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泰鬥俞麗拿:寧波人的不服輸精神,成就了《梁祝》

2020-12-13 騰訊網

去年11月,俞麗拿和家鄉琴童開心合影。 記者 張培堅 攝

在中國文化藝術界,從寧波走出的大家燦若星河,他們為人低調、務實,但在學術上又有著極高的成就。知行合一、知難而進、知書達理、知恩圖報,這些獨特的精神氣質,深深地烙刻在他們的身體中,閃閃發光……這就是寧波人的模樣!今日起,本報推出《甬籍文化名家眼中的「寧波精神」》欄目,通過記者的獨家連線,帶讀者走進文藝家們的內心世界,通過他們的視角,來解讀寧波這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內核。

人物名片

俞麗拿 1940年出生,中國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寧波鄞州姜山鎮人。生於上海,早年學習鋼琴,就學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先後師從竇立勳、譚抒真,曾被選入外國專家班學習。現任上海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任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音樂學院學科帶頭人)、南京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寧波經促會副會長、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董事長,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8年2月,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

她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首演者;她讓西洋樂器小提琴開口說了「中國話」;她是我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國音樂泰鬥俞麗拿祖籍鄞州姜山,雖然長期生活在上海,但她一直心繫家鄉。

近日,俞麗拿接受記者的獨家專訪,分享了很多成長往事。在談起「四知」寧波精神時,耄耋之年的她動情地說:「這些精神品質是寧波人與生俱來的,自古至今,這種基因一直流淌在寧波人的血液之中。」

解讀寧波精神 「這是融入寧波人血液的精神品質」

「從祖父那輩起,我們全家遷居到了上海,但我的根在寧波,我是寧波人!」俞麗拿自小生活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兒時,她就常聽父輩們說:寧波人敢闖敢拼,走出去要給家鄉爭氣。這些話,深深地刻進了她的腦海裡。

12歲那年,俞麗拿在學校被分配學習小提琴,起初的記憶並不美好。「當時大家聽不懂這門西方藝術語言,何況十來歲的孩子。」俞麗拿不僅在練習過程中備受「折磨」,出去演出時也沒什麼人「捧場」。

「既然練了,就不能半途而廢。」於是她咬緊牙關,拼命練習,一天中除了吃飯睡覺,幾乎眼睛一睜開,就要抱起小提琴……《梁祝》是在什麼背景下創作的呢? 俞麗拿回憶,1958年,上海音樂學院師生赴全國各地體驗生活,管弦系「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來到了浙江。從溫州到寧波的路上,大家一路都在討論國慶十周年獻禮,最終寫一部小提琴協奏曲的想法被一致通過,《梁祝》曲目開始了創作……

1959年5月27日晚,19歲的俞麗拿正式首演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從此,這美妙的樂曲伴隨著俞麗拿的琴聲傳遍了世界各地,成為中國民族交響樂的經典,俞麗拿的名字也與《梁祝》緊緊相連。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如今俞麗拿已是德高望重、桃李滿天下的音樂泰鬥。接受記者專訪時,談到寧波精神這個話題,她說,這十六個字,精準概括了寧波人的精氣神,從古至今,無論飽學之士還是普通民眾,這種特質,已經融入進了寧波人的血液。

在俞麗拿看來,知行合一,就是要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知難而進,是一種不畏險阻、勇創大業的韌勁;知書達理,則是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精神氣質的體現;「一個城市的人,如果缺失了文化的滋養和薰陶,很多事是做不好的,也做不成。」她接著說,知恩圖報,其實是一種愛國報鄉的情懷,也是支撐寧波人從事愛心公益活動的精神動力。

生活感悟 不服輸的韌勁成就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第一次回寧波是1987年前後,後面陸續回來過很多次。」近些年,只要家鄉需要,她就會趕回來,「能為家鄉做點事,是應該的。」俞麗拿說。

她最近一次回寧波,是去年11月底。連續兩場演出後,她又參加了在姜山鎮新張俞村舉行的寧波小提琴音樂館暨俞麗拿祖居開館儀式,其間一組小學生的《梁祝》小提琴演出,得到俞麗拿連連稱讚,她開心地拉著孩子們的手,用寧波話說:「小小年紀,小提琴拉得噶贊啦!」俞麗拿的眼眶有些溼潤,她感到很欣慰。

「寧波人的精神中,讓我體會最深刻的就是『知難而進』。」俞麗拿回憶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小提琴是何物?為何要學?國人並不理解,也不太接受。「在《梁祝》創作之前,說實話,中國人並不太喜歡小提琴協奏曲和室內交響樂。」如此動聽的音樂,為何我們不願去欣賞呢?當時俞麗拿也挺懊惱的,後來在和市民的交流中,她才明白,原來大家「聽不懂」。

如何讓小提琴說上「中國話」,讓室內交響協奏音樂走進百姓生活?俞麗拿暗下決心,一定要將這門藝術用中國人能夠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應該就是寧波人骨子裡迎難而上的那股勁。」《梁祝》創作期間,作為演奏者,俞麗拿又多次向曲作者何佔豪、陳鋼提出意見,「首演之前,練習成了百上千遍。」

上海首演後的第二年,俞麗拿和由她擔任第一提琴的上海音樂學院女子四重奏組遠赴德國,參加第二屆舒曼國際弦樂四重奏比賽並獲獎,這是中國音樂人首次在國際弦樂大賽中獲得成功,在國際舞臺上引起轟動。比賽結束後,四重奏組準備啟程回國,當時帶團領隊的一句話讓俞麗拿記憶猶新,「回去後,這個團可不能散了啊!」回到國內的俞麗拿時時警醒自己,要想讓更多人接受、喜愛小提琴藝術,教育傳承至關重要。於是,她繼續每天刻苦練琴,1962年,她成為上海音樂學院的一名青年教師,這一幹就是三四十年,「什麼時候才能放手?等到我們的學生也能在國際上拿到大獎,我們後繼有人的時候。」

「到我停下工作的那天,人才隊伍也建立起來了。」如今,俞麗拿「封琴」已經10年,她感慨道,「迎難而上的不服輸精神,成就了我,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也成就了《梁祝》。」

情系桑梓 「寧波孩子要學琴, 我很願意教」

當年梳著短髮的女生,如今已是音樂泰鬥,俞麗拿的很多學生都成了國內音樂領域的名家。

在採訪中,俞麗拿告訴記者,如今從上音附小、附中到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她都在帶。寧波來的學生讓她感到格外親切,她也更願意和寧波孩子交流。她透露,近幾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的寧波學子不少,而且底子都不錯。

2010年,俞麗拿宣布「封琴」,作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她想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中,為祖國培養音樂人才,這才是她最看重的。她期待寧波可以走出更多高水平的小提琴選手,助力寧波「音樂之城」建設。「大家有需要,儘管來學校找我,我願意教。」每次回到寧波,俞麗拿的內心總會泛起漣漪,「這個感覺是不一樣的,你會願意為家鄉做更多事,這就是寧波人的桑梓情懷,也是寧波人報效家鄉的內在動力源泉。 」

除了教師身份,俞麗拿還是上海寧波經促會副會長,這個頭銜,她一任就是20多年。「當時有人找到我,我說,我是寧波人,願意挑起這個擔子。」她不遺餘力地協調在上海的各方資源,幫助家鄉加快經濟發展,「我只會拉小提琴,但是其他人,他們有力量,大家抱成一團,很多事情就好辦了。」

《梁祝》與俞麗拿,一曲一人相偕大半個世紀。採訪尾聲,這位音樂泰鬥總結道:寧波人有著勇闖天下、迎難而上、包容四海、樂善好施的博大情懷。這是滲透在骨子裡的東西,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的精神會散發出更耀眼的光芒。記者 施代偉

相關焦點

  • 不舍「梁祝」 俞麗拿推出原創音樂劇場《真愛梁祝》
    中新社北京10月14日電 (記者 應妮)歷經兩年打磨,音樂劇場《真愛梁祝》終將「破繭成蝶」於2019年年底飛上舞臺。2019年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60周年,它打破西洋作品一統小提琴樂章的歷史,鑄造了中國音樂史和藝術史上的經典。
  • 為紀念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音樂劇場《真愛·梁祝》拉...
    記者 | 林子人編輯 | 黃月11958年,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的陳鋼與何佔豪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從1962年起,俞麗拿在上海音樂學院執教,現任學院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培養了許多在國際、國內比賽中獲獎的優秀學生。1993年,她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以推動中國小提琴人才的培養。
  • 《真愛·梁祝》年底首演 「封琴」10年俞麗拿重登舞臺
    10月14日,歷時兩年醞釀打磨,由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和中國一汽紅旗品牌聯合出品,雷佳、廖昌永、王亞彬、王志飛、徐俊、金培達、蕭麗河等眾多名家大咖共同參與創作演出的音樂劇場《真愛·梁祝》在京宣布,將於2019年年底在京滬兩地上演,「封琴」10年的俞麗拿也將重登舞臺。
  • 動人的音符,美麗的人生 俞麗拿50多年專注小提琴演奏教學
    「因為我是《梁祝》首演者,大家就知道了我的名字。」在上海音樂學院教學大樓裡,記者見到了剛剛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的俞麗拿,她說,「大家都以為我在文藝單位,其實大學畢業我就留校當了老師,到現在已有56年教齡。」   50多年來,俞麗拿的名字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始終閃耀在中國音樂舞臺上。然而,她自己更看重的是小提琴教師的身份,這是她永不謝幕的傾情演出。
  • 十大看點解讀「真愛密碼」,音樂劇場《真愛·梁祝》磨礪2年「破繭...
    明晚,歷時兩年醞釀打磨,由俞麗拿、廖昌永、雷佳、王亞彬、王志飛、徐俊、金培達、蕭麗河等眾多名家大咖共同參與創作演出的音樂劇場《真愛·梁祝》終將「破繭成蝶」,在全新落成的上音歌劇院首演。俞麗拿不僅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更是潛心小提琴人才培養的教育家。此次《真愛·梁祝》首輪5場演出的小提琴獨奏,由俞麗拿活躍在現今世界音樂舞臺上的3位高徒擔任,分別是王之炅、黃蒙拉和張洋。三人從上音附小開始即師從俞麗拿教授,直至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畢業。師生間十餘年的朝夕相處,情誼綿長,恩深義重。
  • 原創音樂劇場「真愛·梁祝」年底京滬首演
    如今,歷時兩年醞釀打磨,由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和中國一汽紅旗品牌聯合出品,雷佳、廖昌永、王亞彬、王志飛、徐俊、金培達、蕭麗河等眾多名家大咖共同參與創作演出的音樂劇場《真愛·梁祝》終於「破繭成蝶」,將於2019年年底飛上舞臺,分外令人期待。
  • 追記| 沈榕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前些年《愛樂報》曾有一篇文章「被人遺忘的《梁祝》演繹者——沈榕」,但也只是介紹沈榕當年演奏《梁祝》的情況,並無以後的情況介紹。當年大家都認為沈榕的演奏比俞麗拿好。、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鄭延益先生寫的文章《被人遺忘的《梁祝》演繹者——沈榕》,就是安東先生在留言中提及的那篇《愛樂報》文章,全文如下——一提到梁祝,人們首先想起的就是俞麗拿,一些了解得比較多的人還會想起另外一個人。
  • 中國首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者:《梁祝》讓小提琴「說」了...
    俞麗拿大洋網訊 「《梁祝》最大的貢獻是讓小提琴這把西洋樂器說了中國話,讓中國的聽眾可以聽懂它,繼而接納它」,說此話者,正是中國第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首演者俞麗拿。59年前,伴隨著《梁祝》的悠揚琴聲,她的名字也響徹大江南北。
  • 《梁祝》首演者的奮鬥初心:讓小提琴「說」出流利中國話
    已經78歲的俞麗拿回憶說,自己還是大學生時,「最苦惱的就是當時小提琴在國內不太受歡迎,演出沒有人鼓掌,很痛苦。」為了讓中國人聽懂、喜歡、熱愛小提琴,「我們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希望能夠讓小提琴講中國話。後來,我們就有了《梁祝》這個作品。」在俞麗拿看來,讓小提琴說中國話,意味著「為中國人而創作,以中國自己的文化創作」。
  • 紀念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首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於1959年。1958年當時小提琴專業二年級學生的何佔首演演奏者俞麗拿,憑著對民族音樂的一腔熱情,也積極投身創作。當時何佔豪、陳鋼每創作一段旋律,她就在一旁試奏一段。
  • 《梁祝》首演60周年,小提琴協奏曲《緘默詩篇》要與它對話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時年19歲的俞麗拿擔任獨奏,成了第一位在舞臺上拉響《梁祝》的演奏者,從此家喻戶曉。60年來,無數小提琴家接過《梁祝》的接力棒,讓富有中國韻味的琴聲傳遍世界,作為俞麗拿的愛徒,王之炅演奏此曲更是不下200次。
  • 斯特恩小提琴大賽|為什麼外國選手拉《梁祝》困難得多?
    初賽結束後,身為評委之一的俞麗拿,還為餘下的10位評委,詳解了一遍《梁祝》。中國選手張洋在後臺準備《梁祝》中國作品《梁祝》被指定為比賽曲目,不但受到選手歡迎,也得到外國評委的一致肯定。美國評委丹尼爾·海菲茲聽完俞麗拿的動情講解,甚至表示要把《梁祝》帶回美國,讓自己的學生觀看和學習。
  • 科技與文藝女神相遇:俞麗拿嘗試上網課,邵洋洋談女性做科研優勢
    摘要:谷好好、俞麗拿、王恩多、邵洋洋等四位來自文藝界和科技界的傑出女性代表展開跨界對話。 當科技女神與文藝女神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本周末,「新時代·她對話」徐匯慧女神匯精彩暨科妍文化沙龍在徐匯區匯展示廳舉辦,谷好好、俞麗拿、王恩多、邵洋洋等四位來自文藝界和科技界的傑出女性代表展開跨界對話,彰顯了「她」智慧在新時代建設中的重要力量。
  • 寧波梁祝天地2015年5月開業 引進薇拉宮邸私人婚禮會所
    2013年11月26日,寧波梁祝天地項目婚紗攝影基地籤約儀式在寧波南苑環球大酒店隆重舉行。鄞州區政府領導、商家代表、各界社會精英、媒體等100餘人出席此次盛典,共同見證梁祝天地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
  • 寧波新闢4條公交線路,臨時調整7條!
    具體來看↓新闢62路為開拓城西客源,把高橋區域的梁祝公園、軌道1號線、幸福路沿線小區及公租房,集士港的奧特萊斯、海曙城西行政服務中心、部分新老城區通過該線進行串連,同時為將來城西最大的綜合性三甲醫院——寧波普濟醫院打下伏筆,自10月31日起,寧波公交集團新闢62路(梁祝文化公園至奧特萊斯廣場),具體方案如下:一、線路走向:梁祝大道、通途西路、學院路、中山西路
  • 「梁祝」申報世界遺產 內涵超<羅密歐與朱麗葉>
    "梁祝"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圖為梁祝遺蹟之一祝家祠堂  國人無不知曉的「梁祝」,將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研究中心主任陳勤建教授告訴記者,梁祝雖是一個傳說,但其內涵可以說比《羅密歐與朱麗葉》還要深刻。「梁祝」對生命的獨特認識、對愛情婚姻的理解等,即使在1500 多年後,依然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和思想,以各種戲劇、音樂等形式聲名遠播,在朝鮮、日本,以及歐美大陸都有流傳,這些都符合申報要求,代表了一個國家、地區民族傳統精神的價值,「梁祝」具備申報的實力。
  • 奧地利音樂節觀眾:《梁祝》太美,幾乎讓人落淚
    奧地利音樂節觀眾:《梁祝》太美,幾乎讓人落淚 2017年08月24日 11:32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