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裡,死亡、病房和臨終場景,是大多數人所避諱談及,甚至是不願面對的。
日前,覺群生命教育學院生命關懷項目在玉佛寺正式啟動,將通過心理健康、安寧療護等方面的培訓,讓更多人了解生命關懷,加入生命關懷志願者的團隊。同日,安寧療護師資班(初級)2020 秋季課程正式開班,而他們的服務對象,都是臨終者。
臨終關懷,是為臨終者提供全方位護理,幫助他們減輕身心負擔,從而能夠以寧靜和安詳來走過最後的時光。這是一項特殊的工作。想要成為志願者,不能僅憑一腔熱情,還需要經過專業培訓。
張彭柱被稱為「柱子哥」,一個以「哥」自稱的清秀女孩。她是一位覺群志工,也是一位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健康人可能會無法感同身受癌痛,交流中也可能會不合時宜地安慰和否定對方的感受,但柱子哥作為親歷者,服務的時候也能夠更共情一些,避免傷害到患者的感受。「很多病人本身也無法清楚或者形象化地描述自己的身體感覺,或者在身邊人無法理解的情況下失去傾訴和描述的意願。」
自生命關懷項目啟動以來,上海玉佛禪寺與上海覺群文教基金會多次邀請醫生、講師、臨終關懷服務多年的資深志工等,組織開展了多場「生命關懷」志工培訓、志工沙龍,使參與生命關懷項目的覺群志工們成為更好的、更有能量的助人者與生活者。他們每周都會在固定的時間,去陪伴臨終者,他們接觸著死亡,卻也從中獲得更多生活的勇氣。
「我誓願奉獻自己,幫助他人,維護生命關懷的聖潔和榮譽,給予人類生命最大的尊重……」啟動儀式上,十幾位學員代表莊嚴宣誓,為生命關懷事業奉獻愛心。此次覺群生命教育學院安寧療護師資班的學員中,有醫生、護士,有公司職員,也有退休人員,其中不乏經驗豐富的安寧療護志願者,他們將以專業知識來撫慰臨終病人及其家屬。
「在過去一兩年中,覺群文教基金會已經培養了一些安寧療護志願者,但缺口依然很大。」項目負責人吳佳佳介紹,自9月25日招募計劃發出,到10月10日報名結束,共有200多人報名。
想要成為師資班學員,門檻並不低,需經歷嚴格的筆試、面試。學員中不少人有過病房服務的實踐經驗,或者具有心理學知識,或者本身就是醫生或護士。「有過切身的體會,就更能理解安寧療護的重要性,參與長期志願服務的意願也更強。」最終44人成為師資班學員。
在為時6天的學習中,將有來自醫療系統、心理學、哲學等方面的專家為他們授課,還將有一線安寧療護從業者分享實踐技巧。達成學習目標者將獲頒證書,為20多家籤約社區醫療中心提供安寧療護服務,未來爭取在2年內完成約100個小時的志願者服務。
學員張超今年33歲,是師資班中為數不多的男性之一。這位保險經紀人同時也持有三級心理諮詢師資格證。當被問及參加這一項目的初衷時,張超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都值得被尊重。但中國歷來存在「死亡禁忌」,大多數人不知該怎樣面對死亡,還有些青少年則缺乏對生命足夠的敬畏,很希望能通過專業的學習和服務,讓更多人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義。
除了師資培訓班的啟動,基於玉佛禪寺覺群文教基金會歷來的傳統,首批籤約的生命關懷項目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覺群文教基金會就兒童心理幹預項目與上海市兒童基金會、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籤約,對監護缺失兒童的心裡狀況進行評估和幹預;就兒童安寧療護項目與上海市兒童基金會、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籤約,開展兒童臨終關懷服務,提高兒童的生命質量;就青少年心理幹預項目與上海市普陀區婦女聯合會、上海一致心理諮詢籤約,幫助青少年及家庭調整焦慮緊張情緒,為未來開展長線青少年個體及家庭關護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經驗支持;就安寧療護師資班合作項目與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籤約,為安寧療護事業的開展培養專業人才。
「安寧療護是一種人文關懷,也是醫療課程的重要課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仁濟醫院主任醫師陸欽池說。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心理系副教授張麒則從青少年健康成長出發,呼籲家長以「學會放手、學會信任、學會鼓勵」的理念做孩子的陪伴者。
「幫助人們解決生老病死的苦惱,是佛教的本源。」上海覺群文教基金會理事長覺醒大和尚表示,玉佛禪寺在常年的慈善關愛事業中,深刻感受到了安寧療護的重要性,生命關懷項目的啟動就是希望與更多的醫療機構、愛心企業、公益機構攜手,提升病人的生存質量,維護生命最後一公裡的尊嚴。
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劉紅煒副會長表示,上海已初步建立起主體多元、功能健全、模式多樣、服務規範的安寧療護服務體系,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社會公眾關注到生命關懷事業中來,共同攜手減輕病患苦楚、提高疾病終末期的生命質量。
未來,上海覺群文教基金會將以覺群生命教育學院為載體,以生命教育課程、講座、高峰論壇等多樣化的形式深耕生命關懷項目,倡導社會公眾關注身心健康問題,以積極態度面對人生的生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