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3年縉紳會議:羅曼諾夫的沙皇之路

2020-12-25 澎湃新聞

1610年,俄國沙皇瓦西裡·舒伊斯基被波蘭軍隊所俘虜,本就處於「混亂時代」的沙皇俄國雪上加霜,皇位空懸長達三年。在這期間,俄國的大貴族一度做出妥協,承認「侵略者」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之子弗拉迪斯拉夫(後來的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四世)為新的沙皇,條件是後者必須改宗東正教。然而,貪婪的西吉斯蒙德此時卻已不滿足於把自己的兒子扶上俄國皇位,自以為勝券在握的他,反過來要求俄國貴族承認自己為沙皇,此舉激起了俄國人的憤怒,反抗波蘭侵略的戰鬥此起彼伏,尤其以愛國將領波扎爾斯基公爵和米寧指揮的民軍聲勢最為浩大。

1612年11月4日,波扎爾斯基和米寧率領大軍解放了被波蘭人侵佔了數年之久的首都莫斯科,但此時滿目瘡痍的俄國,依然沒有自己的沙皇。國不可一日無君,1613年1月起,由來自俄國各個地區的貴族(波雅爾)所組成的縉紳會議,在莫斯科克裡姆林宮商討選舉沙皇的事宜,3月3日(儒略曆2月21日),全俄羅斯和莫斯科大牧首菲拉列特之子,不滿17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被選為新的沙皇,由此開啟了長達300多年羅曼諾夫王朝統治的序幕。

縉紳會議選舉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

為什麼其他候選人出局了

其實年幼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只是其中的一個沙皇候選人而已。在縉紳會議的選舉過程中,王位候選人眾多,其中還包括家世顯赫的外國王室成員。

波蘭軍隊儘管被趕出了莫斯科,但仍然對俄國虎視眈眈,波蘭王子弗拉迪斯拉夫原本距離沙皇寶座就只有一步之遙,所以他以自己是由俄國貴族合法推舉的沙皇為由,向波雅爾們拋出了自己的王位宣稱,但是此時俄波兩國已是結下了深仇大恨,讓一位波蘭人來當俄國的統治者自然是不受歡迎的。

俄國的另一個鄰國瑞典也推出了自己的候選人,國王卡爾九世之子卡爾·菲利普,他甚至還得到了民族英雄波扎爾斯基公爵的支持。

有的大貴族則推薦了英格蘭和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為沙皇候選人,稱「詹姆士一世與俄國人的理念相符,此舉將使得俄國可以藉助英國的商船向國外出口糧食」。

更誇張的是,就連那個嫁給前後兩任偽沙皇(偽德米特裡一世和偽德米特裡二世)的波蘭女貴族,「皇后」瑪琳娜·姆尼舍克,也要為自己不足一歲的兒子伊凡(與偽德米特裡二世所生)爭取皇位,她的主要追隨者包括了哥薩克軍隊領袖扎魯茨基和特魯別茨科伊公爵。這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後來甚至多次發動叛亂企圖推翻羅曼諾夫家的沙皇,而她和幼子最終死於非命。據說,目睹了兒子慘死的姆尼舍克,在臨終前,發出了一個詛咒,宣稱,迫害他們的羅曼諾夫家族統治者,有朝一日必將遭到「滅門」的報應。而1918年,羅曼諾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七口被布爾什維克黨所處死,則更是讓人覺得,所謂的「詛咒」是真有其事。

縉紳會議討論沙皇人選

那麼,當時為什麼考慮讓外國人來繼承王位呢?在波扎爾斯基看來,本國的名門望族恰恰是對這個國家和國君最不忠誠的,特別是在「混亂時代」,波雅爾們相互傾軋,爭權奪利,一再違背自己對君主的宣誓效忠,甚至為了一己之私招來外國勢力,導致國家動蕩不安。波扎爾斯基擔心,如果俄國仍像之前那樣推舉出一位「波雅爾沙皇」的話,將會導致舒伊斯基短暫在位期間的各種動蕩死灰復燃,所以波扎爾斯基一度公開主張讓「瓦良格人」成為俄國的新皇。

但是,縉紳會議主要由波雅爾組成,他們自然希望從本國大貴族中確定候選人。遺憾的是,幾乎所有候選人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費多爾·姆斯季斯拉夫斯基是臭名昭著的「七波雅爾政權」的領導人之一,由於與波蘭人合作而導致自己聲名狼藉;伊萬·沃洛丁斯基被視為是能力出眾的人選,但他本人卻主動放棄了競爭;戈利岑家族的領袖瓦西裡此時還是波蘭的俘虜;波扎爾斯基和特魯別茨科伊在反抗波蘭軍隊的戰鬥中立下了功勳,但家族背景一般;而前朝王族(戈東諾夫和叔伊斯基),則不可避免地會讓人擔心動蕩重現。

於是,王位候選人問題變得非常棘手,縉紳會議面臨著一個艱巨任務:由誰來繼承王位才能讓各方都能接受,使國家團結起來,結束動蕩的局面?

為什麼是米哈伊爾·羅曼諾夫?

俄國沙皇米哈伊爾·羅曼諾夫

17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此時還是一位不諳世事的小青年,從他身上完全體現不出年輕有為的樣子。自1612年的冬天開始,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與母親隱居在位於科斯特羅馬的家族領地,為了躲避波蘭軍隊,他很快又躲進了當地的伊帕季耶夫修道院,一直到縉紳會議選出新沙皇前,他都沒有離開過這裡。然而,歷史發展的進程卻改寫了他的命運。

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能被提名為沙皇的候選人,首要因素還是顯赫的家世。米哈伊爾的姑祖母安娜斯塔西婭,是伊凡雷帝的第一任皇后,羅曼諾夫家族也就成了外戚,從而聲望大大提升,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伊凡雷帝在安娜斯塔西婭去世前的統治,呈現出了自由寬鬆的氣象,與其晚年的暴政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一點讓羅曼諾夫家族獲得了不少的好感。米哈伊爾的父親費多爾,被沙皇鮑裡斯·戈東諾夫視為其皇位的威脅者,於是強迫其出家為僧,從而失去王位宣稱權,從此,費多爾·羅曼諾夫就更名為菲拉列特教士。1609年,偽德米特裡二世任命菲拉列特為全俄羅斯牧首(當然其權威範圍僅限於偽沙皇控制區域內)。隨著波蘭入侵了莫斯科,作為國家最高宗教領袖的菲拉列特由於不願意擁立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為俄國沙皇,於是被後者擄去,被囚禁在波蘭長達九年,儘管如此,菲拉列特牧首在神職人員和哥薩克中還是受到了敬重。

菲拉列特牧首,沙皇米哈伊爾的父親

一開始,只有少數的波雅爾支持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費多爾·舍列梅捷夫是他們中最積極的支持者。在縉紳會議召開前後,舍列梅捷夫與仍被波蘭人囚禁的菲拉列特牧首通信,菲拉列特在回信中並不認為自己的兒子會得到縉紳會議的青睞。舍列梅捷夫竭力地遊說其他波雅爾,讓其相信,年輕的米哈伊爾會是一位「人畜無害」的統治者,不會限制貴族的權利,相反,他會成為貴族的傀儡。不過,在初步的投票中,米哈伊爾並未得到足夠多的票數。

在選舉進行期間,縉紳會議曾經要求米哈伊爾前往莫斯科,以讓波雅爾們觀察其是否具備擔任統治者的能力,但羅曼諾夫家族的支持者們卻竭力阻止了這一想法成為現實:一個稚嫩、膽怯、經驗不足的皇位候選人如果出現在公眾面前,將會給縉紳會議的代表們留下極其不好的印象。謝列梅捷夫等人繼續施展口才,向大家證明,從米哈伊爾當時所處的科斯特羅馬多姆尼諾村至莫斯科的路途非常危險,而且這一路上有很多敵人想要謀害米哈伊爾。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格林卡的代表作歌劇《伊凡·蘇薩寧》(又名《為沙皇獻身》)講述了愛國的農民伊凡·蘇薩寧為了把波蘭侵略者引入俄軍的包圍圈而英勇犧牲的事跡,而這個民間故事的另一個版本便是,波蘭軍隊想要抓獲未來的沙皇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於是便強迫伊凡·蘇薩寧為其帶路,蘇薩寧寧死不從,將敵人帶進了難以穿越的沼澤地,使得年輕的沙皇得以倖免,所以蘇薩寧最終是「為沙皇獻身」,而成為了一個深受敬仰的人物形象。在激烈的爭論過後,羅曼諾夫黨成功地說服縉紳會議撤銷了讓米哈伊爾前來莫斯科的決定。

哥薩克是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的支持者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在縉紳會議進行期間,哥薩克軍隊雲集在莫斯科為羅曼諾夫家族造勢。起初,波雅爾們推出的候選人名單中,並沒有羅曼諾夫的名字,於是,哥薩克軍隊在阿塔曼(首領)們的率領下向縉紳會議施壓,其中一位阿塔曼是這麼說的:

王公、波雅爾和莫斯科的貴族們,你們的選舉一點都不遵從上帝的意願,而是按著自己的性子肆意妄為。只有費多·尼基季奇·羅曼諾夫(菲拉列特牧首)才是德高望重,受上帝眷顧的俄羅斯領袖,而他的兒子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才是天命所歸的全俄羅斯和莫斯科的最高統治者……

莫斯科迎接新沙皇的到來

面對哥薩克擁立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的呼聲和壓力,1613年2月7日(儒略曆),縉紳會議突然宣布暫緩選舉沙皇的進程,待兩個星期後再做決定,他們聲稱是要利用這段時間去了解民意,實際上,他們的打算是讓哥薩克們在此期間無事可做,從而自行離開,不再為羅曼諾夫造勢。而哥薩克不但沒有離開莫斯科,反而還進一步地向莫斯科的權貴施壓,要求選出一位「合乎民意」的沙皇。後來,一位波蘭的將領告知被囚禁中的沙皇父親費拉列特牧首米哈伊爾登基的消息時,也直言道:「是頓河哥薩克們將您的兒子推上了莫斯科的王位!」

波扎爾斯基如何走上「造王者」之路

在整個選舉過程中,波扎爾斯基一直都是焦點人物之一。「把俄羅斯從亡國的邊緣拯救過來」足以讓波扎爾斯基成為沙皇寶座的有力競爭者,但他最終還是婉言謝絕了各種推薦他當沙皇的建議。

讓我們重新回到波扎爾斯基遊說縉紳會議推舉瑞典王子繼位一事上。1612年秋,俄國民兵抓獲了一名瑞典間諜,將其囚禁至次年一月。在縉紳會議召開前夕,波扎爾斯基卻突然將該間諜釋放,將其歸還給瑞典人,還致信給佔據諾夫哥羅德的瑞典軍隊統帥德拉加爾迪。波扎爾斯基在信中稱:他本人以及大多數的波雅爾都支持瑞典王子卡爾·菲利普成為沙皇。

但是,事實證明波扎爾斯基誤導了瑞典人。因為縉紳會議內部早已達成共識:不會選舉外國人當沙皇,新沙皇只會在「受上帝眷顧的莫斯科人」中產生。波扎爾斯基實際上是在有意識地矇騙率領軍隊對俄國虎視眈眈的德拉加爾迪和所謂的受到「廣泛支持」的候選人卡爾·菲利普,以阻止瑞典方面幹涉俄國的皇位選舉。當時俄國的外部形勢依然嚴峻,波蘭軍隊尚未完全趕出國土,他們依然對莫斯科產生嚴重威脅,如果瑞典軍隊也想趁火打劫的話,那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波扎爾斯基公爵

很顯然,波扎爾斯基公爵放出的「煙幕彈」產生了效果,很好地穩住了野心勃勃的瑞典人。於是到了2月20日(儒略曆)那一天,波扎爾斯基順理成章地把瑞典王子拋到一邊,提名羅曼諾夫家族成員擔任沙皇,緊接著就在縉紳會議推舉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繼任沙皇的文書上簽了字。作為一位「造王者」,波扎爾斯基也獲得了崇高的地位。新沙皇加冕後,他被授予了波雅爾頭銜,還得到大量的封地。在塗聖油儀式上,由皇叔伊凡·羅曼諾夫、特魯別茨科伊公爵和波扎爾斯基向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分別授予象徵沙皇權威的「三件套」——王冠、權杖和金球。整個儀式象徵著「祖國的拯救者」把國家權力交到新沙皇手中。

此後直到1642年去世,波扎爾斯基公爵都在忠心耿耿地為米哈伊爾沙皇效力,先後擔任了督軍、地方行政長官、外交官等職務。俄羅斯和波蘭的戰爭在新皇繼位後的二十年間還在斷斷續續地進行,波扎爾斯基公爵多次擔任「救火隊長」,阻止了波蘭軍隊的入侵企圖。而在1632年,俄軍在斯摩稜斯克戰役遭到慘敗後,波扎爾斯基指揮著不足萬人的部隊在波軍前往莫斯科的道路上殊死抵抗,讓波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無力繼續前進。1634年,俄波兩國籤訂了「波利揚諾夫卡和約」,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四世(就是前文提到了宣稱俄國皇位的波蘭王子弗拉迪斯拉夫)正式放棄了對俄國沙皇頭銜的宣稱權。波扎爾斯基在三十多年戎馬生涯的最後一仗,再一次拯救了俄羅斯。

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與貴族

縉紳會議的沙皇選舉結果塵埃落定,莫斯科方面派出了一個使團去到科斯特羅馬迎接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登基。新沙皇的母親瑪爾塔(俗名:克謝尼婭·舍斯託娃)是一位見識不凡的女子,鑑於此前的幾任沙皇都是死於非命,她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重蹈覆轍,於是一邊向使團成員稱:米哈伊爾資歷淺薄,能力平庸,不是沙皇的合適人選,你們應該另找他人登基。另一方面又含淚懇請兒子不要接受皇位。米哈伊爾猶豫了很久,才最終同意登基。1613年7月21日(儒略曆7月11日),米哈伊爾在莫斯科正式戴上了沙皇的冠冕莫諾馬赫王冠,開始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1619年,沙皇父親菲拉列特牧首被波蘭人釋放,此後他作為俄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直至1633年去世,俄國的國內外形勢也逐漸好轉。而這次縉紳會議選出的新沙皇不過是一位平庸、懦弱的統治者,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於1645年病重駕崩,年僅49歲。

參考文獻

А.Л.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 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 XVII в Казачество на переломе истории//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ысль», 1990 г.

Утвержденная грамота об избрании на Московск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Михаила Федоровича Романова, 1614 г. // Проект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воен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100 главных документ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истории»

Дмитрий Володихин: Земский собор 1613 года, 2013г//М. Журнал «Наш современник», № 3, 2013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羅曼諾夫皇族展覽的政治學
    任何一個當代人,看到那個「基本法」都會大聲斥責它是「封建主義」、是「專制主義」,但是,俄羅斯的君主主義者正是按這個「帝國基本法」,在耶路撒冷給當今被羅曼諾夫家族確定的繼承人加冕的。「馬聶日」的羅曼諾夫王朝四百年紀念展覽,把羅曼諾夫家族的「君權神授」背景拉到今天,似乎更與這個1906年俄羅斯帝國基本法合拍,這次展覽要彰顯的,不僅僅是「信仰」、「良心」,更要的是「正教」+「沙皇」的政治歷史觀。
  • 俄羅斯末代皇室的結局:沙皇一家七口遭亂槍處決,連小孩都不放過
    現在小編再來介紹一個國家的末代王室,準確來說是末代皇室,就是俄羅斯末代皇室羅曼諾夫王朝。羅曼諾夫王朝是俄羅斯歷史最後一個朝代,也是俄羅斯歷史最富強的朝代,建立於1613年,滅亡於1917年,歷17代沙皇(俄羅斯君主稱帝,但稱號不是皇帝,而是"沙皇")。
  • 歐洲五個最強朝代:波旁、哈布斯堡、羅曼諾夫、霍亨索倫、漢諾瓦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亡國君主卡爾一世 羅曼諾夫王朝: 羅曼諾夫王朝是俄羅斯歷史最強大的朝代,公元1613年,米哈伊一世被擁立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開始統治俄羅斯
  • 白金漢宮展出羅曼諾夫家族藏品:揭秘英國王室和俄國末代皇室血緣
    羅曼諾夫(Romanov)是俄國末代沙皇的家族建立的王朝,雖然隨著革命的炮火王朝覆滅了,但末代沙皇一家留給世界的謎團卻並未全部解開。最近,倫敦白金漢宮的女王畫廊展出了一系列來自俄羅斯皇族的藝術品,包括將近300件的肖像畫、珠寶以及其他精美工藝品。這些藝術品均由俄國歷代皇室贈送,展示了英國王室和沙皇羅曼諾夫家族之間的聯繫。
  • 俄媒:羅曼諾夫王朝後裔要求當局向他們提供府邸
    中國網7月14日訊 據俄羅斯媒體7月13日報導,羅曼諾夫王朝皇室後裔認為他們需要自己個人的府邸,因為住在西班牙的羅曼諾夫王朝女大公瑪麗亞.弗拉基米洛夫娜每年都需要多次來到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羅曼諾夫皇室辦公室主任扎卡託夫指出,羅曼諾夫王朝皇室的後裔想要向俄羅斯聯邦政府提出要求,希望政府能夠在首都莫斯科給他們分配住宅,並且政府應該防範冒充羅曼諾夫王朝皇室後裔的騙子們。正如扎卡託夫向俄羅斯「莫斯科24小時」說的那樣,羅曼諾夫王朝皇室成員準備修復建築以作為自己未來的府邸使用,建築所需的資金皇室成員並不是想要使用國家資金,而是準備依靠投資者的投資。
  • 沙皇皇后遺體終回家(組圖)
    丹麥衛隊送別他們皇族中最具悲劇性的公主 新華社發  菲多羅娜皇后的遺體將通過這艘丹麥戰艦運送到聖彼得堡 新華社發  據英國媒體報導,埋葬在丹麥的俄國最後一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親瑪麗亞菲多羅娜在俄國十月革命後返回丹麥,1928年死於哥本哈根,她的臨終遺願是將遺體停放在丈夫亞歷山大三世沙皇(死於1894年)的旁邊,現在,她終於可以與羅曼諾夫族人團聚了。  她和妹妹都嫁入最大的帝國  瑪麗亞·菲多羅娜是丹麥公主,名叫達格瑪,是丹麥國王克裡斯廷八世的女兒,後來嫁給羅曼諾夫王朝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成為俄國皇后瑪麗亞·菲多羅娜,俄國末代沙皇的母親。
  • 沙皇與民族主義的纏鬥
    歷史學家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奧裡(Simon Sebag Montefiore)向我們描繪了羅曼諾夫皇朝的景象,他是劍橋大學俄國史博士,作為學者他寫的書又能符合大眾閱讀趣味,常年位居暢銷書排行榜。蒙蒂菲奧裡榮獲多項大獎,著作已經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出版。
  • 揭秘:俄國末代沙皇一家滅門始末
    俄羅斯帝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大德羅維奇,1868年5月18日生在聖彼得堡附近的沙皇村(沙皇的夏宮),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與皇后瑪麗亞·費奧多蘿芙娜(丹麥公主達格瑪)之長子。1894年到1917年在位。1894年10月20日,亞歷山大三世逝世。尼古拉二世繼位。1894年11月14日,尼古拉二世結婚。婚禮是在冬宮舉行的。
  • 俄羅斯第一位使用「沙皇」頭銜,稱號「伊凡雷帝」
    第一位使用沙皇頭銜的俄國君主是伊凡四世,但更廣為人知是他的稱號「伊凡雷帝」。他在位漫長50年的統治中,將俄國中央集權化,並為將來的領土擴張打下了基礎。1530年8月25日,伊凡出生於莫斯科,他是伊凡三世跟第二任妻子,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來自格林斯基家族)的兒子。
  • 末代沙皇王室滅亡的九大懸案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近100年前,俄羅斯末代沙皇一家被槍決。然而,對其被殺的刑事案件的調查仍在繼續。下面,小編將為大家講述有關末代沙皇一家悲劇的9大懸案。沙皇尼古拉二世與妻子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及其3位子女和僕人的遺體於1991年在葉卡捷琳堡市郊外被找到。1918年7月17日,他們在此地被處決。王儲阿列克謝與女大公瑪麗亞的遺體直至2007才被發現,位置距離上次的發現地不遠。
  • 精美之下的末世氣息——天才法貝熱的沙皇彩蛋
    這是2004年4月,紐約蘇富比一場未能如期舉辦的拍賣會上,預備拍賣的古董工藝品——9枚原屬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復活節彩蛋。 (視頻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聖彼得堡法貝熱博物館) 沙皇彩蛋的始創者,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親,亞歷山大三世。 從畫像上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並不是細膩多情那一類型的人物,倒是很有些「一介武夫」的氣質。
  • 清朝最後一個攝政王載灃與俄羅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尼古拉二世 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最後一位沙皇,俄羅斯帝國末代皇帝(1894年11月1日—1917年3月15日在位)。
  • 折翼的雙頭鷹:末代沙皇家族的慘死與重生
    1914年開始的一戰,信心滿滿的沙皇軍隊在德國人面前屢遭敗績,終於讓沙皇的國父權威衰落到了極點。1917年2月,在大罷工的狂潮中,尼古拉二世喪失了軍隊的信任,被彼得格勒的資產階級與工人一起趕下臺,結束了羅曼諾夫王朝的歷史。
  • 末代沙皇一家被殺,真正的兇手大白於天下,俄羅斯專家:不是列寧
    遇難者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家人(沙皇的妻子和5個孩子),以及11名醫生,廚師和女僕。這是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是誰下令殺害末代沙皇的家人?。列寧長期以來一直是人們懷疑的對象。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末代沙皇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經歷了什麼。一九一七年三月十五日,尼古拉二世籤署退位宣言,俄國羅曼諾夫王朝滅亡。
  • 俄國末代沙皇,被集體處決的家族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大女兒奧爾加·尼古拉耶芙娜(左二)與二女兒塔季揚娜·尼古拉耶芙娜(右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爾加和塔季揚娜曾經擔任過軍隊醫院的護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奧匈帝國的軍隊在對俄作戰中,長期處在優勢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