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號機器人日前向上交所重新遞交了科創板上市申請,雖然這家被順為和多家VC投資的小米生態鏈公司的機器人銷售收入只佔其總收入不到0.5%的比例,但是並不妨礙其在回答交易所問詢中仍然堅稱叫做九號機器人並不屬於誤導投資人。
作為科創板首家審核中止的企業,九號機器人暴露出的問題不可謂不多,在此前科創板上市申請的問詢及回覆中顯示出了重重疑點。
高度依賴共享,海外業務持續性存疑
根據九號機器人的招股書和對上交所首輪問訊的回覆,九號機器人營業收入從2017年的13.8億一下飆升到2018年的42.5億人民幣,其中最大的驅動力就是滑板車從3.4億增長到28億,暴漲了829%!滑板車的巨大增長的驅動力來源於以BIRD和LIME為代表的歐美共享滑板車初創企業的爆發式增長,而這些共享初創公司無一列外地在2018年都選擇了九號機器人的滑板車作為運營工具。
但是隨著上交所問詢材料的公布,我們驚奇地看到2018年佔海外銷售收入最大比例的Bird和Neutron(Lime)兩大客戶神奇地從2019年上半年的前五大客戶名單中完全消失了,而變為更小得多的Voi, Skinny和Uber的創新業務。是因為這兩家頭部企業不再投放新的滑板車了嗎?要知道Bird和Lime兩家公司共融資了10億美金以上,佔整個共享滑板車行業融資額的90%以上。實際情況是Bird和Lime兩家企業都分別自己研發了適合自己共享的滑板車而棄用了九號的產品,Lime甚至大批量地召回了部分城市的九號滑板車。沒有了行業最頭部的兩家企業,僅僅依靠融資額只有幾千萬美金的高風險初創公司,能否繼續支撐九號機器人業績的持續性講會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高度依賴小米,銷售真實性待考
首先,公司銷售高度集中,銷售給小米的佔比居高不下,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公司與小米集團發生的關聯銷售交易金額分別為6.43億元、10.19億元、24.34億元,分別佔公司當期營業收入的55.75%、73.76%及57.31%,與小米集團的應收帳款也從2016年的1億大幅增長到2018年的6.3億,2019年上半年依然居高不下,高達6.1億。公司對小米集團的依賴程度之高已經不言自喻。
同樣蹊蹺的是,有別於其他小米生態鏈公司,九號機器人近兩年主要的收入增長是來自於海外,小米給九號機器人帶來的海外收入從17年的 0 立馬飆升到18年讓人震撼的12.5億,而九號機器人並未披露通過小米帶來的海外收入的產品、地區以及主要客戶情況。而無論滑板車還是平衡車在小米的主要海外市場印度、東南亞等地區都沒有流行,讓人不禁有充足的理由懷疑這些小米帶來的海外收入的客戶到底是誰?是不是主要還是來自這些歐美的共享滑板車初創公司?九號機器人有沒有刻意通過小米的貼牌銷售來隱藏其商業對於這些脆弱的共享初創公司的高度依賴?這樣的隱藏掩飾行為有沒有到惡意欺詐發行的標準?
新品發布的熱點之下,業績連年虧損,高度依賴小米,涉嫌隱藏關鍵信息,海外銷售業務持續性存疑……太多的問題,九號機器人還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九號機器人,距離成為一家合格上市公司的路似乎還非常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