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養老地產項目失敗者居多,成功者鳳毛麟角,有其客觀必然性。
一、過分倚重硬體建設。
養老地產的真正內涵與主題是養老,後期拼的是軟體。設施配置水平對消費體驗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設施檔次高到一定程度後會起反效果。檔次高收費高,可能抑制了消費。
二、團隊建設不給力
養老地產只是一個項目,屬於養老業態中的一環。後期的團隊建設、品牌打造、護工隊伍培訓等,既需要過程又需要時間。這些是養老地產企業的短板。
三、沒有找到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
養老屬於複合體驗消費,購物、度假、餐飲、娛樂等附加項目,都對持續盈利發揮不了支撐作用。建立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是養老地產企業的生命線。
四、盲目自信
地處郊外的養老地產,忽略了一個現實:養老消費有一個相對固定半徑的區域。選址偏遠,附近缺乏配套資源,難以吸引周邊人群。
五、低估用工成本及招工難度
養老用工不同於其他行業,儘管門檻在降低,但招工難度大,費用支出不低且在持續增長。這會給後期運營帶來相當壓力。
六、目標客戶不明確
有的養老地產項目,市場定位模糊,目標客戶不明確,沒有特色,缺乏吸引力和競爭力。
七、對政策把握有偏差
政策的利好是一時的,在項目啟動階段扶持力度相對較大,後期的持續發展完全靠在養老行業的創新。不少地產企業敗在過分看重、依靠政策,對踏足養老市場思維方式轉型不夠。
地產企業以資本運作和項目管理見長,但轉型養老地產,商業模式及客戶群都發生了變化,運營風險很大。必須建立長線思維,傾力打造運營團隊,深耕養老產業。或與養老企業形成租賃或參股關係,揚長避短、發揮各自優勢,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