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國家圖書館合作推出的數字法中圖書館法國-中國網站,向讀者展示法蘭西國家圖書館幾百年來收藏的東方文化和藝術寶藏,精心挑選的7000份文獻均用法中雙語介紹。不僅是研究學者獲得資料參考的寶庫,也讓喜歡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人可以不出家門就能細玩品味。
法國國家圖書館館長羅昂絲·恩格爾介紹,法國-中國網站期待向世人展示的是獨一無二的藏品。據恩格爾(Laurence Engel)介紹,法國國家圖書館擁有的漢學藏書是世界上最豐富、最古老的之一。事實上,法國很早就對中國研究產生了興趣,而法國國家圖書館自17世紀起就一直與這一研究相伴而行。早在1668年,法國國王圖書館就收錄了一些中文書,但要說到真正意義上的「中文藏書」,則只能從1697年算起。當時耶穌會士白晉神父 (Joachim Bouvet) 從中國給路易十四帶回了一批共312卷中文書,然後還有康熙皇帝委託洪若翰 ( Jean de Fontaney)神父帶到法國的兩批共72卷藏書。等到了19世紀末,法國漢學開啟了新的時代,漢學的發展變得更為系統化,也更有組織。1902年,古恆(Maurice Courant)發表了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中文古籍的主題目錄。
同時向世人展示的還有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合作夥伴法國歐洲與外交部的外交數字圖書館與裡昂市立圖書館館藏的一批優秀的文獻及圖片資料。自2019年起,中國國家圖書館(BnC)和上海市圖書館也加入其中,希冀以此為研究者及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了解其管藏的國家級寶藏的機會。
為了完成法國中國數字圖書館這一極具野心的浩大工程,法國國家圖書館及合作圖書館成立了一支學術團隊。他們結合學術顧問委員會所給與的寶貴建議和諮詢,對本網站所要展示的內容進行了挑選。 挑選出的近7000份文獻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十一個收藏部門,這一選擇反映了從16世紀起直至1945年間法國和中國的文化、宗教、科學和藝術交流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巴斯蒂·布魯基耶爾(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 在網站上刊出的「法國與中國:相識相知的徵途」一文中寫道, 縱使遠在千山萬水之外,中國文明仍以其古老與優雅,在法國公眾中激發持久不衰的求知慾和各種熱愛與欣賞。法國人先是就此與歐洲公眾展開對話,後來還直接與中國人、乃至世界其他各地的人展開對話。文章詳細介紹了幾百年以來法中關係的發展,從中世紀的發現,到中國和印度支那之間的二十世紀上半葉,非常值得一讀。
法國-中國是法國國家圖書館數字藏書「共享的遺產」中的第四項作品,另外三項作品分別與巴西,波蘭和日本相關。據介紹,共享遺產這一項目的宗旨是創造一個全新的虛擬交流和知識的空間,促進新的科學合作與國際合作,並彰顯在與世界的交流中得到豐富的法國的文獻遺產。
網站連結:https://heritage.bnf.fr/france-chine/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