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歡迎閱讀,抄襲洗稿必究)
文|諸神的恩寵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其中,如何養老,更是許多中老年人最關心的問題。
在四川成都,有五個平均年齡50歲以上的單身女性,她們退休後,決定一起抱團養老。為此,她們千裡迢迢從成都趕到麗江,在麗江古城的半山坡買下一座院落,並花重金請設計師重新設計並裝修了房屋。
隨後,五閨蜜抱團買房養老的消息衝上了熱搜,引來無數網友的圍觀和讚嘆。這件事,再度將如何養老這一問題推到我們面前。
眾所周知,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而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中的高齡化、空巢化問題嚴重。而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數據顯示,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平均每4個中青年撫養1個老人。全國80歲以上老人正在超高速增長,約為老年人口增速的2倍,預計到2050年5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是80歲以上老人。
如何養老,已成為全社會的焦點話題。與此同時,多樣化的養老方式也漸漸進入人們的生活。
一、國內3種主流的養老模式
目前,我國主流的養老方式有三種,它們能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問題。
第一種,居家養老。多數國人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生活中,大部分老人的養老方式也是依靠子女養老。然而,隨著社會競爭壓力不斷加大,年輕人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養兒防老都已經變得越來越難。
第二,社區養老。近些年,全國各地都在加快推進社區養老,探索在街道、社區開設綜合養老機構,讓老人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下享受到專業化、便利化的服務。但是,社區養老部分服務還不完善,有待改進。
第三,專業機構養老。養老機構在生活照料及護理方面都十分專業,但這種養老方式也存在問題:第一價格較高,第二未必適用於所有老人。有些老人喜歡熱鬧,喜歡集體生活,這樣的老人能較快適用養老院的生活。相反,有些老人性格孤僻,不喜歡熱鬧,這些老人就不適合去養老院。
某機構曾做過調查,中國人在養老問題上最看重五點:擁有健康身體、有充足的金錢、有適合自己的地方養老、有家人陪伴、生病了有人照顧。與此對應的是,國人最頭疼的三大養老問題:養老制度不完善、沒錢看病、生病時沒人照顧。
主流的養老方式雖能滿足老人基本的養老需求,卻無法給他們體貼入微的關懷。在這種情況下,新型的抱團養老應運而生。
抱團養老,起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丹麥,後來被推廣到北歐各國,最後在歐美流行起來。近幾年,抱團養老開始走入中國人的視野。
作為對傳統養老方式的一種補充,抱團養老靈活易操作,非常適合五六十歲身體健康的老年人。相比其他養老方式,抱團養老重建了老人的社會關係、激活了老人的社會機能,它不僅能讓老人們在生活上互相照應,還能在心理上互相關愛,親如一家。對這種新型養老模式,網友紛紛表示:好羨慕!
二、抱團養老為什麼無法持久
選擇抱團養老的老人,一般都是熟人或好友。而抱團養老被很多人喜歡,也是因為人們在內心深處渴望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和互助。比如,成都那五位閨蜜,她們都是多年好友,因為彼此太熟悉,在一起生活後,也能避免很多人際矛盾。
抱團養老,是許多老人們嚮往的養老方式。不過,就像硬幣有正反兩面一樣,抱團養老也有它的弊端。老人們在享受舒適生活的同時,也要努力付出,相互包容。
一群老人住在一起,需要方方面面的服務。物質方面的服務有:醫療、餐飲、康復、保潔等。精神方面的服務有:文娛、心理疏導、情感支持等。老人們一起生活的時間越長,人際關係越複雜,矛盾越多。怎樣維持團體的長期穩定,就成為不容迴避的問題。
來看個例子。幾年前,67歲的薛女士的老伴去世了。隨後,薛女士在社區和幾個姐妹抱團養老。姐妹裡,年齡最大的七十多,最小的五十多。每天早上,她們都會準時到花園集合,先晨練,再一起去買菜。後來,有人建議既然每天大家都要做飯,那不如大家一起做飯一起吃。
一開始,老人們的積極性很高,漸漸地,有些人就不平衡了,開始計較個人得失。幾個月後,因為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老人們越來越消極,最終所有老人各回各家,抱團養老的事不了了之。
事後,薛女士總結說,她們抱團養老散夥的原因有三個:第一,管理混亂,沒有規則;第二,觸及個人隱私,成員之間容易發生矛盾;第三,三觀不同,沒法溝通。她補充說,因為抱團養老的多為女人,大家時常會因為衣著、首飾、業餘愛好等發生各種矛盾。小矛盾多了,就會升級為大矛盾。說到底,這些矛盾的根源是各家的經濟實力。
薛女士建議,抱團養老想長久,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老人不能太多,人數、控制在三至五個以內為宜。二,為了避免矛盾,老人們在經濟實力、性格愛好、家庭情況等方面最好相當;三、老人們的價值觀要基本一致,對於錢財,一定要明算帳。四,要心態平和,心懷善念,不要太計較個人得失。
三、想抱團養老,還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工作
抱團養老,不僅能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還能降低養老成本,提升老人的幸福感,可謂一舉多得。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養老方式也存在如下弊端。
第一,人際關係複雜,矛盾多多。
第二,一旦老人喪失自理能力後,無法得到高品質的醫護服務
第三,目前我國缺少抱團養老方面的法規,這為這種養老方式埋下了隱患。
那麼,怎樣才能規避風險,能更好地抱團養老呢?
浙江餘杭的朱大伯給我們提供了範例。多年前,朱大伯的兒子給他們老兩口蓋了一棟三層別墅。平時兒女比較忙,老兩口守著空空的別墅,甚是悽涼。後來,朱大伯和老伴王阿姨想到了抱團養老的方式。隨後,他們利用電視臺便民節目發布了招租啟事,從100多對夫妻中精心挑選了4對,三層別墅裡一共住了5對夫妻。半年相處下來,雖然剛開始有點小矛盾,但大家都能互助互愛,總體來說生活和諧。
朱大伯的抱團養老計劃為什麼能成功?
總的來說,朱大伯做到了三點:籤署協議、強調隱私、注重包容。
朱大伯和每對夫妻籤署了《結伴養老協議書》。協議中規定,本著健康快樂的生活理念,協議對衛生綠化、不打聽個人隱私、房屋租金、夥食費、值日安排等方面做了詳細規定,所有參與抱團養老的人都要籤字。
朱大伯向每家房客收取約2000元房租,他用這些錢僱了三個老年工人。一個做飯,一個養花種菜,還有一個做保潔,這相當於,同一個屋簷下,生活了13位老人。
房客趙大伯說,參加了朱大伯的抱團養老計劃後,他和老伴在這裡過得很舒心。這裡的硬體和軟體都很好,很適合老年人養老。他說的軟體,是指房東朱大伯。朱大伯退休前是中學的英語老師,他老伴王阿姨是工廠廠長,兩人的性格脾氣都很好,待人和善,對房客們無微不至。趙大伯說的硬體,是指設施條件。三層別墅的每個房間都很大,每個房間都有空調、網線、電腦,每戶都帶有衛生間,個人隱私得以保障。
朱大伯的抱團養老,為這種養老模式打了樣板。想做好抱團養老,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首先,一定的經濟實力。這樣才能在生活支出方面大體平衡,不至於錙銖必較,生出嫌隙。
其次,老人們價值觀相近,性情相投。這樣才能長期生活在一起。
最後,身體健康狀況尚可,有自理能力。大家都是老人,如果有一方身體欠佳,另一方很難承擔長期照顧的任務。
四、多種方式結合養老,是未來養老的大趨勢
養老是一種長期需求,涵蓋了老人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臨終關懷、去世等多個階段。
抱團養老,不同於抱團旅遊等短期行為。抱團養老的重點是養老,而不是抱團。現實情況卻是,抱團只能提供一種較為親密的人際關係,並沒有提出完善的養老服務解決方案。大家都是老人,心有餘力不足。與專業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相比,抱團養老的服務保障顯得十分脆弱。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多數抱團養老的老人,等到年紀更大時,往往還是會選擇去專業養老機構。上海嘉定的慈航養老院,就是最好的例子。
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嘉定葛隆村七旬老人浦逸敏突發奇想,她想把和自己志趣相投的老人們聚到一起,抱團養老。當她把這個想法告訴朋友們時,大家紛紛響應,通過眾籌的方式買下村裡一處閒置的小樓。
小樓共有六間房,200多平方米。她們將其取名為「慈舟養老院」。在「養老院」裡,大家互相扶持,每天聊聊天,生活悠然自在。最熱鬧時,有20多位老人生活在這裡。
後來,隨著老人們年紀增大,許多老人選擇進入正規養老院養老。2015年,九十多歲高齡的浦逸敏也搬進了養老院,就這樣,慈舟養老院不得不關閉。
其實,無論是5個閨蜜抱團,還是慈航養老院關閉,抱團養老最大的問題在於,沒人能保障老人的醫療服務。隨著年齡不斷增長,老人們個個自顧不暇,一旦有人臥床長期不起,還是得依靠專業的養老機構。
抱團養老的模式,目前還處於摸索階段。這種模式要成為一種成熟模式推向社會,必須要解決以下難題:
一、要有法律保障。抱團養老僅靠友情維繫,遇到緊急情況時,很可能會就
地散夥。但如果老人們能籤訂協議,明文約定養老規則,同時給這份協議做個公證。這樣一來,將來一旦出現特殊情況,處理起來會很方便,也會避免糾紛。
二、抱團養老的老人,必須要徵得家屬同意。如果老人們的家人不同意,其他抱團者可能會面臨很多困難,無法與他共享養老互助服務。
三、想讓抱團養老走得更長遠,老人自己也要多付出、多包容,練就豁達的心胸。
總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對國人來說,抱團養老是一種全新的養老新模式。未來,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抱團養老能發展為更系統、更專業的養老服務,能讓更多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完)
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寫作者,多平臺籤約作者。本文為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