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梨樹也不見得渾身是寶,對於敝帚自珍的老農民來說,什麼都是寶貝。如果杜梨樹真的渾身是寶,就不會退出老農民的視野,就像以前我們老家常見的榆錢樹一樣,完成了歷史使命,就該退出歷史舞臺。
杜梨樹也叫棠梨樹,以前我們還在村裡住的時候,房屋東邊300米遠的地方就有一棵大的杜梨樹,然後周邊有不少沒有長起來的,野生的,好像也沒有人管理過。我們老家就叫它棠梨樹,我還不識字的時候,還以為它叫糖梨樹,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兒,結的果子很小很圓,就像小版的山楂果一樣,或者說像櫻桃那樣帶著一個長的果柄。它青色的未熟果子不好吃,是澀的,等到成熟後,果實外表是紫銅色的,看著誘人,還是可以吃的,發酸有點甜味,但果肉很少,裡面大半都是種籽。
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有鄰居把它移栽走了,可是卻沒種活,可能是這棵杜梨樹太大的緣故,移栽的時候根系太大,被砍去了太多的根須,不能再正常吸收水肥了吧?棠梨樹雖然會有分株生長的現象,但估計自身生命力不夠頑強,移栽的成活機率不高,而且成材太慢,現在農民都喜歡種植速生的楊樹,棠梨樹也就沒有多大的用途了。據我的記憶,我們村也就這麼一棵大的棠梨樹,說它大,直徑也不會超過15公分,一個村子,從我記事兒起,就那麼一棵,你說它是寶貝嗎?
看過一個資料,說某地農村有一棵棠梨樹,一位老農民1950年種下一棵棠梨樹苗,過了60年,長到胸莖45公分,樹高17米,樹冠14米,也算是渾身是寶的老杜梨樹了,估計也成了受保護的文物。我不知道杜梨樹渾身是寶從何說起?於是開始搜集資料,應該說是它的果實,在中草藥典籍裡有記載是可以入藥的,具有不少的功效,但礙於是三農領域,就不多說健康領域的話題了。不過杜梨的果實確實是可以吃的,酸甜可口,營養豐富,我承認哈。
杜梨花,可不可以吃?既然有個梨字,說明和梨樹也有親戚關係。杜梨花確實很像梨花,也有清香淡雅的氣味。據說是可以吃的,看過一篇文章,作者回憶自己家的棠梨樹的時候,提到喜歡吃自己奶奶親手做的杜梨花食材,應該是炒著吃了。有位作家寫過,在菜市場買回一些像隔夜茶一般的花骨朵,放油和豆豉同炒,鮮花特有的清香留在唇齒之間,我是沒有吃過的,但可以在腦海裡想像作家吃棠梨花時的浪漫與矯情。一朵花未必會修成正果,但一個果子曾經是花。棠梨樹的果實和花朵說完了,看看是不是說說棠梨樹樹材能幹什麼?
且慢,葉子還沒說呢。看過一個典籍,說杜梨樹的葉子也是一個寶貝,也是可以拿來做中草藥的。至於藥理作用咱們不說了,就說吃,據先輩介紹,杜梨葉微苦,嫩葉炸 熟,水洗淘淨,用油鹽調拌可以曬乾磨成細粉,做燒餅吃,用來充啊飢。話題又回來了,就像我開頭說的,杜梨樹就像以前的榆錢樹一樣,榆錢是可以吃的,可以打湯、炒菜、蒸包子。所以我的懷疑是,老農民說杜梨樹渾身是寶,不過是一種對自己前半生的回憶罷了,反正農村的能吃的樹,在老一輩農民看來,都有救命之恩,只能緬懷是不能忘記的,比如還有槐花,槐花的命運還好,現在網上還有賣的,老家一到槐花開放,滿村子都是香甜味瀰漫。
最後說說杜梨樹的歸宿,杜梨樹樹材不是很好,往往很難逃脫被農民砍倒燒火做飯用的命運,但有的杜梨樹命好,可以長成受保護樹種,成為名貴樹木。還有一部分可以攀附到梨樹這個大腿,成為嫁接時的砧木。不過最後提及一句,在我們農村,杜梨樹真的渾身是寶的呢?花、葉、果和樹幹,一點也不浪費,物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