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今年,OMO無疑是教育行業最火的詞語之一。疫情期間,線下教學停課,強大的線上能力成為教培機構贏得流量、維持正常運營的重要支撐。經歷了一輪生死考驗後,如今,線下教學秩序逐步恢復,不少學生選擇重新回歸線下。如何更好地進行線上線下融合正被更多教育企業作為發展戰略重點傾斜。對教育企業而言,OMO轉型是不是唯一出路?OMO之路又該如何走?
一、消解線上線下邊界 OMO成為新趨勢
因為疫情,教育OMO的概念又火了起來。
2017年9月,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在「尋找中國創客」的活動上,提出了OMO。同年11月,李開復在一篇專欄文章中闡述OMO帶給生活的改變。當描述到教育領域時,他寫到,「語言學習在中國十分盛行,未來的語言學習將會把外籍老師、本地助教、自動化軟體和自動化硬體連接起來:由外籍老師負責遠程授課,本地助教負責活躍氣氛,自動化軟體負責糾正發音,自動化硬體負責作業和測試評分。」
線上世界與線下世界的融合之中,新機會正在誕生。2020年,始料未及的疫情爆發,OMO成為教育領域被討論得最多的話題之一。如今,雖然國內疫情形勢已基本穩定,但是對於教培機構而言,線上能力的開發似乎已經成為教培機構不得不做的事。
在線教育資深投資人、秦學教育班課負責人張肖磊表示,網際網路時代,任何線下機構都不可能純粹通過線下的方式進行教學和服務。疫情之後,線下機構也仍需要藉助網際網路,進行直播教學、作業批改、家長溝通等教學和服務工作。另外,雖然疫情暫時得到了控制,也要時刻做好疫情反覆的準備。
童程童美未來教育研究院的線上運營官唐曉瀾認為,OMO模式是教育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疫情褪去之後,以前線下的很多用戶還是會重回線下。但是未來的生活、學習的場景還是會走向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
網際網路的下半場,流量越來越貴,不僅線下教培機構要擁抱線上,出於獲客和提升用戶體驗考慮,純在線教育機構也在越來越多考慮融入線下場景。唐曉瀾表示,「眾所周知,在線獲客成本高,基於此,可能會有更多線上的教學平臺來探索如何從線下獲客。這是企業因為自身運營的壓力,自主做出的選擇。另一方面,在線教育機構也可能因為學習效果的考慮,在在線課程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線下的學習體驗,這一動力主要來自於用戶的需求,相對前端線下獲客而言,實現的難度更大。」
OMO被很多業內人士視作是教育行業未來的趨勢。探索OMO的教培機構中,既有行業龍頭,也不乏中小企業。目前,各家教育機構對於OMO的定義和打法也不盡相同。
唐曉瀾認為,OMO其實是為行業從業者提供了一個融合的思路。它不是一項新技術,也不是一個標準化的命題,大家要照著去做。他表示,OMO模式不是簡單的線上場景+線下場景,而關鍵是通過數據融合,消解線上線下學習場景的邊界,形成以科技驅動的新學習場景。
21世紀教育集團副總裁許敏表示,OMO教育模式的核心在於如何讓學生最大限度利用時間和空間學到最適合他現階段能力的內容,並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二、為用戶創造更高的價值 教培機構的OMO思路
當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邊界逐漸模糊,在線教育與線下教育之間的關係,不是顛覆,也不是對立,而是一個互相融合的過程。
張肖磊表示,教育本質上是離不開線下的,尤其是「育人」。老師必須要通過線下接觸、交流的方式,把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影響學生對學習、對生活的態度。在線教育機構在這方面是先天不足的。因此在線教育巨頭也在通過直營或投資、收購的方式布局線下。而線下機構通過引入在線的方式,能夠更加及時、高頻、高效地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教學和服務。
基於用戶的角度,唐曉瀾認為OMO的價值主要在於兩方面:其一,對於在線學習的用戶而言,希望擁有和在線下場景中與同學、老師交流時同樣的互動感;其二,如果是線下學習,家長和孩子都很關心學習行為能夠數據化呈現,以便後續進行更個性化的、專業的輔導。線上線下的界限被打破,用戶才能更好地同時享受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的好處。
教育市場用戶需求的提升,推動著教育企業創造出更豐富教學場景,為用戶提供更多可搭配的選擇。
唐曉瀾以童程童美為例,剖析了OMO思路為其帶來了三種形態上的變化。第一種主要圍繞線下校區展開,線下課程覆蓋的用戶大多是距離校區5公裡內,但是在離校區5-8公裡的範圍內,還有一些用戶雖然無法持續到校區上課,但是能夠低頻地參與線下活動,所以有類似需求的用戶可以形成線上+線下的授課模式。第二種是由線下校區負責招生,通過童程在線實現全線上授課,這部分學員可能是跨地域的。第三種是線下體驗店或服務中心+線上平臺授課的形態。
唐曉瀾表示,第三種是童程在線接下來要重點探索的模式。雖然目前童程童美在全國50多座城市擁有230個校區,但是這個密度還遠遠不夠,未來要加大對線下的探索,與目前已有的線下形態形成補位。他強調,體驗店和服務中心從形態和投入上來講,沒有校區這麼重,但是又能為用戶提供線下體驗和集中活動的場景,相較純線上而言,這樣能讓用戶對企業產生更高的信任度。
大規模的用戶體量和多元化的用戶需求,推動著教培機構不斷加碼OMO。但OMO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對於中小教培機構而言,要想轉型OMO,無疑是更大的挑戰。
許敏認為,轉變之初,中小機構一定要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方式來推進OMO,在一些需要切換發展思路的環節進行補充,而不是一開始就把所有流程都線上化。在自研成本很高的環節上,可以付出更小的代價選擇與機構教學場景相匹配的供應商進行合作。基於此,21世紀教育集團為更好推進OMO,自主研發了直播教育平臺「知蒙課堂」,目前「知蒙課堂」已率先投入應用到旗下K12教育輔導機構——新天際教育及培尖教育,未來將向全社會開放優質資源。同時,許敏強調,要推動OMO,非常關鍵的一點是要對人才梯隊進行升級,加強對網際網路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對於教育而言,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不過是教培機構傳遞內容和服務的方式,關鍵是要在線上與線下的融合中,更好地與用戶實現教學、教務以及情感上及時有效的互動。唐曉瀾表示這對教培機構的中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培機構積累一套圍繞用戶的數據體系。
隨著OMO模式的推進,線上線下的邊界消融,競爭也將更加白熱化。新模式之下,誰能成為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