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明事理,為什麼有些人讀書越多,卻反而越扭曲無知?

2020-12-21 世間人說

今年可真是不尋常一年,想必諸君也看到各路「妖魔鬼怪」的悉數登場,妖言鬼語層出不窮,叫活著的人不但見了他們的樣子覺得面目可憎,聽了他們的叫囂更覺得驚悚。過去有一句話講「無知者無畏」,好像越是一個無知的人越容易發表錯誤的、偏激的言論,但那些自詡為知識精英、高等教育學子的「洞察者」們發表的言論可能證明了另一種事實。

一個人沒有見識和文化的人,大家當然可以講他是無知。可設想,一個人有知識、有文化就是「有知」了麼?歸根結底,這是在拷問知識和文化讓人知道了什麼?孔夫子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但他從沒有講「知了什麼,不知什麼」。思考我們一生所受的教育和灌輸的知識,一元二次方程、程朱理學,百家思想,一個集萬千知識於一身的人,他真的有底氣說自己「知了」什麼麼?

這好比說一個落後的村子裡出了一個頂尖的名牌大學畢業生,他懂天文,懂得地理,懂得數學和藝術,不懂這些的村民在他面前自然是顯得無知的,因為他懂得沒有這個大學生多,他不知道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所以須向大學生請教。看來懂得多是「有知」的前提條件,但卻需要給這個「有知」修建一道豬圈般的圍欄,因為有些豬喜歡到處亂跑,以為曉得太陽是中心,便以為自己通曉了宇宙,是全知全能的主了。

因為知識往往給了人無知的底氣,要成為一個「知了什麼」的人事關智慧,而非智商。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固然是值得讓人欽佩的,但有時候他們充其量可能只是一個人體儲存器,好比往空的杯子裡倒些水進去,搖頭晃腦就是「有知」了。因而我想,寫《道德經》的老子並不懂得天文、數學和物理化學,更不懂社會學、政治學,卻成了開宗立派的大思想家。

看來知識有時候並不是單純的傳承關係,而是思考和探索的結果。

今天我們這個世界的知識分子遠比過去更多,文盲率遠比過去更低,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一紙文憑可能證明的只是自己多認識了幾個字,眼界稍稍比別人廣了一些。但這種言論很會被視為反智主義,因為飛機、摩天大廈、手機電腦都不是農民發明的,說明知識的作用顯然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幫助人類社會變得更好,這是知識的實用性。老子雖然很偉大,但是他造不出手機和電腦,甚至連英語都不懂,海歸精英恐怕還能據此嘲笑他是一個連學都沒有上過的文盲。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人們讀書是為了明事理,為什麼有些人讀書越多,卻反而越扭曲無知?

這個問題實是片面的,它是一種現象,需要單獨解答。因為讀書的動機是多元的,並不單純是為了明事理,有高尚理想的人講「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說明是要用知識的實用性來建設國家,封建時代絕大多數人讀書是為了博取功名,《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了舉人以後立馬成了老爺,可見那時讀書的重要性,讀書不單單是為了明事理,而且讀了書也並不一定會明事理。

無知是怎麼造成的?自然並不是和知識的淵博程度有關,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證明這一點——比如一個法律知識淵博的法官,卻可能發問「你為何要扶他」?一個高等大學的教授可能會說「弱小並不一定挨打」,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其價值觀可能淪喪到連娼妓都不如。

凡此種種說明,知識豐富的是人的大腦,而不是人的見識、智慧和價值觀,一個人對世界的判斷和看法並不是知識決定的,而是他的成長環境、人生閱歷,取決於他在象牙塔外見識了多少種人生,多少種生活。

倘若讀書就能豐富我們自己的內在,那麼人人都將能夠成為造物主。但現實是,一個喜歡閱讀浪漫愛情小說的女性以為羅曼蒂克式的愛情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好比以為吃下食物不用排洩,她只看到幻想中美好的一面,因此面對生活的雞毛蒜皮、瑣碎日常的時候便感到絕望煩惱,這是因為她不知道滿桌好看的食物並不是憑空出現的,需要花費極大的力氣去獲取,可生活從來不是什麼陽春白雪,就是下裡巴人,所以胭脂粉抹並不是生活的常態,汗流浹背可能才是生活的真相。

因此,一個人雖然擁有了許多知識,卻並不代表他會變成一個明事理的人,因為在他那簡單而又淺薄的一生中,儘管他接受的知識從先秦到明清,從羅馬到希臘,但那些知識是死的,不受用的,他的目光和見識將受限於知識之中,卻不能抵達知識以外更廣闊的天地,他缺少去驗證和感受這些知識真實性的環境。好比一個人成天待在屋子裡做夢,便以為夢裡的世界就是所有人的生活。

知識豐富了人的大腦,其好處就在於它讓一個人懂得更多,不至於無根無據的胡說八道,但它的壞處顯然也是明顯的,會讓無知的人有根有據的胡說八道。他們儘管接受了許多知識,但是他們的心智與智慧依然停留在嬰兒階段,他們可以憑藉自己的智商很輕鬆的掌握和理解知識,成為行業或領域的佼佼者,但有時從他們口中蹦出來的言論卻極其令人震驚和反感,這是因為他們站在知識的城堡上面遠眺,以為站得高,看的足夠遠,就理解了城堡以外的世界,掌握了那個世界的規則。

人生閱歷的淺薄、成長環境的單一以及心智和智慧的差異都影響了人們看待事物的眼光,知識可以改變我們的本性和心智嗎?當然不能絕對的說不能,但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我們的性格、思想、價值觀和人格都是社會和家庭共同孕育的結果,而不是知識在發揮作用,一個人不是因為擁有了知識而變得更好或更壞,更富有智慧。

知識好比樹上的果子誰都可以摘取,一個聰明的人會找來梯子摘取日照長,更香甜的果子,愚笨的人則只能站在樹下辛苦的跳躍獲取一個並不算飽滿的果子,這是智商的差異。但吃到果子與否和這個人是否懂得明辨是非,通情達理無關,一個聰明的知識分子也是墮落的、奸詐的、可恨的,知識在他們手中有時反而會成為犯罪的工具,掩飾的謊言,這些顯然是某種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共同扭曲的結果,同時也是由於其自身心智水平低下,無法區分和糾正自己的言行。

一個人懂不懂得明事理,論是非,歸根結底是多方面造就的,家庭教育、個人遭遇和心智水平都在共同發揮作用,並不是說一個人懂得許多知識,他就是一個明事理的人,這固然也就造成儘管很多人雖然擁有知識,但他們的心智和思想都是扭曲的,有時反而因為自覺懂得許多知識,便滋生了驕傲自大的性格和心理,進而變得更加扭曲傲慢,不可理喻。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序言中對這個問題也有很精彩的解讀,他說:

明辨是非這件事難倒了一切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怎麼你什麼都不會,就會一個明辨是非的人?我年輕時所見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淺(且不說是荒謬)的原則,就以為無所不知,對世界妄加判斷,結果整個世界都深受其害。

其原因在於:

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見解受所處環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覺得明辨是非是難的。倘若某人以為自己是社會的精英,以為自己的見解一定對,雖然有狂妄之嫌,但他會覺得明辨是非很容易。

人的見解和價值判斷之所以會出現偏頗,是受思維片面單一導致的結果,沒有去充分考慮自己的言論和判斷是否適用於絕大多數情況,因此他們的言論很多時候傷害了很多人。他們偏執的認為自己說的是對的,可沒有想到可能在別人那裡是錯誤的,他非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以為自己說出了真相和至理,這因此要求一個人在發出見解的時候,要考慮的足夠全面。

但這顯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能力,因此我們也就看到很多人雖然擁有不低的學歷、身份和職位,但他們的言論很多時候往往也是謬論百出,驚世駭俗。他們讀的書越多,反而越扭曲和無知,這是因為知識無法替代塑造他的環境。而這就是思考的重要性所在,自我思考,自我批判都是要力圖避免我們有時出現偏激、錯誤與不合理的判斷見解。

顯然,某季、某許這些學生乃是因為不具備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因此才會發出那些極端的、錯誤的驚世駭俗之言,因為他們幼稚的心智和思考能力沒有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言論是否合理,將會引發何種社會反應,一個心智稍微成熟的人如何會發表這種言論呢?儘管糧食滋養了他們的身體,但卻沒有滋養他們的大腦。

如此來看,對知識的運用和理解依然是少部分人的專利。

相關焦點

  • 劉應宏|讀書
    讀的過程中,想了許多與讀書有關的問題。古人缺乏娛樂項目,若識字,又有書可讀,閒暇時不讀書,幹什麼?就像我這個夏天。原先讀書,或為了獵奇,或為了附庸風雅,或為了獲得感官享受。如今讀書,方品得言外之味,味外之旨。
  • 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而學生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說,我媽媽非得讓我讀書;有的說,不為什麼,我就喜歡讀書;更多的是說想找個好工作。 我們這代人,很多都是讀了十幾二十幾年的書,   近日,有初中教師在自己的班級做了比較有意思的一個問卷調查,問卷中只有一個問題:你讀書是為了什麼?
  • 收入越高,越愛讀書:說到底,讀書就是一條人生捷徑
    受朋友之邀,最近去參加了一些活動和會議,去得多了,慢慢也發現了一個現象:越是收入高的人,往往越喜歡讀書學習,跟他們溝通起來越輕鬆簡單。比如,有一個是高管會議,無論主持人拋出什麼樣的問題,有個三十幾歲的女高管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
  • 世界讀書日:為什麼要讀書?這20句話,就是最好的回答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根據人民日報公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成年人人均年閱讀量為8.91本,近三成人有聽書的習慣,四成以上成年人自認為閱讀量少。0-8周歲兒童的家長平均每年帶孩子逛書店2.87次。很多人現在依然有疑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 「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武漢疫情給出了最好答案
    當我把情況告訴你時,你撅起小嘴懊惱地說:「放假了還要讀書寫作業,為什麼就不能讓我過個輕鬆的假期呢?」 聽了你的話,媽媽心裡很不是滋味。你雖處於讀書的好時光,卻並不明白讀書的重要性。
  • 孩子,你為什麼讀書?歐巴馬的話,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那是在1910年,12歲的周恩來在學堂讀書,有一天,先生問學生一個問題:大家為什麼而讀書,有的學生回答為了知曉道理而讀書,有人回答為了光宗耀祖,還有人說是為了賺錢、繼承家業而讀書,而在問到小周恩來的時候,他是唯一一位義正辭嚴的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我不用他太懂事,明事理就行」,懂事和明事理,你分得清嗎?
    看著朦朦委屈的臉我有些難受,懂事的孩子難道就要無限制的忍讓嗎?這樣對懂事的孩子太不公平了。現在有很多家長在教孩子懂事,我們也確實是喜歡懂事的孩子,但是,太懂事真的好嗎?太懂事和明事理的區別和懂事相似的是「明事理」,百度百科上對明事理的解釋是:「懂得事物的道理,多用來形容一個人通情達理,能很好地處理問題」。通情達理這個詞用得恰到好處,明事理的孩子只要明白每件事情該有的道理該守的規矩不逾矩,那就是對的,不用為了他人不講理而委屈自己。
  • 致良知學習筆記|讀書的最高境界是明得自家本體
    但聖人教人,只怕人不簡易,他說的皆是簡易之規。以今人好博之心觀之,卻似聖人教人差了。」你是否常常苦於記憶力不好,讀過的書不能準確無誤地背誦其中的內容呢?其實,古人也有同樣的苦惱。陽明先為我們展示了讀書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記誦,第二重境界是理解,第三重境界是明心。「明得自家本體」,因而讀書的最高境界是明心淨心,既不是背誦文字,也不是理解文中的意思。
  • 讀書沒時間?記不住?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讓你越讀越優秀
    很多人要麼不讀書,要麼是被動讀書,甚少思考過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應該怎麼讀,如何通過讀書實現能力的提升,因此很難通過讀書系統的汲取所需的知識,實現個人躍遷。那麼,怎樣讀書最有效?如何才能閱讀越優秀呢?2、將邊讀邊做筆記改為讀完立即整理筆記很多人習慣一邊讀書一邊記筆記,但這樣做比較費時,戰線拉得過長,反而不容易堅持。那麼怎樣整理筆記好呢?
  • 讀書少不是無知的藉口,性格才是扼殺悟性的根源
    這是一個鐵律:有許多的人,其實他什麼都不知道,學習並應用了別人的東西,給自己戴了高帽子,甚至還會打擊侮辱別人,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其目的也只不過是要為了隱藏他內心深處那無知的悟性而己。所謂的悟性,它和讀書的多少雖然是會有那麼一點點的關係,但是也並沒有必然聯繫,因為一個人的悟性,只會和他的性格會有莫大的關係。好比:你說一個自大、自私、說謊、妒忌、死不認錯性格的人他可能會有悟性嗎?
  • 「媽媽,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3大好處很明顯,讓孩子讀書沒壞處
    可是,有一些「讀書無用論」的苗頭開始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冒出來,抨擊那些努力學習的人,即使名校畢業又如何,最後掙的錢還不如一個農民工多。不少人被這些言論影響,對待學習不認真,更產生了厭學心理,一心只想要「出名」賺取流量掙錢,似乎「金錢」的多少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
  • 孩子為什麼要讀書?看看這個答案吧
    「你為什麼不讀書?」「讀書沒用。」閱讀是沒有用的,這是許多不喜歡學習的孩子的共識。李嘉誠,小學學歷,後來成為香港第三任首富。小學學歷的莫言後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如今,「讀書無用論」經常見人提到。許多人會認為在這個時代閱讀並不是那麼重要,將閱讀與金錢聯繫在一起是教育的最大失敗。孩子們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答案一位父親回答了兒子的問題「我為什麼要讀書」。父親舉了一個例子。
  • 教育孩子「讀書有用」,孩子卻遲遲不願行動?根源竟是:無知
    文 | 小言聊育兒(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本文約2000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教育孩子「讀書有用」,孩子卻遲遲不願行動?根源竟是:無知。所以,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懶,家長教育孩子要「認真讀書」,但孩子卻遲遲不願意行動,本質原因就是孩子對於時間和自身認識的一種無知。孩子甚至包括某一些大人,總是決定時間還很夠,不必急在一時,還沒有真正需要著急的時候,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出現呢,我們就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吧。
  • 寫在世界讀書日,讀書可以使你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書是遠飛的翅膀如果你想做一個真正的人那就愛書吧讀書吧讀書,可以使你的精神充足富有讀書不一定能使你美顏讀書,可以使你的氣質卓爾不群讀書吧讀書的兒童讀書可使你孤獨時不寂寞讀書可使你痛苦時不絕望讀書可使你黑暗時有燈光
  • 做個會讀書的人!聽星雲大師點撥讀書的訣竅
    根據報導,現在舉世每年都有十萬本新書問世,每個人一天要讀二百八十八本書才能跟上時代,所以唯有多讀書,才有豐富的知識,才不會被時代淘汰。二、書中有明鏡歷史書中的成敗興衰,能讓我們鑑古知今;勵志書中的名言佳句,能作為我們待人處事的殷鑑;故事書中的忠奸善惡,能幫助我們明因識果,增加對人生的理解。
  • 中醫人為什麼要多讀書
    我希望通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培養出來一批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兼有精湛醫術與高尚醫德的中醫人來。我反覆督促大家,一定要自強不息。在我們工作室,既可得到同學的幫助,亦可與我交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自己讀書,自己思考,自己提高。理性地想一想,你花費了時間來到我們工作室,為什麼不抓緊時間多多進取呢?最終收穫的畢竟是自己的醫術,是自己的成就,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努力嗎?
  • 關於讀書的名人名言50條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顧炎武  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為有功耳。 ---朱熹  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後深,博然後專。 ---魯迅  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
  • 「讀書這麼累,為什麼要讀書?」這位父親回答得太棒了,值得借鑑
    近來,有一組小女孩在案板下上網課的照片走紅,七歲的小女孩,才是讀一年級的時候,因為父母復工後在集貿市場賣滷菜沒人在家裡照顧她,她就跟著過來,一直在滷菜店的案板下上網課。市場環境嘈雜不堪,聲音、氣味都有影響,但孩子卻已經堅持了一個多月,與那些喊累喊苦的孩子相比,當真是天差地別。「上面是生活,下面是未來」,女孩端坐認真學習的樣子,感動了無數網友。
  • 為什麼要努力讀書?是為了將來能夠享受生活,而不是卑微地活著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父母為什麼要逼孩子努力學習呢?最接地氣的答案來了,讓人嘆服人生在很多時候,都充滿著無奈與艱辛,可能很多人都感覺自己是在努力地活著,有時候可能活得很卑微。可能如今很多人,如果能夠重新回答小時候,相信一定會想著要好好學習努力讀書的,因此,為了讓孩子不再走自己的老路,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與學習,都是非常上心地,每天都在苦口婆心地勸誡孩子好好努力讀書。
  • 宣揚「讀書無用」的人,若非盲目無知,便是別有用心
    於是乎,有些人似乎合理地得出了讀書無用的結論。讀書是否無有用?這不是一個新的問題,而且在小編看來,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什麼可爭論的。因為現實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之所以還是有人時不時發出讀書無用的言論,是因為受個別現象的迷惑刺激,看不到現象的本質。這本身就是讀書少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