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1.5元現賣10.5元」 藥店常用藥為何頻漲價

2020-12-21 央視網

「之前1.5元現賣10.5元」 藥店常用藥為何頻漲價

原標題:

  本報記者 趙鵬

  近期,事關頭疼腦熱或者慢性病的常用藥價格上漲引發關注。記者發現,諸如撲爾敏、甘草片、羅紅黴素、降壓0號等銷量極大的藥品價格一路上揚,漲幅50%以上甚至價格翻倍都不罕見。據統計,相比2015年,很多常用藥的價格已經翻了好幾倍,這讓不少市民深感「吃不消」。

  廉價常用藥成漲價重災區

  「治胃酸過多的小蘇打片,前兩年100片規格的價格還只有一兩塊錢,這幾天我買時已經是11元。」作為一名從業者,這突兀的變化讓北京四環科寶製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立著實吃了一驚。

  而這絕非個別藥店漫天要價。記者在藥品價格315網上發現,國內20家藥店小蘇打片的價格,近期最低報價也要9.9元一瓶,最高價格已經達到了17.8元。

  「常用藥價格跳漲已經持續一兩年了。」另一位在京連鎖藥店相關負責人為本報梳理了近年來該店銷售同廠家常見藥的價格變化。在2015年,複合維生素B一小瓶價格是1.5元,現在是10.5元;100片裝的撲爾敏從6.38元漲到了16.5元;100片裝的痢特靈從3元提高到了9元;30片裝的降壓0號從28.8元漲到了45元;一瓶100片的甘草片從6.2元提高到了16元;24粒的諾氟沙星膠囊從3.6元提到了9元;12片裝的羅紅黴素從5.2元漲到了9元……

  記者注意到,常用廉價藥普遍漲幅更大,但價格還能接受。而以降壓0號為代表的中檔藥品,雖然沒有翻倍漲,但動輒奔向50元的價格讓消費者倍感壓力。另外,六味地黃丸、牛黃解毒片等中成藥,也是漲幅不算很高,最終價格攀升比較明顯。

  原料漲價常用藥價格躥高

  「原料漲價是藥價走高的最重要推手之一。」張建立告訴記者,他們生產的氨酚曲馬多片是種止痛藥,1年多前原料成本還只要800多元1公斤,眼下已經躥到了1公斤9000元以上。「我們為了保留這個產品還在繼續生產,但產量降了一大半,產品也只供給少數的幾個大客戶了。」

  時值流感季節,生產撲爾敏的原料藥一個月漲價幾十倍,這似乎預示著背後涉及約千億元級的感冒藥市場,又面臨新一輪的漲價了。

  記者了解到,近期撲爾敏原料藥價格已經從400元/公斤漲到約2萬元/公斤,在輿論壓力下,涉事廠家才宣布價格調整為每公斤800元。而目前國內擁有其原料藥批文的生產企業,河南一家製藥廠基本屬於一家獨大。

  業內人士分析,我國成品藥有約1500種原料藥,但其生產掌握在少數的生產企業手中,其中50種原料藥只有一家企業取得審批資格可以生產,44種原料藥只有兩家企業可以生產,40種原料藥只有3家企業可以生產。當原料藥形成事實上的壟斷,價格暴漲就有了現實支撐。

  張建立也表示,其產品氨酚曲馬多片的原料很大一部分是由北方一家大型企業所壟斷,對於其提價行為,成品藥廠家完全無能為力。他還介紹,治療手腳脫皮和魚鱗症的常用藥尿素軟膏漲價,也與尿素在一定程度上被壟斷有關。

  原料藥漲價的問題,也對北陸藥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我們用於生產核磁共振造影劑的原料葡甲胺,這兩年的價格就漲了10倍以上,讓我們承壓很大。」北陸藥業的相關工作人員說。

  北京雙鷺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亞軍向記者分析,近年來受到環保以及工藝改造等因素影響,包括江蘇等一些發達省份,原料藥生產企業的關停外遷現象較為頻繁。這使得國內原料藥生產企業的兼併重組日益頻繁,個別企業也因此取得了對某些原料藥生產的壟斷地位,並藉機提價。

  集中招標採購或可降藥價

  除了原料藥漲價壓力,藥品放開最高零售限價後藥企的漲價衝動也是常用藥價格持續上漲的重要原因。

  針對很多藥廠不願生產廉價藥,北京市規定凡消費者用藥日均費用標準不超過3元的西藥、日均費用不超過5元的中成藥,均可執行關於低價藥品相關政策,以促進常用低價藥品的市場供應。此後,部分企業充分利用了政策,在不突破該價格上限的前提下,多次對原本價格很低的藥品漲價。目前包括阿莫西林、頭孢拉定、甲硝唑、布洛芬等常用藥,自2016年以來的漲幅都超過50%。

  對此,清華大學醫學院蘇婧老師建議,政府部門除了適當調整低價藥品日均費用標準,還可以考慮適度將藥店非處方藥類常用藥納入醫保體系,這樣即便藥價有所提高,但費用將由醫保基金承擔一部分。還可嘗試在藥店領域推行類似醫院的集中招標採購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藥企降低供貨價格。

  業內人士認為,加大對原料藥企業的監管,無疑也將抑制常見藥變「高價藥」。

相關焦點

  • 海口多家藥店「救命藥」斷貨 原價幾塊錢賣近50元
    原標題:海口多家藥店心血管病「救命藥」斷貨,原價幾塊錢賣近50元藥店中在售的硝酸甘油片。資料圖硝酸甘油片一直是冠心病和心絞痛病人的常用藥,它不僅價格便宜,且見效快,時常被心腦血管病患者稱為「救命藥」。但近日,全國多地曝出這種「救命藥」出現大面積斷貨、價格上漲。記者昨日走訪了海口15家藥店發現,該藥普遍存在斷貨現象。不僅如此,原來賣6-8元一瓶硝酸甘油片(100粒裝),現在價格普遍上漲,最高售價賣到了49.8元/瓶。對此不少市民直言,快買不起家中常備藥了。
  • 從5元飆到110!濟南多種家庭常用藥翻著倍的漲價,而且還買不到...
    甘草片:  以往感冒治療咳嗽非常管用的甘草片,也從5元/瓶上漲到了15元/瓶。「要麼買不到藥,要麼漲幅太大。」  高三尖杉酯鹼注射液:  一位張姓市民反映,高三尖杉酯鹼注射液,與1年前每支5元的價格相比,今年該注射液的價格漲到了110元,暴漲20倍。
  • 廉價常用藥缺口明顯引關注 1元藥被500元藥代替
    圖為:廉價藥在藥店越來越難找到 記者葉茂林攝   廉價常用藥缺口達六成 1元藥被500元的藥代替>  8毛錢一支的青黴素、5毛錢的三黃片、3毛錢的牛黃解毒丸、3毛錢的諾氟沙星膠囊、3毛錢的紅黴素軟膏、1.89元的乾酵母片……  這些廉價常用藥,曾陪伴我們幾十年,現在卻正在慢慢消失。
  • 西安藥價市場調查 同一種藥一家賣16元一家賣3元
    6月1日起,藥價開始放開,華商報記者走訪西安朱雀路、吉祥村、科技路多家藥店,發現市場反應平靜,各藥店幾乎都有促銷活動,幾種常用藥,如京都念慈庵咳嗽糖漿、小兒氨酚鈉敏顆粒、黃連上清丸、雙黃連口服液等價格均未變。  「市場反應會有一定的滯後性,目前還沒接到哪家藥企漲價的通知。」
  • 西安藥價市場調查 同一種藥不同藥店價格差百元
    近日,記者採訪普通市民、藥店、醫藥公司以及醫院,了解目前市場上的藥品價格亂象,以及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對這一藥價新政的反應。    6月1日起,藥價開始放開,記者走訪西安朱雀路、吉祥村、科技路多家藥店,發現市場反應平靜,各藥店幾乎都有促銷活動,幾種常用藥,如京都念慈庵咳嗽糖漿、小兒氨酚鈉敏顆粒、黃連上清丸、雙黃連口服液等價格均未變。
  • 走訪西安常用藥市場:有的漲幅超50% 十幾元的藥越來越少
    「1月份買藥時還是38元,2月份就成了68元。」楊先生說,「金水寶是常用藥,這次趁著換包裝大幅漲價,就是換個『馬甲』。」他告訴記者,兩次買的藥都是同一個廠家、同一家藥店。廠家換了新包裝,以前是63粒,現在是72粒,多了9粒藥,價格幾乎翻了一番。因為這個藥漲幅比較高,楊先生覺得很詫異,又跑了附近幾個藥店,發現都是新包裝,有66元的,還有一家藥店搞活動是58元。
  • 濟南多種家裡常用藥打著滾漲價!還買不到
    一管只要三五毛錢,現在怎麼漲到4.8元了?」然而最近漲價的藥品不止紅黴素眼膏,多種百姓家中的常用藥價格都翻倍上漲。   「紅黴素、金黴素藥膏是很多家庭必備良藥,雖然4.8元也不貴,但是從三五毛漲到這個價格,卻是上漲了10倍之多,一下子心裡上很難接受。」  多種百姓家中常用藥價格翻倍漲  有注射液1年暴漲20倍  記者走訪發現,最近漲價的百姓家裡常用藥藥不止紅黴素眼膏或軟膏。
  • 從10元漲到120元 華法林鈉片漲價程度驚人
    又一款廉價救命藥暴漲十多倍,還被當地衛計委約談了!11月1日,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華法林鈉片在南京某醫院的價格從原本一瓶10多元突然漲到了120元,漲價程度驚人。在進行藥品採購時,醫院得到各大醫藥公司的同期報價均為120元,即同期沒有比這個價格更低、可以採購的華法林鈉片的廠家。可見,華法林鈉作為低價藥,在日均用藥費用不超過3元的範圍內,是可以由企業根據成本和市場需求和競爭情況自主調價的。目前,江蘇省衛計委表示,已經注意到藥企擅自漲價行為,並對相關企業進行了約談。既然這個藥醫院都漲到了120元,為什麼藥店還維持原價?
  • 常用藥零售價暴漲背後:原料藥供應鏈被壟斷
    同時,市場上藥店零售的多種常用藥價格也出現大幅上漲。近幾年來,我國陸續推出取消藥品加成、「4+7」帶量採購等一系列措施,促進藥品降價。然而,在這些措施陸續落地的背景下,部分常用藥為何仍然出現漲價甚至斷供的情況?真正讓老百姓吃上便宜藥、放心藥,還應當從哪些方面發力?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 從7.2元到13.5元 杭州草珊瑚含片漲價將近一倍
    這個藥他經常買,所以對價格非常清楚。這次,他發現藥的價格從原先的7.2元一盒漲到了13.5元,漲幅將近一倍。譚大伯覺得有點貴,又跑到周邊幾家藥房問了問。結果,其他藥房的價格也都上漲了,基本上都在13元一盒左右。「稍微漲價我能理解,但這樣一下子漲了快1倍,我覺得有點太離譜了。」
  • 廈門撲爾敏銷量不高還是一瓶賣兩元 年底可能漲價
    更有媒體曝光該原料藥因受「經銷商控制」導致漲價,稱目前撲爾敏價格從400元/kg漲到了23300元/kg,足足漲了58倍。  撲爾敏主要用於鼻炎、皮膚黏膜過敏及緩解流淚、打噴嚏、流鼻涕等感冒症狀,不僅是不少過敏體質百姓的常用藥,更是許多感冒藥的主要成分。撲爾敏在廈門的供應如何,藥企又將如何應對?
  • 小小一盒降壓藥 兩家店售價差10元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同一藥品售價相差10元  蔡女士患高血壓,每隔兩個月,她都要買5盒「壓氏達」(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為圖方便,蔡女士一直在單位附近的百姓緣大藥房購買。前天,蔡女士發現藥品漲價了,每盒從原來的21.5元漲到了28.5元,「怎麼漲了這麼多?」她一時難以接受,下班時逛了家門口的益豐大藥房金燕路店,發現這家售價竟然只有18.8元。
  • 藥企「鬧」漲價致多地現藥荒?有心臟病手術因缺藥至少等半年
    央廣網5月4日消息,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導,最近,一些大城市出現了「藥荒」,部分藥品在藥店難得一見、黑市中卻身價猛增,例如魚精蛋白,現在全國性缺貨,心臟病人排隊等藥「救心」。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 「救命藥」硝酸甘油都能賣到42元了?
    這種百片裝片劑在哈市藥店去年的售價為10元出頭,更早只賣幾塊錢。連日來,記者走訪南崗、道裡、道外等主城區的多家藥店,發現規模較小的藥店很多已不再購進硝酸甘油片,而部分還售此藥的大藥店售價平均已漲至30元/瓶。在一家億洋大藥房,硝酸甘油片39元/瓶;一家回春堂大藥房尚有硝酸甘油片存貨,售價38元;一家美欣大藥房的硝酸甘油片售28元。
  • 有的短缺、有的漲價、有的停產?廉價常用藥去哪了
    不少基層醫療機構和群眾反映,時下部分呵護群眾健康的廉價常用藥短缺,有的臨床常用藥一藥難求,價格飛漲,甚至漲了50多倍。中新社發 張斌 攝  更換名稱包裝,價格從幾元變幾十元  廉價常用藥在基層醫療機構和群眾中頗有口碑,近年來卻呈消失之勢。「遇到小孩發燒、拉肚子,村衛生室都說沒有藥,只能跑到很遠的地方去買。」西部某村村民楊翠金說。
  • 同一種藥,網上和藥店差了50元?!哈爾濱藥品零售市場調查
    「你看,這個藥在哈市各大連鎖藥店賣近40元,我在網上促銷時給我爸買的,只要27.5元。」夏剛手裡拿著一款名為金納多的進口藥說。父親有心腦血管疾病,需長期服用。前不久,他在某大型藥品電商平臺陸續買了近百盒,一下省了近千元。
  • 有的短缺、有的漲價、有的停產?廉價常用藥哪兒去了
    不少基層醫療機構和群眾反映,時下部分呵護群眾健康的廉價常用藥短缺,有的臨床常用藥一藥難求,價格飛漲,甚至漲了50多倍。  更換名稱包裝,價格從幾元變幾十元  廉價常用藥在基層醫療機構和群眾中頗有口碑,近年來卻呈消失之勢。
  • 9.4元暴漲到349.9元 百種藥價為何「火箭式」上漲?
    9.4元暴漲到349.9元 百種藥價為何「火箭式」上漲?  「印象中從2014年開始有藥品不正常漲價,到近一兩年越來越多、越來越瘋狂。」華源市場一名倉儲員介紹,其中今年以來上漲的主要有硝酸甘油和維生素系列。硝酸甘油片劑(0.5毫克*100片)和注射液(10毫升),價格已分別從去年的約4元、20元,分別漲到了約55元和110元。
  • 平價藥店,咋買不到平價藥
    平價藥店,咋買不到平價藥(網絡配圖) 幾元一瓶的紫藥水、紅藥水、谷維素等經典「老藥」在平價藥店常常難覓蹤影。一些價格低廉的常用藥還經常換個名稱、改個包裝,價格也就水漲船高 前不久,筆者的胳膊擦破了皮,想在社區門口的平價藥店買瓶消炎藥水擦一擦。走進藥店,店員說,他們只賣碘伏棉球,20個,瓶裝,8塊多錢。沒有通常使用的紫藥水、紅藥水。她還特意推薦說,這種碘伏棉球是最好的,安全、衛生、方便。筆者買了棉球,走出藥店,心裡感覺怪怪的:20個棉花球,8塊多錢,這是平價藥店嗎?
  • 「救命藥」人血白蛋白遭抬價搭售 5克最高賣500元
    可如今,在某些藥房購買這種「救命藥」卻遭強行搭售,且市場上,此藥價格卻貴得離譜,5克的劑量被賣到500元每支,遠遠高於國家發改委規定的零售價。近日,晨報記者走訪了合肥醫院、藥房等,發現原料緊缺是該藥昂貴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