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晚期的書法,隨「臺閣體」的興起,基本上以趙子昂(孟)、董其昌書風為主,而在王鐸帶領下,探索出一種新的書風和形式!對此,啟功先生盛讚:
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覺斯,是王鐸的字,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他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在沙孟海先生看來,王鐸扭轉董其昌、趙子昂(孟)以來風氣,是書法的「中興之主」:
矯正趙孟、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王』了
這個評價實在太高了,書法史能有幾人能有如此盛譽!
王鐸有如此盛名,跟他的提倡的書法理念「敏而好古」有很大關係!
什麼是敏而好古?
在王鐸看來「書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多也」、「書不入晉,終成野道」,如此看來,這和趙孟的「復古」是一致的,然而王鐸復古是「古不乖時,今不同弊」!
在他看來,書法創作應該是:
將古人書章融而化之,以抒發、宣洩自己那充滿鬱悶的塊壘和如電擊雷鳴,狂飆突發的心靈。
他宗法於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顏真卿、柳公權、米芾,並將篆、隸等書體融為一體,囊括萬殊,熔今鑄古,決不為古法所拘束,而自成一體!
宋有米芾、明有王鐸,他們都是高揚起復古的大旗,卻沒有陷入傳統的泥淖,標榜其獨宗曦獻,另闢蹊徑,影響後世很多人!
這種影響漂洋過海,影響日本書法幾代人,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日本人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
看小編看來,啟功先生如此盛讚王鐸,如果拋開王鐸的個性特點,單從書法技術而言,他開創幾個先河:
一、變「折釵股」為「印印泥」,讓筆法變得更加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
(「折釵股」、「印印泥」均為書法筆法,以後會專門論述,如果想了解的朋友,自行搜索)
二、將「漲墨法」運用到草書創作之中,從而豐富草書的張力。
王鐸的作品呈現出現雄強豪放、蒼老粗曠特點,多半跟漲墨法有很大關係,這種創作方法,在日本書道中多有體現。
三、「連綿草」的大膽運用,讓狂筆纏繞的連綿與逸筆跳躍的節奏,整個作品表現撼人心魄的磅礴力量。
四、繼承和發揚晉人少見的「布白」手法:
王鐸的採用布白手法,可以說極其古典的,不靠誇張字形來分割空間,而是靠字勢欹側奇正的變化,來調整空間節奏和營構行氣軸線,這種布白手法,魏晉時期也曾經出現過,只是不夠流行而已,被王鐸發揚光大!
以王鐸的草書《金山寺立軸》為例,書風更趨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在結字上把米芾的倚側發揮到了極致,以漲墨法略去點畫改變字形,確實有「破鬼膽」之怪;再以中鋒強力掠扛,輕重對比強烈,真正有神龍飛騰的不測之力。
這裡特別向大家推薦王鐸的草書《金山寺立軸》高清複製品,期待各位書友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