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新興起的社區電商、生鮮電商和網際網路思維聯繫在一起,對於消費者意味著什麼?
相信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並非產品的經營形式、盈利模式,而是各種如出一轍的優惠、紅包和補貼。任何新零售+電商的應用、平臺,在市場推廣期都免不了進行一輪「燒錢」大戰,既要以最快的速度搶佔市場,又要與最會薅羊毛的消費者鬥智鬥勇。
曾經火爆朋友圈的上海Costco門店,在九月初又迎來了一條長龍——不是排隊搶購的人群,而是退299元會員卡的大爺大媽們。有人笑稱,Costco打遍全球無敵手的「會員制」可能要被「薅」敗了。
玩笑歸玩笑,不過網際網路思維確實要經歷一輪一輪的鬥智,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前不久,生鮮配送領域新玩家叮咚買菜入局深圳生鮮市場,而且也是打著補貼的大旗而來。當時有業內人士表示,平臺對於薅羊毛者可能是做了「精巧」的反制舉措,優惠措施可謂一環套一環。那麼這一次,生鮮電商新玩家能否贏得過廣場舞群英?
生鮮領域新玩家,大媽大爺眼裡的「綿羊」
一個月前,叮咚買菜的廣告開始在深圳很多社區的電梯、通道鋪滿,廣告詞表示:新用戶註冊即可獲得價值108元優惠券,邀請朋友註冊還能額外獲得10元滿減優惠券。短短幾天,叮咚買菜就和之前的每日優鮮、盒馬鮮生等一樣,成為了大媽、大爺們鎖定的新對象。隨著下單的踴躍,大量叮咚的配送小哥在社區中往來穿梭,成為了這個城市新的風景線。
「包菜、空心菜、多寶魚、雞胸肉,然後還要什麼趕緊決定,還能送大蔥。」
家住深圳紅崗花園的芬姨,正在家裡和愛人討論,今天在叮咚買菜上訂什麼生鮮食材。儘管她家距離原布吉農批市場(翠苑市場)僅不到一公裡路程,騎自行車十分鐘即可購買到新鮮便宜的食材,但她還是決定薅一回生鮮配送的羊毛。
她在和懂懂筆記交流時表示,前不久在麥德龍門口見到有叮咚買菜的派送小哥,在發傳單吸引用戶註冊,因為當場註冊即送價值10元的水果,就毫不猶豫掏出手機註冊成為了會員。
「那個水果很明顯不值10元,但是剛好路過嘛,贈品不拿白不拿。」芬姨表示,「不拿白不拿」已經是家庭主婦的座右銘。而平臺宣稱邀請好友註冊贈送總價108元優惠券,才是她薅羊毛的動力源泉。
首先,她邀請了愛人註冊成為叮咚買菜會員,拿到了10張合計為108元的優惠券。然後,再用愛人的帳號邀請親友,拿到了多張優惠券。「有些優惠券,像滿49減8、滿29減6,需當天使用,都要規劃好。」芬姨表示,在生鮮配送平臺上,並不是所有食材的價格都便宜,有部分略比市場貴1~2元,有部分價格與市場持平。
想要合理薅羊毛,就要運用平日在市場買菜的經驗,挑選價格與市場持平,甚至價格比市場還低的生鮮食材,如、雞蛋、鱸魚、羅非魚等等。然後再使用平臺贈送的滿減優惠券,就能夠省下不少錢。
「而且能免費配送上門,服務態度又好,多省事兒呀。」她借用鄰居、子女、親友帳號訂購生鮮配送,已經半個月沒去市場買菜了。
佔到便宜的芬姨,還拉上了一眾「廣場舞姐妹」,一起通過相互邀請註冊的形式拿到了優惠券,「叮咚買菜算是有門檻的優惠,有很多優惠券是要購買指定(類目)的商品,大家要商量著來,湊著買。」
當被問及作為家庭主婦,是否只關注生鮮類配送平臺時,她搖頭表示,之前用京東到家、盒馬鮮生、每日優鮮的「優惠」買過買水果蔬菜,用美團跑腿、閃送的「補貼」給子女送日用品、便當,用其他嬰幼兒平臺優惠券買過奶瓶和尿布。她坦言,除了外賣,所有「補貼」的平臺她都會去「薅」,「就是外賣吃了不健康,有優惠給我也不要。」
當補貼結束或者平臺的優惠力度減少,她和身邊的姐妹們就會繼續回到菜市場和農貿市場,繼續親力親為地選購日常用品和食品。當然,那些薅過的平臺和應用都會卸載,本來就沒有任何用戶忠誠度而言。
那麼,大媽大爺們薅羊毛的問題,生鮮電商平臺渾然不知嗎?
躲不開的「劫」 被薅了也只能認
「現在前兩輪融資能夠支撐一個網際網路創業項目的時間,越來越短了。」談及大媽、大爺薅網際網路企業羊毛的話題,廣州創客阿忠深有感觸。他告訴懂懂筆記,2017年年中他曾在芳村租下了一處檔口,創辦了一個規模不大的社區生鮮派送項目。主要是為周邊的老舊城區設立前置倉,配送生鮮食材。
與所有網際網路項目一樣,為了儘快搶佔市場份額,培養老城區用戶使用生鮮配送的消費習慣,他採取了優惠、補貼方式,希望吸引大量用戶註冊後能夠留存一部分「粉絲」。
「一開始,用戶均可獲得百元優惠補貼,當時用戶量的猛增讓我樂開了花,心想這下成了。」隨著訂單量走高,用戶數的劇增,他順利在資本寒冬裡拿下了180萬元天使輪融資。於是團隊開始擴張,繼續加大補貼力度。
短短半年時間,他的社區配送服務平臺註冊用戶數,就超過了10萬人。雖然比起知名的配送平臺差距很大,但作為一個針對「老廣」飲食習慣優化定製,定位小而美的生鮮配送項目,已經可以說是成績喜人。
到2018年初,平臺每天都能配送近千份「老火靚湯」,阿忠也信心大增,並開始嘗試減少優惠,將有限的預算投入到了新的社區開發中。但讓團隊意想不到的是,優惠力度「縮水」的第一天,「靚湯」生鮮銷售量就少了近一半。
隨著優惠的減少,生鮮配送的訂單量也一落千丈,無奈之下,他只能決定暫緩擴張的腳步,在原有社區恢復優惠力度,「我知道燒錢很難燒出用戶忠誠度,但沒想到優惠減少對訂單量的影響如此立竿見影。」他無奈表示。
在運營過程中,阿忠曾試過給優惠政策增加了一些使用門檻,比如使用的前提條件、降低滿減的幅度,限制優惠疊加使用等規則。
但每一次「小動作」都會導致訂單量的下滑。儘管平臺用戶已經養成了生鮮配送的消費習慣,但是只要價格稍高、優惠稍少,哪怕是幾分一毛錢的變化,大媽大爺甚至年輕用戶就會用腳投票走下樓去買菜。
「在一次小規模的社區調研中,我們市場部同事發現,其實後臺那麼多註冊用戶有不少是一人多號,就是為了領優惠券。」阿忠坦言,10萬註冊用戶中,能有2萬是「真人」就已經偷著笑了,更多的是大媽大爺利用子女、親友的手機註冊的。
除了生鮮,阿忠一位創客朋友在2018年初創辦的網際網路法律諮詢平臺,也在一開始被愛佔便宜的用戶薅盡了羊毛,「一開始註冊領券,可免費向律師諮詢法律問題,然後無數欠薪、社保、醫保等問題都開始鋪天蓋地而來,線上律師忙得不可開交。我記得當時有數百人諮詢過羊城通卡退押金的問題,弄得律師不勝其煩。但是一個月後諮詢開始收費,就連個人影都沒了。」
「燒錢」優惠、補貼,顯然難以培養用戶忠誠度,而困擾著阿忠和眾多網際網路創業者的難題,一直會不斷上演。回看Costco低價茅臺缺貨,五糧液漲價致會員退卡的新聞,就可以感悟到貪小便宜的人與是否用「網際網路思維」經營無關。
那麼明知如此,創業者為何還是不遺餘力地推優惠、砸紅包,這不就是飲鴆止渴嗎?
企業「燒錢」可能死,不「燒錢」一定死
「叮咚買菜雖然送了(總價)108元的券,但能用的也沒幾張。」
一位芬姨的廣場舞好友「卓嬸」告訴懂懂筆記,過去半個月時間裡,她只使用平臺贈送且門檻較低的優惠券,那些滿129元減18元的優惠券,她基本上都沒有使用。
「我和周圍幾個好姐妹們用的最多的,是新註冊帳號時送的滿29減6、滿39減10、雞蛋滿一斤立減6元等,這些優惠力度大的優惠券,剩下的就作廢了。」卓嬸認為,雖然免費送上門很方便,但要是不便宜還不如自己去菜市場買,反正自己有的是時間,胳膊腿也都很靈活。
芬姨也表示,曾經美團外賣有段時間對新註冊用戶贈送巨額優惠,因此她和身邊的「廣場舞姐妹」就通過網絡上的接碼平臺,註冊了不少帳號,下單買日用品。
「後來,使用優惠的帳號要和聯繫電話號碼一致,我就不再用美團了。」她告訴懂懂筆記,近幾年來為了薅網際網路企業的羊毛,她和身邊不少同齡朋友,手機玩得比年輕人還溜,「反正網際網路公司的錢也是融來的,不花白不花。」
這樣的消費習慣,恰巧是很多創客內心的痛。資本機構投資創客項目,看的是註冊、訂單數據,如果因為優惠力度減少,導致數據下滑,那麼投資方都會「質問」團隊:為何運營數據下滑?增長為什麼這麼慢?
「以前也試著解釋,說大多數消費者就愛佔小便宜,我們要留住有價值的用戶。但沒用呀,下滑就是下滑了。」他嘆了一口氣表示,部分創業項目的前兩輪投資機構,只看後臺數據。只要數據不行,任何理由都沒有用處,「他們要項目的數據說話,這樣才會有新的機構來接盤。」
如果數據做不上去,那麼更高輪次的融資也就別想了。因為大部分VC在投資時都十分看重項目的數據報表。創業者若不「燒錢」,只是潛心做用戶宣傳,慢慢引導、培養用戶的習慣,那麼可能連A輪融資都拿不到。
「無論之前的網約車、共享單車和充電寶,還是如今的生鮮配送、社區電商,其實都是如此。貴了用戶不買帳,認為網際網路企業就應該是便宜,就該有優惠有紅包,都已經習慣了。」阿忠感慨,無盡的「燒錢」做優惠和補貼,投資少的項目遲早被薅羊毛者薅死。
對於中小平臺而言,若不做優惠,就沒有數據,項目價值就無法量化,投資機構就不願意投資。對於拿到了A輪B輪的「幸運兒」來說,燒錢可能會死,但是不燒錢一定會掛掉。燒還是不燒?都是個難題,「因為優惠期一過,被用戶拋棄最終融不到後續投資的項目,我見得太多了。」
阿忠坦言,網際網路企業經過過去幾年的「燒錢」大戰,已經在用戶尤其精打細算的大媽大爺心目中,埋下了網際網路思維=免費或優惠的念頭。任何一個新創的網際網路項目在誕生之初,都必須要經受被薅羊毛的長痛。
【結束語】
投資機構對於創業項目數據的追求,加劇了整個行業「燒錢」堆量的惡習,甚至已經成為難以根治的創業痼疾。即便那些標榜有可持續盈利模式、營造出商業閉環的項目,也會在最初的「燒錢」大戰中被優惠力度大的同行擊倒。
其實,時至「網際網路下半場」,所有創業者都明白「燒錢」已經很難燒出用戶的忠誠度,尤其是那些「彈藥有限」的中小平臺。但是冷不丁一個獨角獸的誕生,總會激勵著無數資本方和創業者,舉著所謂「破壞式創新」的大旗,繼續慣著「薅羊毛者」無優惠不消費的理念,將更多創業新項目帶上了惡性循環的絕路。
(來源:微信公眾號「懂懂筆記」作者 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