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戶人家共同居住的大雜院、30多平方米沒有客廳的兩居、除了一個蹲坑就再無擺放餘地的洗手間……這是很多人對「戶型」這個字眼**早的認識。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複式、LOFT、超小戶型、N+1、上下疊、四居三衛……各種推陳出新的戶型變革影響著人們的購買行為,也讓人們在戶型不斷升級當中感受不同的生活體驗。
從單一走向多元從傳統走向多變
購房需求引領20年戶型走向
20世紀50年代
以院為特徵,**典型的為北京四合院
•跨越歷史長河的合院建築,成為了我國**為經典的居住形式,是人們生活方式的反應。
•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講究等級秩序。
50-70年代
建國初期,合用型住宅、筒子樓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此階段戶型設計主要是考慮低造價地解決住房問題。
•為解決大量工人的居住問題,國家以集體為單位興建了大量的合住型住宅,簡單地說,就是以前的單身宿舍。
80年代
改革開放,單元房興起
•新中國成立後的很多年內,住房主要靠福利分房、父輩老屋解決,直到1978、79年,才有**批商品住宅的問世。
•主流商品房在80㎡以下,不配置電梯,2-3個臥室,一個衛生間,無廳或客廳、餐廳多在一個空間混合使用。臥室為主要活動空間。
•戶型對朝向不是那麼敏感。這個時期有一些塔樓,完全朝北、東西向,為了擠進更多套房子,格局不方正。一些奇葩戶型也多出自於80s90s的塔樓。
90年代
居寢分離,獨立的客廳、餐廳
•改革開放進行了10年,城市變化日新月異,人們開始接觸更多的商品套房。
•90s戶型和現在已經很接近了,開發商開始研究戶型方正,南北通透,採光等滿足舒適性的要求。只是房子沒有現在貴,一般沒有電梯,裝修也很便宜。
•一直到1998年底,房地產市場才正式進入商品化時代。戶型的開發和設計不再主要服務於分房單位,而是要直接面對消費者,消費者的感受直接影響了戶型的設計。
21世紀00年代
住房制度改革帶來多樣變化
•1999年——由建設部修訂的《住宅建築設計規範》明確提出了對於起居室(廳)的要求,並對各房間的**低面積標準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到了2003年,房屋的戶型設計更加重視舒適性與個性化的作用。
•2006年——國十五條70/90政策( 90平方米以下套型住房佔全部套型70%以上,現多省已取消),目的在於遏制高房價,調控住房結構,讓更多的人能夠買上房子。三房戶型都卡著89.99平,幾乎都有一個臥室是利用不計面積的規範創造出來的。大戶型房產成本低、好賣、賺錢,所以,很多開發商按大戶型設計房子,但用可打開的分隔牆隔開,稱為「雙拼房」。
10-20年代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戶型:面積加大,120㎡已是常見。高層產品除了普通平層,躍層、錯層、LOFT設計也流行起來;洋房紛紛打上情景洋房、花園洋房、退臺洋房等標籤。流線功能更為合理。百變戶型和全生命周期戶型更是將戶型設計推向高潮,萬科、綠地等標杆企業紛紛推出該類產品。
•近十年,戶型設計更為精細、多樣,既有滿足剛需的小戶型、過渡性住房的LOFT,也有符合改善的中戶型,還有舒適的、奢侈的大戶型。建築形式有塔樓、板樓、板塔結合、各種別墅等。充分展現開發商對居住模式的深入理解以及人文關懷,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期。
使用率空間優勢在選房中脫穎而出
由於房價不斷增高以及限購的原因,許多購房人往往想著購買一步到位的房子,這就要求住宅要隨著家庭生活的變化具備「靈活多變」的功能,這就能較好地解決一個家庭在不同階段的居住需求。
另外,面對諸多剛需小戶型,如何儘可能提高戶型的使用率,讓有限的建築面積給出更多的實用空間成為人們對居住環境的重要要求。全屋定製家居模式由此應運而生。這時的全屋定製不僅僅再停留在衣櫃、電視櫃的定製上,人們把關注點放在了房屋設計的整體性和連貫性,要求房屋設計美觀實用的同時,對空間的利用也有了更大的追求。
分享幾個全屋定製案例:
裝修小白也能找到靠譜的全屋定製商家!對於有新房裝修需求又不想東奔西跑的用戶來說,想要了解家居一體化解決方案,就要到北京建博會的全屋定製館一探究竟了。從展會現場可以看到,輕奢中國風、簡約歐美風、時尚現代風、極簡北歐風等各種裝修風格應有盡有,哪款是你心中的「白月光「,等你來發現!
本文內容參考:良有方(大江)、鳳凰網湖北綜合、北青網(李桁)
圖片來源: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洞悉新變化,把握新方向。
更多展會詳情,可登陸展會網站:
http://www.build-dec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