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是一個傳承有序的民族,我們能夠延續至今,保持文化和文明的不斷進步,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最為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血脈認同和文化認同。
太廟源於祭祀,而祭祀從奴隸社會的夏朝就開始了。早期的祭祀源於對自然和鬼神的敬畏,後來逐漸形成了一種尊祖的習俗,到了國家形態後,統治階級為了凝聚部落、族群的社會關係,慢慢把獻祭先祖,尊崇祖先作為了一種宗教形態。
既然是祭祀祖先就一定要有場所,經過很多代人的傳承,有了很多的祖先,不可能每次都去祖先的墳前逐個祭祀,這太麻煩,於是聰明的中國人就發明了「牌位」,把每個先人的牌位供奉就可以了,而牌位放置的地點,就是太廟。太廟這個專用的祭祀先祖的地方最先出現於西漢早期,劉邦死後才建立的太廟。
太廟是歷朝歷代最為重要的地方,甚至比金鑾殿都要重要得多,皇帝的龍椅可以今天換人,明天易主,但是太廟如果被遷移或者毀掉,那就直接宣告這個王朝覆滅。太廟其實就是社稷的意思,皇帝輪流坐沒關係,社稷崩,那就王朝滅了。
太廟的存在就是傳統的正當性存在,也是文化存在的正當性,中華民族一直用血緣傳承和文化傳承來樹立基本的正統統治根基的,所以太廟裡面的牌位雖然是木頭做的,但它們的意義太過重要了。
回到題目,滿清入關後,定都北京,順治皇帝又是如何處理原來明朝太廟祭祀的那些祖先牌位的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看前朝怎麼做就行了。
自此有了太廟這個最為神聖的祭祀宮殿起,各朝各代幾乎沒有過把前朝太廟裡祭祀的牌位惡意、粗暴的處理掉,這不符合統治者的利益。前面說了,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傳承,無論是血緣的,還是文化的,既然新的統治者推翻了前朝,但是從傳承上來講,那是後來者接受了前朝者的衣缽,作為更替天子來統治天下的。
如果粗暴處理前朝太廟的牌位,那麼就說明自己得位不正,沒有順應天意,這會失去天下民心。所以,後世統治者都會善意的處理前朝太廟的前朝皇帝牌位,甚至是元朝入主中原,蒙古人都非常虔誠的把宋朝太廟刻意保護和修繕。
既要保護原來太廟以及太廟裡面的眾多祖先(大多數是皇帝)的牌位,那麼滿清的皇帝牌位又放在哪裡呢?順治入京後,他爺爺努爾哈赤,老爹皇太極的牌位可是抱著入京的,把他們的放哪裡呢?難道就直接把朱元璋、朱棣的牌位換出來?這不可能,也不現實,前朝皇帝的牌位動不得,這關乎天下民心。
這個問題在明朝已經被解決了,那就是朱元璋在太廟旁邊建立一個歷代帝王廟,把歷代很多著名的帝王牌位放在裡面進行祭祀,既然有了這麼一個偏殿,但是名字很霸氣——歷代帝王廟,就放這裡吧。
順治就把原來太廟祭祀的明朝皇帝牌位全部移到了歷代帝王廟裡,不要以為歷代帝王廟裡就祭祀了中國自古以來所有的皇帝,沒有那麼多地方放牌位,不要以為這是普通的公墓,既然是帝王廟,多少還是要講點氣派,再說了,中國自古以來那麼多皇帝,有名氣大的,也有名氣小的,不能都放在裡面。
朱元璋就放了十多個皇帝,什麼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元世祖等,到了滿清接手後,又增加了十多個,達到了三十多個,當然更多的是金國、遼國、元朝等國的皇帝,至於明朝的皇帝,實話告訴你,並沒有把明朝皇帝全部放進去,比如天啟、崇禎都沒有牌位在歷代帝王廟裡。
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滿清國力達到了鼎盛,為了彰顯國家富強,民族團結,更多的是為了現實滿清順天意,得中華民族正宗傳承,不斷的擴充歷代帝王廟,裡面的皇帝牌位多達160多位。
所以,清朝對待明朝太廟還是非常溫和的,這更多的是自古以來統治者的傳統做法,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承認中華民族的傳承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