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G、4G再到即將來臨的5G時代,國內的通訊服務可謂愈加發達。但當用戶出國遊玩時,通訊服務又會存在諸多的不便捷性。若是換個本地卡採用當地運營商所提供的服務,還會有添加帳單這些額外的收費項目。
為此紅茶移動提供了兩種解決方案,其一是賦予用戶自帶的 SIM 卡以國外漫遊通訊能力,讓用戶在國外只需花費和當地居民同樣的資費,就能享受當地的網絡服務。比如紅茶開展的「RedteaGO全球無限流量卡」活動,依靠遠程 SIM 配置技術實現了一張卡承載全球網絡能力。
其二是通過「eSIM」技術,讓用戶無需安裝插拔式 SIM 卡就能實現國外的漫遊通信功能。用戶在國外時通過手機預置 APP 即可選擇境外目的地的網絡套餐。紅茶移動在2015年起即成為了「小米漫遊」 的服務提供商,在國外用戶不需要實體 SIM 卡,只需通過手機 APP,就可以自由選擇境外目的地的網絡套餐。近兩年也相繼與 OPPO、vivo、三星中國、聯想、中興等廠商達成了合作關係,這些機型的用戶,通過紅茶移動提供的境外流量服務,無需 SIM 卡,通過 APP 即可使用當地的網絡。
這裡簡單介紹下eSIM這一技術,該術語是對「嵌入式 SIM 」的簡稱,與傳統可插拔 SIM 卡不同的是,eSIM的概念是將 SIM 卡直接嵌入到用戶的終端設備裡去;或是將 SIM 卡的通訊能力賦給手機中的晶片,在晶片層級賦予手機連接能力。之後再遠程通過一種叫做 RSP(Remote SIM Provisioning, 遠程SIM配置)的技術,把各家運營商的通訊能力附在手機上(在設備的製造過程中,與 RSP 系統兼容的 SIM 卡就已經被內嵌或者集成到設備中)。
通過eSIM技術,可令 SIM 卡槽消失,讓用戶直接與終端設備交互,在 APP 或者雲端就能在全球範圍內將終端智能設備連接到所選擇的當地網絡。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由於擺脫了插拔式 SIM 卡的限制,終端設備在外形上可以有更多的設計空間。通過 RSP 附能後,用戶還可通過 APP 在多家運營商之間實現連接,舉個例子,移動信號網絡不好了,可以切換到聯通信號通話。用戶到某個國家後可在 APP 內選擇希望連入的運營商網絡。
其實不止是紅茶移動,很多大廠商也看中了 eSIM 這塊領域。如近日谷歌發布的 Google Pixel 2 和 Pixel 2 XL 這兩款手機,兩款手機均支持eSIM功能。只要你是 Google Project Fi 的用戶,使用以上兩款手機時,就算不安裝可插拔式的 SIM 卡,也可以搜索到運營商的服務和網絡。蘋果於今年秋季發布的 Apple Watch Series 3 同樣採用了eSIM技術,讓手錶擺脫手機,獨立地接入 3G/4G 網絡,實現「一號多終端」技術,讓用戶的 Apple Watch 與手機使用相同的電話號碼。
除了漫遊服務外,eSIM 的適用場景還有很多。比如紅茶移動最近新開發的一款「手機找回」功能,如果手機丟失,撿到手機的人一般會關機、拔卡、關閉 Wi-Fi再開機。而紅茶移動的解決方案是當系統檢測到「關機、拔卡」這個動作後會觸發手機的「找回功能」這一應用,內置在手機底層的「找回功能」應用會內部調用紅茶的上網資源服務,強制聯網再上報手機位置到伺服器,這樣失主就可以看到手機當前的狀態和位置了。
在給各個終端消費設備「去 SIM 卡」化過程中,紅茶移動也發現了 M2M(物聯網)領域中存在的一系列痛點。傳統的 SIM 卡已經滿足不了這些物聯網設備靈活性、多樣性的需求了,比如接入了物聯網的電錶、水錶,要求在潮溼環境下待儘可能長的時間,而 SIM 卡無法長時間適應該環境。插拔式 SIM 卡易鬆動,滿足不了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的抗震需求。另外 SIM 卡的生命周期可能比設備周期短,所以數據保存也就成了一個問題。
紅茶移動通過軟體+硬體結合的方式,遠程把 SIM 卡通訊能力賦給這些設備。比如通過提供有eSIM能力的 SIM 卡或通信模組,紅茶移動可為物流運輸客戶提供實時的本地數據回傳服務,幫助客戶實時掌握貨物及車輛動態;給車輛提供聯網服務,車主可以藉助數據流量使用車載導航獲取實時的路況信息、收聽音樂、獲取救援等車聯網服務。
未來,紅茶移動希望在晶片、模組層就賦予這些設備連接能力。比如今年10月份和系統晶片供應商高通合作基於高通驍龍移動平臺的eSIM能力部署,讓系統晶片在出廠前就已經搭載eSIM能力,更便於設備廠商集成,也便於和運營商網絡實現無縫對接。
紅茶移動還希望成為連結服務技術供應商。未來某個硬體廠商採購了賦予過連結能力的模組、或通過軟體獲取連結性後,紅茶可以告訴用戶當前設備所處位置有哪些運營商資源和什麼套餐,使用者通過 API 接口即可方便地使用這些套餐。
現階段主要通過收取用戶消耗的流量作為收入。自15年6月成立以來,紅茶已經與全球20家運營商和虛擬運營商合作,將網絡連接能力覆蓋超過90個國家和地區。eSIM能力已經覆蓋超過1億部手機客戶端,月付費用戶達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