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後,順治是如何處理原來明朝太廟祭祀的那些祖先牌位?

2020-12-17 鮮花暢談歷史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是一個傳承有序的民族,我們能夠延續至今,保持文化和文明的不斷進步,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最為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血脈認同和文化認同。

太廟源於祭祀,而祭祀從奴隸社會的夏朝就開始了。早期的祭祀源於對自然和鬼神的敬畏,後來逐漸形成了一種尊祖的習俗,到了國家形態後,統治階級為了凝聚部落、族群的社會關係,慢慢把獻祭先祖,尊崇祖先作為了一種宗教形態。

既然是祭祀祖先就一定要有場所,經過很多代人的傳承,有了很多的祖先,不可能每次都去祖先的墳前逐個祭祀,這太麻煩,於是聰明的中國人就發明了「牌位」,把每個先人的牌位供奉就可以了,而牌位放置的地點,就是太廟。太廟這個專用的祭祀先祖的地方最先出現於西漢早期,劉邦死後才建立的太廟。

太廟是歷朝歷代最為重要的地方,甚至比金鑾殿都要重要得多,皇帝的龍椅可以今天換人,明天易主,但是太廟如果被遷移或者毀掉,那就直接宣告這個王朝覆滅。太廟其實就是社稷的意思,皇帝輪流坐沒關係,社稷崩,那就王朝滅了。

太廟的存在就是傳統的正當性存在,也是文化存在的正當性,中華民族一直用血緣傳承和文化傳承來樹立基本的正統統治根基的,所以太廟裡面的牌位雖然是木頭做的,但它們的意義太過重要了。

回到題目,滿清入關後,定都北京,順治皇帝又是如何處理原來明朝太廟祭祀的那些祖先牌位的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看前朝怎麼做就行了。

自此有了太廟這個最為神聖的祭祀宮殿起,各朝各代幾乎沒有過把前朝太廟裡祭祀的牌位惡意、粗暴的處理掉,這不符合統治者的利益。前面說了,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傳承,無論是血緣的,還是文化的,既然新的統治者推翻了前朝,但是從傳承上來講,那是後來者接受了前朝者的衣缽,作為更替天子來統治天下的。

如果粗暴處理前朝太廟的牌位,那麼就說明自己得位不正,沒有順應天意,這會失去天下民心。所以,後世統治者都會善意的處理前朝太廟的前朝皇帝牌位,甚至是元朝入主中原,蒙古人都非常虔誠的把宋朝太廟刻意保護和修繕。

既要保護原來太廟以及太廟裡面的眾多祖先(大多數是皇帝)的牌位,那麼滿清的皇帝牌位又放在哪裡呢?順治入京後,他爺爺努爾哈赤,老爹皇太極的牌位可是抱著入京的,把他們的放哪裡呢?難道就直接把朱元璋、朱棣的牌位換出來?這不可能,也不現實,前朝皇帝的牌位動不得,這關乎天下民心。

這個問題在明朝已經被解決了,那就是朱元璋在太廟旁邊建立一個歷代帝王廟,把歷代很多著名的帝王牌位放在裡面進行祭祀,既然有了這麼一個偏殿,但是名字很霸氣——歷代帝王廟,就放這裡吧。

順治就把原來太廟祭祀的明朝皇帝牌位全部移到了歷代帝王廟裡,不要以為歷代帝王廟裡就祭祀了中國自古以來所有的皇帝,沒有那麼多地方放牌位,不要以為這是普通的公墓,既然是帝王廟,多少還是要講點氣派,再說了,中國自古以來那麼多皇帝,有名氣大的,也有名氣小的,不能都放在裡面。

朱元璋就放了十多個皇帝,什麼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元世祖等,到了滿清接手後,又增加了十多個,達到了三十多個,當然更多的是金國、遼國、元朝等國的皇帝,至於明朝的皇帝,實話告訴你,並沒有把明朝皇帝全部放進去,比如天啟、崇禎都沒有牌位在歷代帝王廟裡。

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滿清國力達到了鼎盛,為了彰顯國家富強,民族團結,更多的是為了現實滿清順天意,得中華民族正宗傳承,不斷的擴充歷代帝王廟,裡面的皇帝牌位多達160多位。

所以,清朝對待明朝太廟還是非常溫和的,這更多的是自古以來統治者的傳統做法,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承認中華民族的傳承正宗。

相關焦點

  • 清朝入關後,祭祀用了太廟,太廟裡原來明朝的帝王牌位去了哪裡?
    此後直到明朝滅亡,北京一直是大明國都,時間長達二百二十多年。成祖和其之後的十四代皇帝,都在此登基,也在此去世,死後也都進了太廟享受祭祀。在太廟接受供奉的,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朝歷代皇帝,朱元璋的四代祖先(追贈為德祖、懿祖、熙祖、仁祖),也都擁有一牌之地。
  • 清朝入關後,祭祀用了太廟,那原來太廟裡明朝的老祖宗們去哪裡了?
    一般情況下,前朝滅亡,新朝建立,新朝的皇帝都會對前朝的皇族進行封王或者封侯,讓他們繼續祭祀前朝的皇帝,只不過廟數要縮減,意思基本就是將前朝的太廟變成「家廟」。
  • 改朝換代後,清朝何還供奉明朝皇帝的牌位?
    那些前朝皇帝,乃至有血緣關係的前朝皇子皇孫,大多下場極為悽慘。明朝經歷改朝換代的時候,同樣如此。明朝末代皇室,先後經歷李自成和清軍兩次打擊。守在洛陽的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殺了。崇禎皇帝的第三子朱慈煥,76歲那年被康熙從老家帶到京城,直接殺了。這些都只是改朝換代中,那些慘烈景象的一部分。
  • 清朝各皇帝的牌位還在故宮嗎?乾隆牌位從海外高價購回
    分別是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帝皇太極,世祖順至皇帝,聖祖康熙皇帝,高宗乾隆皇帝,仁宗嘉慶皇帝,宣宗道光皇帝,文宗鹹豐皇帝,穆宗同治皇帝,徳宗光緒皇帝,由於歷史原因,宣統皇帝溥儀牌位沒有安放在故宮。乾隆皇帝牌位被盜賣國外長達百年,後來在拍賣會上由國人購回,乾隆牌位回歸故裡。故宮奉先殿是明清皇帝安放祖先靈位的地方。一九二四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清朝廢帝溥儀被逐出皇宮。清室膳後管理委員會接管故宮。
  • 清朝入關做江山,面對前朝的帝王靈位他們究竟是怎麼處理的?
    我們這到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那1950年的時候,經由當時的政務院批准,這裡批為首都職工文化活動的場所,毛澤東主席還專門題寫了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匾額,那太廟國學講壇就是由北京市總工會主辦,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承辦,中國紫禁城學會和北京電視臺《書香北京》共同支持的,我們也是希望藉助太廟深厚的文化底蘊來傳承和弘揚我們民族的
  • 唐朝皇帝供奉祖宗的太廟中,為何會出現一個身份卑微的樂工的牌位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對古代皇帝而言,祭祀天地和祖先,絕對是一件值得重視的大事,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任何軍國大事。祭祀天地,可以宣揚、強化「君權神授」的氛圍,樹立皇權的絕對權威,祭祀祖先,是為了弘揚「忠孝精神」,培養天下臣民對「天地君親師」的無條件崇拜服從,以鞏固皇帝的統治。
  • 清朝皇帝的牌位如今在哪?如果在紫禁城,那麼溥儀的是否也在?
    清朝各皇帝的牌位,在清朝時期是放在北京紫禁城內廷東側的奉先殿內。奉先殿是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初。清沿明制,於清朝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後又多次修繕。奉先殿前殿主要陳設寶座,寶座均為木雕罩金漆,設有坐墊和靠背,後殿則供奉著已故帝後的牌位,故寶座數目與牌位數相一致。至清朝滅亡時,共有牌位三十三個。
  • 李自成進京後,為完成新皇帝登基大典,明朝舊臣燒掉歷代皇帝牌位
    除了李自成和他的舊班底這麼想,很多新投降的明朝舊臣更是這麼想的,因為在西安那一次他們沒趕上,這一次再也不能錯過向新皇帝表現誠意的機會了。   於是,在李自成進京後的幾天內,京城裡的原明朝達官貴人們開始了迫不及待的「表演」。三月二十三日,明朝世襲成國公朱純臣、崇禎朝內閣大學士陳演帶頭勸進,但是這一次卻連李自成的面都沒見著,著實丟面子。
  • 清朝為何一直供奉明朝帝王的牌位,原因在於這四個字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明朝滅亡。隨後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帶領清軍入關,在打敗李自成後,清軍進佔北京。同年,順治帝宣布遷都北京,成為中華大地上新的統治者。
  • 太廟享殿比太和殿高大?「位尊權高但不可壓祖」
    帝王立廟祭祖始於殷代  在中國古代,無論是皇室名臣望族還是黎民百姓,都有祭祀祖先的傳統。因此,一直就有「宗,尊也;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說。太廟實際上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  中國古代帝王立廟祭祖,始於殷代。周天子有七廟,漢朝立有九廟以祭祖。以後歷代相沿,到了明清兩代,已逐漸形成一套完備的宗廟祭祀制度。
  • 滿清入關是不是中國歷史的倒退?
    而到北京城之後他也沒有處理好各方勢力的關係,一方面為了籌集軍費和對於士兵的獎勵牢牢到失去了官吏士大夫的擁戴。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關係在於對關外女真人的處理沒有處置好,我們現代人唱的詩歌之中就已經說了: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改朝換代這種事情不做則已,做就要做得徹徹底底。
  • 明末風雲滿清入關,吳三桂意圖借兵平叛,為何卻落入多爾袞圈套?
    明朝末年,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因為明朝三大營李國楨投靠李自成後備折磨致死而不敢再投降大順王朝,只好率領五萬關寧鐵騎駐紮於山海關進退兩難。李自成得到消息之後,馬上派出麾下權將軍劉宗敏帶領七萬大軍以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徵討山海關,而此時吳三桂所部剩餘糧草僅僅只能保證一月的消耗。
  • 滿清王朝第一大功臣,為何一直都飽受爭議呢
    愛新覺羅·多爾袞做為清朝入關的第一功臣,一生南徵北伐,招降實力雄厚的蒙古部落,東徵朝鮮國王,定都北京,南徵南明,統一全國為了大清的國基穩定盡心盡力,是清朝初期的權臣,在清朝建議後他的所作所為變得囂張跋扈,下面就來一起認識一下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 清朝入關後為何差點與南明和談想劃江而治?
    清朝入關後的確一度是勢如破竹,因為它維護了官僚階層的利益,比如說多爾袞在進入北京後,下令原明庭大臣如歸附清廷一律按原有官職復用與滿人共同管理國家,甚至有的大臣之前投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被升職後的,就按照大順官職復用。原來的地主階層土地一律歸還。
  • 明朝邊防精銳部隊竟加入了滿清一方?還幫其入關作戰,原來如此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陷了北京,崇禎皇帝在紫金山後自縊身亡,以身殉國,標誌著明朝在中國的統治的正式結束。此時在東北的滿清人也開始蠢蠢欲動想入主中原,爭奪天下。滿洲就是後金,在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之後把國號改為大清,為什麼要把金改為清呢?
  • 為什麼明朝滅亡後,清朝沿用了明朝的皇宮而不是推倒重建?
    歡迎來到關於歷史人文,眾所周知,故宮,紫禁城,是我國古代明朝和清朝兩代王朝的皇宮。但是縱觀歷史,不難發現,主要是推翻了前朝後建立的,那麼前朝留下來的皇宮都不會再用,而是會另外新建,為什麼清朝沿用了明朝的皇宮呢?
  • 憶世古今:清朝順治皇帝的死因,竟然跟鄭成功有關,來源於一本書
    皇太極死後,他的弟弟多爾袞和兒子豪格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順治的母親孝莊太后的巧妙周旋之下,六歲的順治登基當上了皇帝成為清軍入關以來第一個皇帝。順治帝炮斃的頭條新聞居住廈門的鄭萬齡在整理父親遺物的時候,鄭家是鄭成功的後代保存著不少跟祖先相關的書籍,收拾遺物的書籍裡發現一個手抄本《延平王起義實錄》裡面提到鄭成功得到密報,順治皇帝在廈門思明港被炮擊沒
  • 紙上祠堂:祖先祭祀的民間傳統
    畫面主要部分仍然為白牆灰瓦的祠堂,祠堂山門上懸「先祠」匾額,其後為稱作「追遠堂」的中廳,內設牌位、香案。中廳旁開兩扇小門,由此得以進入二進天井,至於拜殿前。拜殿內有男女祖先二人,正面朝向觀者,兩位祖先中間的牌位上寫著「始祖之位」,其後的山水屏風依稀可見。圖中宗族後世子孫姿態各異,有騎於馬上者,也有拱手作揖者,多三兩成群彼此呼應,朝向祠堂門聚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