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上連結!」
7月15日,京東的整場直播裡,汪峰的助理一直在試圖提醒他這件事。
與之相對應的是,長達4個半小時的帶貨環節裡,「買它」這樣的字眼始終以一種極為克制的頻率出現著。
介紹一款電餅鐺的時候,他本人親自上陣,一邊攤煎餅,一邊炒土豆絲,忙的不亦樂乎,抽空還不忘分一點給邊上的工作人員。
直到被刷屏的彈幕要購買連結的時候,他還在沉浸在自己的廚藝裡沾沾自喜。
「這是我見過最『陶醉』的一場帶貨直播。」
社交媒體上,有人這樣評價汪峰的直播帶貨首秀,一些人驚詫於他身上「同其他主播截然不同的氣質。」
「他不會一遍又一遍的給你洗腦讓你趕緊下單,但當他站在那裡,全神貫注的對付那隻雞蛋手抓餅的時候,所有人都對這款電餅鐺產生了莫大的好奇。」
一場「現象級」帶貨是如何練成的
另一邊,源自後臺的數據同樣也證明了這場首秀的「現象級」成果。
帶貨超2億,觀看人數超915萬,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直播帶貨主播來說,這一成績已然足夠優秀。
而回顧整場直播,不難發現,這一成功的背後絕非偶然,而是浸潤著多方的努力和心血。
首先是明星本人有備而來。作為京東直播長期合作的京東秒殺首席直播官,汪峰並沒有把此次直播當作「一錘子買賣」,而是早在正式直播之前,就已將其當作了自己長期的事業。
懷揣著這一想法,汪峰在開播前做了足量的功課,不僅實現了對直播商品的深度了解,從功能、技術到品牌理念也都如數家珍。
在帶貨飛鶴奶粉的時候,為了讓消費者了解飛鶴奶粉,他從飛鶴歷代產品講起,憑藉著專業的素養為品牌代言,在帶貨今錦上小龍蝦尾之時,汪峰還親自上陣剝蝦,「投餵」助理,向大家展示品牌小龍蝦尾的地道美味。
正是這一對於帶貨的誠懇態度,打開了直播間數百萬觀眾的心扉。
除此以外,關於這一場直播的出色效果,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因素,則是平臺的高品質選品。
縱觀此次帶貨,產品覆蓋了母嬰、酒水、零食、數碼、家電等多個品類,龐雜的種類背後,藉助於京東自身強悍的供應鏈實力,此次帶貨商品無論從價格優勢、品類覆蓋上都做到了業界頂尖。
最後,汪峰和京東攜手打造的直播氛圍,同樣是俘獲大批粉絲的關鍵所在。
相較於行業主流的帶貨方式,汪峰的直播間裡,少了幾分吆喝買賣的銅臭,多了一些日常生活的分享。遠離話術洗腦和聲嘶力竭的推銷之後,觀眾們看到的,是汪峰和京東直播聯手為每款產品所營造的展示場景。
奧美公司創始人,被譽為「現代廣告之父」的大衛·奧格威曾經這樣分享關於營銷的思考:
「永遠不要讓顧客在不勝其煩下購買商品,最好的交易永遠來自真實的興趣。」
而對於初入直播行業的汪峰來說,這份對於消費者的尊重和對於內容的「執著」,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帶貨的冷漠,同樣也為直播帶貨的「出圈」埋下了伏筆。
內容拓界,直播出圈
這並不是京東直播第一次讓粉絲瘋狂。
早在一個月前的618期間,京東直播就曾推出線上草莓音樂節的方式,為觀眾奉獻了一場空前的視聽盛宴。
最終,伴隨著樸樹《那些花兒》的輕緩歌聲,兩場草莓音樂節的觀看人數定格在了520萬人,直播累計售出酒水達814噸。
這之中,數據分析顯示,觀眾裡80、90後年輕人佔據了總用戶39%,超過51%的用戶已經為人父母。藉助於京東的這一場直播,許多人掙扎於生活之中的粉絲,得以在線上重溫了那些年的青春。
與此同時,6月12日晚,京東還攜手北京衛視推出了綜藝直播專場,藉助於直播的形式,讓綜藝這一傳統的節目製作形式,同觀眾之間碰撞出了全新的火花。
專場之中,不僅熱門綜藝《我在頤和園等你》「代表團」張國立、鄭爽、王子異、尹正,《跨界歌王》「代表團」秦海璐、李治廷、姜潮、王琳凱,以及北京衛視主持人悅悅,京東品牌代言人張若昀等一眾明星紛紛嘗試直播帶貨。一系列諸如皇家「宮廷宴」的直播情景,也讓消費者大呼滿意。
藉助於直播這一場景,諸如端午節粽子、酒水以及頤和園新文創、水墨屏手機等商品不但增添了更多文化屬性,也帶來了屏幕前傳統與前衛的碰撞。
3個多小時的直播結束後,這一專場已經累計吸引了超過941萬名觀眾在線觀看。同時,一眾明星藝人還「順手」直播帶貨超2.86億。618當天,崔健專場演唱會首次線上直播更是落地京東直播間,吸引超1122萬人在線觀看,創電商直播間演唱會新紀錄。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京東直播這些「音樂+電商直播」和「綜藝+電商直播」組合模式,都是對傳統電商直播邏輯的一種顛覆。自直播誕生之日開始,京東作為最受用戶信賴的消費平臺,一直從未停止對直播商業化這一邊界的探索和開拓。
而在此基礎上,直播內容生態的不斷「出圈」,和「首席直播官」汪峰的華麗帶貨,也無不體現著這一探索過程下的積極成果。
回顧過去,直播商業化的進程中,京東「領航者」的位置已經保持多年。
早在2016年,行業尚未對直播形成普遍關注之時,京東就已經率先布局其中。
而在2020年全民直播的熱潮裡,源自京東的一系列探索,又為這一風口帶來了些許「冷」思考。
京東直播,「不只是」帶貨
當前,直播帶貨這一疫情催生下的風口,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
無論是羅永浩此前頻頻爆出的翻車,還是吳曉波慘不忍睹的帶貨成果,種種跡象都表明,直播帶貨「遍地黃金」的時代已經悄然過去。
然而另一邊,存量廝殺下的諸多行業亂象,也並不意味著直播價值的就此消退。
Mob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直播行業風雲洞察》顯示,2020年3月我國泛娛樂直播行業移動用戶規模超過1.5億人,佔據網民群體近1/5的數額,龐大的受眾群體依然存在。
與此同時,從報紙廣告的帶貨1.0時代,到電視廣告的帶貨2.0時代,商業營銷同主流媒介的捆綁早已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正如俄勒岡大學教授瑪麗-凱特·麥基所說的那樣:
「媒介掌握著一切廣告的傳播渠道。」
相較於報紙廣告,直播帶貨的信息密度更高,表現形式更豐富;相比於電視廣告,直播帶貨所具備的即時互動的特性,可以實現更為深層的內容輸出,並有效實現商品在推薦環節中全方位的展示,從而更進一步,實現零售行業的營銷升級。
遺憾的是,當下,伴隨著各方資本的入局,直播正在面臨愈發沉重的變現壓力。
而對於這一點,京東直播一直並不認可。
在京東零售CEO徐雷看來,直播本質上是一種特別好的營銷工具,但它不是生意。
「如果為一場直播進行單獨供應鏈生產,那就是生意,除此之外,叫營銷。」
營銷是生意的助手,而不是用來替代生意的。相形之下,京東直播更注重讓直播間實現從帶貨場到營銷場的升級。
而在這一過程中,營銷活動藉助於直播這一渠道所融入的,將會是消費者的生活。
時間和空間的邊界將會被最大限度的消除,購物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逛街、乘車、瀏覽信息……一切碎片化的時間裡,只要一部手機,零售都將變得無處不在。
這或許也是京東直播不只是帶貨背後的商業邏輯。
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正是這種布局長遠的商業模式,更適合像汪峰這一類的明星群體。
過去的半年裡,儘管直播帶貨的出現為給予了明星商業化的全新可能,但截至目前,行業主流的態度依然以觀望為主,畢竟,沒有人願意讓自己積攢多年的口碑,在一場快速變現的帶貨裡「消耗殆盡」。
相較於噱頭類的「掙快錢」,行業頭部資源更為看重的則是直播帶貨這一商業模式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正與京東的直播理念不謀而合。
而在此基礎上,未來,伴隨著諸如汪峰這樣常態化、專業化的「直播官」的加入,京東直播的品質化未來,也將讓人充滿無限的想像和期待。
直播的最後,汪峰面對數百萬觀眾,鄭重許下了承諾:
「要為你們找到最好的產品、最低的價格。」
某種程度上,這一承諾對於正積極探索直播帶貨「新邊界」的京東直播來說,也同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