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古到今都存在於東南沿海,但到了南宋時期才開始受到中原王朝的關注,才開始進入中國的文化圈,成為中國王朝的東南疆土,但直到16世紀的明朝,臺灣島在中國歷史中才開始有存在感,而且是直接進入世界航海史,沒錯就算西方的航海大發現讓臺灣島進入了世界史。
葡萄牙人本來的目的是想找到東亞古老的中華帝國,進而開拓貿易市場,卻無意中發現了臺灣島,臺灣島成了中西接觸的場合,成為了中國海洋史的一個重要部分。
到了明朝中後期,東南沿海倭寇橫行。倭寇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只是日本武士浪人的代稱,但實際上在歷史現實裡,倭寇是由中國沿海商人+西歐特別是葡萄牙人+日本武士浪人的綜合體,中國商人如汪直、徐海等還是倭寇集團的主要領導者、組織者,當時日本正處於戰國內亂中,迫於生計受僱於汪直集團,汪直集團通過遠航貿易和軍火貿易賺取了超額利潤,想通過倭寇海盜倒閉明王朝開放海禁。臺灣島成為了海盜集團的一個重要據點和中轉站。
直到汪直、徐海被明朝封疆大吏胡宗憲設計策反除掉;其後散落的倭寇被戚繼光、俞大猷掃除後,臺灣島又進入了明末的歷史漩渦裡,成為了鄭氏王朝對抗清政府的據點,鄭成功極其後代前後統治了臺灣數十年,對臺灣的中國文化基礎進行了初步的培植,在此之前,可以說臺灣是個中華文化荒漠也不為過。
在此之前,臺灣本地土著居民一直處於刀耕火種狩獵採食的原始社會,鄭氏集團以及閩粵移民帶來了大陸的農耕文明和儒家文化。
施琅收復臺灣後,臺灣置於福建省的管轄範圍直至清末單獨建省。清政府時期的臺灣,由於繼續實行了海禁政策,臺灣又開始慢慢疏離了世界航海大時代,直到甲午戰爭後被割據給日本,被日本統治了近50年。
日本統治期間,區別於東北的大力發展工業,一方面殘酷剝削著臺灣,把臺灣當作了日本本地的原材料生產地;一方面也因為是原材料產地所以也給臺灣帶來了較為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日殖民時期臺灣的工業也是沒有太大起色的,工廠大都是由日本人直接控制和經營。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了臺灣島,但由於當時忙於內戰準備,對臺灣島的經營也是毫無起色,反而入駐臺灣的國軍素質過低,壓迫臺灣人民激起了二二八事件,到現在仍是國民黨在臺執政的原罪之一,備受詬病。
49年後,臺灣進入國民黨兩蔣的威權專治時代,跟隨國民黨敗退臺灣的一部分民國文化大師和一部分的知識分子,成為了臺灣社會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培育的主要力量,經過數十年的中國文化培育,中華民族認同感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成為了臺灣社會主流。
李登輝上臺後,臺獨勢力採用了潛移默化的執政措施,逐步在剔除中華文化基因,再者國民黨馬英九統治時期在撥亂反正方面束手束腳,隨著遷臺一代人的逝去,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臺灣民眾的祖國認同感越來越低,所以最終造就2020年臺灣大選民進黨以絕對優勢上臺,代表著臺灣社會在民族認同方面已經到了很危急的時刻,國家統一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縱觀臺灣四百多年的發展史,中國文化教育受到重視的時期僅有兩蔣時期約50年而已,將心比心的講,也就不難理解臺灣民眾為什麼對中國的民族認同感那麼弱了,畢竟生育之恩不如養育之恩影響那麼大。