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美國讀完MBA以後打算做什麼?」 籤證官問我。
「我打算以後回到中國。」 我心想,廢話,這還用問嗎?
……
「Okay, you’re all set!」 籤證官邊說邊遞給我一張黃條讓我去交錢。
那是23年前,那年我23歲。
現在很多人來問我:「高琳老師,出國還是考研,回國還是留守,進網際網路公司還是傳統行業……? 」
哎,人生就是這樣,沒有選擇,焦慮;選擇太多,糾結。
都知道選擇大於努力,所以每個人都想在對的時間,進對的公司,做對的事兒,只可惜什麼才是「對」只有回過頭來看才知道。
早些年我一直覺得我能夠取得一定的成就,其實就是運氣好而已,遇上了好時代,在對的時間剛好進入了對的公司。
後來我慢慢發現機遇是一連串的選擇組成的,其實是選擇的結果。
所以有什麼方法,才能更好的幫你判斷什麼才是所謂「對「的選擇呢?
作為一個過來人和職場教練,我想分享三個自己人生節點的選擇,最後再給大家一個自我教練工具,幫你選擇你的「對」。
一、不忘初心
很多年輕人經常問我「到底是選擇傳統行業還是網際網路啊?」
這讓我想起2000年,我在美國,網際網路的大潮燒得我心焦氣躁,我想我一個名校MBA,怎麼能還在傳統製造業工作呢?
我要投身網際網路,幹什麼都行,只要有.com就行。
簡歷發出去,面試以後很快就收到了好幾個offer。其中一家公司叫Ethnic Grocer.Com 說白了就是網上賣榨菜,老乾媽,辣白菜這種民族食品。
但那時候電子商務剛剛起步,亞馬遜還僅僅停留在賣書,現在回過頭來看這生意有點兒太超前了,可我那時候完全被網際網路大潮衝昏了頭,腦子裡想的不是IPO就是期權。
當時另外一家公司也給了我offer ,但卻又是一家傳統行業,聽起來就不那麼性感。
就在我猶豫不決的時候,我想起了出國前在美國使館籤證官問我的那句話,我想哪家公司更有可能讓我回到中國呢?
應該還是當時在中國已經紮根十幾年的摩託羅拉,於是我選擇了後者。
風來了,連豬都飛起來了,還好那時的我是一隻年輕的豬,但還不是一隻笨豬,關鍵時刻還能不忘初心。
二、順勢而為
申奧成功的那天,我記得非常清楚,我和老公在我們剛剛在芝加哥郊區買的聯排別墅的書房裡上網。
看到北京人民興奮的走上街頭狂歡慶祝,我知道奧運會要給中國帶來巨大的變化。
我心裡當時就只有一個念頭:我不想要成為這場變化的旁觀者,我要成為這場變化的參與者。我們必須回國,越快越好。
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年,在公司凡是和中國沾邊兒的活,我都第一個衝上去做,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口碑。幾年以後,我如願的說服公司給了我一個外派的機會回到了北京。
花園洋房的美國夢固然好,但那不是我的夢。 走的時候,我果斷的賣了芝加哥的房子,在北京買了房,其實我那時候哪兒那麼有遠見能看到北京房價的增長。
但懵懵懂懂的我似乎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奮鬥根本無法和趨勢抗衡,順勢而為則可以事半功倍。
那麼怎樣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抓住機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