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力能扛鼎,500年來無此君!啟功為啥會如此盛讚王鐸?

2020-12-12 三餘書社

明代中晚期的書法,隨「臺閣體」的興起,基本上以趙子昂(孟)、董其昌書風為主,而在王鐸帶領下,探索出一種新的書風和形式!對此,啟功先生盛讚:

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覺斯,是王鐸的字,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他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王鐸草書《金山寺立軸》節選

在沙孟海先生看來,王鐸扭轉董其昌、趙子昂(孟)以來風氣,是書法的「中興之主」:

矯正趙孟、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王』了

這個評價實在太高了,書法史能有幾人能有如此盛譽!

王鐸草書《金山寺立軸》節選

王鐸有如此盛名,跟他的提倡的書法理念「敏而好古」有很大關係!

什麼是敏而好古?

在王鐸看來「書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多也」、「書不入晉,終成野道」,如此看來,這和趙孟的「復古」是一致的,然而王鐸復古是「古不乖時,今不同弊」!

在他看來,書法創作應該是:

將古人書章融而化之,以抒發、宣洩自己那充滿鬱悶的塊壘和如電擊雷鳴,狂飆突發的心靈。

他宗法於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顏真卿、柳公權、米芾,並將篆、隸等書體融為一體,囊括萬殊,熔今鑄古,決不為古法所拘束,而自成一體!

王鐸草書《金山寺立軸》節選

宋有米芾、明有王鐸,他們都是高揚起復古的大旗,卻沒有陷入傳統的泥淖,標榜其獨宗曦獻,另闢蹊徑,影響後世很多人!

這種影響漂洋過海,影響日本書法幾代人,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日本人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

王鐸草書《金山寺立軸》節選

看小編看來,啟功先生如此盛讚王鐸,如果拋開王鐸的個性特點,單從書法技術而言,他開創幾個先河:

一、變「折釵股」為「印印泥」,讓筆法變得更加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

(「折釵股」、「印印泥」均為書法筆法,以後會專門論述,如果想了解的朋友,自行搜索)

二、將「漲墨法」運用到草書創作之中,從而豐富草書的張力。

王鐸的作品呈現出現雄強豪放、蒼老粗曠特點,多半跟漲墨法有很大關係,這種創作方法,在日本書道中多有體現。

三、「連綿草」的大膽運用,讓狂筆纏繞的連綿與逸筆跳躍的節奏,整個作品表現撼人心魄的磅礴力量。

四、繼承和發揚晉人少見的「布白」手法:

王鐸的採用布白手法,可以說極其古典的,不靠誇張字形來分割空間,而是靠字勢欹側奇正的變化,來調整空間節奏和營構行氣軸線,這種布白手法,魏晉時期也曾經出現過,只是不夠流行而已,被王鐸發揚光大!

以王鐸的草書《金山寺立軸》為例,書風更趨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在結字上把米芾的倚側發揮到了極致,以漲墨法略去點畫改變字形,確實有「破鬼膽」之怪;再以中鋒強力掠扛,輕重對比強烈,真正有神龍飛騰的不測之力。

這裡特別向大家推薦王鐸的草書《金山寺立軸》高清複製品,期待各位書友喜歡!

相關焦點

  • 啟功:你看過青蛙捉蟲嗎?
    啟功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你看過青蛙捉蟲嗎?「深於法書臨習賞玩,尤好墨跡,或問其故,應之曰:君不見青蛙乎,人捉蚊蟲置其前,不顧也。飛者掠過,一吸而入口。此無他,以其活耳。」你捉一隻小蟲放到青蛙面前,小青蛙可能連看都不看,可如果有一隻小蟲飛過去的話,立馬笑納。為什麼會這樣?啟功說得好,誰都喜歡新鮮的嘛。青蛙捉蟲如此,學習書法也是同樣。
  • 王鐸:玩線條,誰比我更強?!
    在運筆速度、節奏的調控上,從王鐸草書總體而言,軸類作品的速度較快,而卷類作品的速度較慢。這應該是由於作品幅式不同的因素所造成的。由於軸類作品,每行都可以很長,因此,心中了無掛礙,揮翰可以一瀉千裡,而卷類作品每行較短,書寫數字必須重新換行,所以,速度與氣勢都受到某種程度的阻礙。在卷類作品中,也許由於情感的噴發受到一定的滯礙,故此類作品頓挫較多。
  • 他是中國臺灣第一書法家,與魯迅關係匪淺,啟功評價極高
    但我很抱歉,我不願如此。諾貝爾賞金,梁啓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謝絕了這次提名,也流傳下一段佳話。
  • 王鐸:書不師古,野俗一路!
    王鐸(1592—1652),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有「神筆王鐸」之譽。 王鐸的書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獻之為主,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對閣帖的研究最為深入,王鐸44歲-46歲三年間遍臨《淳化閣帖》的晉唐名跡,幾可達到亂真的境地。
  • 詩書畫印重識啟功
    侯剛說啟功寫字時不擇硯墨,宣紙下墊幾張舊報紙就章法天成。晚年後,年事漸高的啟功很累,卻始終保持著寬容大度、豁達幽默的處世態度,仍然為求字者書寫。 啟功的學生、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仁珪如此評價,「啟體」書法是在長期學習傳統書法的功底上逐步滲入自家風格之後形成的,最終形成了外柔內剛、自然灑脫、清雋儒雅而嫵媚華美的「啟體」。
  • 這裡有份王鐸留下的書法筆記請查收……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十樵、雪山道人等 。河南人,世稱「王孟津」,有「神筆王鐸」之譽,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吾臨帖善於使轉,雖無他長,能轉則不落野道矣。
  • 王鐸肆意寫隸書,遒勁靈逸!
    王鐸,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得學於鍾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於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風。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於時風中另樹一幟。那麼,擅長行草的書法大家王鐸先生,寫隸書作品是什麼樣的體驗?
  • 怎樣知道辨別真假啟功字畫
    啟功書法一反唐宋明清人之筆,師筆而忘鋒,力追「靜筆」,其字遒勁中帶秀雅、動中求其幽靜,超逸出塵。除此,因其常年研習詩文,校讀文辭,或以碑刻文辭證史補事,並能將其與書法融會而貫通。如己所言「買櫝還珠事不同,拓碑多半為書工。滔滔駢散終何用,幾見藏家誦一通」。
  • 析王鐸行書中行軸線的表現:體勢左衝右突縱橫捭闔,章法起伏多變
    析王鐸行書中行軸線的表現:體勢左衝右突縱橫捭闔,章法起伏多變析王鐸行書中行軸線的表現:體勢左衝右突縱橫捭闔,章法起伏多變作者:李輝一幅作品在行軸線的表現上,直接關係到作品的成功與否如行書作品行軸線基本呈直線,略有擺動,加上行距較大,只顯端莊儒雅,無衝突感。行軸線愈曲,動勢愈強張力愈大。看王鐸行書,曲線行軸線的擺動在打破單字端正平穩的狀態上,體勢左衝右突,縱橫捭闔,章法起伏多變,縱向流暢,迂迴崎嶇總是會給人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王鐸行書中的主要表現形式;一、以直線為主的行軸線。
  • 王鐸行草書法第三十一期: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
    王鐸此人博學好古,性格爽朗不拘一格。他的書法正楷師鍾繇,行草學習王羲之與王獻之父子,是與董其昌並稱於世的大書法家。王鐸一生,生逢亂世,清兵入關,在揚州兵破南京被圍時,王鐸為了保全生命,討好清廷便開城迎降。為此「有功」於清廷,被授以禮部尚書。
  • 走近巨匠|林散之與啟功的翰墨緣|啟功|林散之|書法|於林老|翰墨|韓瀚
    在《人民中國》雜誌工作期間,田原從雜誌社日籍朋友李玉鴻處得知,在日本國內,書法界普遍認為:「經過『文革』,中國書法在中國已無指望,振興書法之責應落在日本人肩上。」針對日本書法界的偏見,田原先生義憤填膺,與另一位編輯韓瀚商量,決心利用《人民中國》雜誌編輯一期「中國現代書法特輯」,想藉此機會好好地將林散之先生宣傳一番,此事也得到日籍編輯李玉鴻的認可。
  • 《啟功論書絕句百首》:63 曹娥碑
    啟功先生的《啟功論書絕句百首》,是我們當代非常優秀的書論。此書不但有絕句百首,更是有啟功先生的自注。本文是《啟功論書絕句百首》第六十三首,啟老在自注中點了題。此首主要說曹娥碑。詩文一人注釋:此詩啟老說說曹娥碑。現在流傳的曹娥碑絹本墨跡是晉代無名氏所書。但作為傳奇小說來說,長篇傳奇故事,在文學史上有較高地位。此首啟老的角度很有趣。【啟功自注】曹娥碑。
  • 王鐸草書研究第九期:用什麼詞來形容王鐸的書法比較合適?
    以上所論都是指向王鐸行書和草書。王鐸的行書與草書的風格基本是一致的。「蒼老勁健」、「魄力沉雄,邱壑峻偉」、「飛騰跳擲」、「筆宕而勢峻密」等都可以作為歸納王鐸草書風格的詞彙,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全面,各偏於王鐸草書創作形式之一隅。
  • 一代書家王鐸生平行跡,盡在《年譜長編》
    王鐸在藝術史、文化史與政治史上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王鐸年譜長編》以王鐸一生行跡、交往與詩文書畫活動為中心,以年月日編次,以煌煌百餘萬字勾勒出王鐸的一生。全書徵引豐富、考證精細,除對王鐸本人的文集、書作、刻帖、手稿、信札等進行系統的整理與考證外,還對其同時期的書家、友人的大量詩文集、筆記、信札等做了搜集與細讀,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與學術研究價值。
  • 啟功最長書法手卷《草書琵琶行》將亮相匡時秋拍
    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6日訊(記者王婉瑩) 啟功先生曾依照著名文史專家王伯祥的舊藏神州國光社影印本《董其昌草書琵琶行》摹寫了一本長達19米書法手卷。此手卷是目前市場上啟功先生最長的手卷,2009年秋拍就以392萬元成交。
  • 紀念|王連起:啟功先生的鑑定何以淹有眾長
    最好的辦法是人的研究鑑定和科技檢測的辦法相結合,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技檢測手段對書畫鑑定的輔助作用肯會越來越大,但絕不會替代人的研究。這裡要談的是啟功先生的書畫鑑定,但一些對鑑定工作的誤解、誤識是有必要做一些澄清的。
  • 啟功先生的草書,我們了解的啟功太片面,這才是真水平
    啟功先生的草書作品,我們了解的啟功太片面,不少人唱衰啟功書法,殊不知這才是真水平。啟功(1912——2005), 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當代著名書法家、教育家、鑑定家、古文獻學家、紅學家、國學大師。
  • 白巖松憶啟功先生:如此智慧又幽默的老先生不多了
    (本文節選自白巖松新書《白說》) 二十年前,採訪啟功先生。 當時,琉璃廠多有署名「啟功」的書法作品在賣,二三十塊錢一幅。 我逗老爺子:「您常去琉璃廠嗎?感覺怎樣?」 老爺子門兒清,知道我賣的什麼藥:「真有寫得好的,可惜,怎麼不署自己的名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