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
逆流而上,在危機中成長
2003年,在中國廣東爆發了一場非典型肺炎疫情,造成全球8000多人感染,800多人死亡。而讓人難以預料的是,類似的瘟疫,會在17年後,再次流行。
新加坡部長在2月22日出席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時表示: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將比非典更嚴重。如今,消費和服務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意味著疫情後,中國經濟不會出現像非典後的「v」形急劇反彈。在這種情況下,各行各業在艱難中前行,逆流而上,在嚴控疫情的同時,加快加緊復工復產的腳步。
疫情的嚴酷使得有些企業發展壯大,有些企業衰落,卻讓有的企業徹底消失了。企業以這樣一種方式完成了一次徹底的洗禮,率先突圍的將是一直堅持、幹實事、有團隊凝聚力的企業。
疫情給企業帶來極大的挑戰和考驗,使我們警醒,思考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我們的企業有沒有凝聚力?在疫情期間,這個凝聚力體現每個人自覺、自願、自發地努力地為企業想辦法,每位員工都以百倍的熱情服務客戶。我們的團隊有沒有年輕人?疫情將使老齡化團隊面臨難以預料的災難。他們可能會阻礙企業的變革、影響團隊的成長,使企業變成了一個養老院,疫情可能使這樣的企業喪失戰鬥能力,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同時,疫情給予企業的是一次大的轉折點和分水嶺,這也是對真正有底蘊,把企業文化融入員工心裡並真正踐行的、有一番作為的、為社會和國家做貢獻的企業一次最大的肯定。
▼
讀書
讀書思考 給生活按下「暫停鍵」
疫情期間,在武漢一家方艙醫院裡,一位戴著口罩的年輕人在病床上捧書細讀的照片走紅網絡,他被網友稱為「讀書哥」。一本好書,某種程度上也是天然的「情緒疫苗」,這便是以讀攻「毒」吧。
不期而至的疫情,給生活按下「暫停鍵」,處在封閉狀態下的我們,接收著外界各種各樣的信息,大部分人開始焦慮不安。因為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思考,我們又踏上了找尋自我價值之路。而閱讀是很好緩解焦慮、進行價值追問的方式,借著讀書來思考,尋求慰藉,給讀者的內心帶來舒適、安寧。對於我們而言,書就是一地雞毛的生活裡,那一扇透氣的窗。
魏小河說:「我們讀書,是希望人生有更多的自由和可能。」作家王朔也在《致女兒書》寫道:「你必須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讀書,是為了在平凡的世界中,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疫情期間,我們宅在家也覺得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同時,大家還「宅」出了新技能,學會了製作視頻、讀了幾本好書、甚至還變成了「食神」。疫情之下,讓我們靜下心,磨練自己的靈魂,從容面對世界。
4月22日,《中國青年報》報導:疫情期間,人們的閱讀增多了。據電商平臺數據表明,這段時間賣出的書籍比平時增多了,尤其是「沉浸式閱讀」的書籍需求更多。正所謂,凡是有弊必有利,疫情帶走了碎片化學習,取而代之的是讓我們重新拾起「沉浸式」的閱讀。
▼
能力
尋找方向 在工作中穩中求進
能力是什麼?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
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這種素質體現在當所有人都表現出焦慮、不安、恐懼時,你卻泰然、從容、淡定。這是安靜的能力,它賦予了我們內心最強大的力量。
陶淵明曾寫道:「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對抗喧囂世界的不是千軍萬馬,而是你內心的平靜和滿足。它有一種無聲卻堅韌的力量,讓我們能遇事不慌亂,更不會因為外界的喧囂誘惑所煽動。
面對疫情,很多時候我們都無能為力,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保持成長。這是成長的能力。而成長就是不斷和過去的自己告別。要打破固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重新思考和選擇未來的路。而這個過程一定是伴隨著痛苦,一定會讓人糾結、煩躁、迷茫,但我想這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以前我們問「最近工作怎麼樣」,是問你忙不忙,現在是問工作還在不在。
海信大裁員、碧桂圓裁員2.5萬人,危機發生時,裁員是公司降低成本的首選方法。裁員這把刀,可以落在每個人頭上。工作是大多數人唯一的依靠,但它在突發的危機面前,脆弱得不堪一擊。要記住,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
疫情之下,調整心態,厚積薄發;紮實工作業務水平,一步一個腳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發揮自己的創意才能,持續地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技能。只有練就一身強硬的本領,才能經得住考驗,才能立的更穩。
有能力,才能讀懂生活中的美好;有能力,才能選擇過美好的生活。
▼
生活
上善若水 知行合一
生而為人,要勇敢而善良。
在抗擊疫情一線,以90後、00後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擔當奉獻,充分展現了不怕苦、不怕犧牲的精神,他們為祖國撐起了一片天。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疫情期間,有多少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踐行這句話。
什麼樣的態度決定什麼樣的人生,什麼樣的人生決定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問世間,何物可柔可剛?唯有水也。水可隨遇而安,可讓環境改頭換面;水能滋養萬物,但又不會去爭去搶。人生當如水,願在這人間走一遭,內心仍能清透純粹,便是不負初心了。同時,學會與自己坦然相處,愛自己方能愛人。
懂得上述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更為重要,這就談到了知行合一。即不可離開實踐而空談,沒有行動就不能稱其為真正的認識。不去做,即使看了多少書,學多少理論,也無法獲得這個知識。這也正是我們作為年輕人身上缺少的,需要用一生去領悟。
羅素在《我為什麼而活著》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美好的人生就是被愛激勵,被知識引導,常懷悲憫之心,不斷追求新知,收穫一些價值和認可,此生足以。
寫在最後: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太陽強烈
水波溫柔
一層層白雲覆蓋著
我踩在青草上迎接春暖花開的日子
我們見證了歷史
未來
也希望歷史能見證我們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