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食冒湯和油饃 興縣集市上最誘人的美味

2020-12-20 華龍網

 

華龍網2018年12月27日21時5分訊 說起興縣代表性的地方味道,首推應該是冒湯。深秋吃一碗熱乎乎的冒湯,渾身都透著熨帖。

碗裡臥著半碗細白粉條,澆上熬好的羊湯,粉白細滑的粉條上擺幾個餃子,蔥白和綠色的芫荽末一撒,雞蛋皮染成青紅絲撒上,再添幾根海帶絲。熱氣將蔥花芫荽的香氣蒸騰起來,飄散到四周,滿滿一碗紅黃白綠的色彩煞是惹人垂涎。若是愛吃辣子的,再飄上一勺油辣椒,讓人忍不住食指大動。

冒湯是興縣本地人常常推薦給外鄉人品嘗的一道地方小吃。最地道的冒湯味道是街頭小館才有的,不過作為一道地方味道,各家酒店也是不可缺的。只是酒店盛在細瓷碗裡的冒湯,總覺得沒了街頭那股子煙火勁兒,味道寡淡了些。對於老一輩的興縣人則覺得正宗的冒湯必定是趕集時吃的才最好。粗瓷大碗、熱氣蒸騰、盆碗叮噹、大呼小叫、前擁後擠,終於把一碗飄著肉乎乎小餃子的冒湯搶到手,幾乎快溢出湯的大碗往簡易的桌子上一放,立刻給手指吹口涼氣,在耳朵上搓兩下,心滿意足地開吃。

為啥叫冒湯呢?有人說,因為這碗粉條加餃子的湯裡面的餃子捏的形狀像官帽,便稱為冒湯;還有說擺在粉絲上的小餃子像是戴了一頂帽子,便被稱為冒湯。興縣地方文化學者王波老師說,冒湯是個簡易說法,全稱應該叫「扁食冒湯」。如此說來,便與餃子形狀無關了,扁食就是餃子的另一種說法。看來,冒湯的來歷還需要繼續挖掘哦。

在跟王波老師聊集市上的冒湯時,王老師說,喝冒湯是一定要吃油饃的。興縣的油饃是一種酥皮烤餅子,餅子裡包了紅糖。當熱乎乎的油饃一出爐,胡麻油的香味濃香撲鼻。一口下去,甜甜的紅糖還有些燙,嘴饞的孩子卻忍不住誘惑,吹一口氣咬一口,半張著嘴呵著氣,慢慢嚼兩口不燙了便忍不住又咬一口,吃完一個還眼巴巴期待再來一個。王波老師說,他吃過的興縣最好吃的就是黑峪口鄉趕集時吃的油饃和扁食冒湯。當年集市早已今非昔比,香甜誘人的味道卻從不會消失。

深秋抑或初冬,在寒意飄散的街頭,喝一碗熱乎乎的冒湯,嚼一個甜絲絲的油饃,通體舒泰。
華龍網整合

 

相關焦點

  • 邊走邊吃:老廈門的扁食湯
    早年我在廈門大學食堂當夥夫,遇上一夥江浙來的學生,衝著一鍋扁食湯直叫「餛飩」、「餛飩」的,我當時一聽就愣住了,好好的一鍋清湯,「混」在哪裡,「沌」在何處?真是有眼無珠瞎嚷嚷!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自己「有耳不識餛飩」。其實扁食僅僅是閩南的叫法,在福建,大多數地方還叫它「扁肉」呢。
  • 這湯色澤紅亮,十分誘人!要配上全麥麵包才最正宗!你喝過?
    也許是因為是北方人的原故,對香濃的湯完全都沒有抵抗力呢。就連吃西餐,也是對濃湯情有獨鍾呢。在北方,晚飯都喜歡吃饃、菜、湯,哈哈~我們今天就來說道異國風情的湯。正好現在天熱,大家也都食慾不佳,西紅柿算是個比較不錯的食材呢,酸酸甜甜,比較開胃啦!而且還可以減緩色斑,美白,防衰老喔。所以我們今天說的就是主料為西紅柿,外觀紅彤彤,搶眼誘人的羅宋湯。
  • 一碗扁食、一份拌麵,就是老廈門人最愛的古早味
    在廈門的小吃中,很多人和我一樣以為最經典的是沙茶麵、春卷、麻薯!其實隱藏在老廈門巷子內的古早味還有另外一道,就是扁食。對於扁食,大家會說,這有什麼稀奇,到處都是。但每個地方的特色和味道都有所不同,尤其是這間賴厝埕扁食,有著70幾年歷史,是屬於廈門人的古早味,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味道。
  • 餛飩、抄手、扁食和雲吞,你分得清嗎?
    無論是湯的還是幹的,是清湯是紅油,抄手都是很多人的心頭好。最熱門的紅油抄手,紅豔動人,看著就透著股豪爽熱辣勁,是挑戰火鍋地位最有力的候選者。 清湯抄手,就是湯底沒有紅油。那湯大多是筒子骨熬的,也有雞湯,還有極少數的鯽魚湯。最本來的清湯抄手是不帶蘸水的,估計是太清淡了,現在也有帶蘸水的清湯抄手。一份油辣子的蘸水,讓人既能喝到原味兒的湯,也滿足了吃辣的心。
  • 餛飩、雲吞、包面、抄手、扁食、清湯、肉燕一樣嗎?家鄉味最好吃
    餛飩、雲吞、包面、抄手、扁食、清湯、肉燕一樣嗎?家鄉味最好吃。我們國家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有56個民族,人口眾多。都說「眾口難調」,這麼多人吃飯,即使是同一種食物,地域不同,做法和叫法也不相同。所以美食也在以人為本,根據當地的風俗和生活習慣,慢慢的在演化轉變中。
  • 西安羊肉泡饃,香氣四溢,肉爛湯濃,肥而不膩,食後回味無窮!
    羊肉泡饃,古稱「羊羹」,料重味重,肉爛湯濃,香氣誘人,又有暖胃之功能,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陝西西安最具特色的著名小吃。它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
  • 我終於知道抄手、餛飩、雲吞和扁食之間的區別了!
    我們首先來看湯底 餛飩:餛飩的老式湯底裡,經常加紫菜、蛋皮和蝦皮,美其名曰「三鮮」。一勺清湯衝下去,幾隻透明蝦皮浮上來,幾口餛飩滑溜進嘴裡,就開啟神清氣爽的精緻一天。 雲吞:雲吞和對湯底的要求是這四者中堪稱是最嚴格的,也是最鮮的。
  • 跟隨作家腳步 品嘗閩南風味扁食 挑動味覺神經
    扁食   我打小就愛跟路,所以有時父親上街賣東西,都會帶上我,我用一隻小手,拉著他的籮筐繩,跟在他身後,一路小跑地到集市上去了。大人走路比較快,加上挑著擔子,所以就更快了,做小孩子的,只能跟著他們後面一路小跑。
  • 一個饅頭,一把鹽,一把孜然,輕鬆做出健康又美味的烤饃片
    一個饅頭,一把鹽,一把孜然,輕鬆做出健康又美味的烤饃片這金燦燦的色澤就已經惹人垂涎了,輕輕一掰,酥脆的把心都要融化了,小麥烘烤的芬芳沁人心脾,入口濃香,回味無窮!4種口味供您選擇,滿足您的味蕾需求,是休閒、娛樂、約會、出遊,必不可少的美味體驗!昨天老公回家帶回了一袋子烤饃片,想說當了小零食,可惜太好吃,根本停不下來,沒一會兒的工夫,就吃光了。想說不行的話,在網上購買一些,當個零嘴也是好的嘛!饃片又叫饃幹,是以麵粉、酵母、水為主要原料,輔以奶粉、鹽、糖、棕櫚油、雞蛋等原料,經發酵、蒸製、烤制(油炸)而成的 。
  • 陝西人愛吃饃,吃的多,花樣多
    陝西人都愛吃辣子,油潑辣子一道菜,涼拌辣子也不多,香菜切丁大蔥切小塊,選上一些上好的辣子根據個人口味涼拌就可以,夏天家家戶戶都會吃。辣的直吸氣,卻很爽,味道廖咋咧很到位。饃就蔥幹了一天活累了,回去一點也不想動,別說做飯了,和朋友打麻將到深夜大冬天吃碗連瓜面熱呼呼的還沒吃飽,不會做飯有不能餓著肚子買幾個饃幾根蔥回家洗乾淨放些鹽,就著冷酥饃就著吃美得很完了喝兩杯白開水,拍拍肚皮,飽飽噠
  • 番薯葉菜饃,蘸蒜泥汁,美味無比
    番薯葉菜饃By 小洞天一種地方特色小吃,流行於中原地區的一種美食。洗淨的番薯葉控幹水分,擀好兩張薄餅,把番薯葉攤放在一張餅上,再用另一張餅蓋住,把周邊壓緊,活脫脫一個大大的菜包子,放入烙餅鍋中,小火慢,待下面起花,大翻身再將另一面烙熟,夾在中間的番薯葉也自然烙熟了。食時切四牙,從中間揭開,捲成卷卷,蘸蒜泥汁子,美味無比。原料:麵粉、番薯葉、蒜泥、鹽、白糖、味精、芝麻碎、生抽、陳醋、涼白開、花椒油、油潑辣子。
  • 一碗豌豆尖湯,是冬季最誘人的綠色
    一碗豌豆尖湯是冬季最誘人的綠色冬天好像所有綠都漸漸褪去了濃豔的翠色,湯鍋裡的豌豆尖仍似帝王綠的翡翠,綠得濃烈又搶眼。寒天之時,只要有豌豆尖的加入,食物就仿佛被注入了「鮮氣」。要說這個時節的綠葉蔬菜人氣選手,筆者首推豌豆尖兒:它是冬天裡的一大美味,從小到大,冬天關於菜湯的記憶,總和這清香的菜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雲吞、餛飩、抄手和扁食,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看完後你就明白了
    一張小小的圓形麵皮,簡單地包裹上餡料,就成了一道經典的美味小吃,而在千百年來人口遷徙中,這道小吃在各個地域又分別衍生出不同的特色,連名字都不盡相同。在北方稱為餛飩,在廣東人眼中是雲吞,福建人則叫做扁食,四川人命名為抄手……似乎就是同一種食物,有不一樣的稱呼,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
  • 燉鯽魚湯時,用上3個竅門,燉出濃白的鯽魚湯,湯色誘人還不腥
    營養師大喬曾經介紹過一次鯽魚,用它做湯,湯汁濃鬱,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非常的高,非常適合脾胃虛弱的人來食用,另外對於孕婦來說,也是非常不錯的一道補品,很多地方會選擇給產婦食用這道湯品。鯽魚的營養價值這麼豐富,但是價格卻非常的便宜,適合大家在家裡吃,其實將鯽魚作為一鍋湯中的主食,其他的食材隨意搭配,既可以做成大補的湯品,又可以做成是比較清潤的,今天小編就教大家3個小竅門,讓你燉出濃白的鯽魚湯,湯色誘人還不腥!
  • 餛飩,抄手,扁食,雲吞的區別
    餡料則常見為豬肉、菜(如香菜、芹菜)和蔥花混合剁碎並調味而成,也有加入蝦仁、大地魚碎、蛋黃、香菇、馬碲製作的雲吞餡。 廣東雲吞的包法一般講求快速,不一定要逐步整齊折合起來。大小則以能一口吞下一顆為標準。雲吞多數是以開水灼熟,加入面和湯成為雲吞麵。亦有隻吃淨雲吞。在香港,亦有部份餐館把雲吞放在熱油內炸至金黃香脆奉客,是為「炸雲吞」,此做法亦在外國流行。
  • 被《舌尖上的中國》帶火的西安小吃,你吃過嗎?一段饃與湯的故事
    一把麵粉、一瓢涼水、在主婦們的揉搓下,在爐膛的加工下,變成了臊子麵、白吉餅、擀麵皮、褲帶面、油潑麵等人間美食,給勞動了一天的人們提供養料和補給。而我們僅僅要說卻是西安羊肉泡饃,來看看這一碗高湯、幾份肉片會與饃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 清水扁食
    隨著時代的發展,清水扁食的烹調方式、食材,逐漸融入了當地的飲食特色。清水扁食呈現出的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有葷素之別。  先說葷扁食。  葷扁食的烹製,大抵有炒、包、煮、調四個步驟。炒,就是取上好的五花肉,起一釐米薄厚的長條,一刀一刀切成肉丁,配以鹽、醋、醬油、料酒等各種調料醃製片刻,再用慢火炒製成臊子,火候要不大不小,大則糊,小則無色;包,是將手擀的面切成大小合適的梯形面片,放一沓面片在手掌上,抓少許韭菜末,一折、一挑、一彎、一捏,變魔術般包成了耳朵狀的扁食;煮,要煮得恰到好處,滾兩水,即可出鍋;調,就是將盛在碗裡的扁食澆上精心炒制的肉臊子,放些許蔥花,調上油潑辣子、醋、鹽,
  • 冬至的扁食
    在河南老家,我們管餃子叫「扁食」。「冬至不端扁食碗,凍掉耳朵沒人管。」記憶裡,冬至吃扁食在我們家從來沒斷過,無論是哥哥和我在本村鄰村上學,還是在縣城寄宿讀高中,爸媽都會在冬至中午讓我們吃上熱乎乎的扁食。養娃更懂父母恩。四十不惑的我,更加懷念和感恩高中三年爸媽在家做好、騎車送到學校的冬至扁食。扁食吃著簡單,做起來複雜。
  • 連城「大橋上扁食」 客家美食純手工製作
    說起大橋上扁食,大家也許會認為「不就是大橋上的扁食嗎?這是再普通不過的嘛!」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呢?可是,我這裡要說的是被譽為「中國客家美食名城」——連城的「大橋上扁食」。三歲的女兒搶先回答:「扁食!」妻子嘟噥著:「又是吃扁食?「女兒點頭說:「我就愛吃嘛!」,雖然,天空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我們一家三口還是騎著摩託車又一次來到連城大橋上扁食店。「啊,好多人!」女兒叫了起來。  說起大橋上扁食,要從大橋談起。所謂的大橋,其實是連城歷史最悠久的古橋——文川橋,始建於宋紹興年間,原名清溪橋。該橋為屋橋,中間重簷,兩側有雨遮,橋兩端建牌樓式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