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變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也越來越便捷。一通電話,即使相隔千裡也能即時溝通;QQ、MSN、電子郵件、手機簡訊……新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多。如今,大多數人不再像多年前,使用書信的溝通方式。
「書信時代」漸漸遠去,你還記得堅守在街頭的郵筒嗎?那裡是否有你過往的記憶?
「書信時代」
已漸行漸遠
大家是否還記著許多年前,將手中的信件反覆檢查後投入綠色郵筒時的那種心情,忐忑、不安、期許……從那一刻湧上心頭。現代通訊工具日新月異,那些年寫信的日子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而街頭的那一抹綠,也漸漸地被遺忘,淡出人們的生活。
如今,還有多少人會寫信?還有哪些人會寫信?記者就此展開採訪。
隨機採訪中,有90%以上的人表示,已經多年沒手寫書信,也沒注意街頭是否有郵筒的存在。在市郵政局萬松支局門口的郵筒前,記者採訪了一名20多歲的男青年,他很驚訝回答:「寫信?那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啊。現在有簡訊、有郵箱、有QQ,為什麼要選擇寫信這種麻煩的方式呢?」
網友「超市裡」雖然比較偏向於現代的通訊溝通方式,但他表示很喜歡手寫書信,「這一點在明信片市場可以得到驗證,畢竟,許多人收到別人寄給自己的明信片都會非常開心,書信市場逐步『黯淡』,明信片卻依舊受歡迎。」
「我家門口就有一個郵筒,偶爾我會看到有人投信進去。『書信時代』雖然離我們有點遠了,但是,那些偏遠的地方,或許現在還只能通過寫信來聯絡吧!」網友「clean小婧」說。
「我在萬松路科技大樓的郵筒前經常遇見一位老人,每周他都有兩三封手寫信件寄去杭州,他的筆跡我都熟悉了。現在能這樣堅持手寫信件的人已經少之又少了。」市郵政局發投分局投遞組的投遞員鄭國清說,「目前全市共有45個郵筒,其中市中心區32個、市郊5個,偏遠山區8個。另外,還有不少山區是由一些單位傳達室、小賣部等暫存信件,由投遞員上門取件。」
郵筒裡常空空如也
每天下午14時35分,鄭國清開啟了位於市區周松路市技工學校門口的郵筒後,就開始了他每天的開郵筒工作。騎著摩託車穿過市中心區的大街小巷,一個下午他一共要開啟市中心區32個郵筒。
「現在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了,一般情況下,一天跑遍32個郵筒也就100多封信件,其中還有大部分是些商業信件。有的郵筒打開來時常空空如也。」鄭國清說,8年前,一天的信件有三四百封之多。
而「生意」最好的當屬技工學校門口和瑞安中學內的郵筒,這兩個郵筒每天各有大約二三十封手寫信件,「大概是學生比較喜歡寫信這種溝通方式吧。」鄭國清說,「當然,也有例外,到了節假日,就會多收到一些信件,差不多三四百封吧。過年時就更多了,有1000多封信件,要帶上兩個收信袋子才能裝回來。」
郵筒儼然成了「萬花筒」
鄭國清告訴記者,8年時間裡,他遇到過許許多多發生在郵筒裡的不文明現象。
「有一年過年,我去沙河底的那個郵筒開箱取信,只見郵筒投信口和郵筒周圍都是放百子炮後的紙屑,我以為是有人在郵筒邊上玩鞭炮。」鄭國清回憶說,「打開郵筒的那一瞬間,我傻眼了,郵筒裡面全是鞭炮放過後的紙屑。這可能是有人將點燃的百子炮伸進郵筒裡。」
「幸好那天那個郵筒裡沒有信件,要不然,要辜負寫信人的一番心血不說,可能還會耽誤事。」之後,鄭國清徒手給郵筒做了簡單的清理。
「小廣告粘貼在郵筒上最讓人覺得礙眼,我每次都要用手指甲去摳掉小廣告。」鄭國清說,由於是綠色油漆,粘貼的小廣告不能用小鏟子去除,一鏟就容易將油漆鏟掉,影響郵筒的美觀,所以只能用指甲一點一點地摳。「一摳完,第二天去收件的時候,另一批小廣告又貼上去了。」鄭國清顯得很無奈。
除了小廣告破壞郵筒的美觀,還時常有汽車撞毀郵筒的案例。今年4月份,玉海中學門口的郵筒就曾被撞壞;而在今年6月份,市郵政局商城支局門口的郵筒也被汽車撞斷。據了解,一個郵筒的成本大約是1800多元,而每個郵筒的安裝費用是200元。「司機的一個不小心,郵政局就要花去2000多元重新安裝一個郵筒。」鄭國清說。
郵筒該何去何從?
雖然郵筒「失寵」,但是,鄭國清覺得郵筒的功能不會消失,「雖然現在進入了網絡時代,在普通信件逐漸減少的同時,各種商業信函接踵而來,如話費對帳單、信用函、匯款單等信件逐年增多。郵筒仍然肩負著重要的責任。」他說,目前,學生、軍人等群體已成為主要的信件投放群體,並且每逢節日時,這些郵筒所收發的信件還會有所增加。
對於郵筒是否退出歷史舞臺,市郵政局市場部工作人員表示,郵筒的數量不會減少,「只要還有一個人往郵筒裡面投信,我們就得繼續服務。」
就郵筒今後的去留,網友「Master桶」覺得,表面上,書信時代已經慢慢退出我們的生活,而事實上,書信作為一種實際存在的物體,有些方面是虛擬信號無法取代的,比如收藏紀念價值之類。而且收到一封寄託思念的書信,與一條簡訊或是郵件比起來,前者顯然更令接收者感動。
網友「暈大發」說,她覺得國外的郵筒非常別致,走的是「復古懷舊」風,所以郵筒對市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藝術欣賞。
小小郵筒,折射出的是時代的發展變化。當然,沒有人願意永遠停留在只能用寫信這種方式進行交流的時代裡。無論時代如何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作為曾經承擔著情感交流的「綠色使者」,如何讓它再次走入人們的生活中,如何開發它的全新功能,需要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