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啟動「生命關懷」項目,他們接觸著死亡,卻也從中獲得更多生活...

2020-12-25 騰訊網

在人們的印象裡,死亡、病房和臨終場景,是大多數人所避諱談及,甚至是不願面對的。

日前,覺群生命教育學院生命關懷項目在玉佛寺正式啟動,將通過心理健康、安寧療護等方面的培訓,讓更多人了解生命關懷,加入生命關懷志願者的團隊。同日,安寧療護師資班(初級)2020 秋季課程正式開班,而他們的服務對象,都是臨終者。

臨終關懷,是為臨終者提供全方位護理,幫助他們減輕身心負擔,從而能夠以寧靜和安詳來走過最後的時光。這是一項特殊的工作。想要成為志願者,不能僅憑一腔熱情,還需要經過專業培訓。

張彭柱被稱為「柱子哥」,一個以「哥」自稱的清秀女孩。她是一位覺群志工,也是一位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健康人可能會無法感同身受癌痛,交流中也可能會不合時宜地安慰和否定對方的感受,但柱子哥作為親歷者,服務的時候也能夠更共情一些,避免傷害到患者的感受。「很多病人本身也無法清楚或者形象化地描述自己的身體感覺,或者在身邊人無法理解的情況下失去傾訴和描述的意願。」

自生命關懷項目啟動以來,上海玉佛禪寺與上海覺群文教基金會多次邀請醫生、講師、臨終關懷服務多年的資深志工等,組織開展了多場「生命關懷」志工培訓、志工沙龍,使參與生命關懷項目的覺群志工們成為更好的、更有能量的助人者與生活者。他們每周都會在固定的時間,去陪伴臨終者,他們接觸著死亡,卻也從中獲得更多生活的勇氣。

「我誓願奉獻自己,幫助他人,維護生命關懷的聖潔和榮譽,給予人類生命最大的尊重……」啟動儀式上,十幾位學員代表莊嚴宣誓,為生命關懷事業奉獻愛心。此次覺群生命教育學院安寧療護師資班的學員中,有醫生、護士,有公司職員,也有退休人員,其中不乏經驗豐富的安寧療護志願者,他們將以專業知識來撫慰臨終病人及其家屬。

「在過去一兩年中,覺群文教基金會已經培養了一些安寧療護志願者,但缺口依然很大。」項目負責人吳佳佳介紹,自9月25日招募計劃發出,到10月10日報名結束,共有200多人報名。

想要成為師資班學員,門檻並不低,需經歷嚴格的筆試、面試。學員中不少人有過病房服務的實踐經驗,或者具有心理學知識,或者本身就是醫生或護士。「有過切身的體會,就更能理解安寧療護的重要性,參與長期志願服務的意願也更強。」最終44人成為師資班學員。

在為時6天的學習中,將有來自醫療系統、心理學、哲學等方面的專家為他們授課,還將有一線安寧療護從業者分享實踐技巧。達成學習目標者將獲頒證書,為20多家籤約社區醫療中心提供安寧療護服務,未來爭取在2年內完成約100個小時的志願者服務。

學員張超今年33歲,是師資班中為數不多的男性之一。這位保險經紀人同時也持有三級心理諮詢師資格證。當被問及參加這一項目的初衷時,張超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都值得被尊重。但中國歷來存在「死亡禁忌」,大多數人不知該怎樣面對死亡,還有些青少年則缺乏對生命足夠的敬畏,很希望能通過專業的學習和服務,讓更多人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義。

除了師資培訓班的啟動,基於玉佛禪寺覺群文教基金會歷來的傳統,首批籤約的生命關懷項目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覺群文教基金會就兒童心理幹預項目與上海市兒童基金會、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籤約,對監護缺失兒童的心裡狀況進行評估和幹預;就兒童安寧療護項目與上海市兒童基金會、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籤約,開展兒童臨終關懷服務,提高兒童的生命質量;就青少年心理幹預項目與上海市普陀區婦女聯合會、上海一致心理諮詢籤約,幫助青少年及家庭調整焦慮緊張情緒,為未來開展長線青少年個體及家庭關護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經驗支持;就安寧療護師資班合作項目與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籤約,為安寧療護事業的開展培養專業人才。

「安寧療護是一種人文關懷,也是醫療課程的重要課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仁濟醫院主任醫師陸欽池說。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心理系副教授張麒則從青少年健康成長出發,呼籲家長以「學會放手、學會信任、學會鼓勵」的理念做孩子的陪伴者。

「幫助人們解決生老病死的苦惱,是佛教的本源。」上海覺群文教基金會理事長覺醒大和尚表示,玉佛禪寺在常年的慈善關愛事業中,深刻感受到了安寧療護的重要性,生命關懷項目的啟動就是希望與更多的醫療機構、愛心企業、公益機構攜手,提升病人的生存質量,維護生命最後一公裡的尊嚴。

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劉紅煒副會長表示,上海已初步建立起主體多元、功能健全、模式多樣、服務規範的安寧療護服務體系,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社會公眾關注到生命關懷事業中來,共同攜手減輕病患苦楚、提高疾病終末期的生命質量。

未來,上海覺群文教基金會將以覺群生命教育學院為載體,以生命教育課程、講座、高峰論壇等多樣化的形式深耕生命關懷項目,倡導社會公眾關注身心健康問題,以積極態度面對人生的生死課題。

相關焦點

  • 中國生命關懷協會新增常務理事單位啟動百億級生命關懷項目
    ------中國生命關懷協會新增兩家常務理事單位啟動百億級生命關懷項目和公益院線電影《麗養仁生》作者:劉宴筠當你老了,想怎樣度過自己的餘生?當父母的生命即將凋零,你會如何陪伴他們最後的時光?生命關懷正贏得越來越多的社會共識武警醫學院原院長、將軍、中國生命關懷協會理事長雷志勇先生在活動致辭中也表示:今天,那麼多領導和嘉賓參加由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主辦,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佛學與生命科學研究工作委員會承辦的生命關懷新增常務理事單位授牌和項目研討暨愛心人才素質培養工程勵志電影《麗養仁生》啟動儀式
  • 社會力量助力「生命關懷」 覺群生命教育學院啟動安寧療護師資班
    東方網10月18日消息:「我誓願奉獻自己,幫助他人,維護生命關懷的聖潔和榮譽,給予人類生命最大的尊重……」昨天上午,在玉佛禪寺,覺群生命教育學院生命關懷項目啟動儀式暨安寧療護師資班(初級)2020 秋季開班儀式舉行,十幾位學員代表莊嚴宣誓,為生命關懷事業奉獻愛心。
  • 天津臨終關懷服務調查:讓生命謝幕有更多尊嚴
    4.支持病人,使他在死亡前有很好的生活質量。  5.結合心理社會及靈性照顧。  6.支持病人家屬,使他們在親人疾病期間及病人去世後的悲傷期中能作適當調整。  中國臨終關懷醫學源於天津   「臨終關懷」是何時傳入中國的呢?
  • 「謝謝你,再見」,臨終關懷志願者眾生相:為何願意直面死亡?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導讀:生命的尊嚴和質量,與時間的長短,哪一個更重要?近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前往市橋醫院,這是紅房子開展臨終關懷資源項目的所在地。許多志願者會在周末抽出時間,前往醫院進行臨終關懷項目。這時,正好一位病人被家屬推著走過來,這位病人看到志願者,笑著和他們打了聲招呼。這些志願者中就包括盧淑萍,她是紅房子志願者參加次數最多的一位。
  • 上海交通大學守望大學生臨終關懷志願者協會病房關懷項目
    項目概述及亮點成效:  上海交通大學守望大學生臨終關懷志願者協會病房關懷項目依託上海交通大學守望大學生臨終關懷志願者協會,在校團委的領導下,於2006年起開始實施,志願為病房中危重病人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目前已在長徵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腫瘤病區、江川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等7家醫院及醫療機構設置固定服務點。
  • 回族穆斯林的「死亡關懷」
    回族穆斯林都較早地接受了死亡教育,他們珍惜生命,努力生活,同時也能寧靜坦然地對待死亡,接受死亡,表現了較為完善的「生死觀」。前定是安拉的安排,《古蘭經》上說:「不得真主的許可,任何人都不會死亡,真主已註定每個人的壽限了」(3:145),回族穆斯林的死亡觀就是由「前定」的信仰支持的,他們認為生命的長短是由安拉定奪的,任何人都無法更改,安拉給予生命,也是生命的惟一主宰者,任何人都不能給予自己或他人以生命。回族穆斯林把死亡看成是生物的必然現象、人的必然歸宿,《古蘭經》上說:「每一個有生命之物都要嘗到死的滋味」(3;185)。
  • 關注人生「最後一公裡」 安寧之家上海項目在滬啟動
    圖說:安寧療護 來源/主辦方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左妍)上海是我國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城市,且惡性腫瘤發病率逐年升高,使得我國安寧療護的需求日益迫切。日前,由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上海浦東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中國生命關懷協會調研部聯合主辦的世界安寧日活動中,安寧之家上海項目在普陀區長徵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近年來,我國安寧療護在政策主導下進入了發展快車道。2017年,國家層面的安寧療護實踐指南和安寧療護中心管理規範相繼出臺,並在北京市海澱區、吉林省長春市、上海市普陀區、河南省洛陽市、四川省德陽市開展了首批全國安寧療護試點工作。
  • 上海的「死亡」體驗館,與死亡近距離接觸,體驗一次就要24800元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一說上海的俄「死亡體驗館,與死亡近距離接觸,體驗一次就要24800元。上海聆聽的死亡體驗是一種心靈成長的活動,通過在死亡體驗的感悟,可以幫助聆心者,看清自己的生活。在心靈導師的幫助下,找到自己切實可行的,可以改變自己的計劃。通過這樣一個反思自己生活的機會,客觀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面對生活的態度。
  • 臨終關懷:溫暖守護生命最後一程
    「工作中,一次次面對生命的結束,總想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後來接觸了十方緣,才知道怎樣用專業技術進行陪伴,讓老人在臨終時放下恐懼,走向光明。」他說,臨終關懷讓老人們在生命最後都走得很安詳。從剛開始一個生命的離開,讓他內心悲痛失聲痛哭,到後來的平靜和欣慰,李越的感觸頗深。他回憶說,2019年12月12日,他陪伴一位肺癌晚期並伴有心衰的老人,老人牴觸情緒很厲害,呼吸微弱。
  • 上海臨終關懷服務:離死亡最近的地方
    在上海的各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裡,有著安寧療護病房。曾經,這一項療護服務也被稱為臨終關懷。安寧療護並非是一種治癒療法,它既不加速也不延緩死亡,注重在病人逝世前為其緩解疼痛症狀,減少無意義的創傷性治療和搶救,給予心靈層面更多的照料,也為家人提供支持。
  • 一位佛山臨終關懷社工獨白:24歲的我,為何陪著陌生的他們離開
    很多人理解為生命消逝前的那一刻。然而,臨終關懷是為生命即將結束的病人及其家屬提供全面的心身照護與支持,使病人平靜、安然地度過人生的最後歷程。   「在這裡服務一年獲得的經驗,等於在別的領域服務兩年。」佛山北達博雅負責「寧養關愛項目」的項目主任張馨勻說,在社會服務領域裡,醫務社工對專業性要求較高,而臨終關懷又是醫務社工領域中專業性要求較高的服務領域。
  • 探訪臨終關懷病房:生命在這裡有尊嚴地「謝幕」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15日電(記者 張尼)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死亡」一直是一個避忌的話題,但從生到死,卻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過程,無一例外。  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我們將身處何處?是否能被給予需要的醫療服務與關懷?又該如何有尊嚴地「謝幕」?這樣的思考,似乎已經超越了傳統的醫學範疇,成為了關乎人性與倫理的社會問題。
  • 給他人照亮生命的歸途——金華有支「臨終關懷」志願者服務隊
    簡簡單單的話語後面,是他們從事著普通人所不知的冷門公益項目的精髓——臨終服務、陪伴生命。厲春桔是金華市醫路相伴健康服務中心的創始人,也是該服務中心「臨終關懷」項目的負責人。從一名醫護人員到「臨終關懷」項目負責人,厲春桔說,這一切緣於工作中接觸的那些癌症晚期病人。「對於只能姑息治療,許多癌症病人很無助,也很懼怕死亡,而我們不知道怎麼給他們精神慰藉,因為所有的安慰都是那麼蒼白。」見證了諸多病人最後的無奈與痛苦,厲春桔萌生了給這個群體另一種安慰的想法。
  • 90後臨終關懷志願者的生命感悟
    也是由於這種忌諱,在患者的反覆建議下,張慶南志願服務的北京市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科不得不把「臨終關懷病區」的牌子換成「生命關懷病區」,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了解到,即便改名以後,還是有患者覺得「生命關懷病區」不吉利,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在考慮再換一個更委婉的名稱。
  • 這裡是人生的最後一站 臨終關懷: 讓生命有尊嚴地"謝幕"
    這是浙江省首個社區安寧療護(臨終關懷)病房,也是寧波首個在衛生行政部門註冊的臨終關懷科。  明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寧療護中心收治的對象,是被醫生判定為生命只剩下最後兩三個月的病人。醫護人員的目的,不是幫他們治療延續生存時間,而是減少肉體和心靈的痛苦,讓他們儘量了卻心願,平靜、安詳、有尊嚴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從此,寧波那些「時日無多」的終末期患者多了個選擇。
  • 法鼓山2012關懷生命獎頒獎典禮暨關懷生命論壇舉行
    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於頒獎儀式前,緬懷單樞機主教與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愈挫愈奮的精神、豁達面對死亡的態度,並引用聖嚴法師所說「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與單樞機主教所分享的「掏空自己」、「返老還童」、「登峰聖山」等三個故事,說明他們都是在生命中現身說法。
  • 「特別報導」臨終關懷:溫暖守護生命最後一程
    95後李越:給生命最後的安詳5月12日,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山水宜居老年公寓內充滿了歡聲笑語。在這裡,一群90後和95後小夥子小姑娘們,每天的生活和工作就是圍繞在老人們身邊,守護陪伴著他們。「工作中,一次次面對生命的結束,總想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後來接觸了十方緣,才知道怎樣用專業技術進行陪伴,讓老人在臨終時放下恐懼,走向光明。」他說,臨終關懷讓老人們在生命最後都走得很安詳。從剛開始一個生命的離開,讓他內心悲痛失聲痛哭,到後來的平靜和欣慰,李越的感觸頗深。
  • 滬日均105人死於腫瘤 臨終關懷人均住院費5500
    「『臨終關懷』並非是一種治癒療法,而是一種專注於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通過服藥、護理等形式減輕其疾病症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服務。」胡慶澧說,上海目前統一將社區醫院「臨終關懷」稱為「舒緩療護」,是為了讓更多人容易接受,體現了緩和、寧養、療護的服務內容,給生命以尊重。
  • 上海首家臨終關懷病區:不是慢性安樂死,讓生命帶著尊嚴「謝幕」
    臨終關懷——讓生命走得有尊嚴 臨終關懷,其實很好理解,它並不是幫助患者治癒疾病,而是專注於在預計患者生存周期僅剩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裡,以照料為中心,減輕其疾病症狀,維護患者的尊嚴,提高患者臨終生活質量,一起面對死亡。
  • 臨終關懷志願者楊伊寧:讓每個生命都有尊嚴地謝幕[圖]
    隨著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社會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加速,我國癌症患者逐年遞增,每年因癌症死亡高達270餘萬例,其中70%的癌症晚期病人需要臨終關懷。  楊伊寧就在做這樣的一件事。這位32歲的女子,4年前加入了國內首個臨終關懷公益組織——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姑息治療科擔任臨終關懷志願者。2年前,見證太多生死的她辭去工作,開始了一個人的背包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