臺灣成為內附
    導讀:明末時期,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康熙與臺灣成為內附臺灣是孤懸在中國東南海疆上的一個島嶼,宋元時代已有國人移民該處。明末有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等人來到島上經營開發,不過後來鄭芝龍任明朝官員,荷蘭人進入了寶島,直到鄭成功東徵臺灣,建立反清復明基地,從此清鄭才隔海對抗起來鄭成功擊敗荷蘭人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制訂過一系列開闢島嶼的計劃,可惜他不久病逝,這些開臺事業只有留待他的兒子鄭經來實現了。
  • 施琅曾多次反覆,清廷在坐穩江山以後,是怎麼對待他的後人的
    明末清初的時候,施琅在反清和降清之間反覆不斷。最後因為收復臺灣有功,而被封為靖海侯。 那麼,施琅為什麼會反覆不斷呢?他那樣做,清朝穩定局勢以後,是怎麼對待他的後人的呢?
  • 清聖祖最初對臺灣認識不足,施琅上書後才決定收復臺灣
    以鄭成功的幕僚楊英所寫的《從徵實錄》來看,鄭氏集團的作戰給養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大陸,而當時臺灣開發並不充分,遷界禁海措施一出,無法從大陸獲得物資補充,鄭軍的經濟生活立刻陷入困難,這樣的記載比比皆是。《從徵實錄》記載:「戶官運糧船猶不至,官兵至草木子充飢,日憂脫巾之變。」「時糧米不接,官兵日只二餐,多有病沒,兵心嗷嗷。」
  • 清代史: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統一中國,臺灣回歸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驅逐了荷蘭侵略者,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臺灣,但仍然用南明永曆年號,以明朝遺臣的身份繼續同清廷對抗。清朝政府經過數十年的統治,已經完全鞏固了其地位,國內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也逐漸趨於緩和,鄭成功的做法實際上成為阻礙國家走向統一的一股割據勢力。早在康熙初年,統一臺灣的問題已經提到清朝統治者的議事日程上來。
  • 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隨後,清廷授福建提督水師總兵官施琅為靖海將軍,令其統帥水師,前往徵剿鄭經。不過施琅三次出海,卻因颱風而未能成功。不過清廷仍然不死心,又派福建招撫總兵官孔元章先後兩次渡海招撫鄭經,但均告失敗。這讓清廷意識到武力收復臺灣只是時間問題了。不過由於康熙早期麻煩事太多,一時也顧不上臺灣。
  • 歷史上收復臺灣背後之英雄們的恩恩怨怨
    康熙時期收復臺灣,第一功臣當然是施琅,然後是姚啟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李光地,明珠也能算半個。這幾個人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收復臺灣的問題上都很堅決,都有貢獻,但在收復臺灣以後,對臺灣是棄是守上則意見相左,好在康熙深明大義,終於把臺灣納入版圖。這些人的故事我們一個一個說。
  • 你不知道的歷史,臺灣差點被康熙賣給荷蘭
    鄭成功驅逐佔據臺灣的荷蘭,被大家視為民族英雄。然而有關歷史專家研究發現,鄭家軍與荷軍交戰前後,清朝並不急著收復失土,包括康熙皇、殲滅鄭家軍的施琅,都曾想將臺灣還或賣給荷蘭。康熙皇批了兩個字依議,派遣特使團到荷蘭治理的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城,商請荷蘭人派遣艦隊協攻臺灣。然而,當時荷蘭轄下的東印度公司總督以無人統兵,以及當年清荷聯軍時清廷失約為由,拒絕了這項提議。施琅曾探問荷蘭願不願意買臺灣想把臺灣給荷蘭的還包括施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