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俞麗拿和家鄉琴童開心合影。 記者 張培堅 攝
在中國文化藝術界,從寧波走出的大家燦若星河,他們為人低調、務實,但在學術上又有著極高的成就。知行合一、知難而進、知書達理、知恩圖報,這些獨特的精神氣質,深深地烙刻在他們的身體中,閃閃發光……這就是寧波人的模樣!今日起,本報推出《甬籍文化名家眼中的「寧波精神」》欄目,通過記者的獨家連線,帶讀者走進文藝家們的內心世界,通過他們的視角,來解讀寧波這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內核。
人物名片
俞麗拿 1940年出生,中國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寧波鄞州姜山鎮人。生於上海,早年學習鋼琴,就學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先後師從竇立勳、譚抒真,曾被選入外國專家班學習。現任上海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任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音樂學院學科帶頭人)、南京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寧波經促會副會長、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董事長,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8年2月,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
她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首演者;她讓西洋樂器小提琴開口說了「中國話」;她是我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國音樂泰鬥俞麗拿祖籍鄞州姜山,雖然長期生活在上海,但她一直心繫家鄉。
近日,俞麗拿接受記者的獨家專訪,分享了很多成長往事。在談起「四知」寧波精神時,耄耋之年的她動情地說:「這些精神品質是寧波人與生俱來的,自古至今,這種基因一直流淌在寧波人的血液之中。」
解讀寧波精神 「這是融入寧波人血液的精神品質」
「從祖父那輩起,我們全家遷居到了上海,但我的根在寧波,我是寧波人!」俞麗拿自小生活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兒時,她就常聽父輩們說:寧波人敢闖敢拼,走出去要給家鄉爭氣。這些話,深深地刻進了她的腦海裡。
12歲那年,俞麗拿在學校被分配學習小提琴,起初的記憶並不美好。「當時大家聽不懂這門西方藝術語言,何況十來歲的孩子。」俞麗拿不僅在練習過程中備受「折磨」,出去演出時也沒什麼人「捧場」。
「既然練了,就不能半途而廢。」於是她咬緊牙關,拼命練習,一天中除了吃飯睡覺,幾乎眼睛一睜開,就要抱起小提琴……《梁祝》是在什麼背景下創作的呢? 俞麗拿回憶,1958年,上海音樂學院師生赴全國各地體驗生活,管弦系「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來到了浙江。從溫州到寧波的路上,大家一路都在討論國慶十周年獻禮,最終寫一部小提琴協奏曲的想法被一致通過,《梁祝》曲目開始了創作……
1959年5月27日晚,19歲的俞麗拿正式首演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從此,這美妙的樂曲伴隨著俞麗拿的琴聲傳遍了世界各地,成為中國民族交響樂的經典,俞麗拿的名字也與《梁祝》緊緊相連。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如今俞麗拿已是德高望重、桃李滿天下的音樂泰鬥。接受記者專訪時,談到寧波精神這個話題,她說,這十六個字,精準概括了寧波人的精氣神,從古至今,無論飽學之士還是普通民眾,這種特質,已經融入進了寧波人的血液。
在俞麗拿看來,知行合一,就是要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知難而進,是一種不畏險阻、勇創大業的韌勁;知書達理,則是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精神氣質的體現;「一個城市的人,如果缺失了文化的滋養和薰陶,很多事是做不好的,也做不成。」她接著說,知恩圖報,其實是一種愛國報鄉的情懷,也是支撐寧波人從事愛心公益活動的精神動力。
生活感悟 不服輸的韌勁成就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第一次回寧波是1987年前後,後面陸續回來過很多次。」近些年,只要家鄉需要,她就會趕回來,「能為家鄉做點事,是應該的。」俞麗拿說。
她最近一次回寧波,是去年11月底。連續兩場演出後,她又參加了在姜山鎮新張俞村舉行的寧波小提琴音樂館暨俞麗拿祖居開館儀式,其間一組小學生的《梁祝》小提琴演出,得到俞麗拿連連稱讚,她開心地拉著孩子們的手,用寧波話說:「小小年紀,小提琴拉得噶贊啦!」俞麗拿的眼眶有些溼潤,她感到很欣慰。
「寧波人的精神中,讓我體會最深刻的就是『知難而進』。」俞麗拿回憶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小提琴是何物?為何要學?國人並不理解,也不太接受。「在《梁祝》創作之前,說實話,中國人並不太喜歡小提琴協奏曲和室內交響樂。」如此動聽的音樂,為何我們不願去欣賞呢?當時俞麗拿也挺懊惱的,後來在和市民的交流中,她才明白,原來大家「聽不懂」。
如何讓小提琴說上「中國話」,讓室內交響協奏音樂走進百姓生活?俞麗拿暗下決心,一定要將這門藝術用中國人能夠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應該就是寧波人骨子裡迎難而上的那股勁。」《梁祝》創作期間,作為演奏者,俞麗拿又多次向曲作者何佔豪、陳鋼提出意見,「首演之前,練習成了百上千遍。」
上海首演後的第二年,俞麗拿和由她擔任第一提琴的上海音樂學院女子四重奏組遠赴德國,參加第二屆舒曼國際弦樂四重奏比賽並獲獎,這是中國音樂人首次在國際弦樂大賽中獲得成功,在國際舞臺上引起轟動。比賽結束後,四重奏組準備啟程回國,當時帶團領隊的一句話讓俞麗拿記憶猶新,「回去後,這個團可不能散了啊!」回到國內的俞麗拿時時警醒自己,要想讓更多人接受、喜愛小提琴藝術,教育傳承至關重要。於是,她繼續每天刻苦練琴,1962年,她成為上海音樂學院的一名青年教師,這一幹就是三四十年,「什麼時候才能放手?等到我們的學生也能在國際上拿到大獎,我們後繼有人的時候。」
「到我停下工作的那天,人才隊伍也建立起來了。」如今,俞麗拿「封琴」已經10年,她感慨道,「迎難而上的不服輸精神,成就了我,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也成就了《梁祝》。」
情系桑梓 「寧波孩子要學琴, 我很願意教」
當年梳著短髮的女生,如今已是音樂泰鬥,俞麗拿的很多學生都成了國內音樂領域的名家。
在採訪中,俞麗拿告訴記者,如今從上音附小、附中到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她都在帶。寧波來的學生讓她感到格外親切,她也更願意和寧波孩子交流。她透露,近幾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的寧波學子不少,而且底子都不錯。
2010年,俞麗拿宣布「封琴」,作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她想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中,為祖國培養音樂人才,這才是她最看重的。她期待寧波可以走出更多高水平的小提琴選手,助力寧波「音樂之城」建設。「大家有需要,儘管來學校找我,我願意教。」每次回到寧波,俞麗拿的內心總會泛起漣漪,「這個感覺是不一樣的,你會願意為家鄉做更多事,這就是寧波人的桑梓情懷,也是寧波人報效家鄉的內在動力源泉。 」
除了教師身份,俞麗拿還是上海寧波經促會副會長,這個頭銜,她一任就是20多年。「當時有人找到我,我說,我是寧波人,願意挑起這個擔子。」她不遺餘力地協調在上海的各方資源,幫助家鄉加快經濟發展,「我只會拉小提琴,但是其他人,他們有力量,大家抱成一團,很多事情就好辦了。」
《梁祝》與俞麗拿,一曲一人相偕大半個世紀。採訪尾聲,這位音樂泰鬥總結道:寧波人有著勇闖天下、迎難而上、包容四海、樂善好施的博大情懷。這是滲透在骨子裡的東西,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的精神會散發出更耀眼的光芒。記者 施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