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29年,晏陽初攜妻子許雅麗和五個子女由上海舉家遷往河北定縣(今定州)農村定居,創建起第一所平民教育學校,並創辦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這一民間社團,帶領著一批由鄉紳、塾師、教授、藝人、留洋博士組成團隊,開始了他改造鄉村、建設農村新家園的理想實驗。
晏陽初認為:中國農村主要存在「愚、貧、弱、私」四大痼疾,在這一點上他與另一位鄉村建設先驅梁漱溟認識一致,中國農村需要的不是階級鬥爭,而是文化改造和民族自救。
02
晏提出整套平民教育理論,其核心就是「四大教育」實踐方法,以文藝教育治愚,培養平民知識力;以生計教育治貧,培養生產力;以衛生教育治弱,培養強健力;以公民教育治私,培養團結力。
這實際上是一種大體系的「教育」,是一種從經濟、政治、文化、人口素質等諸方面對鄉村進行綜合治理和徹底改造的社會事業。
儘管以現代社會學的眼光來看,晏陽初對當時中國農村的社會制度性結構認識偏失於簡淺,但他這種基於「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樸素信念,卻起著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而且他不像其他學者那樣坐而論道,而是滿腔熱忱地親身投入到這場社會實踐運動中去,親力親為,受盡折難也絲毫不悔。
短短幾年,他就在定縣城關創辦了兩所實驗學校和六所示範學校,同時在全縣各地辦了四百餘所平民學校,幾乎實現了一村一校的設想。這些學校不僅僅幫助農民讀書認字,還結合農村實際,與農民一起討論農村的改造建設方法。這種運動很受農民歡迎,農民的參與熱情很高,這從各地平民學校均由農民自籌經費且自我管理得井井有條就能看出來。
03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晏陽初因戰事迫近而不得不離開河北,受湖南省主席張治中之邀,到長沙繼續開展鄉村建設和平民教育,不久又轉赴重慶,同樣在大力推進該運動。在重慶還創建了規模不小的「鄉村建設學院」。
他的這種熱情和精神,深深打動了同為四川老鄉的民生公司老闆盧作孚,兩人成了好朋友。盧在晏的感染下,個人也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財力來幫助晏的工作,且常常陪同晏一道深入到農村實地。
截止到1949年底,晏陽初的鄉村建設和平民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績,也受到各方的公正評價和高度讚許。
存萃存之於天地,萃自於人世,謂之存萃。荼蘼正當時,見萬千姿態,謂之荼見。九曲處通幽,夷山內採擷,謂之曲水夷山。日出日暮,一杯香茗。潤心肝脾胃,慰浮躁靈魂。一抹回甘,倍感妥帖。此程獨行人間一場,然茶味伴時光片刻,願歲月悠長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