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陵坡村村民在晾曬收穫的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春雷 攝)
這來之不易的豐收是如何實現的?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消息,繼夏糧、早稻豐收之後,秋糧豐收也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預計有望增加,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水平。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澇、東北夏伏旱和颱風、草地貪夜蛾等嚴重影響,這來之不易的豐收是如何實現的?日前,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全面介紹了相關情況。
數據帶你賞「豐」光 | 思客數理話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長江流域嚴重洪澇災害、東北地區夏伏旱、連續颱風侵襲……今年豐收來之不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281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小麥產量為13168萬噸,同比增長0.6%。
此外,雖然南方部分地區的早稻生產受到洪澇災害影響,但播種面積的擴增彌補了單產下降帶來的損失,今年早稻增產102.8萬噸,扭轉了此前連續7年下滑的態勢。特殊之年夏糧的豐收和早稻的增產不僅為全年糧食豐收贏得了主動,也為端牢「中國飯碗」增添了信心和底氣。
9月22日在黑龍江省富錦市萬畝水稻公園內拍攝的開鐮儀式現場(無人機照片)。 當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各地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喜看豐收碩果,展望幸福生活。 新華社發(張濤攝)
9月22日,農民駕駛農機在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收割水稻(無人機照片)。 當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各地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喜看豐收碩果,展望幸福生活。 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天下糧倉」喜逢秋——東北三省迎豐收一線見聞
又到一年豐收季。東北大地稻穀飄香,棒穗金黃,大豆「搖鈴」,一派豐收景象。
新冠肺炎疫情、夏伏旱、連續颱風侵襲。今年以來,東北地區在遭遇一連串意外的情況下,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誤農時抓生產,堅持抗災奪豐收,終於換來滿意的收穫。
9月22日,湖南省嶽陽市湘陰縣鶴龍湖鎮南洲村,李昌浩查看水稻長勢。新華社發(曾丹 攝)
「洞庭米王」豐收心曲:粒粒辛苦方有「一粥一飯」
金秋時節,洞庭湖平原上稻浪滾滾。湖南省嶽陽市湘陰縣鶴龍湖鎮南洲村的李昌浩每天早上起來就先去田裡看看,他對今年的水稻長勢很滿意:「品質很好,產量也能上一個臺階,估計畝產可以超過800斤。」
李昌浩是遠近聞名的「米王」,種了54年田,執著於種出綠色、可口的大米,幾乎一天到晚都在田裡。有鄉鄰評價他「一根筋」:別人耕田耕兩遍,他一定要耕四遍;別人施化肥,成本低,見效快,他堅持漚農家肥,成本翻兩倍,還一身大糞味;別人撒除草劑,田裡乾乾淨淨,他非要人工拔草,草拔了沒多久又開始長,田裡生物多樣性比別人好,有青蛙、泥鰍出沒。
到收割時,別人家施化肥種出的水稻能畝產1000斤,他家只有700多斤。李昌浩不在意,「民以食為天,吃得飽,還要吃得安全健康。」
9月23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民趣味運動會在吉林省長春市淨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玉潭鎮友好村舉行,來自周邊多個村鎮的近百名參賽選手在六個取材於農村日常生活的趣味運動項目中一決高下,在歡聲笑語中喜迎收穫季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9月23日,參賽選手在趣味運動項目「『雞』不可失」比賽中。當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民趣味運動會在吉林省長春市淨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玉潭鎮友好村舉行,來自周邊多個村鎮的近百名參賽選手在六個取材於農村日常生活的趣味運動項目中一決高下,在歡聲笑語中喜迎收穫季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水稻還沒種就加價預售了」——安徽半數「優質糧」保增收
「水稻還沒種就加價預售了」「他種得安心、我收得放心」……產糧大省安徽近年來不斷調整優化糧食結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今年優質專用水稻種植面積過半的跨越式發展,讓種糧農民和用糧企業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秋收在即,望著沉甸甸的稻穗,鮑峰曾經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9月23日,一名搬遷群眾在展示剛剛採摘的蘋果。 金秋豐收季,在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村,森布日搬遷安置點附近的千畝矮化蘋果種植園迎來豐收。森布日搬遷安置點是西藏極高海拔地區居民生態搬遷安置點之一。2018年6月,西藏開始實施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項目。2019年底,來自那曲市安多縣色務鄉,雙湖縣嘎措鄉、雅曲鄉、措折強瑪鄉的共計957戶、4058名群眾搬遷至此。 矮化蘋果種植園是山南市森布日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點經濟林種植基地建設項目的一部分,目前委託給西藏康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管理運營。果園收入的65%將作為分紅交給搬遷群眾。 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9月23日,在楊漊村「楊桂珍」太湖蟹養殖基地,養殖戶收穫蟹籠裡的太湖蟹(無人機照片)。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吳興高新區1萬4千多畝湖蟹養殖基地開捕今年首批湖蟹。近年來,吳興高新區毗鄰太湖的楊漊村、大漊村、幻漊村和東橋村湖蟹養殖基地積極推進產業升級,成立了吳興區太湖蟹產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統一養殖標準和品牌,推廣生態養殖模式,提升湖蟹品質,推動村民致富和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