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煲湯界的第一名,那非廣東人莫屬,沒啥問題是一碗湯解決不了的,家中擺滿了各種瓶瓶罐罐,冰箱中隨處可見各種藥材,白天喝湯,晚上喝湯,有事喝湯,沒事也喝湯,晴天下雨要都喝湯,要問煲湯哪家強,中國廣東找大娘,從飛禽走獸到乾貨藥材,統統煲個遍,味道是真心的好喝,那麼同樣是煲湯,為什麼廣東人煲的就那麼好喝,難道加了啥秘制調料?
廣東人講究「老火靚湯」,可能一頓的成本才20元,但一頓湯的成本要超過百元,有些外地人表示不服,「憑什麼廣東人煲湯就那麼好喝,胡說八道呢」,我們這也有蛋花湯、烏雞湯啥的,感覺也挺好喝,咱沒有貶低的意思,可能這些所謂的湯,都算不上湯,尤其是紫菜蛋花湯,才十來分鐘就搞定了,在會喝湯的人眼中,只能算「洗鍋水」,看不屑看上一眼。
廣東人煲湯講究「三煲四燉,老火靚湯」,這個老字最為關鍵,有精心煲湯,小火慢熬的意思,需要三個小時才能完成,想煲一鍋好湯,對於火候的掌握,至關重要,需要的是經驗和耐心,首先來講,不同的食材,需要不同的煲湯工具,一般人誰弄這麼多工具,而廣東人就做到了,除了多年傳承下來的經驗以外,還跟廣東人的性格有關,性格平和,細心專注,不急不躁,有足夠的耐心,功夫到位了,湯自然要好喝,要足夠的時間慢慢品味。
除了放鹽,再多放任何一樣調料都不是廣東人,並沒有醬油、老抽、蠔油、味精、雞精、辣椒這些,尤其是八角、桂皮什麼都放,燉湯要花掉一下午的時間,半個小時就出鍋的湯怎麼比嘛,煲湯是按小時計算,除了只放鹽以外,藥材也必須要放,什麼冬蟲夏草、玉竹之類的,什麼肉放什麼材料,都是有講究的,你也不需要懂,去買藥材的地方,只要說出煲什麼湯,他們會幫你配好,只管付錢就行。
廣東人簡稱嶺南文化飲食,暑溼所居,只能靠一些湯水祛溼,解決上火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原因,廣東所處之地,物資豐富,中藥材資源多,經過多少年的鑽研,結合中醫的理論,慢慢的搭配出了各種靚湯。
像一些冬瓜煲豬骨、劍花煲排骨、花旗參煲雞等等,用料十足,不熬足味道不收火,非常的補血益氣,臨關火時,只放些鹽調味,其他再也不會放,包括油在內,而且湯水中一旦放了味精和雞精,除了會讓人口乾舌燥以外,根本體會不到湯的精髓,也有人調侃道:「廣東人流的不是血,而是湯水」,在廣東喝湯,一輩子都不帶重樣的。
除此以外,還跟價值觀有關係,廣東人捨得拿幾百元、幾千元煲一個老火靚湯,一家人圍在一起喝,說白了就是錢的問題,食材到位,自然能煲出好喝的靚湯,如果是整雞煲湯的話,一般只喝湯水,肉都會扔掉或者餵食動物。
初來廣東的外地人,可能並不習慣,但只要結識了本地朋友之後,慢慢的融進了圈子,喝湯也就逐漸成習慣了,可以煲一些成本低的湯,同樣是一種享受,廣東人煲湯的秘訣其實也簡單,食材要鮮,藥材要對,中途加水,只加鹽調味,過程不急不躁,不求速度,一定要慢慢用心熬,才能熬出一鍋老火靚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