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來之不易 夯實大國根基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9月23日,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陵坡村村民在晾曬收穫的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春雷 攝)

這來之不易的豐收是如何實現的?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消息,繼夏糧、早稻豐收之後,秋糧豐收也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預計有望增加,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水平。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澇、東北夏伏旱和颱風、草地貪夜蛾等嚴重影響,這來之不易的豐收是如何實現的?日前,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全面介紹了相關情況。

數據帶你賞「豐」光 | 思客數理話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長江流域嚴重洪澇災害、東北地區夏伏旱、連續颱風侵襲……今年豐收來之不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281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小麥產量為13168萬噸,同比增長0.6%。

此外,雖然南方部分地區的早稻生產受到洪澇災害影響,但播種面積的擴增彌補了單產下降帶來的損失,今年早稻增產102.8萬噸,扭轉了此前連續7年下滑的態勢。特殊之年夏糧的豐收和早稻的增產不僅為全年糧食豐收贏得了主動,也為端牢「中國飯碗」增添了信心和底氣。

9月22日在黑龍江省富錦市萬畝水稻公園內拍攝的開鐮儀式現場(無人機照片)。 當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各地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喜看豐收碩果,展望幸福生活。 新華社發(張濤攝)

9月22日,農民駕駛農機在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收割水稻(無人機照片)。 當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各地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喜看豐收碩果,展望幸福生活。 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天下糧倉」喜逢秋——東北三省迎豐收一線見聞

又到一年豐收季。東北大地稻穀飄香,棒穗金黃,大豆「搖鈴」,一派豐收景象。

新冠肺炎疫情、夏伏旱、連續颱風侵襲。今年以來,東北地區在遭遇一連串意外的情況下,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誤農時抓生產,堅持抗災奪豐收,終於換來滿意的收穫。

9月22日,湖南省嶽陽市湘陰縣鶴龍湖鎮南洲村,李昌浩查看水稻長勢。新華社發(曾丹 攝)

「洞庭米王」豐收心曲:粒粒辛苦方有「一粥一飯」

金秋時節,洞庭湖平原上稻浪滾滾。湖南省嶽陽市湘陰縣鶴龍湖鎮南洲村的李昌浩每天早上起來就先去田裡看看,他對今年的水稻長勢很滿意:「品質很好,產量也能上一個臺階,估計畝產可以超過800斤。」

李昌浩是遠近聞名的「米王」,種了54年田,執著於種出綠色、可口的大米,幾乎一天到晚都在田裡。有鄉鄰評價他「一根筋」:別人耕田耕兩遍,他一定要耕四遍;別人施化肥,成本低,見效快,他堅持漚農家肥,成本翻兩倍,還一身大糞味;別人撒除草劑,田裡乾乾淨淨,他非要人工拔草,草拔了沒多久又開始長,田裡生物多樣性比別人好,有青蛙、泥鰍出沒。

到收割時,別人家施化肥種出的水稻能畝產1000斤,他家只有700多斤。李昌浩不在意,「民以食為天,吃得飽,還要吃得安全健康。」

9月23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民趣味運動會在吉林省長春市淨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玉潭鎮友好村舉行,來自周邊多個村鎮的近百名參賽選手在六個取材於農村日常生活的趣味運動項目中一決高下,在歡聲笑語中喜迎收穫季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9月23日,參賽選手在趣味運動項目「『雞』不可失」比賽中。當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民趣味運動會在吉林省長春市淨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玉潭鎮友好村舉行,來自周邊多個村鎮的近百名參賽選手在六個取材於農村日常生活的趣味運動項目中一決高下,在歡聲笑語中喜迎收穫季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水稻還沒種就加價預售了」——安徽半數「優質糧」保增收

「水稻還沒種就加價預售了」「他種得安心、我收得放心」……產糧大省安徽近年來不斷調整優化糧食結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今年優質專用水稻種植面積過半的跨越式發展,讓種糧農民和用糧企業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秋收在即,望著沉甸甸的稻穗,鮑峰曾經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9月23日,一名搬遷群眾在展示剛剛採摘的蘋果。 金秋豐收季,在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村,森布日搬遷安置點附近的千畝矮化蘋果種植園迎來豐收。森布日搬遷安置點是西藏極高海拔地區居民生態搬遷安置點之一。2018年6月,西藏開始實施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項目。2019年底,來自那曲市安多縣色務鄉,雙湖縣嘎措鄉、雅曲鄉、措折強瑪鄉的共計957戶、4058名群眾搬遷至此。 矮化蘋果種植園是山南市森布日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點經濟林種植基地建設項目的一部分,目前委託給西藏康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管理運營。果園收入的65%將作為分紅交給搬遷群眾。 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9月23日,在楊漊村「楊桂珍」太湖蟹養殖基地,養殖戶收穫蟹籠裡的太湖蟹(無人機照片)。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吳興高新區1萬4千多畝湖蟹養殖基地開捕今年首批湖蟹。近年來,吳興高新區毗鄰太湖的楊漊村、大漊村、幻漊村和東橋村湖蟹養殖基地積極推進產業升級,成立了吳興區太湖蟹產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統一養殖標準和品牌,推廣生態養殖模式,提升湖蟹品質,推動村民致富和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相關焦點

  • 豐收來之不易 夯實大國根基——訪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消息,繼夏糧、早稻豐收之後,秋糧豐收也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預計有望增加,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水平。今年我國糧食生產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澇、東北夏伏旱和颱風、草地貪夜蛾等嚴重影響,這來之不易的豐收是如何實現的?
  • 亮相《大國根基》 中華財險護航農業現代化發展
    中新網3月26日電 近日,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反映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大型紀錄片《大國根基》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首播。該紀錄片是「十二五」規劃中農業現代化的電視總結篇,也是作為入選中宣部2015年「記錄中國」傳播工程第一批紀錄片項目中唯一的大型農業題材電視片。
  • 高新投丁秋實:大國根基,與先進位造共成長
    4月17日,在「第13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深圳市高新投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丁秋實發表了主題演講《大國根基,與先進位造共成長》。丁秋實認為,高新投之所以能在製造業領域長期深耕,與深圳整體的產業環境密不可分。
  • 茂名石化:標準化管理夯實裝置安全根基
    該車間堅持用標準化、樣板化引路,有力推進施工安全工程建設,夯實了裝置安全管理根基。監護人檢查指導卡標準化。該車間結合日常施工作業管理要點、日常監護檢查的關鍵點及施工作業檢查的薄弱環節等進行認真梳理,制定《施工作業監護人指導卡》,對施工作業監護人安全管理、檢查進行指導,言簡意賅、指導性強,且卡片貼在每個作業票夾上方便日常攜帶與對標檢查,有效提升施工作業管理水平。
  • 大型紀錄片《大國根基》2月27日首播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記者董峻)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反映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大型紀錄片《大國根基》27日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首播。  據該片總導演劉衛介紹,《大國根基》由中央新影集團出品,農業部為指導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是技術支持單位。全片共有「種子的力量」「第一生產力」「希望的田野」「農業重器」「從田園到餐桌」和「綠水青山」6集,每集50分鐘。27日晚上8:08將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並將以每天一集的計劃在同一時段相繼播出。
  • 築牢經濟競爭的「大國根基」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更是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在2020(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來自各行各業的企業家共聚一堂,分享他們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思考。
  • 新中國「三農」70年:這裡有最深最厚的國情——《大國根基》圖書...
    日前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大國根基》一書,對上述問題做出回答。《大國根基》一書是向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獻禮的重點出版圖書。「《大國根基》用一個個重大事件、一個個典型案例,獨具匠心地記敘了新中國農業七十年輝煌的發展歷程,展現了大國小農是如何有效保障老百姓吃飯問題,如何有效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提案委員會委員、原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對此評價到。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 大型紀錄片《大國根基》聚焦雷沃重工
    目前,大型紀錄片《大國根基》正在熱播,這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反映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大型紀錄片。紀錄片以六集篇幅系統描繪了半個多世紀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的歷史性變革和成就,探尋和回答了糧食安全、誰來種地、綠色發展等影響未來中國發展的根本性話題。
  • 社區警務|社區民警深入小區檢查消防,夯實火災防控根基
    為進一步加強住宅小區火災防控工作,有效預防和遏制火災事故的發生,東莞市公安局中堂分局下蘆村民警王惠江近日深入轄區開展消防檢查,夯實轄區火災防控根基。
  • 築牢實體經濟「大國根基」
    此外,政府也要為實體經濟提供一個完整健康的生態體系,從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到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方針,從資金幫扶到法律法規,全方位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築牢實體經濟「大國根基」。
  • 環旭電子惠州廠破土動工 夯實華南地區長遠發展的根基
    此次在惠州設立新廠是公司發展戰略中重要的項目之一,希望在滿足公司華南地區布局及產能擴充的前提下,依託於大亞灣與周邊地區完整的電子產業供應鏈,借力粵港澳大灣區的技術、市場和人才優勢,夯實公司在華南地區長遠發展的根基。惠州廠與公司現有深圳廠相隔不遠,也便於快速調動資源及團隊力量,發揮經營綜效。
  • 特殊之年,夏糧十七連豐、秋糧豐收在望……背後什麼在起作用?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長江流域嚴重洪澇災害、東北地區夏伏旱、連續颱風侵襲……今年豐收來之不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281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小麥產量為13168萬噸,同比增長0.6%。
  • 「大國糧倉」 根基更牢
    「十三五」時期,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主要糧食品種供應充足,糧食庫存充裕,糧價平穩運行。糧食多年豐收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為社會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農業壓艙石作用日益穩固。    糧食穩產高產。「十三五」時期,我國糧食產量穩定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 河北夏糧喜獲豐收米麵糧油肉蛋奶供應有保障
    河北省種植結構持續優化,糧食生產根基牢固,夏糧喜獲豐收;生豬生產好於預期,肉蛋菜奶貨足價穩。全省「米袋子」「菜籃子」滿滿地,老百姓基本生活有保障。 「米袋子」「菜籃子」,關乎千家萬戶的基本生活,也影響著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成色。今年上半年,河北省農業生產形勢穩定向好。
  • 夯實跆拳道空手道人才根基 體教融合有作為
    「從青少年開始進行體育啟蒙教育,培養青少年對於體育運動的深刻認識和興趣,讓體育伴隨孩子成長,助力青少年全面發展,這對於夯實體育後備人才根基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體教融合的大形勢下,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的文武職業技術學校作為空手道項目基地,為浙江空手道隊培育、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體育苗子,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政策帶來的紅利。
  • 小麥大米庫存充裕,春耕有序進行,夏糧豐收有望,保障農民米袋子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人口佔比為50.32%,近幾年大部分地區沒有較大的自然災害。農村的田間地頭農田保障設施完善,幾乎每家地頭都有抗旱設備來保障農作物的收成。
  • 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大國崛起的根基
    左鳳榮      新航道的開闢、工業革命的進步,把人類社會日益連成了一個整體,大國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大國的崛起改變著世界格局,影響世界的發展,但扮演世界大國的主角們不斷更替。從大國興衰的歷史經驗看,扎紮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根本。
  • 2020年中國信託業年會在北京召開 強調夯實受託人定位根基
    會議一致認為,信託業要建設良好受託人文化,牢記受託人定位,夯實受託人根基,認真履行受託人義務,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作出積極的貢獻。
  • ...科學用好土地資源 守住耕地紅線 不斷夯實糧食生產「根基」
    各地嚴格落實總書記指示,科學用好土地資源,守住耕地紅線,不斷夯實糧食生產「根基」。走進山東菏澤成武縣張樓鎮肖莊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工人正在加緊安裝打井設備。肖莊村無力大規模發展經濟作物。去年,張樓鎮申請了2.1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指標。按照項目規劃,肖莊村的1000多畝土地要打10多眼機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